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专业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教师专业的劳动方式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和弹性,教师的专业道德还特别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它贯穿于教师专业活动始终,对教师行为起根本指导作用,在教师专业道德修养中占着首要地位。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2008年9月1日,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如下:爱国守法。教师的价值观是培养良好专业道德的伦理基础,正确的人生观是教师专业道德的灵魂。

人们在从事各种专业活动的过程中,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这些道德规范和准则,一方面,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要求在专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专业劳动特点所决定的特定的道德要求。所以,专业道德就是指某一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或伦理标准。

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专业道德,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思想行为准则的总和。

教师专业是以培养人作为服务宗旨的,其服务对象是处在生长发展变化之中的儿童、青少年学生,其劳动成果是整个教师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对教师的专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另外,教师专业的劳动方式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和弹性,教师的专业道德还特别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师的专业道德包括专业精神、专业规范和专业人格等内容。

一、教师的专业精神

(一)专业精神概述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品质,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遵循的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它贯穿于教师专业活动始终,对教师行为起根本指导作用,在教师专业道德修养中占着首要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师德建设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2008年9月1日,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如下: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所有这些不仅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教师师德修养的高度重视及抓好师德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而且指明了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根据党和政府对中小学教师师德的新要求以及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新时期师德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锐意进取,严谨治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完成教育转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培养“四有”新人的新形势下,教师的师德应实现如下转变:传统的智力观念向能力观念转变;个人依附观念向个人独立自主观念转变;因循守旧的观念向开拓创新的观念转变;等级观念向民主平等观念转变;服从观念向竞争和合作观念转变;人情观念向规范观念转变;封闭观念向开放观念转变。

在教师的专业活动中,教师专业精神作为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二)教师专业精神的内容

1.专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浸透于人的所有行动和个性中支配着人的评价和衡量事物好与坏的内在倾向性,它具有定向、动力和调节功能。教师的价值观是培养良好专业道德的伦理基础,正确的人生观是教师专业道德的灵魂。

教师的专业价值观是关于教师个体对教师专业的个人、社会价值的认识。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对教师有重要影响。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价值观同传统的一元化的价值取向相比,更趋于多元化。对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认识发生了两个变化:其一,个体价值受到关注,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二,价值取向功利化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商品化进程,人们开始习惯于用商品价值来衡量劳动价值,进而影响价值观的取向。

教师专业的社会价值早已为人们熟知和重视,教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充分认识教师的社会价值,可以使教师产生专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但是,多元价值观并存对教师专业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教师价值取向出现二重性。教师在追求社会价值时,也开始重视个人价值的定向,即肯定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同时,也比以往更强调个体的发展,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这种价值观对教师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它使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得到发扬,使教师积极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因素,可能产生对行为的误导,在处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表现出困惑或冲突。有的教师价值取向层次高,重义轻利,潜心教书育人;有的教师将义和利并重,既有较强的事业心,也重视个人利益;还有少数教师重利轻义,以自身利益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注重加强师德的修养,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建立教师的专业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结合。

2.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基本体现。

事业心,是指把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具有一定目标、规范和系统,并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活动的态度。事业心强的教师,不仅仅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项获得生活来源的职业,而且把它看作是一项有意义的、值得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坚信必能取得成功的事业。即使遇到重大的困难,也能始终坚定信心,至死不渝。

责任心,是指自觉地把本职工作做好的态度。教师专业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同时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维护身心健康发展也负有极大的责任。所以教师的责任心是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责任心强的教师,能自觉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身体发展的情况,主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一般事业心强的教师,其责任心也强;而责任心强的教师,事业心也很强。

敬业精神,是指热爱这项职业并愿意为做好这项工作而努力。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敬业爱岗,具有敬业精神。教师专业的社会价值,决定了对教师的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敬业精神首先体现在对教师工作的认真严谨的态度上,教师要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去体现教师的真、善、美。其次,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研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家或教育专家。

总之,教师职业的“平凡”与“伟大”的特质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如果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那么,谁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成为深刻地了解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并对人类社会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为使人类变得更美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智慧、力量和生命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更美好。”[23]

