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孔子与儒学复兴事业走向辉煌

中国梦孔子与儒学复兴事业走向辉煌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文化复兴,文化兴邦的发展战略,成为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的内容。然而,此次立孔子像却引起各方关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2011年6月27日至2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和湖南大学联合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办的国际儒联“第四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岳麓书院举行,主题是“书院教育与儒学普及”。今年是清政府宣布废止书院教育110周年。中国的书院教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学者、社会贤达、各级官府共同创造的中国式教育。

2011-2014年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动员和振奋国人为之奋斗的历史任务。中华文化复兴,文化兴邦的发展战略,成为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的内容。于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及其现代担当提上历史日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讲话,给予孔子及其儒学以新的历史定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德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国理政,以及传播于世界,促进人类文明新进步等重大问题上所做的指示精神,为中华文化得以真正复兴,树立了新的历史里程碑。

2011年1月11日,在北京东长安街,国家博物馆北门举行孔子塑像落成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等领导人出席。吕章申馆长在讲话中说: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是重要的观众出入口,它面向世界著名的长安大街,并与故宫面对,其地理位置足以说明它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

然而,此次立孔子像却引起各方关注,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据人民网的一项调查,竟有70%的被访者持反对态度,平日一些立场截然不同者,却在反对立孔子像这一点上取得了一致。然而,在“网下”未发表意见的真正大多数,可能是更无偏见的群体。

100天后的4月22日,孔子塑像被移进了“博物馆”。报刊上给出答案:“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整体设计,在馆内西侧南北庭院设立雕塑园,陆续为中华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目前,庭院建设已竣工,按设计方案,将孔子塑像移至国博西侧北庭院内。”

应当说,这次“立”与“移”表明了当时政府对于孔子的真实态度。此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建的“北京国学院”立即“降温”,给各地同样“举措”纷纷“下马”当了“头羊”。此事的是非对错,历史会有评说。

2011年6月27日至28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和湖南大学联合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办的国际儒联“第四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岳麓书院举行,主题是“书院教育与儒学普及”。今年是清政府宣布废止书院教育110周年。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举办民间书院、私塾、义塾的现象,因此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书院这样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滕文生出席开幕式,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陆建平,湖南大学副校长张强,国际儒联顾问吴小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吴小兰在致辞中对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性质和历史作用做了中肯的评价,对于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表达了希望。她特别指出:“今天的教育开出怎样的花,明天就会结出怎样的果。”“文化兴衰,教育有责。办好21世纪的中国教育,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责任。”

本次到会的领导、学者和普及工作者近90位,提交论文和经验交流材料40余篇。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介绍了各自研究书院文化的成果和以书院形式进行儒学普及工作的经验、困难以及前景。

会议主要研讨了三个重要内容:

一是研究古代书院办学成果。

中国的书院教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学者、社会贤达、各级官府共同创造的中国式教育。它在普及儒学、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与发展,以及推动中华文化参与世界文明进步等方面都产生过历史影响。学者们提交的15篇相关文章,分别对书院的历史发展进程、书院的规制、书院的特色以及古代书院对于今天儒学普及工作的启示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学者指出:书院是儒学传播的营地,社会教化的场所,儒学在民间传播的基础。有学者指出:两宋以后,书院成为儒学的创新基地。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的讲学,集合了大批学者,使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成为当时举国闻名的四大学术中心。有学者系统研究了古代书院衰落的过程,对于新文化运动以后,全盘引进西式学校教育,全盘废除中国传统教育的得与失进行了冷静的评估。引证1921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指出,“其实书院和学校各有其毁,也各有其誉”;1924年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也说,“把一千多年来的书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了”。

当前,著名的古代书院,如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万松书院都恢复了传播普及儒学的功能,利用传统书院的环境氛围,开办儿童读经、企业家国学班、传统礼乐演示等活动,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较大关注。

二是汲取港澳台地区创办书院的成功经验。

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介绍了钱穆创办的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书院1950年3月的招生简章就明确规定其办学宗旨是:“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钱穆在1949年亚洲文商书院开学典礼上曾强调:“我们的大学教育是有其历史传统的,不能随便抄袭别人家的制度。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私人讲学,培养通才,这是我们传统中最值得保存的先例。”新亚书院既继承了古代书院的教育传统,又博采西方现代教育制度之长,是教育方面的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范例。几十年来,新亚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镇。

