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上网或使用手机的时间,不沉湎于网络,不依赖于手机,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不谩骂、侮辱他人,不恶意攻击别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克服新媒体引发的心理问题。媒介素养的缺失、对大众媒体的盲目崇拜会使得功利化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消费至上、娱乐至上会取代精神价值的追求。

新媒体环境下,遥远的陌生人因为空间概念的改变而变得熟悉,身边的人却因不屑或无暇顾及而变得陌生。这种交往方式,易使大学生自我封闭,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出现焦虑、苦闷、压抑等负面情绪,极大地削弱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已经对新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心理依赖,“宅男”“宅女”和“因特网综合症”“手机综合症”的出现就是例证。新媒体的便捷性还使部分大学生懒于思考和行动,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巨大反差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无所适从,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并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消极影响,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上网或使用手机的时间,不沉湎于网络,不依赖于手机,在网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不谩骂、侮辱他人,不恶意攻击别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1.开展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在新媒体环境下,要结合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困惑,积极开展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过度依赖新媒体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各种新媒体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新媒体心理健康观念。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克服新媒体引发的心理问题。高校要在各个层面倡导组织心理沙龙、心理论坛、新媒体心理健康征文等活动,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进行更多有益的交流;要适应大学生多样性需求,搭建好学生社团等平台建设,吸引大学生参加到自己感兴趣的团体活动中,发展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还要倡导教师组织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小组或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正常学习之外,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将他们的关注点从“自我”移向“社会”,从“虚拟媒体”移向“现实生活”。

3.拓展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人际交流、获取信息资源、休闲娱乐。还可以针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手机短信平台、Wap邮箱等为其提供单独的心理指导和服务帮助,实施个体心理教育。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新媒体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制、自觉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辨别信息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群体,他们对于新媒体的利用能力可能会高于其他受教育者。但同时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内容了解模糊,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媒介素养的缺失、对大众媒体的盲目崇拜会使得功利化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消费至上、娱乐至上会取代精神价值的追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群体急需加强媒介素养以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中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仅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部分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选修课程。今后,我们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