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线上看名师课美篇

教师线上看名师课美篇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不发言,他们从传统课堂教师的“听众”,又转变成了现在新课堂中学生的“听众”。1.从本质上,是源自内心的恐惧。虽然我们不能要求百分之百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我认为,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智慧尽量激励学生由“听众”变为“参与者”。语文课可以根据课文片段进行简单的表演、讲故事、改编、演讲等,让学生“听众”也产生兴趣,让他有积极参与的欲望。

王锐

曾经听过一节政治辩论课,课堂很活跃,学生发言积极,争辩很激烈。可是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从不发言,他们从传统课堂教师的“听众”,又转变成了现在新课堂中学生的“听众”。

这些学生为什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参与展示呢?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本质上,是源自内心的恐惧。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实际上是对未知的探索,人对未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心灵具有一种自动躲避危险的潜意识。当不知道回答后的答案是对是错时,有些学生可以自然地接受结果,并敢于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及评论,可是有一部分学生则躲避在自己心灵的保护壳中,他们不敢面对未知的结果,并预先假设“假如我回答不对,老师和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这多丢脸呀!”,这种恐惧就造成了这部分学生上课总是保持沉默。

2.语言表达能力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这就是美国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空间感(空间智能)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协调性(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人员人际智能较强、作家内省智能较强等。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老师提问后都可以马上回答出来,这是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不同。

3.对问题不感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少部分学生在课堂不参与、不发言,是源于对所探究问题缺乏兴趣。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百分之百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我认为,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智慧尽量激励学生由“听众”变为“参与者”。

★ 创设积极情感体验氛围,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不要害怕,大胆地说”,那么这种劝说实际上是华而不实的告诫。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曾这样叙述过:“加缪在书中写到‘旅行给人的价值就是恐惧’时,他的话非常适合于描述优秀教师与学生共同穿越陌生的真理景观的尝试活动。”(1)

其实,学生可以有恐惧而不必置身于恐惧中。我所教的班级有一个非常内向的女生,从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她主动发言展示呢?机会来了。有一次有一段文章是要当堂背诵下来的,我在学生纷纷背诵的时候,假装无意地走到她身边,当听到她差不多背下来了,我悄悄跟她说:“一会儿你举手背吧!”她连忙摇头“不行,我不行”,我随即又说:“没事,我和你一起背诵,可以提示你。”她想了一下,羞怯地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教室里背诵的声音渐弱,我说:“老师要和你们比赛背诵”,有些学生跃跃欲试,那个女孩也羞怯地举起了手。我和她一起背诵,她背得很好,我故意背错了两个地方,当她坐下后,我表扬她背得又快又准确,虽然她羞红了脸,但是我注意到她眼中闪着兴奋的光彩,再往后,这名学生开始尝试着展示自己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善于动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一种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完全可以减少和消除学生的胆怯和恐惧。

2.允许学生的心灵以他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答案。课堂上有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在别人还没想到或是还没来得及组织好语言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积极地举手发言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看到课堂上没有学生发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自己讲。面对这两种情况,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教师的话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教师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们把教育者看成能一直倾听真话的人。让他们感受到这些问题不是教师想通过学生达到某种目的,而只是想全心全意去帮助学生发现内在的智慧。

3.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3)”可见,学习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智慧激发学生兴趣。语文课可以根据课文片段进行简单的表演、讲故事、改编、演讲等,让学生“听众”也产生兴趣,让他有积极参与的欲望。

总之,学生要由“听众”变为“参与者”,需要教师运用智慧、投入情感,更重要的是有一颗始终装着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1) 美国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论语》,张燕婴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3) 美国杰罗姆·S.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