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才能正确地选择

怎样才能正确地选择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纳过程中的调控手段的目的就是选择确凿的事实去论证和证实联想的正确性,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如何选择。具体来说,选择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进行细致探讨。或者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一个人说“我看见了一个有颜色的东西”。尽可能多地选择事例进行对比,是另一个重要的选择控制方法。但是,这种做法只是在一种相对单一的事件中采取的做法,是属于第二位的方法,为的就是确保结论的正确性。

归纳过程中的调控手段的目的就是选择确凿的事实去论证和证实联想的正确性,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如何选择。具体来说,选择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来进行细致探讨。

(1)将不相干的意义排除

通过分析,把那些可能给我们的分析和推理造成误导或者不相干的事实排除。人们经常会说,观察到的事实有时候和根据这个事实所做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在有些情况下,有效的区分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观察到的事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将这种意义排除掉,事物的内涵可能就会被抽离。

例如,有一个人说:“我看见了我的朋友。”在这里,“朋友”一词的产生,从逻辑角度来讲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推理,而不是通过直接的观察而得出的。如果换一种说法,比如“我看见了一个人”,那么在这样的表述里,“一个人”所包含的逻辑推理就要比“朋友”简单得多。但不论是“朋友”还是“一个人”,它们自身都含有推理的成分。

或者我们可以再进一步,一个人说“我看见了一个有颜色的东西”。那么,这句话所含有的推理成分就比前两句少很多,但是如果仔细思考,这句话还是会有一点点推理在其中的。至少从理论上讲,这句话中的“有颜色的东西”可能只是一种视觉神经的错觉效果。但是不论如何,对观察到的事物及推理而获得的观念进行有效区分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如果推理依靠的是自己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经验,那么,一旦这些经验被证明是错误的,推理也会出现错误。有时候,正确经验之下的推理也会出错,所以,应当将这种情况予以排除。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表述说:“我看见了我的朋友。”这样的陈述是不需要简化的,没有人会把这句话换成“我看见了一个人”或者其他形式。

但是,如果一个人说:“我看见了一个有颜色的东西。”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因为他所说的“东西”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可能只是他视觉上的错觉,或者是因为他的血液循环紊乱而产生的幻觉。

一个人想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就必须避免遇到事情匆忙下结论的习惯,因为没有经过细致观察和归纳的结论会出错,所以,一定要对此保持警惕,避免因为自己的个人习惯或者先入为主而产生不正确的论断。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说说下结论的要领。其中最重要的是避免过早地匆忙下结论,这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只有尽自己的努力做到客观公正,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医生诊断的案例当中,根据经验,面颊发红的病人往往伴随着体温升高,而脸色苍白的病人则意味着体温降低。但是,仅仅依靠面色是不能确定病人的体温是升高还是降低,还要借助体温计的测量,医生才能做出最后的结论。

各种各样的仪器,例如仪表、计算器和镜子等,这些被用于观察的工具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科学地思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避免自身因为习惯、偏见和过度期望、主流思想的影响而造成错误结论的可能。同样,摄像机、记录仪、扫描仪、曝光计等仪器设备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长时间的记录和查阅,也能为不同的人提供服务,所以,它们都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之下的心理状态。

这样,那些因为个人的生活习惯、成长经历以及内心喜恶而形成的个人偏见,就可以通过科学的设备和仪器得以排除。借助这些仪器设备,人们可以对客观事实有一个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因为个人的主观而对事实加以限定的可能。于是,过于武断、先入为主地下结论的行为就会被控制。

(2)多选择事例进行对比

尽可能多地选择事例进行对比,是另一个重要的选择控制方法。就好比对一车的粮食进行检查,只检查一个地方的一把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从不同的方位分别拿出几把粮食,然后进行比较。如果拿出来的质量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一车粮食的质量过关;如果每一把粮食的质量都不一样,那就说明粮食的水平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再抽查,要选择更多的样品,然后放到一起搅拌均匀,再去评判它的质量。这个例子也很细致地向我们解释了归纳过程中比较科学的控制方法,即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对比,不能只依据一种情况或者少数情况就下结论。

多选择事例进行对比是归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但这不是归纳的全部,尽管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将它作为全部。而人们把这种方法当作归纳的全部,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立足于收集和推理或者把一些类似的事情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就是所有归纳类型的全部。但是,这种做法只是在一种相对单一的事件中采取的做法,是属于第二位的方法,为的就是确保结论的正确性。

对一车粮食进行抽查的时候,只是对一部分样品进行抽查也属于归纳的范畴,而且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这样的归纳手法甚至是合理的。而从不同部位抽查更多的样品进行比对,目的就是让归纳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在上文中,我们举过一个例子——对房间是否来过小偷进行推理和判断,这个事例所应用的手法就是对一些并不相似的、不同性质的情况进行判断和调查,最后得出房间来过小偷的结论。

有时候,一件事情可能并不清晰,一时之间难以做出有效的判断。因此,我们就需要选择一些相互之间并不类似的情况和事例进行对比参照,然后再选择一些类似的事情进行对照。在推理时,选择和思考众多事例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归纳变得更加可靠,而选择一些具有特殊性质或者证据的事例进行对照,是推理顺利进行的基础之一。

所以,在对一些事例进行审查的时候,不要过于区分选择它们的相似性或者不相似性,因为这两者之间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如果在审查一个事例时,只选择那些具有相似性的事实来对照,而排除那些不相似的事实,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不会合乎逻辑。而如果只选择那些不具有相似性的事件,或者只是从自己所直接观察到、回忆到的一些其他事例中去对照,那么我们思考的就会是一些重复性的问题,就推理来说,这样的思考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他最后得出的结论与第一次归纳得出的结果相差无几。

我们抽查一车粮食的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是不同样品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从车子的同一个部位取粮食,而应该从尽可能多的部位去抽取样品,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一车粮食的质量评估才具有实际意义。

从逻辑上说,选择相似的事物作为对照与选择不相似的事物进行对照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让孩子去观察种子是如何发芽的,那么就需要把种子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如果将种子放置在一个没有太大的区别的环境里,那么孩子就很难从中领悟出什么道理。只有把种子进行区分,有的放到泥土里,有的放到沙子里,有的放到石头上;然后把每一种环境下的种子再进行细分,一部分浇水,一部分不浇水,这样,孩子才能够通过对比而快速地知道哪些因素是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

不论如何,一个人在进行观察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哪些相似的情况,也要考虑到不相似的情况,并对它们进行用心观察、对比和分析。只有做到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广泛的对照,才能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力量,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不相似性也是如此,在推理中,不相似性还能显示出其重要性的另外一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一些科学家对反面事例的重视。一些反常和例外的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显现出一致性,但是往往在一个关键点上会出现不一致性。

这种情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因素,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都会格外注重,他们会想方设法去发现和记录这种事实,以便找寻尽可能多的形成对照的相反事例。达尔文曾经说过,生活中经常被忽略的往往是一些同普遍规律有所不同的情况,这是因为它们看起来与其他情况相似,但是有一个关键的点恰好不同。和达尔文一样,许多科学家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收集那些与众不同的事例时,也会将自己所见所想的每一个例外情况都记录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