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夏封建割据政权建立的历程

西夏封建割据政权建立的历程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夏封建割据政权建立的历程魏 瑾 王 瑞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是党项族拓拨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王国,统治着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与宋、辽鼎足而立,号称宋代三国。笔者根据有关史料整理了“西夏封建政权建立的历程”一文,也请研究西夏的学者们指正。接着又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建立割据政权,积极进行最后的准备。
西夏封建割据政权建立的历程_文博耕耘录

西夏封建割据政权建立的历程

魏 瑾 王 瑞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是党项族拓拨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王国,统治着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与宋、辽鼎足而立,号称宋代三国。党项族拓跋部经历了李继迁和李德明两代的发展,至元昊时,党项贵族已基本上完成了由氏族酋长向封建地主的转变,迫切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建立自己的政权,以保障他们的利益。李元昊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称帝建国作最后的准备。到公元1038年,正式建立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在西夏政权的建立过程中,皇族和后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焦点围绕在由谁来建立政权和建立什么样的政权等问题上。笔者根据有关史料整理了“西夏封建政权建立的历程”一文,也请研究西夏的学者们指正。

一、西夏的建国和元昊称帝

(一)西夏建国前的准备

李元昊,生于公元1004年,小字嵬理,西夏语“惜为嵬,富贵为理”。史称元昊“性雄毅,多大略”,“圆面高准,身五尺余”,“晓浮图学,通蕃汉文”。元昊胸怀大志,具有开创精神,而且诡计多端。他熟习汉、蕃、儒、释书籍,通法律,能文能武,智勇双全,但为人狠毒、好战、嗜杀、贪色。他25岁被立为太子,29岁承袭父位,被宋廷授予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西平王。同时被契丹封为夏国公。

元昊少年时就很有志向,时常劝说父亲不要对宋朝称臣。他认为“以所得的俸赐招养蕃族,习练弓矢,小则四行征讨,大则侵夺封疆,上下丰盈,于计为得”,但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当元昊继承夏王位之后,就立即展开建国称帝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公元1028年,元昊24岁,德明派他攻回鹘取甘州(今甘肃张掖县),元昊领兵出战,一举攻下甘州。李德明非常赏识元昊的才干,遂立他为太子。李元昊立为太子以后,曾多次劝他父亲改变对宋称臣的做法,李德明对元昊说:“我们经常打仗,已经筋疲力尽,况且我族三十年来能够穿上锦绮绸缎,这都是宋朝的恩惠,不能负恩呵!”元昊不以为然,说:“衣皮毛,事畜牧,这是我族的习性。英雄生来就要有称霸的雄心,怎么能够有锦绮穿就感到满足呢?”可见李元昊在当太子时,就已经野心勃勃,有了称霸的企图。

公元1032年,李德明卒,李元昊嗣位,时年28岁。元昊即位后,首先去掉唐、宋所“赐”的李、赵姓氏,自号嵬名氏,称“吾祖”。接着又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建立割据政权,积极进行最后的准备。

改元: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元昊以避父讳为理由,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开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号。

下秃发令:夏显道元年三月,李元昊下了第一道旨令——秃发令。即推行党项的传统发式,禁止用汉人风俗结发。他首先自己秃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

升兴州为府:五月,元昊称帝立国的心情更为急迫,于是升兴州(今宁夏银川市)为府,改名兴庆。并在兴庆府大兴土木,营建殿宇,广修宫室。

立文武班:党项族在元昊即位以前,是以帐族较大的首领为长官,只设有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等职。这时,元昊仿照北宋的官制,设立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等中央行政、军事官僚机构。中书令、枢密使、宰相等职务,均可由党项人和汉人分别担任。由党项人担任的官职,以番号命名,有宁令、谟宁令、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等。

规定官民服饰:为了确定封建等级关系,李元昊用法律的形式限定官民的服装式样。规定文官“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职“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镂冠、黑漆冠,衣紫旋襴,金涂银束带”,便服则“紫皂地绣盘毯子花旋襴,束带”。无官职的平民,只能穿青、绿色衣服。