三是探讨现代书院的前进路径。

座谈会共收到介绍和总结一些地方创办现代书院经验的论文30余篇,对现代书院的兴起原因、办学方式、发展路径、现实困难、未来前途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北京日日新学堂、山西的北大灵童学堂等介绍了以幼儿和小学生为对象的书院办学经验。

北京的一耽学堂、北京王财贵读经教育推广中心、天津明德国学馆,广东的金泉书院,陕西的燕翼堂义塾等介绍了或由企业家给予支持,或依靠热爱传统文化的“义工们”,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教育内外,为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在社会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和经验。

北京的五明国学与商学院、深圳信德多元文化传播中心、厦门的筼筜书院、重庆的盘古孔子书院、山东的子贡商学院等介绍了以企业家为主要对象的书院办学经验。

尼山圣源书院介绍了继承了古代书院的传统,以学术研究、讲学活动、培训国学师资等经验。

第四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是一次把古代书院文化研究和当前儒学普及工作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与会代表对这次会议的评价甚高,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契机,使广大儒学研究工作者和传播普及工作者紧密地联结起来,互相交流经验,不断切磋学习,把古代的书院文化研究与现代的书院教育工作更好地向前推进。

2011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强调学习历史的意义。为我们运用历史的观点,研究与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研究儒学的现代转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他强调,领导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上的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经验教训,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结合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或者吸取应用,或者作为借鉴,或者引为警戒,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会大有助益的。

我们学习中国历史,就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

他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争论和较量的实质是不同的历史道路、社会发展方向之争。实践证明,封建官僚们进行的所谓自强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反抗斗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想在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方案,都先后在近代中国一一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都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他强调,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就要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2011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论坛”暨“国学大众化传播与中华美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蟹岛会议楼召开。来自北京、山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者,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共70余人出席。国际儒联常务副秘书长王念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国强,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署理会长陈启生,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尹学龙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原总编辑徐惟诚,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钱逊,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原院长、香港国际教育发展基金会会长郭少棠等作主题报告。20多位学者就道德文化、东亚伦理、中华美德等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发言。

王念宁在致词中说,从2005年开始先后在中国的四川、河南、北京、浙江,成功举办过四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论坛”。本次是第五届,主题确定为国学大众化传播与中华美德教育,富于时代精神,与中国内地当前的文化建设形势相吻合。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多方积聚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这也是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一贯追求

尹学龙在致辞中表示,首都北京具有和谐首善,崇文尚礼、开放包容、创新发展的优良文化传统。广大市民对弘扬中华文化、中华美德的热情日益增强。如何将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积极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答疑解惑,经常到北京的社区、村镇、企业去走一走、看一看,为推进北京的文化建设作出新贡献。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将一如既往为大家提供服务。

徐惟诚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开过,我们就来举办这个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六中全会专门讨论文化建设,并做出了全面的总结和部署,把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是从来没有过的。今天来看,思想道德领域不适应、不能够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相当严重。

中华文明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包容性和时代性,具有吸收改造的能力。包容之后并不是把我们的民族文化消解了,而是发展了我们的文化。当今,弘扬中华文化,必须下功夫研究我们的文化怎么和现代生活结合。

陈启生在发言中说,华夏道德文化是海外华人社会的生命之所系,对于弘扬华夏道德文化,有极大的迫切感。祖辈先人由于贫穷得无法生存,才渡洋流落。几代华人与其他种族在一起生活,艰辛的经历,深刻的教训,没有母亲文化,生命将失所,道德观无依,也让别人瞧不起。我们成就道德,就是要让儒家伦理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和心坎里。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十六七年前开始办经典教育,用四书五经、老庄为课本;以《易经》童蒙养正为指导;以学、问、思、辨、行为教,培养自学能力,创造学术自由;培养独立思考,创造思想自由,期许子弟们起步高、进步快,活出生命的意义。

大家认为,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东亚“儒家文化圈”,面对当今世界的急剧变化,对于东方伦理、东方价值、东方文明,以至东方模式,应当形成新的共识与行动。东亚地区的学人,应当进一步加强合作,推动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的研究与实践,为弘扬东方伦理,建设东方文明,促进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和平、和谐相处而不懈努力。

2012年“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为首席专家。这项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儒学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融通,促成传统儒学的现代化;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通过与儒学的融通,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深化。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是一种新的、中国式的理论创造。课题下设六个子课题,即六部专著构成一套大型系列研究丛书;同时,最后形成一个“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研究报告