二、教师的专业规范

(一)教师专业规范概述

教师的专业规范,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标准。它比教师专业精神更直接、更具体地指导和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一种必要而可行的专业规范是一种专业生存下去的重要保证。

在教师的专业工作中,师生关系是一对基本关系。学生是教师劳动的对象,教育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不断交往、互相影响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正确看待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态度,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体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在教师群体的影响中,每个教师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程度、性质及方向不尽相同,体现在教育对象上,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教师专业化的分工,使得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全面。因此,如何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的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关系,使每个教师的影响协调一致,是教师专业工作必须面临的问题。此外,在教师工作中还有一些关系,如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关系等,都会对教师专业工作产生影响。

(二)教师专业规范的内容

1.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专业规范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对主要矛盾,它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效率,而且还能影响师生的成长。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这对关系,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思想,又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

在现实中,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是很容易出现的。导致师生间的矛盾冲突的因素主要有:①师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负有不同职责;②师生在知识、社会经验和世界观的成熟性方面存在差异;③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情况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和掌握;④学生的某些不合理行为等。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解决办法,不但不能解决师生矛盾,反而可能会激化矛盾。

造成师生间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的师生之间不均等的关系,即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性的一方,学生则是接受指令的一方,一切活动都是由教师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活动认识的深入,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是主动的发展者,是与教师有着同等地位的教育活动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师生关系的本质将发生变化,知识、经验、道德等的授受关系将变为朋友式的讨论关系,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正由“独唱”变为“伴唱”,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改造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确立全新的师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首先具有教育性的特点,表现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为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工作关系。即使是在新型的师生合作伙伴关系中,其教育性的特点也没有改变。其次,具有心理相容性,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互相感知和情感体验,以期达到认同相容的心理关系。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对这种心理关系没能充分认识,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则特别强调和重视。

心理关系是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交往和互动的一对重要关系。正是由于师生心理关系的存在,教学才成为一种充满着师生的激情和灵感、弥漫着人情味和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包括很多方面,有师生间的认知关系(表现为师生间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上的相互作用)、师生间情感关系(指在教学活动中,伴随师生认识过程中的一系列情感活动)、师生间的个性关系(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态度、动机、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以及他们的能力、气质、性格的相互作用上)和师生活动中的心理距离(有三种类型:友好型关系、对立型关系、一般型关系)。处理好师生心理关系的根本在于教师自身如何协调好与学生的心理状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在形成新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是形成师生之间关系、沟通师生情感的关键性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公正、平等与合作的观念,自觉遵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为指导,本着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和了解学生,平等地看待师生关系,善于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热爱学生的要求上。

热爱学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准则,是教师专业规范的精髓,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热爱学生作为一种教师专业规范,是由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基础。在学生的观念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存在意义的评价,所以,教师热爱学生,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创造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情感基础。当一位教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谆谆教导学生时,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感情,学生从教师的爱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集体对他的评价,社会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由此产生一种自尊感、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进而尊敬教师,并乐意听从和接受教师的教育,努力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甚至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造成心理隔阂,严重时,无论任何教育都会是徒劳的,甚至学生会对教师的要求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只有从真正的爱生之情出发,教育才是有效的。

热爱学生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感化力量。当学生接受到教师热忱的关怀和爱护,就会使学生在他的生活中,不断地体验到人与人之间那种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等美好的感情,进而逐步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和信念。正是在师爱的培养和熏陶下,学生高尚的情感在这里萌发、培育,最终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升华为不仅会单纯接受别人的爱,还会转变为对待祖国、人民、集体、同志的高尚情感。

热爱学生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有很多方面,其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望是重要的动力源,它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

总之,教师的爱是伟大的,它源于教师的宽广博大的胸怀,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坚定的信念,源于他们超人的事业责任感。师爱是美和崇高的统一,是一种潜在的心灵课程,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并最终走向成功,展现了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独具魅力。

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①关心爱护全体学生;②尊重学生,信任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积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2.教师与教师关系中的专业规范