用兵河西:元昊虽先后占领了甘州和凉州,但为了进一步消除后顾之忧,又继续向河西一带用兵。夏元昊三年(公元1036年)七月,相继攻占瓜、沙(今甘肃敦煌县西)、肃(今甘肃酒泉县)诸州,随后以肃州为蕃和郡,甘州为镇夷郡,置宣化府,凉州置西凉府。至此,西夏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定兵制:九月,开始实行征兵制。军队分为“正军”和“抄”。男子年满十五为丁,即隶入兵籍。每当有战事时,根据部落大小出丁助战。征兵的办法是:每二丁中取正军一人,每四丁抽二人为“抄”,每一正军配二“抄”。正军专门从事战斗,“抄”则随军担负杂役。

立军名:李元昊为了加强对境内广大党项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统治,增强军事力量,根据西夏地广兵多的具体情况,分“国内诸州计之总兵五十余万”为左、右厢。

立十二监军司:左厢神勇军司,驻弥陀洞(今陕西榆林县东南);祥祐军司,驻石州(今陕西横山县东北);嘉宁军司,驻宥州(今陕西靖边县西);静塞军司,驻韦州(今宁夏同心县东北);西寿军司,驻柔狼山北(今甘肃靖远县北);卓罗和南军司,驻卓罗城(今甘肃永登县南);右厢朝顺军司,驻克夷门(今宁夏银川市西北、贺兰山东);甘肃军司,驻甘州;平西军司,驻瓜州;黑山威福军司,驻兀剌海城(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北);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黑水镇燕军司,驻汉居延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每一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一员,由党项贵戚豪右担任。另设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等数十名,由党项和汉族人分别担任。“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调动灵活,作战机动。

造蕃书:史称元昊“晓浮国学,通春汉文字”。夏元昊二年(公元1037年),元昊令谟宁令野利仁荣仿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搜集、整理、创制西夏文字,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成12卷。元昊下令推广,并用以纪事及翻译经典。

更定扎乐:自党项远祖拓跋赤辞臣属唐朝以来,党项拓跋部一直沿用唐朝的礼乐制度。李德明臣属宋朝以后,其礼仪典章,完全遵循北宋的封建制度。元昊即位后,认为唐、宋的礼乐制度过于繁琐,为了称帝立国的政治需要,“令国中悉用胡礼”,将九拜改为三拜,革五音为一音。

设蕃、汉二字院:西夏文字演绎成书后,元昊把它定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都换用西夏文。十一月,又设立蕃字、汉字二院,分别掌管与北宋及吐蕃、回鹘、张掖、交河等来往的文书。蕃、汉二字院的设立,使西夏文的应用推广到西夏的邻近地区,进一步扩大了西夏文的使用范围,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字在夏国文化中的地位。

元昊所采取的上述一系列措施,为建立摆脱宋、辽羁縻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二)元昊称帝建国

元昊自即位以来,整整用了六年的时间,为称帝立国做了最后的准备。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十月,元昊与大臣野利仁荣、杨守素等商议准备称帝。十一日,元昊于都城兴庆府南筑台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并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任命野利仁荣、嵬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廓、徐敏、张文显为中书令、枢密使、侍中等职,主管谋议。任命杨守素、钟鼎臣、嵬名聿荣、张延寿等为官计,受纳诸司长官。又以野利旺荣、野利迂乞、成逋克成、卧尝多、如定多多、马窦维吉等分驻十二监军司,统领各地驻军。九月,元昊以中书省不能统理日常事务,又在中央政府机构中增设尚书省,置尚书令,“考百官庶府之事”,进行汇总处理。

同时,改宋制二十四司为十六司,隶属尚书省,分理六曹事务。从此西夏的官僚体制逐渐完备。

二、对宋、辽的战争

(一)夏、宋的战争

西夏建立以前,元昊就采用联辽抗宋的策略,多次进攻宋朝边境,扩大自己的疆域和掠夺财物。由于北宋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奉行屈辱退让的政策,更加助长了元昊不断掳掠和扩张的野心。西夏建国后的第二年,元昊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便开始对宋朝边境大举进攻。消息传到宋朝廷后,宋仁宗和满朝文武大臣都惊恐万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对付西夏的办法。而这时西夏军队士气正旺,先后多次发起进攻,连连获胜。

三川口之战:延州既是宋朝西北边境的军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国境的要冲,因此成为元昊对宋战争的第一个目标。

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公元1040年)正月,元昊先派牙校贺真率部众向来金明砦(今陕西安塞县北)都监李士彬诈降,并令西夏将士凡遇李士彬,均不得战。李士彬以为夏兵胆怯,骄气益盛。

