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特色文化发展之策

学校特色文化发展之策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定特色学校发展规划,组建研究团队着手实施,广泛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特色创建氛围,大力争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相关人员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因此,作为教育的“生活”应该是广义的生活,即一切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侧面来看,同一个人可能隶属于不同的生活圈,同时也有别于其他生活圈。

百年老校,人文历史厚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光辉思想,对学校教育文化进行梳理、统整、丰富、发展,悠久的学校传统文化发生美丽嬗变而内生,焕发出立德树人的耀眼夺目的独特光芒——

办学理念:走进生活 学做真人

校训:生活因我而精彩

校风:即知即传 自觉觉人

教风:崇德尚志 教学相长

学风:知行合一 手脑双挥

一、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一) 总体目标

建设特色学校,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现有优势,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举措等方面彰显学校独特的办学个性和风格,并使这些个性和风格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形成传统。

钱塘小学建设特色学校是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新时期教育需求加以发展和创新,并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日常教学和特色活动为载体,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使学校成为生活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展示生活教育的窗口。

(二)阶段目标

结合钱塘小学特色建设的实际需要与特色学校建设的一般步骤,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定主题,起好步(2013年5月—2014年3月)

反复讨论,深入挖掘,请教专家,干部职工共同研究,确定发展主题。制定特色学校发展规划,组建研究团队着手实施,广泛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特色创建氛围,大力争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相关人员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本阶段主要有以下三项工作,现已基本完成。

(1)制定、完善学校的特色发展规划。

(2)确定校徽、校旗、校歌、校树、校花。

(3)宣传学校特色文化,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第二阶段:重实践,出经验(2014年4月—9月)

物质文化建设层面:校园布局、文化设施配置、校园特色标示等体现特色教育理念。

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以生活教育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着力点,实践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大力营造生活教育的特色氛围,推动合力形成,构建和谐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自主发展的实施途径,考核评价机制。

第三阶段:凝特色,展成果(2014年9月—2015年6月)

总结梳理提升,展示工作成果,提升学校形象,形成学校品牌,并传承学校文化。

这个阶段要完成八个方面的工作:

(1)实现特色管理;(2)建设特色德育;

(3)构建特色课程;(4)探索特色教学;

(5)打造特色师资;(6)建设特色环境;

(7)添置特色设施;(8)展现特色成果。

二、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系统

(一)办学理念

1.理念表述

钱塘小学在近年的发展中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作为陶行知研究会会员单位的优势,逐步确立了“生活教育”的发展方向,构建起了学校的特色理念系统,将办学理念确立为:走进生活,学做真人。

2.特色解读

(1)走进生活

“走”是一个动作,是行为主体根据自身意愿和行为的目的倾向主动发出的,而不是被施予、被承受的。“进”表示一个从不在到在、从外部到内部的过程。“生”源于草木出土之状,指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蕴含发展壮大的潜质。“活”本意是流水声,后形容生动、不呆板、机灵、有生气。据《文子·道德》记载,老子就曾将“生”“活”二字连用,他说:“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其活有厚薄。”“生活”一词最早在典籍中出现,则是在《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在这里,代指的是生存、存活的意思。

生活具有多重意义。在广义上,指生物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是生命的所有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学习、工作、休闲、社交等主体参与的活动。比广义稍狭的是指在某一领域内的活动,如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更狭义的生活则是指维持人的生存状态的活动,主要是人的衣食住行,如人们常说“地方偏僻,生活不方便”就是这一意义。狭义的生活就是指伙食、吃饭,如“安排生活”“办生活”。

在教育的层面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存,也要关心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作为教育的“生活”应该是广义的生活,即一切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

