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社会化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获知,社会教化是社会化形成的外在力量,个体内化是社会化形成的内部动力。公众环境意识社会化的形成过程也完全符合社会化过程理论,受到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个作用力的影响。
首先,社会教化实际上是指广义的教育,它既包括各种学校对学生的正规的、专业的、系统的教育,也包括社会风俗、大众传媒等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公众环境意识社会化受到广义的教育的影响,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会媒体都可能成为影响源,影响整个社会的群体公众环境意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可以直接影响人的素质,素质高的群体也势必容易形成高的群体环境意识水平;同辈群体作为参考群体,其行为倾向和群体的规范会约束个体环境意识,使他向群体环境意识靠拢;社会媒体可以通过一定的客观物质形式,如形象、语言、文字等,将个体环境意识的内容表现出来,为他人所感知,进而形成社会化的公众环境意识,同时,社会媒体也会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等方式,向广大社会成员推广被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社会规范、行为方式等,为公众环境意识社会化提供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其次,个体内化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中各种信息的内在识别和加工,通过对社会的价值观、规范、行为方式的理解,将其从外部现实转化为内部动力,进而改变个人行为的过程。在公众环境意识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由无数个个人组成,所以社会化形成的过程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个人来实现和推动。城市个体可以通过对社会群体其他成员环保行为的模仿学习来提升个人环境意识,同时可以通过对社会中外在环境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对群体公众环境意识的支持或否定态度,进而将这种理解体现在个人的公众环境意识当中。
最后,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不是两条平行线,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共同作用的。社会教化起到外部推动作用,向个体宣传符合社会标准的环境意识理念,加强公众对社会环境意识的认知和正确理解;个体内化起到内部催化作用,通过对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规范和价值观由外而内的识别和理解,最终演变成个体对公众环境意识独特的理解,支持他产生合乎社会规范的环境行为。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得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