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寨的传承

大寨的传承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寨中学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毗邻澜沧江,这条中国西南第一大河发源自青藏高原,在西双版纳出境后更名湄公河,临沧则位于它的中上游地区,坐落在海拔1500米的横断山脉。六年前,恩秀和同学们迈入大寨中学的校门,大学刚毕业的何流也来到这所云南边陲的乡村学校支教。这期间,她们的感谢对象始终微笑着坐在一旁,不时调侃几句。

每位老师只能支教两三年,但一代代老师始终向学生们传授着梦想与知识。假以时日,学生也会接过老师们的使命,让这份公益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题记

云南,广西,甘肃,北京。如果在中国地图上把这四个地区连在一起,会获得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何流却在一周之内,跑完了这个四边形6000多公里的周长。

2016年11月18日下午,他出现在大寨中学校友分享会的现场,圆脸,黑框眼镜,灰色衬衫的袖口挽到肘部,温和自得的笑容,很少有人能从那气定神闲的仪态中看出,他是快马加鞭刚赶到这里的。校友分享会此时已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何流的名字被校领导、其他支教老师和教过的学生反复提及,如同武侠小说里归隐多年、只存在于回忆中的绝世高手。

在这所中学,他已成为传说。

大寨中学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毗邻澜沧江,这条中国西南第一大河发源自青藏高原,在西双版纳出境后更名湄公河,临沧则位于它的中上游地区,坐落在海拔1500米的横断山脉。前往那里的访客经常能在山路上看到远处山谷蒸腾起苍茫云海,那是澜沧江氤氲的水汽,“云县”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这所初中堪称美丽中国支教历史的缩影。2010年,第一批支教老师乘着中巴穿越盘桓的山路,来到这片云和山的彼端。六年过去,校舍变了,老师和学生也变了,不变的是远处的澜沧江、茶马古道、车轮下的山路、遍野青翠的茶园,以及一直在持续的支教事业。

“在老师们支教的岁月里,我渐渐明白,为了自己理想的东西,再累也值得。”

学生恩秀梳着马尾,个子瘦瘦高高,神色间还略带腼腆,但面对上百双眼睛的注视已经可以侃侃而谈。在她眼中,学校如今的教学楼更加宽敞明亮,绿化也比以前好。她还记得,校长俸清立那时是班主任,要求很严格;音乐老师穿的裙子特别漂亮;自己当时最擅长英语与化学,觉得数学与物理最难。

最忘不了的,还有支教老师何流。

六年前,恩秀和同学们迈入大寨中学的校门,大学刚毕业的何流也来到这所云南边陲的乡村学校支教。三年前,她作为那一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考上了县里的高中,何流结束了支教。如今,师生各自回到学校,重温共同走过的时光,恩秀成了昆明医科大学的大一学生,何流的新身份则是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广西、甘肃地区的区域总监。

“感谢”成为学生们提及最多的词。同样来到现场的学生兴茴说:“以前我生活在农村,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直到他们到来。”学生阿月也特意发来一段视频,以前的她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好奇和欲望,是老师让她有了走出去看一看的想法:“何流老师是一种榜样的力量,谢谢他给了我启迪。”

这期间,她们的感谢对象始终微笑着坐在一旁,不时调侃几句。对于自己的迟到,何流表示:“这一周身体一直在跑,脑子有点没跟上速度。”谈到重回到学校的感受:“我这么淡定的人,也说不上激动,不过确实有点高兴。”听到当年有女生因为太崇拜自己,甚至用小刀把“何流”两个字刻在肩膀上时,他用笑容来化解尴尬:“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

他还提到和阿月在北京重逢时的插曲,学生仍牢记他当年的教诲:每天学习都要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何流不记得自己这样说过,阿月复述了他的原话:“当你有了这个小目标,就要持续按目标前进,哪怕高中时谈个恋爱,偶尔少交一天作业也没关系,和目标相比,这些其实都是小事。”何流想了想:“这个像是我说的。”

笑声和感慨中,远去的时光开始倒流,师生共同的回忆在分享会上苏醒,拼凑起一幅幅图画,关于往事,关于青春,属于学生,也属于老师。

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何流却没有想过要当老师,觉得自己“没有耐心”,教不好学生。

转折出现在2010年的毕业前夕,陷入迷茫的他偶然在网上看到了美丽中国支教,带着汶川地震后未能为震区孩子做心理辅导的遗憾,他决定去支教:“寻找一下人生的意义。”

