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把握知识到唤醒心灵

从把握知识到唤醒心灵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微变革”意味着思想品德教育从理念、过程到环境的全方位变革。“微变革”的核心在于对孩子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尤其重视学生所遭遇的各种现实问题及其真实体验。“微变革”的宗旨,以“行”悟“知”,以“知”促“行”。从知识引领调转为情态引领。自发进入法律与情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伦理等关系的热烈辩论中。“微变革”作业政策:按学生的能力分类,能力大小决定减幅还是增幅。

某节课请同学们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发现了孩子们讲得一套一套的,语气、语调像成人似的老成、持重,用语用词像新闻联播一样正确,听得我恍惚,这还是孩子吗?

“我的故事”课堂即兴演讲,促我思。孩子们是自己命运的“伪”设计师,他们一直陷入“沉默文化”之中,把教师们为他们设计的形象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并开始分享这些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的观点:无知、依赖、懒散以及无所作为,他们接受现状,并认为这是“我”的一部分。

教学“微变革”意味着思想品德教育从理念、过程到环境的全方位变革。“微变革”的核心在于对孩子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尤其重视学生所遭遇的各种现实问题及其真实体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提升其精神境界,成就个体幸福人生。教师要经常提醒自己,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依托“知”而“行”的心灵唤醒和碰撞,是点燃智慧的美妙体验和经历。“微变革”的宗旨,以“行”悟“知”,以“知”促“行”。

1.引领“微变革”

从知识引领调转为情态引领。从理性的、智力的“温故知新”的讲述、灌输,到非理性的情感的、趣味的唤醒,做到“举一隅而反三也”。

多年的教学让我罹患了严重的“讲述症”,师生关系直接降至一种讲述的关系。通过大量的讲述把教材、考纲内容灌输给学生:我讲,学生听。评价学生只按照学生接受灌输和记忆相关材料的能力来进行,教学只是一个记忆的练习。

讲述过程使学习变得“无趣和丧失活力”。“人生的意义”、“放飞梦想”,变成了一种空洞的、疏离的和正在疏离的赘言。法律、道德、国情在我提纲挈领的讲述中远离了学生生活的经验。结果是,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我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因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直接相关性,不走心、只过脑的学习,永远不会转化为学生们的真正知识。

学生的“厌学”、教学的疲惫逼我“微变革”,从非理性的趣味、情感出发,优先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以情动人,以思激人,让学生自觉自愿向理性和智力的层次发展。

学习“让人生更加灿烂”一课,采用了价值探索活动:假如地球上发生核战争,人类将要灭亡。科学家发明了一个核保护装置,可以使7个人生存下来,但是现在有10个人。请你决定谁应该活下来,为什么?(并前后排序)这10个人是:小学教师、怀孕的妇女、足球运动员、12岁的小女孩、优秀的警察、著名作家、外科医生、年长的和尚、名演员、生病的老人。

这种道德两难问题瞬间“引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自主选择活动引领了一场有趣味、有意义的思考……自发进入法律与情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伦理等关系的热烈辩论中。思考的发散性,思维的开阔性、延伸性,都足以支撑“高品质”的思想品德探究、思考、体验活动。

2.课堂“微变革”

教学课堂凭借“微变革”对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时间等,有序变革出教学的魅力和教育的力量。

教学场景:现场教学“微变革”。教学的课堂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在操场,可以在社区,可以在……比如我们在操场上“放飞梦想”,在社区体会“亲近社会”的公益劳动;与父母一起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美丽中国,美在行动”的思考、讨论,“向陌生人微笑”的创新体验。

教学内容:取材教法“微变革”。文本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两节内容合并,两课内容合并,用时政热点问题将文本内容串起来,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逻辑安排。《时事》《半月谈》《焦点访谈》《姑苏晚报》各种媒体热点都可以成为一个“教学案例”。各种各样的问题连环问,助产出新问题,生成道德智慧的评价标准和实践能力。

昆体良说:教师必须是一位有丰富教学知识的明智之人,时刻准备着把自己降至跟学生相同的水平线上。像一位成年人在同一位非常小的孩子一起行走时,为了和儿童保持一致的步调而须要调整自己的步伐一样,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习者的年龄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避免给学生带来过重的智力负担,不要给学生安排难度过大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适度控制自己的热情,尽量避免总是对着学生喋喋不休。

比如,讲故事就是一个灵动的“微变革”教学活动。故事,尤其是好故事,本身就具有榜样复制的功能。学习“成长不烦恼”一课,我请学生讲故事。我只是站在学生堆里,倾听学生真实的做人故事,分享学生的做事经历,面对学生的情感困惑,站在学生一边,表达或惊讶或遗憾的感受,有时“哦”一声,有时叹叹气,有时出出点子。我不去预测学生的答案,不为学生准备问题。我只倾听,用“姿态”影响学生学习,而不是干扰或强迫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法也使我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不只是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变成了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我和学生“开始为我们共同成长的过程而负责”。灵动的教与学不是一个在教,另一个在学,也不是每个人都在自学,而是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环境,师生通过现场体验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学习着。

教学节奏:“微变革”打破课堂原有的求完整、紧凑特点。灵活灵动: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半节课,教师助产提问半节课,教师也可以布道似地“满堂灌”、“一言堂”,还可以利用放学前5分钟进行“扫尾”,延伸课堂时间。比如:我每天都要求学生写5条“闪光点”。在捕捉“闪光点”中,学生们学会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被别人记载到“闪光点”中,领悟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闪光点”收尾每日学习,更利于情绪、情感的转向和释放。

结论:时间是升华智慧和经验的前提,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各种节奏“微变革”都会敲响生命成长的某一个鼓点。

3.作业“微变革”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做一系列正义的事情而将自己变成正义之士,通过实践有节制的行为而变成有节制的人,通过一些勇敢的人生经历而变成勇敢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儿童时期形成习惯的重要性。

学生为什么会有“抄”、“拖”、“欠”作业的现象呢?是因为作业本身无趣,作业的方式单调,作业令人厌倦,学生在厌倦中学会了偷懒、耍赖。

传统的作业一般都是同一标准统一要求,即使“因材施教”也侧重按量分配。“微变革”作业政策:按学生的能力分类,能力大小决定减幅还是增幅。

奖优作业:上课发言积极或书面作业写得好的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作业,也可以“免写”或“略写”一些常规书面作业;答案也可以用“反问”、“质询”、“个性笔记”代替。

潜能作业:学有余力的还可以写更多的“讨论作业”,比如“趣味作业”:猜谜、求解的方式贴在“教室墙壁上”,以跟帖的方式“求答案”;“比赛速度”作业:基本是涉及“课文内容”的时政、新闻快速抢答,成功者奖励“游戏作业”。

实践作业:“推荐读书活动”、“成长记录”、“致青春……”、“教师写真”,等等。

作业“微变革”根据学生学段(初一兴趣活动为主,初二思维活动领头,初三思考技巧训练)特点,联系所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以引起学生“好之、乐之”的效果为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