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中人的定位

教育中人的定位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中选择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为着眼点,依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其价值,通常称为社会本位论;还是选择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体为出发点,依据个体的内在需要来确定教育价值,通常称之为个人本位论,这是两种有巨大差别的选择。所以,教育又不能单纯追求高人本值而只强调个性化,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以发挥教育的最佳效力。

不同的教育对人的定位存在巨大差异,在同一社会中不同教育观念对人的定位不同,不同社会类型或社会的不同阶段也会系统性地影响教育中人的定位。

(一)把人当群体还是个体

在教育中选择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为着眼点,依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其价值,通常称为社会本位论;还是选择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体为出发点,依据个体的内在需要来确定教育价值,通常称之为个人本位论,这是两种有巨大差别的选择。由于中华文化属于典型的群体本位或国家本位型,教育也偏重于把人当作一个群体或抽象的对象去教育,较少把人当作一个具体的、鲜活的、有其独特性的个体加以感知和教育,这是制约教育人本值提升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聚焦于以个体发展和个性特征为出发点,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来确定或选择教育目的、设计教育方案、采取教育措施,所获得的效果显然不同。中国教育的研究视野囿于政府统一的教育目的,忽视各社会团体厘定的或隐含的教育目的,更无视教育过程当事人实际持有的教育目的(陈桂生)。[39]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论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都有其片面性,又都有其立论的基础,只有将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和谐地结合起来才能恰当地确立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强调应将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或将个体内在需要作为教育的依据,主张个体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或社会有助于个体发展才有价值。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等在他们各自所在的时代都倾向于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论则通常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确定教育的目标,强调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主张群体或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体的价值,个体只有满足了社会或群体的需要才有价值。中国数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本为教育价值观以及涂尔干、凯兴斯泰纳都倾向于社会本位。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1条就明确提出:“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40]这里“人民”的内涵也是群体概念。

在现实社会中,除了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更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行为常常处在两种极端价值之间,或带有某种偏向与基调,或在个人与社会这一维度的特征并不明显。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社会转型总体上要求教育从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向,以提高教育的人本值,需要深入认识具体、个性化的人。

(二)培养人上人、人下人还是人中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中国民间盛行的追求。而作为主流意识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也是做人上人的理论支撑,由此中国至少有3000年培养人上人的教育实践。

当下的升学竞争、择校竞争、早教热、培训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追求人上人在教育上的体现。在中国教育已经进入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终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的时候,互联网和学习化社会也已经初现,追求人上人的理念依旧,学校内在的价值和制度安排,依然是面向少数人,一边培养少数人上人,无意识地也“培养”出大多数的学生成为人下人。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把让孩子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作为自己的教育信条,忽视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个性和兴趣、好奇心、想象力、热爱阅读。这种做法虽然与培养现代公民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却很流行。

教育培养人上人的前提假定是社会是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也是不平等的,如继续培养人上人或人下人,这种不平等将继续传承,甚至继续扩大。

社会转型将朝着社会越来越扁平的方向发展,其中也不排除有反复,但大的趋势是确定无疑的。顺应这个大趋势,就是需要以人人平等作为基本假定,培养人中人,陶行知80年前就明确说:“人当为人中人,不可仅为人上人。”[41]“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42]

陶行知更直言:我们吃饭的目的,就是要做“人上人”吗?我们用功的目的就是要个人升官发财吗?为什么要读书?读了书就应该把自己的脚站在别人的头上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公平的世界里只有人中人,不该有“人上人”和“人下人”。[43]

(三)将人社会化还是个性化

确定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依然还有人本值高低之分,决定其高低的因素是: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社会化,还是促进人的个性化。前一种观点强调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强调职业化、规范化、角色化,暗喻着教育是一种求同的过程,相对而言人本值较低;后一种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因而要发挥自主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主张教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尊重个性的求异过程,人本值相对较高。

不论偏向哪一种倾向,都无法否认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良好的教育不在于单纯追求个体的社会化,也不在于单纯追求个体的个性化,而应追求社会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失去社会化基础的个性化难以在人类社会中生活下去,没有个性化的社会化个体就失去了他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所以,教育又不能单纯追求高人本值而只强调个性化,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以发挥教育的最佳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