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结构的模型

课堂结构的模型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行为对,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和学的任务,而有目的地发生的、相互作用着的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的同生共振行为的统一体。我们在此引用教学行为链、教学行为对这两个课堂结构的基本概念,只是为了阐明课堂的结构和层级。

通过对各科课堂的一再分析,进行类似上面的结构划分和教学内容分析,发现所有学科的课堂,只要是教师认真准备的正常的课堂教学,都有着自己清晰的结构,并且结构中的每一构造都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相对应并紧密结合。

基于我们对课堂是由教学板块构成的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课堂的CPCP结构模型,认为课堂(Class)由教学板块(Plate)构成,教学板块又由“教学行为链”(Chain)构成,教学行为链又是由“教学行为对”(Pair)链接而成,这一关系可用图4-15表示:

图4-15 课堂结构的CPCP模型

这一模型指出,课堂是由教学板块构成的,而每一教学板块又是由一个或多个教学行为链构成的,而每一教学行为链又是由若干个教学行为对相互链接构成的。这样我们就构建了课堂结构的CPCP模型,这是课堂结构研究的新视角,为课堂观察、教学行为分析与优化,也为课堂的教学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思维和方法途径。

我们在上面只是对课堂的教学板块和每一板块的构造做出了说明。但是还必须说明的是教学行为链和教学行为对两个概念。

教学行为链,是指课堂上为完成一个具体的、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单位而有机组合在一起的一连串教学行为。也就是说,一个教学行为链就是一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小单元,我们称之为课堂活动基元。从一节课的几十个相互连接的行为中划分出一个个的教学行为链,找到活动基元,关键是找出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单位,是任务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决定了其完成的过程和方式,从而形成了活动基元。而课堂上每一板块又可能是由一个或几个教学行为链构成的,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活动,每一个教学行为链就是一个活动基元,在课堂中活动基元是教学活动的最小单位,这样课堂上每个活动又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活动基元构成的,是小活动构成了大活动。

教学行为对,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和学的任务,而有目的地发生的、相互作用着的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的同生共振行为的统一体。这一点,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反复论述到,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是分不开的,总是同时发生的,或者说总是成对出现的,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教学行为对。

我们提出和应用“教学行为对”这一概念,首先是基于我们在整体论思想指导下对课堂观察的发现,这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是时刻发生在每一节课堂上的。其次,这一概念为课堂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具有课堂研究方法论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再次,为构建生命课堂带来了方便,在我们思考和陈述课堂中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时,不必再去区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也不需要再在表征课堂活动时,在图的上方列出一列教师活动,在其下方列出对应的学生活动。我们只要用大家都能理解和看懂的一个行为名称,来指代这一对对同时发生的行为就可以了。如我们说“教师讲解”,那一定代表了学生在听;我们说“学生讨论”,那一定是教师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活动或回答学生的个别问题等。

我们在此引用教学行为链、教学行为对这两个课堂结构的基本概念,只是为了阐明课堂的结构和层级。因为我们在构建生命课堂中,先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个的板块,再提炼问题和任务,目的是供同学们课堂上的“先学”,这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不过,由于内涵和外延的广泛和深刻,而它又不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也为了避免在这样一本定位于通俗性、实践层面的论著中,出现过多的新定义术语和概念,影响大家的阅读,后文将尽量减少甚至不再使用“教学行为链”“教学行为对”这两个术语,在此也就不再深入讨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