“走进生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其一是从某一生活圈外进入到该生活圈的过程,是一种形式上的“进”。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侧面来看,同一个人可能隶属于不同的生活圈,同时也有别于其他生活圈。“进”就是要完成生活圈的改变,实现从此生活圈到彼生活圈的跨越。其二是对生活从不了解到理解、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即了解和遵从圈子内部的规则、制度和行为方式。其三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所期望的生活,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使生活成为自己生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从对生活接受的程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态度。其一是抵触的态度,体现为厌世和无休止的抱怨,认为生活总对自己太过吝啬和不公。其二是无所谓的态度,体现为对生活的漠不关心和没有激情的得过且过。其三是开放的、接纳的态度,认可某种形式的生活。其四是主动融入生活中,对生活充满着好奇,能够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创造生活,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能够以第四种态度来对待生活,才可以称得上真正走进生活。

综上,在“走进生活”中,“走”是“进”的动力,“进”是“走”的结果,“走进”代表着主动的姿态和积极的态度,体现了生活的主体对融入生活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行动。同时,“走进生活”也不是盲目的“走”,而是建立在对生活的充分认识与理解,并且掌握相关生活技能的基础上地融入。

(2)学做真人

《广雅》对“学”作了定义:“学,识也。”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也就是说,学是语言上的模仿。后来这一语义逐渐扩大,成为效法,钻研知识和获得知识,但强调的仍旧是跟从并模仿,借鉴他人之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做”是“作”的后起分别字,承当“作”的部分功能。“作”本义是人突然站起,表示就某事而行动。在这里,“做”就是当、成为的意思,强调它本身是一种遵从内心需要的主动行为或倾向。

“真”的本义是指修道的人得道后变形登天,后延伸为与事实相符,与“假”和“伪”相对,同时也指本性、本原的意思,也就是事物本来的、没有经过修饰和改变的样子。真人,就是真实的人,反映出人的本真属性的人。

“真人”二字连用,最早是在《黄帝内经》中:“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庄子·大宗师》也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在先秦典籍中,真人多指“道”的形象外显,是以“人”的形象体现出来的“道”,是与万物运行、生长结合为一体的。在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的生物,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建立团体和实现相互支持,需要以彼此间的信任为基础。因而,现代意义上的“真人”就是诚实、不虚假的人。

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真人”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也就是所思、所说、所做之间的契合,不虚伪。二是反对追名逐利,认为“若不破出名利之见,决无不为伪之理”,而且也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一点。三是注重实践,追求创造,认为实践、发展和创造是“求真”的具体表现。他关于“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就是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际上是强调实践。

结合教育目标以及有关“真人”的相关论述,钱塘小学生活教育的“学做真人”应达到四重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是要使人真正成为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掌握生活的能力和技巧,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第二层次目标是做诚实的人,这样的人不虚假,不虚伪,遵从人际间的规则和行为方式。第三层次是做求真知的人,即尊重知识,能够积极探究事物本源,明白现象背后正确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做高尚的人,在这一层次中,学生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向善,去维护这种关系,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并感染他人。

“走进生活,学做真人”作为学校的特色理念,强调人是生活的主体,要求师生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教育应该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生活,引导师生员工热爱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另一方面,要重视人品格的形成,尤其是学生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培养有涵养、守规则、懂道理、求真知的人。这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走进生活是学做真人的途径,“真人”的教育要在生活中进行,同时,“真人”也是生活中的真人,离开了生活,“真人”也不能成为真人。

这一理念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要求,凡是进入钱塘小学成为学校一分子的人,都应该对此达成共识。

(二) 校训

1.校训的表述

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具有标识作用、激励作用、导向作用和独特性、思想性、稳定性等特征,能够对各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追求的学校进行显著的区分,为各个时期的师生指明学校前进的方向,是学校品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其他任何一种学校教育手段都不能取代的。

钱塘小学结合“生活教育”特色定位和“走进生活,学做真人”的理念,将校训确定为“生活因我而精彩”。

2.校训的解读

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构成人类价值体系三类不同的需要(见图1-1)。

图1-1 “走进生活,学做真人”发展课程体系

生活作为人的所有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是围绕人的五个需求层次而展开的,故而生活教育也体现出了人对五个需求层次的追求。具体而言,可概括为学会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