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仅级别高,而且意义重大,必将在我国未来文化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智库”作用。具体而论,其文化建设意义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其成果不仅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深化、也是儒学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化,而且将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及中国文化之间的一种有机融合,即是建构一种综合创造的“中国理论”的重要探索。因此,不论对于世界民族文化发展、还是对于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来说,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都将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重大课题的理论成果,对于认识和解决种种国际、国内的现实问题,包括国际问题、全球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继续深入探索等问题,都将是重要的理论参考。

2012年1月11日至14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澳门中西创新学院主办,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承办的“21世纪儒学教育之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澳门两地接力举行。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举办了4场主题演讲,发表论文39篇。与会专家、学者认真回顾了一个世纪以来儒学教育方面的历史,展望了21世纪儒学发展的前景。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对会议作了专门报道。

会议开幕式在香港中文大学礼堂隆重举行。国际儒联副会长、香港大学教授赵令杨主持开幕式,国际儒联常务副会长滕文生,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会长刘秀成,国际儒联副理事长、澳门中西创新学院院长苏树辉,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施仲谋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滕文生常务副会长在致辞中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是以自己的文化为精神家园的。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儒学思想、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的兴盛与进步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香港、澳门在进行儒学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地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新鲜的经验,可以经常相互交流,以利共同推动儒学教育在祖国各地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儒学文化在育人资治上的积极作用”。

香港大学徐立之校长指出:现代大学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西方的,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严重的偏颇。中国传统的教育原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也不放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格物明德”,就是既重视知识的探索,也注重道德的修养,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

国际儒联副理事长、澳门中西创新学院院长苏树辉指出:儒家文化是成人之德,对任何人都具有指导作用。儒家文化可以和其他文化相融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澳门中西创新学院就是秉持这样一种办学理念,寻找中西文化结合的道路。

国际儒联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作主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读论语,学做人》。

香港教育学院语文学院副院长汤浩坚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心灵的熏陶——语文科的儒学精神”。他认为内地和香港存在的社会犯罪、环境污染、自杀率高发等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儒学教育的缺失造成的精神空虚。他指出,人的内在本质、自然性的提升、人生意义的追求、人的社会关系性,儒家文化于此都有相对应的论述。他认为开展儒家的全人教育,就可以达到君子人格的培养。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小组研讨,有42位学者围绕儒家文化研究、儒家教育思想研究、当代儒学教育及其普及等三个内容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通过四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三地学者加深了相互了解,建立了深厚友谊,大家对21世纪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

2012年5月19日至20日,“2012年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成功举行。研讨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孟学会、四川大学、台湾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儒学研究中心承办。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助理曹凤泉主持开幕式,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毅武,中华孔孟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大学原校长孙震,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在开幕式上致辞。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钱逊、董金裕,中华孔孟学会副理事长张植珊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30篇学术论文。

研讨会以“加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深化两岸学者对儒学的探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儒学的经世致用”为主题。与会的海峡两岸学者分别从儒学的社会关怀与经世致用思想,儒家经典或历史上一些名儒的经世致用思想,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经世致用”的现代涵义,儒学思想精华对于当今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社会、国际关系的启示等方面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牛喜平主持了闭幕式。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钱逊与中华孔孟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大学原校长孙震做大会总结发言。

钱逊教授指出,经世致用,是儒家的核心所在,因为儒学本身就是入世之学,其“经世”的内容非常广,涵盖的范围也很广。今天发扬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要克服儒学专业化、学术化的倾向,使儒学研究走出高等学校、走出研究机构;使传统的儒学思想、教育和现代社会背景相融合、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要应对当今中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等。

孙震教授则认为,孔子讲求经世致用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无论是做官还是周游列国,孔子无时无刻不在关怀国家、关怀民生。如今,我们教育知识化、知识工具化、知识商业化,已远离我们当初教书育人的本源。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寻求哪些东西来做纯粹的学术研究,又有哪些可用来维持、平衡我们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应该加以区分的。

通过交流与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经世致用思想非常丰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政治多元,各种矛盾冲突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加强儒学的理论研究,探讨其对解决现实问题的借鉴价值,对解决当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2年8月18日至1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山西省委员会主办,山西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承办,汾阳市委市政府协办的“中华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坛暨国际儒联第五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举行。本次会议共有80多位代表参加,收到论文60多篇。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滕文生、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陈福今、山西省政协主席薛延忠、汾阳市市委书记王志强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国际儒联秘书长牛喜平主持开幕式。

