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掌舵新学院,谋划新发展

掌舵新学院,谋划新发展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首任学院院长,高会旺教授深知责任重大,他准确把握大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学科发展,在此后他担任学院院长的十几年内,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其在国内的优势地位。他本人成为第六届山东省教学名师,其带领的团队成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高会旺教授2014年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第二排右七)

1996年4月,高会旺教授踏入青岛海洋大学的校门,从此开始了他将环境科学、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相结合的研究与教学之路。1996—1998年,高会旺教授师从我国环境海洋学的奠基人冯士筰院士,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渤海生态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率先在我国建立了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营养盐和初级生产的年变化,为其未来的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98—2002年,高会旺教授先后担任青岛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研究所浅海室主任、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环境研究所所长。

2002年,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会旺教授被任命为院长。当时学院教职员工少,而且办公地点分散于学校的多个地方。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壮大,就成为当时和其后一段时期必须定位的大事。作为首任学院院长,高会旺教授深知责任重大,他准确把握大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学科发展,在此后他担任学院院长的十几年内,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奠定了其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在2002—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3次学科评估中,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得分均列全国前10位。

建院之初,学院科研和教学力量相对薄弱,高会旺教授紧紧抓住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机遇,凭借学校在海洋环境领域的综合优势和历史积淀,带领全院教师齐心协力,通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成功地构建了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高水平平台。2007年1月,“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教育部高校中仅有的几个环境类重点实验室之一。2007年8月,环境科学学科成功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全国6个环境科学重点学科之一。2009年,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获批山东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负责人,高会旺教授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并积极申报学校和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在这些教改项目的研究中,逐渐明晰了办学特色并付诸实施。环境科学专业获2008年山东省品牌专业,成为山东省最早的环境科学品牌专业。他主持和主讲的“环境海洋学”课程已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是我国仅有的10余门环境科学类国家精品课程之一,并出版了配套教材。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讲述海洋环境知识体系的教材。针对环境类专业课程较多且高度交叉的特色,提出了环境科学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分方向培养的思路,并具体构建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动力学方向的模块课程。他积极参与到教育部环境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的教改项目“环境科学专业规范”,并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了见解。他积极承担省级教改项目,成果“海洋特色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本人成为第六届山东省教学名师,其带领的团队成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

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的20年来,高会旺教授组建了海洋与大气环境动力学研究团队,包括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逐渐将自己大气科学的学术背景融入到海洋科学的研究中来,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大气物质沉降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大气物质沉降通量及其生态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氮循环等方面。首先将我国生态动力学的研究从近海扩展至西北太平洋,揭示了沙尘向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的传输路径及其影响,给出了沙尘沉降促进黄、东海初级生产力增长并可诱发水华事件的科学证据。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2012年起,任职“国际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研究计划”(SOLAS)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发起了“亚洲沙尘与海洋生态系统”(ADOES)国际研究计划,担任首席科学家;并举办了系列学术研讨会,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