那时美丽中国支教刚开始第二年,几乎谈不上知名度,以至于何流一度怀疑这份工作是否靠谱,从四川老家动身前往昆明集合时,父亲还告诫他:“谨慎点,小心遇上传销。”

所有的戒备都在来到云南后烟消云散。团队第一次聚餐,项目主管王井健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对农村教育的看法是什么?”这让何流有了知音之感,之后更觉得 “这是一群做事情的人”。

报到十分仓促,学校也顾不上做太多准备,只是在两栋教学楼之间匆匆盖起四间小瓦房,老师们来时才竣工。由于地势低洼和天气潮湿,何流住在这里的三年中,房子从来没彻底干过。第一个寒假他离开学校,回来后发现,屋里所有东西都发了霉。

老师们住得离教学楼实在太近,因此经常被围观。下课后,学生们最爱做的是趴在阳台上,向房间里的老师打招呼,有的还特意跑到高一点的平台来俯瞰宿舍。老师们曾想了很多不切实际的计划来阻断目光,比如在宿舍外修一堵墙。最终,这些都停留在了畅想的阶段。现在,这几间宿舍都被拆掉,改建成了公共厕所。

每位支教老师都和学生有一段被称为“蜜月期”的时光,根据过往经验,何流很精确地把它界定为支教开始后的两个月,这期间,他们的师生关系如同主旋律青春片一般和谐融洽。学生们没见过来自大城市、出身名校的老师,敬畏和好奇会促使他们主动向老师示好,但当这种好奇心逐渐消退后,他们就会“摸清老师的套路”,各种顽劣表现随之爆炸般涌现。

那时候,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晚自习是每天最大的考验。学生们要从晚上七点一直自习到九点,中间既不休息也不换老师,到了最后半小时,不少学生都会申请去上厕所,其实只是借机溜达。何流对此心知肚明,却还是会允许,这时他自己也往往快撑不住了。

许多学生都因此有意对抗老师,恩秀就是其中一员。有一次何流负责课后辅导,她和好几个同学都没去,借口是要看地理书,何流让她去教室里看,她却直接走出了教室。晚自习前,何流把她叫了出去,恩秀担心会挨骂,但何流只是解释了下自己的用意,希望她能重视课后辅导。

“这突出体现了,这届学生真不好教。”回忆到这里,何流插了句嘴,师生们同时笑了起来。

为了维持课堂秩序,支教老师们每个晚自习都会全体出动,一起监督学生,却还是无法完全杜绝纪律问题。一天晚上,四位老师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教室的窗帘突然冒起了烟,原来是一个学生在偷玩蜡烛,窗帘被引燃了。另一次,何流发现一个学生课桌上有东西在动,走近才发现,他捉了一只虫子,拔掉翅膀又在尾巴拴上一条线,让它拉着一辆小车爬来爬去。还有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把一空一满两个矿泉水瓶口对口接到一起,等老师走进教室,就把它掉转方向,让水流一滴滴淌下来,何流问这是什么,回答是“沙漏”“计算一下你的课上,教室能保持多久的安静” 。

诸如此类的插曲经常让何流抓狂,有时他也会运用一些策略,比如在课堂上半真半假地发飙:“你们气我是吧?我不干了。”中止上课,把自己关进宿舍。很快,阿月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会代表全班跑过来道歉:“何老师我们错了,我们以后再也不敢了。”师生就此言归于好。这样的和平一般能持续一节课的时长,下次上课,学生依然故我。

更有挑战的是教学本身。何流刚来,校长曾想让他教语文,但他当时四川口音很重,刚读了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校长就做出了决定:“算了,你还是别教语文了。”改让他教七年级六个班的思想品德课,第二年又开始教八年级历史。

学生们普遍基础薄弱。考试有一道题是“秦始皇叫什么”,有孩子回答:“毛泽东。”讲抗日战争,何流发现学生们对此的很多认识都来自“抗日神剧”,看到亚洲地图的第一反应是,“原来日本没在欧洲啊”。种种细节让他哭笑不得,心理压力很大,甚至一度引起了小冲突。一次会考前,何流利用午休给几十个学生补课,管理宿舍的老师没有接到通知,在他补课时冲了进来,直接把学生赶回寝室,何流刚要阻拦,这位身材高大、脾气火爆的前退伍军人就一把将他推到墙边。双方一直闹到校长那里,各执一词争吵不休,最后发现是校长忘了和宿管老师打招呼,这才和解。