滕文生常务副会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儒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儒学文化的普及工作正在成为各地加强历史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社会上已经出现学习研读中国历史文化典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风气,而儒学文化普及工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滕副会长还对在中国内地今后开展儒学普及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关于坚持研究与普及并重。任何研究与学习,目的都在于应用。普及儒学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传播和应用的过程。第二,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把提倡研究、传播、普及、应用儒学文化,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分割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三,关于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党和国家对待历史文化所采取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第四,关于研究和普及儒学文化要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我们要通过儒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把这些思想资源创造性地应用于对干部、群众和青年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之中。

开幕式后,有五位代表做了大会发言。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留澜阐述了晋商文化中的儒学精神;教育部副总督学郭振有阐述了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对于改进目前我国教育领域思想道德教育薄弱的状态具有重要作用。海南省政协常委,原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张发介绍了在狱政管理中坚持数年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刑人员的经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政委孙南京少将介绍了优秀传统文化进军营的一些情况;国际儒联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王殿卿在书面发言中系统总结了国际儒联2007年以来开展的儒学普及工作。

在分组发言中,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对本次会议的主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围绕“中华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开讨论。大家谈到:(1)良好的道德养成已经成为社会现实对人们的强烈要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是顺应了这一要求。(2)构建核心价值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包括文化道德传统等因素。(3)要肯定和借鉴儒学文化中最积极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它既可以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标识,而且也有普适性。(4)儒学文化中好的价值观念也只有配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才能够发扬光大。

2012年11月2日至4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尼山圣源书院承办的“儒学与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举行。来自德国、美国、韩国以及中国内地和台湾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就三大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三大主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可能贡献;儒学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启示;儒学的政治伦理和经济伦理宜采取的理论形态。

首先,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可能贡献。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认为,在西方,没有上帝就没有伦理。启蒙运动之后,西方人把上帝打倒了,也就把伦理打倒了,于是,就有了非道德化的政治。在这种政治框架内,私人利益至上。西方政治理论所界定的人是抽象的“单个人”、“个体人”、“一己人”(individuals),西方民主政治就是一部分“单个人”通过竞争获得“无限制积累个人财富”和“攫取支配社会大多数其他成员”的权力的政治。儒学和中华文化的政治,决不是这种非道德化的政治,而是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的政治。

清华大学教授卢风指出,现代性本身已大可质疑,现代性所塑造的工业文明已陷入深重危机,如核战争的危险、高科技之军事运用的危险、基因技术对人权原则的威胁、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等。须知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是独断理性主义,独断理性主义认为,人类凭其理性能认知、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从而掌握越来越强有力的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人类在用科技控制环境和制造物品的过程中,将变得越来越自由、自主,即人类在干预自然事物时将越来越能排除灾难性的后果,越来越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实际上,独断理性主义是十分荒谬的。大自然永远隐藏着无穷的奥秘,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另外,文化也并非仅仅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工具。实际上,人就是文化动物,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有了文化也就有了人。人总处于文化的孕育、养育、熏陶之中。脱离了文化的个人就不是正常的人了。

其次,当代环境伦理以及儒学对环境伦理的启示。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说:环境污染行为反映了人的素质的下落或不能持续上升。人的上升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非常重要。从“品物流行,保合太和”到王船山“日新与富有”,经张载程朱陆王等人充实与精化后,到了近代反而丧失了。恢复人的意识与做人的价值,就是回归到儒学的基本命题,建立正确的宇宙生态学与相应的心灵生态学。因此,我们要发展人的自发能力与自约能耐,也就是人的本体的自发性与自约性。

美国缅因州立大学教授葛朗格(Joseph Grange)因美国暴雨成灾未能与会。成中英代为介绍了他提交的论文《拯救地球》(Healingthe Planet)的主要观点。“我们之所以深陷生态危机,就是因为我们心存种种谬见,而这些谬见都是贪婪和怨恨的产物。为医治正感染着我们地球的疾病,我们需要审美的感觉、心灵的力量、尊重的意志和生态的实践”。

北京大学教授徐春认为,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思想都可以在传统儒学中找到源头。儒家“畏天命”、体认自然内在价值、承担对自然的责任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思想对接。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金富平辨析了“天人合一”的涵义。认为“天人合一”的确切意指是天人合德,“天人合一”与仁、诚和中庸具有内在的关联。仁、诚和中庸是天人合一的可能性依据。