学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学会生活就是让学生过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几乎可以包含生活教育的全部。狭义上的学会生活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吃、穿、住、用、行等基本技能和维护自身安全与健康的能力。在这一层面上,主要是解决初级阶段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使学生能够独立地生活并成长。这是生活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更高层面开展生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体验生活是要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融入生活中,在生活中获得有意义的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吸引力。人的生活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综合复杂体,其中包含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共同相处的原则。如果说学会生活是让人认识并被动遵从这些原则,那体验生活就是要让人认识到这些原则的重要意义而主动遵守和运用这些原则。这一层面的生活教育对应人的中级阶段的需求,也就是社交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与他人、与环境相处的过程中获得认同。

创造生活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经营更好的生活,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通常认为,人对待生活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承受生活,觉得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一步一步随波逐流地活到老。一种是迎接生活,通过一些技巧来对生活进行重新组合,掌控生活,并实现生活最优化。还有一种是创造生活,认为生活就是一块洁白的画布,美好的前景全由自己去勾画。在这一层面上,人为生活的付出不再是为了获取报酬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而是追求一种更丰富、更美好的生存状态。

享受生活不是以放浪形骸的享乐主义来对待生活,而是以一种超脱功利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走出琐碎生活事务的干扰,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使主体与生活在精神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对人生的一种特殊体验。这一层面的生活是最高层面的,是建立在自我实现层面上并超脱功利和各种困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体悟。

“因”突出了一种“我”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之下的水到渠成。“我”不仅是参与生活、享受生活的主体,还是精彩生活的推动力、缔造者,是精彩生活的阳光和雨露,是精彩生活的深厚土壤和源源动力。

“我”是第一人称代词,在这里并非单独指生活在学校中的个体,而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具有不同的指代对象。对学习而言,是指学生;对教学和课堂管理而言,是指教师;对学校行政管理而言,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建设与对外宣传而言,则包含学校所有师生员工。采用第一人称的表述,意在强调参与者的主体性,要求学生、教师和学校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由学习、工作、课余(业余)活动等组成的生活,主动地融入、创造和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

“精彩”是对生活状态的描述,是一种超出平凡的、出色的、让人耳目一新的、出乎大众意料的状态、过程和发展趋势,是现在的“精彩”,也是将来的“精彩”,是学校整体的精彩,也是凸显学生个体性的精彩。这种精彩的生活是一种具有引领性的、大众企盼的独特生活。

“生活因我而精彩”的校训,突出了人(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职工)是生活的主体,是精彩生活的创造者,都应在钱塘小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展现自我价值,呈现自己的精彩,过自主的、丰富的生活。学生作为学习者,正在成长中的人,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要在学习中呈现自己的精彩,度过幸福而有意义的学习时光,同时掌握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达成既定学习目标,为今后的精彩生活奠基,实现一生的精彩。

(三)校风

1.校风的表述

依据钱塘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风貌,将学校校风总结为:即知即传,自觉觉人。

2.校风的解读

(1)即知即传

“即”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坐着的人面对盛装食物的器皿,表示走近去吃东西,引申为“立刻、当前”,表示在很短的时间内。知,左边是“矢”,右边是“口”,本意是指脱口而出。作为动词,“知”是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了解过程,也可作为名词,指认识和了解事物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也就是知识。“传”,最初指事物从此处到彼处的转移,是位置上的变化,后扩大为点对面的散布和推广。

(2)自觉觉人

“自”是鼻子的形状。古时用鼻子来指代自己,是行为主体的自称。在这里,自是个体,也可以是具有同质性的群体,如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的全体教师,也可以是作为学习者的某一班级、某一小组或者全体学生,与特定群体相对的,都属于“自”的范畴。“觉”,本是人从睡眠状态醒来,是醒悟、明白,也指感觉到或意识到。“自觉”具有两种理解。其一是自己对某件事情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强调的是人的主动性。其二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认识和思考之后的大彻大悟,是主体在其他事物启发之下的觉醒。

“人”是在某些属性与“自”的范畴有别的个体或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不同的方面出发,以不同的属性作为参照,“人”的内涵不同: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相对于数学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属于“人”的范畴,但两人都喜欢体育,在体育方面就属于同一群体。对同一个人而言,也会随着属性的转变而归属不同的群体,如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经过转化,也可以进入行为习惯好的学生的行列。觉人,简言之就是要唤醒他人,让他人也明白。

