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类型与教育结构和形式

社会类型与教育结构和形式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的结构和形式与社会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这里不打算仅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而是把人放在其中看它的变化。其次,教育结构的扁平化。当社会的供给能力短缺时,就会形成教育的卖方市场,卖方以高出受教育者地位的强势左右着受教育者。这样的社会又反过来复制分为三六九等的教育,培养有等级观念的人,继续办人本值较低的教育。

教育的结构和形式与社会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这里不打算仅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而是把人放在其中看它的变化。

(一)社会类型与教育结构和形式的演变

人类早期虽然群居,社会关系却不会太紧密,相应的教育也是松散的,没有严密的组织。农耕文明时代,教育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分散的,那时的教育形式最为典型的是在生活活动中言传身教,相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低效的,相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又可能是极为高效的。在5000多年历史变迁中,教育结构和形式先后经历过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等不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的自主性相应地是逐级降低的,或者说教育的人本性总体上是逐渐降低的,当然要排除对某些拥有特权群体的教育可能存在较高人本性的特例。“轴心时代”无论是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还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乃至《圣经》所载耶稣基督,佛祖释迦牟尼,都几乎一致主张“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这条原则在后来实施起来越来越难,真正落实的越来越少,就是具体个体的教育人本值在不断下降的证据。

形式化和制度化的教育还由于它的实施范围逐渐缩小,在一定时间段成为某个阶层的特权,又为某个特权阶层服务而降低它的人本性。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发展受到市场作用的制约,于是追求规模化、标准化,集中的班级授课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方式,加之教育需要培养工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使得人的工具性增强,进一步导致众多的人的人本性下降。同时,教育的分类更多更细,形成普通和职业教育两大类;教育的阶段分化也逐渐细化,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从而构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多样的教育形式。工业文明所要求的标准型、通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先天各不相同的个性相互抵触,也就导致工业文明在大大推动教育普及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人本值。学校、课堂、教师普遍成为比具体的学生更高更有权威的存在,加上标准化的教育评价,作为每个具体学生的人镶嵌在其中,其主体性被钳制或淹没。

信息技术和人性需求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这种人本值较低的教育结构和形式,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改变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各方教育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广阔,教育有了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可能。从而引发以下显著变化:

首先,非学校化学习。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里,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组织,在校学习和在家自学、教师教和自学、教师讲授式和网上浏览式等各种学习混合于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一个具体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之中,学校学习的小班化、在家学习、个性化学习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会不断有新的学习模式出现。

其次,教育结构的扁平化。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里,教和学之间存在等级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的等级关系也会渗透到教育里来。信息社会中分散式、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教育相互耦合,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消解了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等级,更多地体现为供需关系。班级授课制若形式不改变就会消失,教师与学生将是平等的互助者、学习伙伴。

最后,学习选择性增强。单一形式就缺少选择性,数字化学校、数字化教师、网络课堂、远程学习、在线教育、云教育、大数据等虚拟化、扁平化的交互式学习平台,远程视频教学等将成为学习的新途径。学习供给多样性给了选择更多的机会。由于信息社会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正规教育,还有非正规教育,更大范围内实现处处留心皆学问;有实体的课堂,也有网上课堂、在线学习;有学校教学,同时终身学习的机会和选择性也很多,不同的人会依据自己的兴趣、当前需要、学习成本等各种因素加以选择。

总体而言,未来教育将由现在偏重于教向未来越来越偏重于学的方向转变,这一变化有助于与未来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个性化、分散化、网络化的个体教育相协调,有助于养成更加个性化的人,随之而变的是教育的人本值将会提升。那时教育的教的部分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服务,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成为常态。

(二)社会类型与教育结构和形式的逻辑

从逻辑上说,社会结构是由人的需要结构与当时社会经济及各种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供给能力决定的。教育的供给能力增强,教育的选择性就会增加,人性化水平就会提高,教育的人本值也就会提高。

当社会的供给能力短缺时,就会形成教育的卖方市场,卖方以高出受教育者地位的强势左右着受教育者。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当政府对教育资源进行集中控制、计划管理和垄断分配的时候,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短缺,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时候若社会存在纵向的等级,就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分等级和不均衡的现象,这是产生教育偏态分布的根源,也是导致教育的人本值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需要为中介,教育的供需双方平等交互,一方面激发社会的教育资源供给增长到足够丰富,另一方面给受教育的人提供了多样性选择,由此创造了增加教育人本值的条件。

当教育的供方是一个个在相互独立范围内权力有限的学校时,受教育者选择的可实现性较高;当教育的供方是一组学校集团,或者由政府将所有学校组织成一体的时候,所能提供的教育就是单一的,与人的先天多样性难以相符,也让每一个个体变得更加势单力薄,从而降低了人们对教育的可选择性,也会降低教育的人本值。

教育资源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形成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人身依附就不可能平等,于是教育资源短缺必然影响到社会的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的类型,宏观上构成一个等级性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又反过来复制分为三六九等的教育,培养有等级观念的人,继续办人本值较低的教育。

教育本身是一项专业工作,在一个非专业化的社会里,教育的地位不会提高到与教育价值相符合的位置,教育的专业特性也不会得到相应的尊重,教育的公平、效率和教育的秩序都难以达到良好状态,教育的人本值也难以提高。只有在多元主体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各方遵守规范而非接受管控,形成适度竞争供教育当事人自主判断选择时,才能具备提高教育人本值的基础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