于是,元昊率兵数万,趁其不备,首先攻克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继又进攻金明砦。此时诈降的夏兵则起而内应。李士彬还未及应战,便做了俘虏。元昊攻下金明砦之后,即挥兵南下,直逼延州。宋知延州范雍大为恐惧,慌忙调集鄜延副都督石元孙,和驻兵庆州的鄜延、环庆副总管刘平前来救援。刘平领8000精锐士兵与石元孙合兵共万余人,昼夜行军,急赴延州。行至三川口(今陕西志丹县南),宋军见夏兵已在此设阵,即仓促应战。鄜延都监黄德和见西夏兵多势众,在阵后领兵先逃,宋军溃乱。

刘平、石元孙领残兵退到西南山,立寨抵御。元昊派兵到寨前挑战,然后亲自领一部分兵从山后攻入山寨,刘平、石元孙兵败被擒。夏军在三川口全歼刘、石部之后,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延州危在旦夕。这时恰逢天下大雪,寒风凛冽,夏军缺少御寒衣物,遂致军纪松弛,无心再战。元昊又得报宋麟州都教练使折继闵、柔远砦主张岊、代州钤辖王仲宝率兵攻入夏境,于是率军回师,延州才解围。

好水川之战:三川口战败以后,宋朝撤掉了范雍的职务,以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共同职掌与西夏作战的兵事。以后又以范仲淹兼任延州知州,加强延州一带的防御。元昊见延州不可取,于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公元1041年)二月,又领兵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县)。进攻之前,先使人至泾原请和,韩琦告诫部下说:“无故请和,必定有诈。”下令各堡加强戒备,并亲自巡边至高平(今甘肃平凉县东)。这时夏兵已逼近怀远城(今甘肃平凉县北)。韩琦急忙调镇戎军守兵2000余人,并招募勇士8000,合计万余人,命行营总管任福率领,又令泾原驻泊都监桑怿、钤辖朱观、泾原都监武英、行营都监王珪各率所部,随同作战。夏兵过怀远砦南,与任福所部的西路巡检常鼎、刘肃在张家堡相遇。元昊假装西逃,诱敌追赶。任福不知是计,率数千轻骑奋力追击,至六盘山下的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北),人马困乏,只好屯兵扎营。这时,元昊领十万精兵埋伏在好水川口,并令人将百余只军鸽分装在一些泥盒中,放到道路的旁边。

次日清晨,任福与桑怿等领兵沿好水川继续西行,将近羊牧隆城(今宁夏西吉县南)时,发现道旁的泥盒,封袭谨密,中有动跃声,即打开盒子,百余只鸽子从中飞出,盘旋于宋军的上空。

夏军根据鸽子飞旋的位置,从四面将宋军团团包围。元昊站在山顶上,用二丈多长的鲍老旗指挥,伏兵四起。宋军遭突然袭击,不知所措。桑怿、刘肃及任福的儿子任怀亮相继战殁,任福挺身搏斗,身负十余箭。部下劝任福撤退,任福说“我身为宋朝大将,军败,当以死报国”,率领宋兵继续决战,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武英、王珪及参军耿傅、渭州都监赵津等主要将领也都相继战死,仅朱观率领千余人冲出重围。

好水川之战,宋军惨败,数十名大将阵亡,兵士死伤达万余人。宋仁宗听到战败的消息,十分震惊。夏竦、韩琦、范仲淹都由于好水川之败而被贬官降职。

好水川之战的胜利,令元昊万分得意,战后让张元在山川峭壁上留下了一首打油诗,曰:“夏竦何其耸,韩琦不足奇,满山龙虎辈,犹自说兵机。”

西夏虽然在好水川一战中获得大胜,但是伤亡也很重。因此,元昊于四月领兵回屯天都山(今宁夏海原县南)休整。

麟府之战:七月,夏军经过一段时期的休整、补充之后,又转攻宋河东路。原来归附宋朝的党项族乜罗部,这时率部叛宋投夏,为夏军作向导,从宋军防守薄弱的后河川径渡屈野河(今陕西神木县窟野河),进攻麟州。麟州都监王凯与夏军激战十余天,仍不能解围。知并州高继宣领兵援救,被夏兵击败,于是,招募黥配厢军2000人,组成清边军,令王凯统领出战。元昊使数万人围攻,清边军奋力死战,夏兵因死伤惨重,才不得不退兵。夏兵受挫以后,元昊故意散布死伤兵士3万余人,失辎重数千,以麻痹宋朝边吏。八月,元昊领兵再度越过屈野河,攻破宁远砦(今陕西府谷县西北),接着又转攻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府州城倚山据险,城东南是悬崖峭壁,下临黄河,知府州折继闵据险力战,城不能破。于是,又转攻丰州(今陕西府谷县西北),知州王余庆、兵马监押孙吉等奋力抵抗,相继战死,城被攻陷。