这次冲突使何流很委屈,却也让他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它带来的一个始料未及的好处是,学生们把此事演绎出了多个版本,其中一种说法是:“何老师把宿管老师打了一顿。”何流因此赢得了不少顽劣学生的敬畏。

第一次期末考试,何流教的班级很“光荣”地成了全县倒数第一。期末总结,校长当众念了每位老师的成绩,该读到他时有意跳了过去。坐在下面的何流表情淡定地听着,内心却是五味杂陈。

那个寒假,他郁闷不已,也开始意识到之前一些想法和做法的不妥。思想品德课本来是开卷考试,要求学生按课本答题,自己授课时却告诉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讲到“如何处理好异性关系”,他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互相讨论,课堂效果很好,却对考试没有太多帮助。当地老师也好意提醒过:“何老师,你这套课堂管理还是要谨慎些。”他却没上过心。回想起来,这些都是自视太高导致的各种误判:“我一个大学毕业生教你们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可能教不好?”

痛定思痛之下,何流明白了一点:无论自己如何希望提高学生的素质,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成绩上,这也是对学生的负责。从第二学期开始,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应试上,也虚心向当地老师求教。学期结束,学生们成绩与其他班级持平,何流稍松了口气。八年级开始,他又接手了历史课,全班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远高于其他班级的40多分,“何老师终于扬眉吐气了”。

这份欣喜很快被九年级的升学压力所取代。初中最后一年,何流需要在第一学期尽快教完世界历史,然后留出时间,带学生们复习初中历史课的全部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史。这时他才发现,学生们本该初一就学过的古代史,“就像没学过一样”。迫不得已,只能在很短时间内把这部分内容再教一遍。

初中毕业,全班60多个学生有1/3考上了高中,恩秀、阿月等也在其中。直到这时,何流才如释重负:能否考上县里的高中,基本会决定恩秀们未来能否考上大学,自己的任务就是确保她们不在初中阶段被落下。如今这个任务至少达标了。

支教时间一般为两年,何流却是三年,这也在美丽中国支教创了纪录。2009年的第一批老师只支教了一年,王井健、梁珊等前辈每次聊到学生都会落泪,自觉时间太短对不起孩子,有一种“未完成感”。那时何流就有了把自己的学生带到毕业的念头:“支教三年之后,他们毕业了,我也走了,相当于任务圆满完成了。”

支教结束,他依旧和学生保持着联系,有学生考进了县城的高中,也有的进城打工,眼前的路从江风拂过的山路,变成了霓虹路灯照耀下的水泥路。发到老师手机上的消息,也从学不好英语的苦恼,变成了在城市里遇到新鲜事物的兴奋。何流自己则留在了乡村,担任起美丽中国临沧地区的总监,然后又是广西、甘肃两地的区域总监,为一届又一届新的支教老师提供支持与帮助。

2016年的整个夏天,何流在南方的梯田、北方的山垄间奔波,在烈日和蝉鸣中挂念着遥远的云南。三年的高中苦读后,曾经的学生们迎来了高考,他和他们在一起等待成绩的公布。

手机响起,何流第一时间打开屏幕,长舒一口气,他那届支教老师的学生中,共有5人考上了大学。恩秀、兴茴留在云南,分别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云南财经大学,阿洋被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录取,阿月、开敏则来到北京,一个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另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这也是何流的母校。

何流之后,杨悦是又一位支教三年的老师,也是大寨团队历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她其实不愿被称为“何流第二”“女版何流”,听到新一届老师“啊,你就是那个‘第三年’”的惊叹时,她总会觉得:“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了。”

杨悦在2012年来到大寨中学,与何流和2011届的李薇薇、汤乐思共事了一年。2014年即将结束支教时,她决定也延长一年支教。2014—2015学年,上届同届的队友都离开了学校,新队友一年后才能报到,整所大寨中学只剩杨悦一个外来者,每当她独自去参加地区职业发展会议时,孤独感都会格外强烈。支撑她坚持下来的部分原因是何流树立的榜样:“他以自己的选择告诉了我,支教三年的可能性。”

