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持农村学校改革的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支持农村学校改革的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岗计划”是我国为提高农村地区师资的整体水平,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政策。2006年以来,中央持续扩大“特岗计划”的范围和规模。农村学校布局问题,无疑是我国近阶段农村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导致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远落后于城市。这种状况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边缘化的态势。近年来,建设农村标准化寄宿学校,成为国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配套举措。

1.农村教师政策研究

我国现行的农村教师政策,大体可以概括为数量补充、地位保障和素质提升三种类型[12]。从总体来看,我国农村教师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对相关因素的充分考虑,使政策执行面临困境;政策执行中各主体的利益博弈,造成部分地区政策执行走样;政策宣传不充分,导致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政策实施主体的政策执行能力不足,影响政策目标的达成。

“特岗计划”是我国为提高农村地区师资的整体水平,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政策。这一政策基本出发点是,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学校任教,以缓解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紧缺矛盾,活化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2006年以来,中央持续扩大“特岗计划”的范围和规模。从实施效果看,研究者们认为,“特岗教师”政策为农村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有力提升了农村师资的素质和水平,但也出现了特岗招聘唯学历化、特岗政策配套形式化、特岗教师难以专业化等问题[13],基于此,有学者认为,要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并扩大规模和范围,要严格执行政策,做到真正落实“特岗计划”的政策精神,要把好招聘入口关,切实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教师队伍中来,以建立完善农村教师的长效补充机制[14]

2.农村学校布局问题研究

农村学校布局问题,无疑是我国近阶段农村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最大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国减少了21.5万农村中小学校,即每天约有59所农村中小学校在消失。[15]

学者们认为,导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原因有四:第一,2001年起,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在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县级政府不仅有对所管辖的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的权力,而且有通过布局调整来减轻财政压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动力。第二,义务教育由普及向提高发展。我国在实现“两基”战略目标后,国家义务教育的战略重点开始转向提高。在巩固提高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成为国家的新战略重点,促进上好学和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的重中之重。第三,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全国从20世纪末起开始了合乡并镇的改革热潮,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传统的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县镇办高中的农村教育传统结构形态面临着新挑战。第四,农村生源总量减少。由于出生人口减少,加之一些地区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麻雀学校”和“空巢学校”由此大量出现。

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布局调整之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较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形成规模效益。而布局调整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撤并后,各地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其次,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在布局调整之前,一些学校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程,其他的课则由语文、数学教师兼任,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布局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最后,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导致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远落后于城市。布局调整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然,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问题总与成绩同在。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持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学者们认为,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二:第一,学校减少的幅度远大于在校生减少的幅度。第二,教育城镇化发展与村庄学校的消失并行,导致学生上学距离变远,且寄宿低龄化。为此,有学者认为,要正确认识教学点的作用,慎重对待教学点的撤留问题。教学点虽然规模小,但教师在教学中容易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辅导的时间会相应增多,且教学点有助于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因此,不能根据单一标准判定其去留,要考虑学生上学是否方便、群众意愿、中心校的寄宿条件等因素。

3.农村特殊类型学校研究

(1)农村小规模学校研究

小规模学校,又被称为微型学校,一般指那些学生数不超过350人(小学)或500人(中学)的义务教育学校。雷万鹏的研究表明,总量短缺、师资结构不良,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匮乏,构成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的基本特征[16]。这种状况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边缘化的态势。

为打破农村小规模学校低水平的发展陷阱,政府可以采取的策略包括:从多个维度核拨小规模学校的教育经费,建立学校编制底线和走教政策,平等地考虑提高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素质,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尝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制改革。

(2)农村寄宿制学校研究

在我国,由于农村地区的人口分散,寄宿制学校随着国家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近年来,建设农村标准化寄宿学校,成为国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配套举措。举办寄宿制学校,必须解决好小学生尤其是低龄儿童对学校生活等方面的适应问题。2001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与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从寄宿制学校办学现状来看,学校还存在建设资金不足,学生教育成本增加,人员绝对性超编,结构性缺编,学校建设布局不科学,生活设施建设不规范等问题。为此,有学者建议,要及时调研总结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验与不足,进而制定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指导其发展的长期政策,要扩大政策对象的覆盖面,要以农村适龄儿童上好学为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手段,以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