夏兵破丰州后,于九月回兵再度围攻麟、府二州,但被宋巡检使张岊击败。十月,夏兵进屯琉璃堡(今陕西府谷县北)。宋仁宗以张亢为并、代钤辖,与张岊合兵防守麟、府二州。张亢领轻骑夜袭琉璃堡,夏兵仓促应战,死亡300余人,失牛、羊、马、驼万余,弃堡而逃。元昊不甘失败,十一月,又令夏兵占据麟州与府州之间的建宁砦。张亢命张岊率兵埋伏在山后,自己率领在京师新募的少数民族兵,组成万胜军出战。夏兵误入宋军埋伏,遭惨败,遂将各路兵全部撤回。

定川之战:麟、府之战的第二年,国相张元又向元昊献计说:“宋朝的精锐军队集中在边境,关中必然空虚。如果我们用重兵围住宋朝边城,使宋兵不能出战,就可以乘隙深入,东阻潼关,隔绝两川的贡赋。这样,长安就在我们的掌中了。”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闰九月,元昊按照张元的计策,于天都山点集左右厢兵十万,分东、西两路,一路出刘璠堡(今宁夏海原县西南),一路出彭阳城(今宁夏固原县东北),合攻镇戎军。宋知渭州王沿派泾原路副总管葛怀敏率兵据瓦亭砦阻击夏兵。临行时,王沿告诫葛怀敏切忌深入,可以在第背城(今宁夏固原县南)扎营,然后诱敌深入,以伏兵攻其不备,即可得胜。葛怀敏不听劝告,把军队调至边壕外,分兵四路,向夏军主动发起攻击。元昊率领夏兵出战,先败宋都巡检刘湛的部队,以后又相继击溃环庆路都监刘贺、知镇戎军曹英等的军队。夜里,夏兵从四面放火围城,宋军抵挡不住,葛怀敏等只好领部众突围。出城途经长城濠时,又被夏兵包围,葛怀敏及将校四十余人战死,近万名士兵和六百多匹战马被夏兵俘获。

定川战役后,元昊兵乘胜南下,直抵渭州,破栏马、平泉二城(今甘肃平凉县境),焚烧房舍、拆毁民砦,掳掠而回。自从西夏建国以来,元昊不断向宋发动战争,使得国内土地荒芜、民不堪命。“元昊虽数胜,然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因于点集,财力不给。”因此,引起国内人民的强烈不满,元昊不得不通过辽向宋请和。北宋经过几次大战,连续损兵折将,也无力再与西夏作战。一向屈辱妥协的宋仁宗,遂密令知延州庞籍尽快和西夏议和。经过一年多的交涉,于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十月,双方才达成协议。宋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但西夏必须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逢年过节以及元昊生日,另“赐”礼物合计银两万两、银器两千两、绢两万匹、衣着两千匹、茶一万斤。十二月,宋又册封元昊为夏国主。由于元昊在政治、经济上都达到了目的,所以从此以后,夏、宋之间的冲突逐年减少。

(二)辽、夏的战争

西夏建国以前,和宋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一直与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密切夏、辽之间的关系,元昊曾多次向辽请婚。公元1031年,辽兴宗将宗室女封为兴平公主,嫁给元昊。

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三月,元昊请辽发兵攻宋,以配合他对宋的军事攻击。辽出兵至幽州(今天津市蓟县),却不再前进。元昊对此极为不满。第二年八月,西夏出兵帮助辽,镇压了夹山部呆儿族的起义,但辽将全部掳获归为己有,更加激起元昊对辽的怨恨。夏、辽两国之间的裂痕愈来愈大。

十一月,元昊煽动、引诱辽统治下的山南党项各部及呆儿族叛辽归夏。接着,又唆使呆儿族降户不断骚扰辽国的边境。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四月,辽山西五部节度使屈烈等举部投夏,辽责令归还,元昊不给。五月,辽兴宗派兵征讨叛辽的党项族,元昊出兵援救,杀辽招讨使萧普达等。辽兴宗大怒,从各地抽调数十万大军,会于西南边境,准备大举讨伐西夏。元昊由于和宋议和未定,两次遣使至辽入贡请和。兴宗将西夏来使扣押,并发兵屯宁仁、寇静(今山西朔县境)二镇,准备进军征讨。夏、辽之间一场大规模战争已不可避免。

