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所列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适用的范围。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儿童中比较常见,以小学二、三年级的发生率较高。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焦虑症同儿童的焦虑性品质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知识拓展

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3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6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1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1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①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②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③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④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后来,这18名学生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一个人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既不高估又不低估自己的能力;既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个方面的条件,又能正确地把握和对待自身的变化。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能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和克服。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或自卑等不健康心态。

(二)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心理健康的学生,虽然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但一般都能把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学习上,能客观地看待问题,正视现实,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和矛盾能力求有效地认识和改造,既不逃避现实,也没有想入非非的困扰。

(三)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且是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信任、礼貌、诚挚、谦让的态度与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的关系,并能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获得友谊;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兴趣和个性品质,尊重他人的权益与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人诚实正直,胸怀坦荡;对学习、劳动、工作认真负责;在情绪方面也能做到既恰当又适度,并能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协调一致。

(五)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工作上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工作高效率。

(六)自我调控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既能调整或放弃自己的行动,又能根据活动的要求自觉地调

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困扰、行为适应不良、人格适应不良、心理疾病等词语在不严格意义上常常交替使用,它们强调的侧重点以及反映的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程度存在着一些差别。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问题。以下所列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适用的范围。

1.多动症

(1)含 义

儿童多动综合征 (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多在7岁前就有异常表现,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2)表 现

①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②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③冲动行为、经常未考虑就行动,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有时突然喊叫,或者袭击别人。

(3)病 因

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例如,父母经常干涉儿童活动,批评指责过多,由此引起的焦虑会使儿童发生分心、冲动与多动表现。

(4)治 疗

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等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也就是说,当儿童每次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就给予强化,而不是表现多次良好行为之后才给予一次强化。另外,研究者采用自我教导训练方法,即发展儿童的自我对话,加强内部言语对自身行为的引导与控制作用,用以处理儿童冲动行为,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2.学习困难综合症

(1)含 义

学习困难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学生,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听、说、读、写、算等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缓慢,以致陷入学习困境。

上海、长沙等地的调查显示,学习困难的发生率占学龄儿童的8%~17%,1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儿童中比较常见,以小学二、三年级的发生率较高。

(2)表 现

①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这种技能欠缺状态不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也不是因为缺乏学习动机,可能与动作技能的发育较慢有关。

②诵读困难。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③计算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数的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

④绘画困难。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⑤学习成绩明显落后。这是学习困难的综合表现,也是引发人们对学习困难儿童加以关注的主要特征。

(3)病 因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遗传因素、不良气质和神经心理功能的某些缺陷等都有可能影响儿童学习技能的发育,并最终导致学习困难。此外,在学习困难儿童中,大多数父母的文化水平偏低,家庭不够和睦,家庭成员教育子女的态度不一致,忽视知识和个人价值的倾向比较突出,这说明学习困难与家庭和教育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4)学习困难综合症与多动症的区别

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3.焦虑症

(1)含 义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躁、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中小学生情绪障碍的一种,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另外,焦虑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正常人在面临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合的。

(2)表 现

①心理感受方面。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等症状。

②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心慌、气促、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说梦话、食欲不振以及头痛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

(3)病 因

焦虑症同儿童的焦虑性品质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密切关系。焦虑性品质的一些表现 (如敏感、犹豫、多虑、缺乏自信等)往往在其父母身上也可以找到。家庭或学校教育中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不适合儿童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措施容易加剧儿童的焦虑反应。

4.厌学症

(1)含 义

厌学症是指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所引起的学生厌恶学习的现象。

(2)表 现

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的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一提起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怀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佳,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当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

(3)病 因

学生厌学症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考试频繁,教学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吻合;教师过多地采用 “填鸭式”的教学,机械训练,滥用惩罚,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对学生缺少关心和爱护。以上这些应试教育的弊端对加剧学生的厌学倾向具有很大的影响。

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重表面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经常就学习问题责骂或体罚子女,会使子女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父母唯利是图,经常要子女帮忙打理生意,既耽误了子女的学业,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会使他们目光短浅,丧失对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③网络诱惑的干扰。网络特有的娱乐、交往、互动、多媒体、全方位和全天候等多样化功能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④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倾向以及一些不良习俗等,都是造成学生厌学的社会诱因。一些贫困地区依然存在为了生存需要而强迫子女辍学、弃学的现象,某种层面上对学生的厌学倾向起到了一定的助长作用。

5.强迫症

(1)含 义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2岁之后和7~8岁是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高峰期,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多见。

(2)表 现

正常儿童的强迫现象表现为反复玩弄手指、摇头、走路时喜欢复数栏杆、触摸路旁的灯柱、踩路沿走等。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 (门是否上锁、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强迫仪式性动作等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的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