“即知即传,自觉觉人”是陶行知先生对“小先生”制的总结和提炼,主张儿童一边学习,一边将所学的知识随时随地传授给他人,既要当好学生,也要努力去当先生。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知”与“传”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不再以识字为主要内容,但出发点和归宿是一致的,即扩大知识的影响面,提高全民族的知识文化素养。在当前价值观念偏移、成人行为失范的背景下,儿童保持着纯真、善良、真诚的本性,通过儿童来影响成人,督促成人,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显得十分必要。

钱塘小学创建生活教育特色学校,继承和传扬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以“即知即传,自觉觉人”为校风,明确了学校需要营造的总体氛围,也指明了营造这一氛围的途径和目标:通过知识、信息的及时传递,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氛围。在这一氛围的营造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都具有多元性: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家长、社会人员之间以及各个群体内部成员之间通过学习知识、传播知识、自我觉醒和引导他人觉悟等活动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学生可以相互砥砺、教育,也可以对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家长、社会人员产生影响,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在教育、影响学生的同时,要不断学习,并虚心向学生学习。

各个主体、客体之间关系的网络,也为学校特色活动、特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思路: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学习的同时充当“教学者”的角色,引导他们学以致用,边学边教,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能动性。

(四)教风

1.教风的表述

钱塘小学的教风是:崇德尚志 ,教学相长。

2.教风的解读

(1)崇德尚志

“崇”,本意是高而大的山,引申为形容词,表示高大、高尚,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提倡、主张推行。“德”,本意是巡行视察,后引申为登高、攀升,现常作名词,表示倾向于好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格和行动,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的品德,即个人修养;二是社会伦理规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崇德”连用始于《尚书·武成》:“崇德报功”,本意是崇尚有德的人。《论语·颜渊篇》也有“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表示高尚的节操言行。“崇德”作为学校教风,就是要求教师推崇高尚的品格。教师具有教育者与社会人双重角色,其品格也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公德,也就是作为社会公民应具备的高尚的思想和德操,如遵法守纪、诚实守信、帮助他人、爱家爱国等。其二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如关爱学生、精研业务、谨言慎行等。

“尚”与“崇”意义相近,有尊重、推崇的意思,同时又可以假借为“上”,表示向上、往上的积极心向。“志”,本义是志气,意愿,是隐含于内心的、不易改变的长远而宏大的打算。“尚志”语出《孟子·尽心上》:“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表示高尚的志向。以“尚志”作为教风,是希望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崇尚的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热爱的事业,长期坚守,矢志不渝。

(2)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它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长期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教学相长在不同的著作中、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不同的理解。其一是将教学理解为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其二是将教学理解为师生之间双边互动活动的两个方面,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通过总结与反思来提高自己。其三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一面教,一面学,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钱塘小学将教风确定为“崇德尚志,教学相长”,从综合素养、职业情感和专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崇德尚志”要求教师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推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落实到行动中,为人师表,身先示范,要将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以严谨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教师这一职业意义和作为教育者的生命意义。“教学相长”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途径,也提出了要求。无论是将“教”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还是教师,无论将“学”理解为学生、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自学,其目的都是要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也说明了这几个方面是教师不断进步的途径,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从这几个方面来提高业务素养,促进专业发展。

(五) 学风

1.学风的表述

结合钱塘小学长期的办学经历,将学校的学风提炼为:知行合一,手脑双挥。

2.学风的解读

“知行合一”源自《尚书》提出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知行思想。明代心学家王阳明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命题,主张“行中有知,知中有行;知外无行,知而必行;践行良知,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继承,并将其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相融合,发展了这一思想。

在“知行合一”的主张中,“知”主要指学习的书本知识、他人的经验,也包含各种认识活动以及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行”是人的一切行为实践。“知行合一”就是将人通过学习、借鉴而来的各种知识、认知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以“行”为目的,以“知”为途径,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和拓展所学知识。