作为回报,她也获得了巨大成长,何流就是见证人。杨悦刚来学校报到,他担心“小女孩文文弱弱的,会不会被学生欺负?”何流和李薇薇预先为她讲了学校的各种情况,教她如何对付那些不听管教的学生,也使她成功避开了不少“雷区”。

一年后,何流结束支教、成为临沧地区的总监,回来访校时发现,杨悦已开始牵头做起各种项目。在何流的建议下参与了募资部门的兼职后,她连衣着打扮都“职业化”起来,这让何流大为惊讶,他自己直到支教第三年才穿起衬衫和皮鞋。

杨悦与前辈们最成功的合作,莫过于“美丽大寨”奖学金。当时,李薇薇、汤乐思联系了一些资助人为学生提供资助,但都感到这种一对一的形式很难持续,一旦结束支教,资助很可能因失去中间人而中断,必须设法形成稳定机制。这种担忧在2013年5月,也就是她俩与何流结束支教的前夕越来越强烈。

后来整个大寨团队聚餐,不知谁说了句:“我们设置一个奖学金吧。”一顿饭吃完,杨悦马上拟写奖学金的方案。那年9月,何流等人结束支教后,“美丽大寨”奖学金随之定了下来,分为学业、励志两类,前者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后者奖励每学期进步最大的学生。

每学期的奖学金总额定为5000元,杨悦负责最关键的筹款任务。一开始并不顺利,已经工作的何流、李薇薇每人掏了1000元钱,有过工作经验的罗宏春也利用自己的人脉四处联系,总算凑齐了第一期奖学金;到了第三期,老师们在网上发起众筹,终于筹到足够的金额。再后来,学校又与云南一家餐饮企业实现了合作,最棘手的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第一次发放“美丽大寨”奖学金,杨悦造足了势。此前,学校既有贫困生补助也有奖学金,但实施效果并不好。只按家庭条件来补助,容易陷入“比惨”的局面,奖学金数额则不超过50元,学生们甚至不愿去领钱,觉得上台会很难堪。“美丽大寨”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颁奖仪式现场挂起了横幅,老师正式宣布颁奖致辞,奖金都装在信封里,每位获奖学生都能得到捐赠者的寄语和签名。

宣布奖金数额的那一刻,学生们都被震撼了。一等奖500元,在当地,即便对成年人也是个不小的数目,一时间,操场上此起彼伏响起方言发出的感叹:“阿怪!阿怪!”(天哪!天哪!)连当地老师都在打听:“真的有500元?”

截至2016年,大寨奖学金已持续四年、发放七期,奖金总额也提升到了每学期7000—8000元,累计40000元以上;每位赢得奖学金的学生能得到100—500元不等,累计200多名学生从中受益。

这个项目不仅激励了学生,更激励了杨悦本人,后来她在保证教学成绩之余又发起了一系列课外项目。当她结束支教,新一届的老师陶潜、罗悦悦来到大寨中学报到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惊叹不已:奖学金、图书馆、广播站、净水系统、给近视学生配眼镜??所有这些,都是杨悦一个人做的:“简直是女超人。”

两位新老师没能见到前辈本尊,此时杨悦已加入美丽中国支教的募资部门,每天忙得团团转,所有的工作交接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每次通话时长动辄以小时计。这位前辈给罗悦悦的印象是,对大寨中学的情况无所不知,大到学校的总体情况,小到校长性格如何,怎样与学生、当地老师相处,乃至种种日常生活的细节,罗悦悦的一切疑问都能从话筒那头找到答案。

后来,罗悦悦继承了杨悦创办的图书室,发现整个图书管理团队、各种规章制度都很完善,管理图书的学生也对整套流程驾轻就熟,还经常有孩子跑到图书室问:“罗老师你认不认识杨悦老师?她什么时候能回来?能给我们她的电话吗?”即便如此,杨悦仍然挨个给学生打电话,要求他们像拥护自己一样支持新老师。对罗悦悦的希望则是:“只要你觉得目前的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都可以创新,但如果涉及制度的改革,要和我讨论。”直到罗悦悦真正进入角色,她才放下心来,全身心投入更加繁重的募资工作。

这次的分享会,杨悦没能来到现场,而是出现在教室的大屏幕上,面对镜头向昔日的学生打招呼:“最近大家过得怎么样?我已经听到一部分同学过得不好,因为非常想念我。”