(3)病 因

学生强迫症的病因与学生的先天素质及性格有关。首先,患强迫症学生的性格大都富于幻想,遇事犹豫、拘谨,不敢出头露面,沉默寡言,主观任性,过分爱干净,注意琐事,拘泥于细节,生活习惯刻板,有强烈的道德观念等特点。其次,父母的不良性格、教育方法不当等也是强迫症的病因之一。如成人禁止子女表达负面情感是子女产生强迫症状十分有代表性的背景特征。最后,严重的疾病、头部外伤、突然严重的心理创伤,或长期处于过度的心理紧张状态、心理负担过重等,均可诱发此症状。

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正常生活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不应把儿童在特定发育年龄出现的强迫行为都视为异常行为,只有在呆板、机械的重复行为造成严重的适应不良时,才可考虑是否属于病理现象。

(4)治 疗

强迫症发病比较缓慢,容易被教师和家长忽视。因此,教师要注意细致地观察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微小变化。如果发现有关症状,要对患者的病态有正确认识,不要过分焦虑,更不能乱用惩罚。治疗强迫行为的有效方法有:

①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治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而采取 “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这实质上是一种放松疗法。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 “洁癖”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 “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这实质上是一种系统脱敏法。

(5)儿童强迫症与成人强迫症的区别

儿童的强迫行为不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只是机械行为的再三重复。在受到他人干扰时,患儿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知识拓展

玲玲是一名初二学生,以前成绩很好,进入初三后成绩下降了,原因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胡思乱想。玲玲总觉得自己容貌不够漂亮,上课回答问题时也小心翼翼,生怕在老师、同学面前出丑,平日里嫌父母管得太多,与父母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另外,她还发现自己看到男同学就紧张、脸红,甚至不敢说话。玲玲非常苦恼,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1.考试焦虑

(1)表 现

中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反应迟钝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结束后,久久不能恢复平静。

(2)原 因

①学校方面:持久的升学压力,排名、教师期望等使学生缺乏自尊感和价值感。

②家庭方面: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过高的期望。

③社会方面: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将考试成绩代表个人成就。

④学生方面: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学习动机过强、不当归因等。

⑤焦虑品质:个体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做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

(3)治 疗

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有效性;改进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学生的发展。

②通过家访,劝张某父母降低要求,增加沟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心。

③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④激励个体自强,制订目标、发掘闪光点、给予信任、提供机会、树立自信心。

⑤药物治疗结合心理辅导,如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等。

考题链接

1.(辨析)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016年下半年国考·中学)

【育萃专家解析】该说法不正确。焦虑对学习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过度焦虑则会降低学习效率,起消极作用。

2.材料:

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

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觉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燥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试的方法。(18分)

(2016年下半年国考·中学)

【育萃专家解析】略。

3.案例:

(1)自然状况:张某,男,12岁,某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几乎都是全班最后一、二名。性格上,胆小、多疑、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说话,曾经因学习上的事对老师撒过谎。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

(2)家庭背景:张某的家离学校比较远,属于借读生。他的父母都从事商业活动,平时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和精力与他交流沟通。唯一的交流就是问考试成绩,一听说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长期这样,张某也不再对父母讲实话。总之,这是一个缺少爱与沟通的家庭。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张某自卑、孤独、压抑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对案例中张某心理问题矫正的主要措施有哪些?(6分)

(2016年云南省D类)

【育萃专家解析】(1)张某自卑、孤独、压抑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①学校方面:团队的关心帮助不够;②家庭方面:父母期望过高,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③社会方面:社会舆论的压力过大;④学生方面:学生个人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学习动机过强、不当归因等。

(2)对案例中张某心理问题矫正的主要措施有:①学校方面:教学上,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管理上,召开 “手拉手”主题班会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帮助,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氛围。②家庭方面:通过家访,劝张某父母降低要求,增加沟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心。③社会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氛围。④学生方面:激励个体自强,制订目标、发掘闪光点、给予信任、提供机会,树立自信心。

此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结合心理辅导,如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等。

2.抑郁症

(1)含 义

抑郁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2)表 现

①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不愿与人交往,孤独离群,对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得十分淡漠,缺少热情。

②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动机缺失、被动。一些学生总认为自己笨,同时又十分敏感,总将老师或他人对第三者的批评揽上自身,久而久之悲观低落情绪缠绕心头而失去进取心。

③具有周期易发性,个别患者会表现得固执,烦躁不安,易发脾气,周期性喜怒无常,且发作前无先兆,有时甚至伴有挑衅行为和破坏性 (攻击性)行为倾向,甚至自杀。

④伴随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消瘦、全身游走性瘙痒或疼痛等。

(3)原 因

①感情上受到巨大打击,如亲人过世、父母关系紧张、好友离去等带来的情感负担过重。

②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如学业不好,特别是在关键考试中。

③不良性格的影响,如过于内向、孤僻。

(4)治 疗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能经治疗或不经治疗而逐渐恢复正常,但有患者有复发的倾向。在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①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②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③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3.恐惧症