“手”的重要功能是从事劳动,指代一切活动和实践,包括人体其他各个机能组织参与的活动。“脑”是人们学习、思维的器官,借指学习和思维。动手和动脑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实践需要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学习又需要以能力为前提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借助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促进其智能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体能力的提高。“手脑双挥”就是让学生手和脑并用,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不仅准确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实现“手脑双挥”,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钱塘小学建设“知行合一,手脑双挥”的学风,体现了学校生活教育注重实践、注重体验的特色,意在建设一个既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学习氛围,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协调一致,进而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实现学生头脑、双手、眼睛、嘴巴以及他们学习生活空间、时间的解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行合一,手脑双挥”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知识,实现手脑结合、学做结合、知行结合,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这一学风也为特色师资建设、特色课堂建设提供了参考。

三、学校特色发展实践路径

(一)特色管理

1.价值取向

特色管理是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通过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钱塘小学将以“生活因我而精彩”为理念引领,以“开放、民主、科学”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努力实现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特色制度建设与常规制度建设双管齐下,个人成长与团队成长同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2.主要内容

(1)建立“生活教育”特色建设相关制度

特色建设制度与学校管理制度密切联系,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学校特色建设制度,一是建立“生活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促进“生活教育”的研究、实践与生活知识技能的学习有序进行。二是建立服务于生活教育的管理制度,努力促进生活教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各项活动分步骤、按计划实施,收到预期成效。

(2)落实人本、民主思想

生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学校制度建设要以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重视工会、教代会、家委会的作用,鼓励和动员教师、家长、学生和社区(村社)人士等各方力量参与学校制度的制订、落实,为学校工作献言献策,提高决策质量。规范校长和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对学校整体的管理绩效起到推动作用。加强中层干部的培训和学习,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层干部的创造力和管理水平。

(3)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完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关制度,既保证了学校管理制度的有力贯彻,也为教学提供行政支持。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突出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当前需求,强化教师梯队培养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综合管理工作民主、科学、高效。以教学管理为学校管理的核心,重点突出德育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以及教师激励制度。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工作绩效量化考核为载体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二)特色德育

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内容,也是德育的归宿,与德育密不可分,生活教育之中也必然包含着德育的成分。将德育融入生活之中,以生活准则、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为德育重点,增强德育的特色和实效性,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点之一。

1.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2)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观念、健全的人格品质,阳光健康地成长。

(3)使学生顺利融入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与他人融洽地共同生活。

2.主要路径

(1)走进丰富的生活世界

道德根源于生活世界,道德品性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真实的生活情境又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道德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关注学生情绪的喜怒哀乐,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发现教育契机,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机会,主动和受教育者对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增进师生交往,适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引导。

(2)激发积极的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人众多需要中的一种,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社会需要,是个体道德品质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为生活德育寻找相应支点,是生活德育的基本前提,也是生活德育的重要内容。在生活教育特色建设过程中,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和研究个体的道德需要,把握受教育者道德需要的层次性,不断促进主体个性的发展,激发主体的内在精神、内在需要;强调道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使个体积极投入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通过教育者唤醒学生的意识,激发潜藏的需要,使其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3)学科渗透生活德育

学校特色德育要以学科渗透作为主要渠道,充分利用各学科丰富的德育元素,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将生活德育融入各学科之中,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生活德育的拓展和延伸,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建立全员育德的工作机制,有意识地针对德育目标(主要是行为养成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德育内容,并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实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4)重视德育实践

钱塘小学位于钱塘镇街道,既贴近城镇生活,又熟悉农村生活,对很多学生而言,有寄宿学校的校园生活,也有留在父母、亲人身边的家庭生活,有着丰富的实践环境资源。在德育实践模式上,学校可以着眼于学生生活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以学生的学习生活、课外生活的实际为出发点,以生活为基础探索多种模式,并综合利用情境体验德育、实践活动德育等模式,使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德行。

(三)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学校所特有的课程,是在特色理念指引下开发和使用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课程。在我国当前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特色课程实质上是一种校本课程。