屏幕外,学生们静静望着镜头前的老师,眼睛亮亮的。

“初三的生活很辛苦,希望各位同学能多多进行自我复习,比如说唱一唱之前我们学过的‘历史朝代歌’。现在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老师会在屏幕这边唱,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

《两只老虎》的曲调响起。“商周秦汉,商周秦汉,隋唐宋,隋唐宋,元明清和民国,元明清和民国,毛泽东,毛泽东。”一开始,只有屏幕中的杨悦在唱,很快,教室里也回荡起歌声。老师和学生隔着屏幕,隔着岁月,也隔着万水千山,一同唱起这首凝结了共同回忆的歌谣。悄悄的啜泣声弥散开来,很多孩子声音哽咽,红了眼眶。

分享会之后,全班学生集体给杨悦写了一封信,“老师,今天我们看了视频,大家都有唱得很好哦!也哭了哦!我们都疯狂地想您。出自您手的那几首歌,有我们共同的回忆。虽然我们不在一起,但是我们之间深厚的情感不能把我们分离!一定要记着我们,期待与您相见”。信纸的背面,所有孩子都签上了名。

“各位同学,大家中午好,欢迎收听大寨中学‘梦想之声’广播站午间十分钟节目??”

早晨是《我爱你中国》,中午、晚上的大课间是《月光下的凤尾竹》,周三、周四晚上是点歌台,周五晚上是访谈节目。对大寨中学的学生来说,杨悦创办的广播站已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时,她在全校通过“海选”组成了播音员团队,又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广播站的名字,最终确定了“梦想之声”这个名字。如今的负责人陶潜则使广播站进一步规范,他用了一个月时间教学生掌握播音设备,又用两个月培训他们做节目,还给孩子们听了大量的轻音乐以培养审美。此后,广播站的日常事务都由学生们自己运行,从更新节目单到录制节目,陶潜都不会干涉。后来他组织了一次“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最后的冠军是一支校园乐队,一曲歌罢,全场女生一片尖叫,兴奋程度不亚于歌星演唱会上的迷妹们。

距广播站只有几十步距离的图书馆历史更加悠久。何流支教时,学生们既没有读书的习惯,普遍不富裕的家境也不允许他们买太多课外书,小镇上唯一一间新华书店卖的则都是教辅教参,学生基本不去。为了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何流早在那时就开始自掏腰包,每个月从自己2000元的收入中捐出300元,和队友一起为学校购置图书,在每个班级建成了图书角。杨悦则把图书角升级成图书室,不仅继续募集书籍,还买来管理软件,实现了电子化管理,并从学生们当中招募了图书管理员。

现在的大寨中学更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28,000余册藏书分门别类摆放在60平方米的教室内,这里有着最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学生们甚至可以通过APP美化自己借书证上的照片。开馆那天,借阅的学生从图书馆门口一直排到广播站,最高纪录是一小时内借出360多本。初一一个叫晨好的学生每天中午都会第一个过来借书,他借的是,《毛泽东选集》。

管理图书馆的是罗悦悦,以及杨悦培养出的团队。偶尔孩子出现懈怠偷懒,罗悦悦就会为他们鼓劲,把几万册图书按单价折算成钱数:“你们要想想,自己可是在帮学校管理几十万元的资产。”她自己更是“忙成了一团沼气”。校长俸清立有一次夜里一两点钟查寝,发现她还在为录入图书信息加班。另一次,她因为推迟了午饭时间,再加上轻微的低血糖,晕倒在厕所里磕破了头,老师们全体出动,把她送进了医院。

依托图书馆,罗悦悦还开展了“陪读项目”,将58名大学生志愿者和本校学生联系到了一起,双方约好共同读一本书,每周定期通电话、手写信件,告诉对方自己的读书进度,交流读书心得。一位学生给志愿者写信:“这段时间里,是你教会了我应当怎样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和做作业,是你教会了我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时间,让我接触了第一部外国名著??”