(1)含 义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 (如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 (如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 (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 (如在会场上讲演、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2)恐惧症的解释

①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恐惧是焦虑的移置,即个人将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之上,从而避免对焦虑来源的忧虑。

②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恐惧是学习得来的,或者由直接经验中学习得来 (如在受到狗的一次攻击后,产生对狗的恐惧);或者由观察学习得来 (如观察父母对某种场景的恐惧,而使子女形成同样性质的恐惧);或者由信号学习得来 (如一个学生在采黄花时被蜜蜂蜇了,就形成了对黄花的恐惧)。

③认知派的观点。认知派心理学家则认为恐惧症源于个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危险做了不现实的评估。

(3)治 疗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及时进行。例如,帮助学生克服学校恐惧症,一方面,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克服学校恐惧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4.网 瘾

(1)含 义

网瘾指的是个体无法控制网络、游戏的诱惑,无法抑制过度上网行为,从而导致情绪焦虑,进而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的行为表现。有研究者将网瘾分为网络性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强迫行为、信息超载、电脑成瘾五类。

(2)表 现

一般情况,青少年由于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剥夺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常常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学习能力减弱、学习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是否是网瘾可以通过上网时间、网上行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生活事件指标等来判断。

(3)辅导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网瘾进行的心理干预措施,一般是采用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网瘾者要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观念和行为,并反复加以练习以使大脑得到新的学习,久而久之这种练习就变成他们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网瘾者需要了解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区别,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调节在网上的行为,并积极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5.抽 烟

(1)现 状

抽烟是一种具有明显危害的不良生活习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第一次抽烟的平均年龄为10.7岁,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前了2~3岁。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增长最快的烟草消费群体。

(2)危 害

抽烟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明显危害。开始抽烟的年龄越早,患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以及脑猝死等与抽烟相关疾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抽烟成瘾可导致智力水平和学习效率下降,不利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对中小学生而言,抽烟也有可能导致社会危害。抽烟成瘾的青少年易结伙参与赌博、偷窃、校园暴力等,这样就使抽烟的青少年与正常群体出现疏远甚至隔阂,形成程度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与正常生活。

(3)病 因

①个体生理因素。烟草中的成瘾物质可使人获得主观上的愉快感并强化情绪体验。

②个体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好奇心的驱使、竞争压力的挑战、性欲压抑的外露、叛逆性格的支配。

③家庭效仿因素。家庭成员中如果有抽烟成瘾者,且父母或其他成人对子女的第一次抽烟行为不加阻止,易使青少年形成对抽烟的认知偏差,为青少年以后的抽烟成瘾埋下隐患。

④社会诱惑因素。青少年抽烟可能来自同伴群体的诱惑与压力,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染上抽烟习惯也有一定的诱惑作用。

6.酗 酒

(1)现 状

酗酒是一种具有明显危害的不良生活习惯。我国青少年的酗酒情况尚缺乏系统的调查数据。根据陕西省的一项调查,大中学生中有饮酒史的平均高达82%,其中男生为89%,女生为75%。

(2)危 害

酗酒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酗酒可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加剧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异常。酗酒的社会危害在于:在酒精的刺激下,人容易变得狂躁,失去理性。青少年本来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加上酒精的刺激作用,会使他们放弃应有的责任心、道德感及法制观念,容易走上寻衅滋事、结伙斗殴、损坏公物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肇事、家庭冲突、婚前性行为等不良事件,也往往与青少年的酗酒问题有直接关系。

(3)病 因

①个体生理因素。研究发现,酒精是一种致瘾源,酗酒成瘾可能与机体存在很强的酒精代谢酶系统有关。还有研究证明,酗酒呈家庭多发倾向,因此,易感素质的遗传可能是嗜酒成瘾并导致慢性酒精中毒的一个原因。

②个体心理因素。好奇与从众心理、叛逆与反抗心理、学习与竞争压力以及性格上的缺陷都有可能诱发青少年的酗酒行为。

③同伴群体的诱惑。研究证明,当青少年同伴群体把酗酒作为群体凝聚力的一项标准时,青少年出现酗酒行为的可能性便明显增加。

④家庭成员的示范。有些家庭的年长成员 (男性或女性,男性更为多见)把酗酒作为家庭生活的必备要素,这种示范作用对青少年具有深刻影响。尤其在青少年遇到烦恼与冲突时,他们更容易效仿长辈借酒消愁。