十月,辽兴宗亲自统领10万骑兵出金肃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北),皇太弟重元领骑兵7000出南路;东京留守萧孝友率师为后援;北院枢密位萧惠领兵6万出北路,分兵三路,发起大规模进攻,于贺兰山北击败夏兵。元昊见辽军来势凶猛,便以缓兵之计,遣使向辽上表谢罪,请辽退兵。兴宗召集部将商议,萧惠说:“夏人忘恩背盟,今天子亲临、大军并集,如若不将西夏一举征服,将来后悔莫及。”兴宗听了萧惠的意见,令辽军向河曲(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进军。元昊见议和不成,遂退兵近百里。每退30里,便将方圆数十里田园烧尽。辽军所到之处,兵马无所食。元昊估计辽军这时已经草尽粮绝、人乏马饥,于是又有意拖延几天,然后率兵开始反攻,将辽军大败于河曲,俘虏萧胡覩税等大臣数十人。在给辽军以重创之后,元昊再次派人向辽请和,并愿归还俘获。辽兴宗无力再与元昊战,只得与夏讲和,并派人送还先前扣押的夏国使者。辽、夏冲突,暂告结束。

西夏在建国初期,与宋、辽连续进行了几次大的战役,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政治上也争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从此以后,尽管西夏在形式上仍须向宋、辽称臣纳贡,但实际上却完全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形成了宋、辽、夏三朝鼎立的局势。

三、皇室内部的斗争

元昊称帝建国前后,西夏皇室内部即开始了为争夺最高权力的激烈斗争。史称元昊“性凶鸷,多猜忌”,又称“峻诛杀,以兵法部勒诸羌”。元昊在建国前后所以能有效地防止外戚篡权,将皇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一定程度上与他所实行的“峻诛杀”政策是分不开的。

公元1028年,李德明立元昊为太子时,立元昊的生母卫慕氏为后。卫慕是银、夏一带党项族中的强大氏族。元昊继位以后,其母卫慕氏立为皇太后。卫慕族首领自以为有皇太后做靠山,与元昊为争夺夏国的最高统治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夏广运元年(公元1034年)十月,卫慕族人山喜密谋杀元昊,被元昊察觉。于是不仅将山喜及其族斩尽杀绝,进而又用药酒毒死母后卫慕氏。

第二年,元昊为了斩草除根,又杀妃卫慕氏。元昊通过严酷的诛杀,沉重打击了那些敢于和他争衡的强大氏族。元昊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对军队的控制也十分严格。即使是他的亲近,只要对他稍有不满,也必遭罢官或杀害。元昊的从父山遇惟亮、山遇惟永兄弟二人,在建国前夕分别掌管左右厢兵,后因山遇惟亮对元昊频繁进犯宋朝边境,表示异议,认为“不如安守疆土,对宋称臣”。元昊便设计谋害,对山遇惟亮的从弟山遇惟序说:“你如告发惟亮谋反,我把他的官职给你,不然即灭你族。”惟序不忍惟亮无辜受害,暗中将元昊的话告诉了惟亮。惟亮不得已,遂于夏大庆二年(公元1037年)九月携家属投奔宋朝。宋知延州郭劝不敢接纳,令人将山遇惟亮送还,元昊将惟亮等杀害。

元昊称帝后,立长子宁明为皇太子,立宁明生母野利氏为宪城皇后。因宁明的政治主张不符合元昊称霸的野心,特别是宁明信崇“不杀生”“少欲望”的道家思想,引起了元昊的反感,于是下令不许他入见。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十二月,宁明因悲忧恐惧而死。元昊遂立宁令哥为太子。

西夏建国之初,元昊用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分掌左右厢兵。旺荣和遇乞在对宋的几次大战役中,为夏国屡立战功。元昊对他们一方面给以一定的权力,借以笼络党项的贵族;另一方面又加以控制,使其不致发展成为危及自己统治的强大力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公元1043年)九月,元昊鉴于夏国政权已经比较巩固,就开始削弱野利氏族的势力,先借故杀掉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当时常驻天都山,号称天都大王,拥有强大的兵力,对北宋边境是严重威胁。宋知环州种世衡利用元昊“对左右任事之臣有疑辄诛杀之”的心理,派人盗去元昊赐给野利遇乞的宝刀。并向夏人散布说遇乞准备投宋,以刀为信。元昊本来就对遇乞有疑心,这时更加相信遇乞叛夏投宋的谎言,遂夺去野利遇乞的兵权,并将其杀害。元昊实行“峻诛杀”的政策,目的在于牢固地维护自己的皇权,但是由于无故杀害了皇室中一部分开国功臣,反而造成皇权逐渐落入母族的局面。