1.课程目标

统筹处理特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深入挖掘和利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教育元素,构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统一的课程网络,实现增加学生生活知识、发展生活能力、改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品质的目标,并通过学生的参与实现生活的精彩。

2.特色课程的形式

(1)实践课程

通过挖掘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条途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让学生获得经验,形成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参与生活的兴趣。

(2)学科课程

开发和完善本校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课或者补充课程,或者将生活教育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活知识、理念教育。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制订分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选择切合儿童特点的教学内容。建议在低年级重点加强和巩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年级重点进行生活自理教育,高年级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

(3)讲座与报告

讲座与报告内容丰富多样,时间灵活,是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建议学校组织教师或者聘请校外人员,定期为学生开办讲座,或做报告,介绍如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与生活、安全防范、生命教育等当今社会共同关心的生活话题,对学生生活进行指导,对生活的价值观念进行合理引导。

3.课程的开发途径

(1)对上级课程的再开发

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和创造,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特色化可以提高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和课程建设效率,是特色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生活教育无处不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教育内容,各个不同的学科之中也潜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学校要调动教师开发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课程创新的氛围。结合本校生活教育的传统和优势,组织教师对上级课程进行深入挖掘,或者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或者将课程内容与学校现有优势条件、优势项目融合,进一步突出知识的体系,提高课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2)利用校内资源

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的环境,从寄宿学生的吃饭、穿衣到课堂教学、课间休息、课外交流,都富含生活教育元素。要结合学校师生的实际生活,借助科研项目、微课题研究、行动研究等途径开发校本课程,或者形成学科课程(如分年级段的生活知识教育),或者形成活动课程(如到食堂帮工、高年级学生照顾低年级学生、指导学生生活自理、虚拟社交等),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升学校课程服务学生的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

(3)挖掘校外资源

校本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仅可以是以教材形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钱塘镇农、工、商都发展较好,并且同时拥有农村和城镇两方面的资源,为生活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加强与村社、社区、企业和商户的协调沟通,挖掘更多的资源,让学生通过实习、参观、听报告等途径,感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能够更加凸显钱塘小学的特色优势。

(4)依托活动

继续组织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以及篮球、乒乓球、田径、美术、舞蹈、合唱、书法、小巧手等兴趣小组,深化对活动的研究,将活动课程化,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做好记录,对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也可以将活动开发成校本课程,系统开展教学。

(四)特色教学

特色教学的“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独特,将其他学校不教授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二是教学方式的独特,通过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更加高效的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和经验。

钱塘小学围绕“生活教育”这一主题打造特色,教学应围绕生活教育来开展。

1.教学价值取向

生活特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让生活成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

(2)依据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生活知识经验的积累,激发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和创造生活的主动性,提升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立志创造美好生活。

2.教学方式

陶行知先生以及后来的生活教育学者对生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这些都可以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提供很好的借鉴。鉴于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色教学在总体上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开展。

(1)充分利用课堂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低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都与生活教育紧密相连。其余各个学科也包含了大量的生活教育元素。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各学科中包含的生活教育元素进行整合,融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或者其他学科课程,在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在不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实施生活教育。也可以将生活教育内容系统化,设置专门的生活课程,进行系统教学。坚持“新学习”课堂改革,推进卓越课堂建设,探索、总结提炼符合学校实际、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学,助推学校品牌。

(2)依托生活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适应生活,过一种完满的生活、充实的生活和有价值的生活,而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生活。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生活教学应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让学生直观地参与、感受和体会生活。从穿衣、洗漱等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与同学的日常交往做起,从在学校的一言一行做起,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念。

(3)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的特色教学要把“教学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强调学生的做,做是教和学的最终落脚点。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系统介绍和讲解,重视生活技能的介绍,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做事来检验、补充、内化、发展和完善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综合考虑实践的条件与要求,事先做好协调和沟通。

(4)家校、社区共育

生活不仅是校内的生活,也是校外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需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可利用资源。教育本身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活动,需要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广泛参与。生活教育应在生活中进行,通过与家庭、社区、村社、企业、商户的合作,让学生走进真实生活世界,感受不同的生活,从而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特色科研