⑤文化习俗的熏染。某些民族崇尚豪饮的传统,以及当代社会酒文化的盛行,也对青少年的饮酒行为起到强化作用。

三、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前提是在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其主要特点是: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理心。同理心是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受,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辅导的主要方法有:

(一)强化法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如,一个孩子因为有礼貌受到老师表扬,再遇到他人就会变得有礼貌。

(二)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 (害怕、焦虑、不安)时,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例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可以让他选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和猫做朋友,从而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就是 “脱敏”。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 (L.Wolpe,1958)首创。

系统脱敏法包括几个步骤:①进行全身放松训练;②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 (焦虑等级评定以受辅导学生主观感受为标准,排在量表前面的是仅能引起最弱程度焦虑的刺激);③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三)认知疗法

1.认知疗法的含义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治疗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2.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认识过程是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的情感和行为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认识治疗特别注重改变不良的认知,即不合理的、歪曲的、消极的信念和想法,认为不良的认知是引发自我挫败行为的根本原因,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

3.认知疗法的四个基本辅导过程

建立求助的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改变有关自我的认识。

知识拓展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中的一种,又称理性—情绪治疗,因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因此也称认知—行为疗法,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情绪理论。该疗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调整认知,从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四)来访者中心法

来访者中心法也称为求助者中心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主要代表。这种咨询方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来访者中心疗法具有同其他疗法不同的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充分相信人的潜力,认为来访者有能力找出更好的应付现实生活的方法,而无需治疗者的干涉。强调只有来访者本人最了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什么是更适当的行为。

第二,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员不是指导者,也不是权威或专家,而是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伙伴或朋友。在来访者谈话时,咨询员要以热情的态度倾听,不打断、不解释,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也不妄加评论,只是对来访者的发言表示兴趣、理解和耐心。也就是说,应把主动权交给来访者,以来访者为核心。

第三,强调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应建立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最重要的。咨询员应创造一个真诚、温暖和理解的咨询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没有人告诉来访者做什么,没有人对来访者干扰和控制,只有咨询员的温暖、关怀和理解,使来访者感到轻松、自由、安全,可以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一吐为快。

第四,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咨询者不给予指导,这也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与其他心理疗法最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咨询员不要代来访者作决定;也不确定下一步该讨论什么,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不解释和分析来访者的谈话,也不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咨询员可以做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具体方法是重述来访者说话的要点,鼓励来访者继续说下去。

第五,关于咨询的内容,不是把重点放在来访者的过去,不一定要追究来访者的病史,而是直接处理来访者现在的情况,尤其是当前的情绪困扰。

第六,成功的咨询表现为来访者生活能力不断提高,能妥善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缓解情绪困扰与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变得更有信心;与他人的关系更融洽,行为也更成熟。此外,来访者的心理适应能力也增强了,能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

(五)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消退法等。下面介绍其中几种。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tokeneconomy)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如小红花、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可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 “饱足现象”(是指与剥夺状态相反,如果任由个体的某项需求得到满足,一旦超过满足的程度,仍不加限制而继续不断地提供此种刺激,个体就会对该刺激感到厌倦,而不再产生反应的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无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提供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表现为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等几种情况。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即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 (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

在上述各项行为改变技术中,强化、惩罚、回避诱因等均是由他人实行或建议实行的。而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学生个人责任感;增加了改善行为的练习时间。

知识拓展

习得性无助

经过努力失败以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学上称此种心理活动为习得性无助。

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教师要减少和控制问题行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又有效地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着手。

首先,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从而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这一点可以通过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等方式进行。其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这一策略的运用,一是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比如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替代强化等方式;二是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如暗示、创设情境、转移注意和消退等方式。最后,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转变要坚持奖励多于惩罚原则、一致性原则以及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

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与行为不适

行为不足主要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

行为过度主要是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

行为不适是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如上课时放声大笑等。

考题链接1.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育萃专家解析】A。

2.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逐渐出现了被动、退缩、无动力的状态,这种心理反应属于 ( )

(2015年上半年国考·小学)

A.学习焦虑 B.习得性无助

C.自我估价降低 D.认知功能障碍

【育萃专家解析】B。习得性无助感:经过努力失败以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辨析)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2012年下半年国考·中学

【育萃专家解析】该说法是正确的。一个总是失败并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 (即能力低)的人会逐渐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即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体现为消极放弃,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4.(辨析)班杜拉是社会习得理论的代表。

【育萃专家解析】该说法是正确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由于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必然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人的行为需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

5.(辨析)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016年下半年国考·中学

【育萃专家解析】该说法不正确。焦虑对学习具有双重作用。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过度焦虑则会降低学习效率,起消极作用。

6.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育萃专家解析】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①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②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③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