德国公民教育学院教授斯皮克(Michael Spieker)他认为,“环境伦理”代表了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强调要超出对人类生命本身的关注而去保护世界。但是对于如何保护,保护什么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人与自然都属于一个过程的两个部分,因此人与自然不应对立。

第三,儒学与当代政治伦理、经济伦理。

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认为,古代中国人的敬畏意识非常强烈,西方唯物主义来了之后才变得无法无天了。基督教的传教理念是“己所欲,施于人”,因而是独断、霸道的。儒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才是值得弘扬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曹刚指出,当代中国需要新的伦理精神就是责任伦理精神。只有责任伦理才能突破传统道德思维的局限,也才有可能解决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道德难题。

卢风则认为,现代竞争所激励的所谓“双赢”大多都伤害了第三方——生态系统。秩序伦理虽然也强调了企业的环保责任,但明确地反对节制。殊不知,恰是几十亿人的无节制的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才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因而经济伦理需要加强与环境伦理的交叉和渗透。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2014年8月8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支持,由台湾中华孔孟学会与尼山圣源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结业。此项合作,从2009年开始,五年来,先后在山东省尼山圣源书院、广州城市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曲江第一中学、天津市大港实验中学、湖北省仙桃市仙源学校、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北京四海孔子学院、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相继举办,为全国中小学培训了2000余位校长和教师,为推动学校的儒家经典教育,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深受欢迎。

2013年9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拟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条,将原来的“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修订为“每年9月28日为教师节”,这一天是约定俗成的孔子诞辰日。次修订草案将提交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

这一建议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引起海外华人的高度关注。尽管有所争议,但网络和纸媒组织的多项民意调查显示,至少七成以上受访者支持这一建议。据此,把教师节日期调整到孔子诞辰日,是合乎多数民意的。

2013年11月4日至5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儒学普及与社区和谐建设暨第六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市通州区举行。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通州区委区政府、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莅临会议指导。来自中国的15个省市和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的近百名社区代表、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共收到经验交流文章60多篇,有43位代表做了大会或分组会议发言。

国际儒联会长助理曹凤泉主持会议开幕式。国际儒联常务副理事长赵毅武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建设居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

国际儒联顾问、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儒学进社区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迅速城市化的进程,有助于改变现代城市生活中邻里不相识的的现状。社区关系的本质是家庭与家庭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应当是合作的关系。我们传播普及儒学文化,不是直接照搬一些具体的礼仪形式、道德规范,而是要吸取儒学关于道德发端、成长规律的研究成果,使之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与会学者认为,当今中国家庭的“金字塔”结构已经倒转,以往子女多、老人少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城市社区高楼林立,广大农村老少守家。如此变革,对于以家庭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如何进行文化、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对此,儒家思想与伦理能否进入家庭与社区,充当一种积极的精神动源,应是大会研讨与交流的中心内容。

与会代表围绕儒学进社区与建设和谐家庭、促进邻里和睦、有助于青少年的美德教育;儒学进乡镇与建设乡村新文明;儒学在海外华人社区的价值与经验等,进行了热烈、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

有学者们讲到,社区中的居民在生活中接触最多,本应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古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孔子讲“里仁为美”,“德不孤,必有邻”;古代“孟母三迁”等都可以加以现代转化与应用。一些代表提出:儒学如何走入社区,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把引导居民过好传统节日作为载体,可能成为打开局面的钥匙;有些街道代表介绍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化文化——中华文化社区道德大讲堂”进社区活动,将儒家倡导的“仁爱”、“孝悌”、“礼让”、“诚信”、“宽厚”等价值观传授给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经验与效果受到大家的肯定;有代表谈到,在乡村建立“乡规民约”,提倡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产生了移风易俗的积极效果。一些学者、大学生、社会团体等志愿者们自觉组织起来进入农村,通过举办儒学大讲堂、赠送《弟子规》、亲子共学互动、评比学习模范、组织讨论参观等活动,对改善农村社会的精神风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学者谈到,在东南亚国家的几代儒家学者,一直努力想通过自己的行动,保存儒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人社会在婚丧嫁娶中借助儒家的“礼”等等,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华人的民族特征得以保存,华人社会得以维系。