学校以生活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教学反思、集中研讨、会议交流的形式推动特色学校建设,使学校自下而上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助推生活教育特色建设。

1.研究目标

(1)探索生活教育特色创建的基本策略,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能力和影响力。

(2)提升教师对生活教育的指导和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对特色理念、方向的领会、认可程度。

(3)研究学生对生活教育的需求,调整生活教育课程,探索更加高效的生活教育方式。

2.研究内容

(1)生活教育建设的理论综述和实践经验总结、反思。

(2)师生、家长对生活教育的需求研究。

(3)生活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发展方向研究。

(4)生活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5)对学生生活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

(6)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7)生活教育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8)生活教育特色建设中师生评价机制研究。

3.研究措施

(1)建立课题推进的有效机制

第一,成立课题组,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计划,负责课题研究的方案制定、分工协调、实施、监督、检查、指导等工作。

第二,建立课题管理制度,使课题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

第三,实行子课题责任制,分层推进,细化课题方案,将课题研究分成若干子课题同时开展研究,实行课题研究成果定期汇报制度。

(2)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广泛发动全校教师参与研究,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解决生活教育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到“人人参与课题,人人有课题”。增强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成果意识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校认同度和整体水平,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

(3)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课题研究将形成若干关于生活教育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含教师成果和学校成果),并广泛搭建平台,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外部影响力提升之间的良性循环,切实巩固和在一定区域内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六)特色师资

“崇德尚志,教学相长”的教风是钱塘小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钱塘小学教师的标准,是打造特色师资的重要依据。

1.建设目标

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打造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撑。学校创建生活教育特色,需要围绕生活教育特色,打造一支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识渊博、业务精通、善教善导、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的师资队伍。

2.建设措施

(1)加强校本研训

以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 将培训与研究相结合,通过“校本培训、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校本论坛、课堂教学”八大活动途径,促进教师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引导教师开展深入研修,以高学历层次、高理论起点的培训为主。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引导,边研究、边发现、边完善,促进教师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索路上不断前进并促进学校特色的生成和发展。

(2)引进特长教师

选拔、引进或聘任(聘用)具有行业背景、专业实践能力强、在生活教育领域内有影响力、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通过特长教师以点带面,是师资建设的又一重要途径。学校作为陶行知研究会会员单位,可以充分利用陶行知研究会资源,聘请生活教育专家、学者、名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校的生活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规范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搭建高水平的教师研修平台和展示平台。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关注教师,在教师职称、工作分配等方面,确保公平、合理,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突出教师的精神待遇和科研待遇的满足,给予教师多样化的精神激励。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结合教师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职业需求,实现人生价值。

(4)加强对外交流

学校在选派教师外出研讨交流、示范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与学昌门小学、凉亭小学等开展了跟岗学习交流,以促进教师成长,受到了专家和各位老师的好评。学校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并借助网络、微信、QQ群等迅捷的通讯方式,加强与对口学校、单位的联系,争取更多资源,继续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有利平台。

(七)特色环境

特色教育环境是打造特色学校的重要内容,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主要是对特色学校创建产生影响的硬件设施。人文环境主要包括生活教育的制度、规章、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氛围。

1.总体风格

充分体现学校“生活因我而精彩”的办学理念和“走进生活,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路径,着力营造一种真实的情境。这种情境应符合学校教书育人的实际,也符合生活的实际,风格力求温馨、务实、质朴、便利,体现生活的真实性。校园文化布置注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增强环境的教育性、展示性和互动性。

2.建设内容

(1)完善教学设施

学校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学生所需的各类设施。同时注重进一步完善细节,做到精细化、人性化,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体现学校管理品质。

(2)添置生活教育设施

学可以对功能分区作进一步规划和调整,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场地和资源,划出生活教育和生活实践功能区,配置生活教育的相关设施,让学生能够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和讨论,感受不同的生活。

(3)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来营造生活教育的氛围,包括文化墙、宣传栏、宣传标语、雕塑、装饰物等等,让师生能够明显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主题和精神。

