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意人生(二)

诗意人生(二)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年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展示过教育发展生态图:把中国的学生放在国际背景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在知识、技能、勤奋好学等方面优势明显。我们并非一无所有,这样的优势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环境以及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积累、心理品质不同,选择也会不一样。我似乎可以看到,团队意识在每个人的心灵滋生,它会逐渐改变几千年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心理品质与思维方式。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教育引领着学生进入学习活动,本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现在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却是彷徨,是苦闷,没有快乐感。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为了分数、为了应试的教育,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整体性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被割裂了。大量的时间用在训练上、最高的分数上,孩子们的学业生活如同苦行僧,肩负着沉重的负担,而家长也不得不充当着应试教育可怜的执行者。试想,学校生活二十多年,占据了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而这么长的时间都让每一个求学者背负着压力,在刻板而繁琐的分数争夺战中生活,这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和谐吗? 前几日,我设身处地地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谈论了现行教育中,滞后的考试制度、评价体制给教师常态教育工作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引发了同行的共鸣:制约教师解放的“瓶颈”不是备课、改作业、辅导学生,而是与自然生态相悖的滞后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三年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展示过教育发展生态图:把中国的学生放在国际背景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在知识、技能、勤奋好学等方面优势明显。我们并非一无所有,这样的优势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环境以及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文化与制度配合,形成了这样的优势,使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下的学生,形成的社会整体,在实践能力、创造性、好奇心、自尊、自信,包括若干人文素养甚至做人的基本问题上,有结构性的缺损。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国际教育的背景下,树立科学人才观,在东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清楚地认识到形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西方文化倡导人的个性解放,关注人的天性,反映在教育上,主张由内向外倒出来,形成开放自由的发散思维。东方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讲秩序,强调规范而忽视儿童天性,反映在教育上,主张由外向内灌进去,形成封闭单向的线性思维。因此,教育要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需要寻求平衡。寻求平衡不是简单地调和,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付出勇气,开启智慧。

再次阅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报道,尽管目睹同行在考试文化怪圈中苦苦挣扎,但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进步是历史的真理,是社会的必然。在主张考试改革的呐喊中,社会主流文化必然让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一大批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教育专家一定会在东西文化交融中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办法,在时间的磨砺中让考核由量变走向质变,进而成为符合人的发展与需求的先进文化。

秉持这样的信念,我们是坐视、等待改革的到来,还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呢?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积累、心理品质不同,选择也会不一样。从主观上讲,我是一个自我觉醒意识较强的人,喜欢挑战,更不希望让别人来安排我的生活、我的命运,于是我想,在自己想要追求理想教育人生的心态下,一定要穿越滞后的考试丛林,找到一条获得进步的道路。如果真正走上了这样的道路,眼前定会更加明朗。因为在这条路上,首先改变的是每一个成人的生存状态。这种充满宽容与信赖的环境,所有的教师都是朋友,同心同德,教学中每一个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共同去面对与解决的困难。我似乎可以看到,团队意识在每个人的心灵滋生,它会逐渐改变几千年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心理品质与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少一分苛刻,少一分挑剔,少一分压制,少一分斗争,少一分伤害,多了一分友善、一分尊重、一分理解、一分信任。当作为人的本能的真、善、美被激活以后,人会得到最真实的关怀与尊重。教师不再为分数而教学,为分数而工作,被还原成一个个丰富的、有灵性的、有生命的完整的个体,“最隐蔽的自我”被唤醒,人的潜能也会因此而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素质在开发中获得提升,那时,分数仅仅是一个附属的东西。那应该是一种多么美丽的心灵磁场,也是我们需要不断追寻的美好校园人生。

于是,当教育有智慧、有力量穿越考试的密林,管理就需要走向生命的激扬,“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赖教师”;教学更需要走向生命的激扬,“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赖学生”,以生命为依托的生本教育,就是我们想要去的地方,只有到了那里,“如歌岁月,诗意人生”才不再是一纸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