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十二月,国相张元卒,元昊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谋臣。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三月,元昊任没藏讹庞为国相。没藏讹庞是野利遇乞妻没藏氏之兄,野利遇乞被杀后,元昊与没藏氏私通生谅祚。没藏讹庞为国相后,没藏氏与其密谋,废太子宁令哥,另立谅祚为皇太子。五月,元昊为宁令哥娶妻没氏,因见她长得貌美,便自纳为新皇后,废野利氏。从此以后,元昊终日在贺兰山离宫游宴作乐,将国事全部委托给没藏讹庞。没藏讹庞知道宁令哥对元昊有废母夺妻之恨,便挑唆他作乱。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公元1048年)正月十五日元宵夜,宁令哥乘元昊酒醉,约野利族人浪烈等入宫行刺,被卫兵发觉,浪烈当即被杀;宁令哥一刀削掉元昊的鼻子,匆忙逃出离宫,躲藏在没藏讹庞的住处。没藏讹庞挑唆宁令哥作乱,是想要元昊父子两败俱伤,从中取利。没藏讹庞的目的达到后,便以弑君之罪派人执杀宁令哥及其母野利氏。翌日,元昊因流血过多而死,时年46,谥曰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西夏建国后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夏宋之间的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宋承认夏的割据地位,夏则对宋称臣。另外宋每年“赐”夏若干财物。但同年夏与辽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夏取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

李元昊死后,他不满2岁的儿子李谅祚成为皇帝,由其母没藏氏专政。辽攻西夏,夏大败,向辽称臣。李谅祚子李秉常即位后被其母梁氏幽禁。1063年吐蕃禹藏花麻归夏。梁氏又发动与宋的战争。失败后被迫让权于李秉常。李秉常死后他3岁的儿子李乾顺即位,梁氏再揽大权,重新发动与宋、辽的战争。李乾顺亲政后采取依附辽,与宋修和的策略。战争逐年减少,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115年金朝立国,开始发动对辽的进攻。1123年辽天祚皇帝兵败逃到西夏。同时金使到西夏劝李乾顺将辽帝擒拿送往金,以保障西夏不被金攻击,李乾顺看到辽灭已不可挽回,答应了金的条件。从此西夏归服金。

金灭北宋时西夏随其尾迹而入,获得了数千里的土地。

李乾顺死后,其子李仁孝即位,西夏境内发生了强大的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以此发生了巨大的人民起义。李仁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桓宗到神宗:李仁孝死后,其子李纯佑即位,政治腐败,国势日益衰落。1206年他的堂兄李安全篡位,杀李纯佑。李安全改变了与依附金的政策,开始依附此时不断强大起来的蒙古族。他发动了与金长达10多年的战争,致使双方均被削弱,而且,他统治时期,百姓十分贫困,军队非常衰弱,政治腐败到极点,而他自己又十分腐败,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四处怨声载道。再说李安全附蒙抗金的策略并没有得到蒙古的友好。早在1205年蒙古就开始进攻西夏。至1209年蒙古三次出征西夏,夏无以抵挡。1211年西夏内部发生宫廷政变,李遵顼篡位,李遵顼仍然保持着襄宗(李安全)的作风,西夏政治更加腐败。1216年西夏因不肯派兵帮助成吉思汗西征,触怒了蒙古,致使次年蒙古第四次进攻西夏。1223年,由于李遵顼声称自己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太子李德旺。

西夏的灭亡:西夏在襄宗、神宗一再的腐败下,尽管献宗李德旺是治国之才,仍然挽回不了西夏政权覆灭的命运。李德旺打算趁成吉思汗西征之际抗击蒙古,不料机密泄露。1224年蒙古攻克银川。李德旺向蒙古投降,送人质,才得免灭国。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后又开始对西夏的进攻。1226年李德旺病死,他的侄子李睍被推为皇帝。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此时已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后按照成吉思汗遗嘱被杀,党项族也遭灭族之灾。西夏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