学生阿荣是改变最大的一个。以前,他上课总是懒散地坐在教室角落里,教书半年,罗悦悦都不敢直接看他:“不是因为长得帅,而是看他两眼我就想睡觉。”为了劝说阿荣加入项目,罗悦悦费尽了口舌,她知道孩子喜欢打篮球,于是告诉他,导师可能是一个篮球高手,如果能坚持到结束,还能得一份礼物。

百般游说下,阿荣终于勉强同意参加活动,罗悦悦特意安排自己的高中同学来担任阅读导师。他带着孩子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给他的生活和学习提了很多建议,还介绍了外面的世界。慢慢地,罗悦悦发现学生上课听讲的姿势端正了很多,如今看到自己甚至会笑:“像是注入了元气。”

活动结束,每位同学都得到了一份礼物:一张奖状,一枚徽章,一把小扇子。数据显示,38%的学生与志愿者建立了长期联系,72%的学生成绩得到了提升。

2016届支教老师刘今则办起一所心理咨询室。与何流一样,她也毕业于北师大,在校期间辅修心理学,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三级资格证。支教刚开始,她就向俸校长提出这一想法,青春期的学生已开始认识反思自己,这一时期都会感到迷茫无助,农村孩子则因眼界的受限、家长的忽视等原因,苦恼会更多。校长分外痛快地答应了,专门为她提供了一间办公室,一套桌椅、一台电脑、一个双人沙发和一方茶几,就组成了这间名为“馨悦倾心屋”的小小心理咨询室。

学生们的热烈反响印证了刘今的判断。咨询室成立只有短短十天,就有20多位学生填了申请表,有4位学生按约定时间开展了心理咨询,其中一个女生先后约了4次。这种咨询活动,即使是单纯的倾诉,也会为学生们纾解很多烦恼。

对于心理咨询的内容,刘今一律保密,连班主任都不会告诉:“学生来我这里,只是为了倾诉,我必须对他们负责,保护他们的隐私。”

“我们太喜欢美丽中国的老师了,希望能再给我们多派几位。”校长俸清立感慨。他在这所乡村中学工作了十八年,在他看来,恩秀、阿月这批学生是“建校以来最好的一批”,这也和支教老师们的努力密不可分。

六年时光,15位支教老师,13,000节课时,1,500人次受益学生,600次以上家访,不计其数的课外项目。如今,大寨中学每年都有70%—80%的学生考上高中;2016年,有32名学生成绩达到重点大学标准,6名学生高考成绩达到600分以上。对一所乡村学校而言,这样的成绩殊为难得。

更为难得的是,支教老师带给学生们一生的影响。

在北京,何流与学生阿月、开敏重逢后问:“你们觉得,自己现在呈现出的样子,支教老师当年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学生们分别给他打了5分、6分:“你当时教的历史课对我们考试的帮助有限,不过,你给我们买的书对我们知识面的拓宽很有帮助,带我们去临沧玩的经历,也带给了我们努力的动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到自己的学生长大的那一刻,自己做过的某些事情得到她们亲口肯定的时候,我觉得就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何流说,他不喜欢讲自己对学生有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完整的历程,他们最终走向哪里取决于一个大的图景,而非其中一个节点,我们能做的只是补充好老师的那一部分而已。”对于“老师的那一部分”,他的主张是:“帮他们看到更多东西,然后自己做出什么样选择、怎样看待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事情。”

也是在分享会上,陶潜作为现任支教老师的代表发了言,谈到对学生的期待,他引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

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当场落泪:“我看到这些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回来,就像看到几年之后我现在的学生。我相信,在轮回中,有些好的东西会传承下来,造福这片土地。”

诚然,太阳每天都会落下,每天都在死去,但每一天也都在升起,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带给世界的光和热永恒不变,周而复始。支教老师们每人只能支教两三年,但一代代老师始终在向学生们传授着梦想与知识。老师们会离开,学生们会毕业,但这种传承依然在继续。

那次分享会过后一个月,何流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为美丽中国支教举办了一场校园分享会,考入这所学校的开敏做了发言:“和何流老师他们接触后,我渐渐地明白,除了我们眼前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更加广阔,我们的人生会有更多的选择。我希望在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参与支教活动,能够为和我曾经处境相同的农村学子们,做出一点贡献。”此时,他已加入校园主管团队,尝试着与老师们一同努力,让这份公益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不知开敏说出这番话时,会不会想到几年前那个停电的夜晚,支教老师汤乐思领着晚自习的学生们坐到操场上,每人点起一支蜡烛,一同朗诵俄国诗人康斯坦丁·巴尔蒙特的诗:“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田野??”晚风在暮色的群山间低吟,烛光在操场上摇曳,与夜空的万千星光交相辉映。这样的光芒点亮了每个孩子的心灵,带给他们希望,以及对梦想的渴求。

终有一天,这样的光芒将洒遍大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