在学校众多的人际关系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关系。现代教师是一种群体协调的职业劳动,教师专业的这个特点需要教师与教师间的坦诚合作。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还是教师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等各方面的原因,教师集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如有些教师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贡献,忽视或否定其他教师的作用,对其他教师的工作采取不关心、不过问、不主动配合的态度;有些教师由于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某些认识上的分歧,故而导致工作中的不协调;有些教师仍然具有“同行是冤家”的旧式职业心理,互相拆台,互相贬低,造成部分教师间的对立、不团结;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竞争,个别教师甚至对其他教师打击迫害、人身攻击,严重破坏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之间的不合和矛盾,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它直接影响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使人才培养工作遭受很大损失。

因此,在处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①坚持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②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团结合作,形成合力;③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3.教师与其他人际关系中的专业规范

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处理好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关系外,还要认真对待和处理好许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如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与社会各方面的交往等。这里主要谈一谈教师与社会交往中的专业规范。

在信息社会,教师与社会的交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多。作为专业教师,只有在与社会各方面的交往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功能来看,教师与社会的交往有必然的联系,教师自身的生活和工作需要也客观地要求教师要与各行各业进行交往;而且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推动者,他们不仅在培养年轻一代上发挥着作用,而且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与社会交往中的专业规范主要表现在:①模范遵守社会公德;②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和净化社会;③乐意为他人服务;④谦虚勤奋,以人为师。

三、教师的专业人格

(一)教师的专业人格概述

人格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体,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它带有职业的烙印,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教师和其他职业角色一样,必须完成合乎教师身份的专业任务,具有一定规范的行为风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专业人格。

教师的人格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表现在:①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具有直接的影响。②教师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③教师的人格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方式等教学活动特点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④教师的人格对社会具有影响辐射作用。

教师的人格是构成教师道德内在本质的精神力量,是教师思想、品德、情感的有机组合,反映了教师主体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在现时代,教师人格要体现民族性、科学性、时代性、职业性的共同要求。

从教师专业道德修养来看,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具有的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自我修养。

(二)教师专业人格的内容

1.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师既是塑造人格的人师,又是普普通通的人,在承受着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的同时,也要面对社会变革中的困难和危机。只有具有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教师的才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协调的发展,因此,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健全的个体是实现健康人格的必要前提。

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指认识、情绪和行为保持正常和谐,表现在:对外界环境和自己的认识要客观准确,能明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潜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我;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要有良好的调控能力,保持基本的稳定和谐;能够兼顾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能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主动应对,而不是否认和逃避。

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既要符合一般人优良的心理品质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②悦纳教师职业;③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④健全的教育意志;⑤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⑥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2.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这里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指人的性格特征。分析那些成功的和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他们身上总能看到一些良好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特质。一个性格开朗、诚恳坦率、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学生易于接近,他无论是上课还是做思想工作,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一个心胸狭窄、谨小慎微、性格孤僻的教师,学生不敢接近;凡事小心,唯恐无故受到责备、批评,不肯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因此,教师的个性品质会有力地影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生活。教师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良好的师生交互活动,对学生人格品行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真诚坦率;②开朗热情;③宽容细致;④勇敢顽强。

总之,教师的专业人格是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和整体性的人格,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深化的。教师应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人格。

【注释】

[1]陈大伟著,《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檀传宝著,《教师伦理学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李佩芝主编,《道德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236。

[5]林崇德主编,《师德通览》,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34。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13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362。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134。

[9]洛克著,《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2。

[10]洛克著,《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2。

[11]加里宁著,《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57。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700。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82。

[14]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86。

[15]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37。

[16]卢梭著,《爱弥儿》(上卷),商务印书馆,1978,31。

[17]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写,《赵紫阳在党的十三大的报告学习提要与问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

[18]赵光敏,蒋笃运主编,《教师道德》,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85。

[19]赵光敏,蒋笃运主编,《教师道德》,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86。

[20]赵光敏,蒋笃运主编,《教师道德》,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91。

[21]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1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2,161。

[22]王正平著,《听叶圣陶谈师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11)。

[23]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