3.建设路径

(1)全员调动

发动全体教师、全体学生一起开展学校基本设计、评选和讨论,一方面起到征求意见的作用,一方面发挥激发文化自觉的作用。

(2)自主开发

组织核心团队,结合专业公司的设计,对各物化建设项目进行内涵论证和教育意义阐释,进行必要的设计决策和修改,必要时进行自主开发。

(3)专业制作

委托专业公司,对学校LOGO、校徽、校旗、吉祥物、色彩系统等进行设计,对各物化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和施工。

(4)应用系统开发

学校应用系统可以在为他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介绍学校,加深他人对学校的印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以下几类应用系统来营造独具特色的环境。

学校事务用品类:名片、信纸/封、资料袋、便笺、学校专用纸杯等;学生牌、工作证等各种证件;办公桌、椅、橱、办公用笔等。

学校旗帜类:校旗、直式立旗、小吊旗、桌上旗等。

学校服装类:教师服装、学生校服等。

学校媒体标志类:学校简介、杂志、报纸广告、室外宣传栏及文案等。

学校环境类:环境色彩标示、室内精神标语墙、大楼建筑物外观标志、大门设计、学校外观色彩、各类功能室(各教室)形象标识。

学校其他用品:问候卡、感谢卡、邀请函、贺年卡、年历、来宾赠品等。

(八)特色成果展示

生活教育的成果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受,需要通过具体的形式外显,让人从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展示生活教育的成果是学校特色创建的重要环节,在扩大对外宣传的同时,有利于学校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更加深入扎实开展。

1.展示角度

生活特色创建的成果最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校的特色发展、文化的凝练与积淀,通过浓厚的生活特色氛围以及相关荣誉、成果来体现。其二是学生生活知识的丰富、生活技能的提高、生活能力的增强以及生活态度的改善。在展示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成果的过程中,应注重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1)学校发展的成果展示

要形成生活教育特色的建设策略,营造出“生活因我而精彩”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学校特有的务实、向上、质朴、清新的校园文化,丰富学校人文底蕴,加快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学科特点及本土特色构建学校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庭文化、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生活教育特色成果得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社区、家长、师生的广泛认同。形成若干关于“生活教育”建设的实践经验及理论成果,产生一定的媒体影响。

(2)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成果展示

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是生活教育特色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可以通过主动的方式来实现,即展示学生关于生活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应重视学生变化的自然呈现,也就是学生在生活教育中所形成的综合素养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自然流露与体现,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包括当前的,也包括将来的。这种自然的展示往往更加深刻,更具有说服力,积极的呈现对学校品牌的塑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展示途径

学校要通过借助文字、图片、影像等手段,通过开展具体的生活实践以及举办论坛、成果展、设立校园开放日(开放周)等多种途径,展示和宣传生活教育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策略和措施,深化和拓展生活教育理论,把生活教育推向深入。具体而言,成果展示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1)充分利用作为陶行知研究会会员单位的优势,承办生活教育论坛、交流现场会,扩大学校影响力。

(2)积极开展学生进社区、进村社、进企业活动,定期组织家校联动、亲子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也可展示生活教育成果。

(3)设置校园开放日(开放周),让家长、社区(村社)群众、教育同行等到校参观、互动,宣传生活教育成果。

四、学校特色的形象设计

学校的形象一方面通过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物化系统等硬件设施来体现。因此,建议学校对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形象识别系统,对校徽、校旗、校歌、校花和校树以及布局规划、建筑装饰、雕塑、文化长廊、文化墙等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

(1)学校标志(校徽)。

(2)学校主色调。

(3)学校标志在视觉系统中的应用。

(4)环境文化建设。

(5)校史:要建设校史展馆,做出建校近100年的校史册。

(6)校歌:要求把校训、校风写进歌词。

(7)校徽:要有钱塘小学、生活教育的意涵。

(8)校旗:校旗以校徽图案为主。

(9)校树:师生认同的一种树,并象征学校精神。

(10)校花:师生认同的一种花,并象征师生精神。

(根据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中心完全小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编制的钱塘镇中心完全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规划》整理。整理者:张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