韩国学者认为,属于儒学文化圈的韩国,儒学已不仅仅停留在讲台上,而是推动形成符合韩国国民文化水准新风貌的力量,成均馆在这方面发挥了“人文精神宝库”的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儒学从来都植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以礼乐文化的形式对他们产生影响。当代儒学研究应当走出“学术殿堂”,进入寻常百姓的日用常行,成为营造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良好家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精神动源。

本次儒学进社区的研讨与交流会议,空前不绝后,是研究儒学如何现代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和新开端。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主席在山东省曲阜等地考察,集中谈到如何正确看待孔子和儒学以及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

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他认为,孔子与儒家思想“是人类思想宝库中重要的内容,它向人类提供了许多基本观念,不约而同地在世界上引起共鸣。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作用”。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基本道德规范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有了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大家都好遵循。重视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并明确指出,“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主席这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确立孔子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为推动儒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坚定了方向和信心。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他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等座谈时强调,一些人对中国有偏见,主要是源于陌生、隔阂和不了解。了解中国,不能只看一个点、一个面,切忌盲人摸象。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

习近平还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加强交流,持之以恒,偏见和误解就会消于无形。

2014年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之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不仅给研究中华文化,尤其是研究儒学工作者提出了如何将中华文化,更加精准的走向世界,参与建设人类新文明,做出中国的贡献的历史任务,而且他本人在2014年3-4月出访欧洲期间,所发表的演讲与言行,都向世人宣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与历史新担当,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风采。对于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极大的激励。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一个新的历史里程碑。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通过传媒向社会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以下七个方面作出了部署:(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5)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6)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7)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这个“纲要”的颁布得到教育界的认同与欢迎。大家认为,这是建国以来,在中国教育体制内,第一个比较系统、明确与规划,对于中国新生代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权威性文件。从此,在中国学校里传承中华文化有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纲要”为中国教育,摆脱百年“进口”与“克隆”西方教育的“惯性”,唤醒教育界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恢复中国教育的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建构21世纪“立德树人”的中国教育,迈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步。

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中强调,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21世纪的中国教育,要为学生的生命注入中华文化基因,让他们的血液里流淌道德之血液,帮助新生代从精神上富裕起来!

中华文化复兴,不取决于“文化产业”,关键在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可以兴邦,亦可以误国;中国教育本是承接与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却亦有可能沦为“去中国化”的工具。文化兴衰,教育有责。

2014年4月19-20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尼山圣源书院、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仁学与儒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陈理、国际儒联秘书长牛喜平、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乔还田、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王殿卿等主办单位领导出席并致辞。国内著名学者余敦康、张立文、钱逊、许抗生、张践、李存山、陈来、郭齐勇、宋志明、张学智、郭沂、李景林、刘成有、赵法生、韩星、彭永捷、吴光、景海峰、梁枢、王钧林、涂可国、赵卫东、王志捷、孙宝山等50余老中青学者出席,围绕牟锺鉴先生新著《新仁学构想》,进行了十分热烈的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指出,牟先生的新著,是一部“仁和之学”。以“和”释“仁”,体现了对于“仁”之内涵的创新性;新著对于历史的梳理与继承,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开辟了儒学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新著关注人的精神家园、灵魂安顿、净化心灵、坚守信仰、道德教化,充分体现了仁学的人文性;新著综合儒释道各家智慧,博采东西方文明之精华,有助于儒学走向世界,推动全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新著为建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新思路。北京大学许抗生教授认为,牟先生的新著是前所未有的仁学新体系,开创了21世纪儒学的新体系。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认为,牟先生的新著是一部“以德性生命”为核心的“生命儒学”,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是对20世纪新儒学的超越,是21世纪大陆新儒学的代表作。中国社科院李存山教授认为,大陆新儒学,需要建构一个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儒学新体系,牟先生新著,可以接近这个要求,是对20世纪新儒学的新超越。

学者们结合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华文化,儒家伦理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一致认为,儒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参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进程,应有新作为、新贡献,这对儒学学者提出了十分紧迫的历史新期待。令人欣喜的是,儒学发展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新时局,学者们致力于对儒学进行“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世界不同文明进行深入“交流与互鉴”,已经出现了一批像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余敦康教授的《周易的现代解读》、牟锺鉴教授的《新仁学构想》、何抗生教授的《现代新道家》、陈来教授的《仁学本体论》等等著作,这些能够代表21世纪大陆新儒学的著述,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历史新潮流,做出了的新奉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