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及传统模式的弊端分析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及传统模式的弊端分析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及其模式是在一个动态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的,但又滞后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高校应当紧跟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形势,针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推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目前有几种划分方法。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就是高校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工作范式、构造样式、管理风格和运行方式,它反映的是教学管理中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活动特征。教学管理模式是一个由诸多相关要素构成的完整体系,“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范型性”。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及其模式是在一个动态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完善的,但又滞后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管理改革的实践。高校应当紧跟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形势,针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推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目前有几种划分方法。曹义孙从教学管理构成的基本因素角度,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作了如下划分: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教学管理的模式有自我管理模式、权威管理模式、内行管理模式和集体管理模式;从教学管理的对象来看,有系统管理模式和要素管理模式;从教学管理的手段来看,有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模式。[1]这里我们从以下两个维度,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管理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模式也不断丰富,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高校教学管理作为管理的组成部分,也同样经历了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和科学型管理三个主要阶段。

1.经验型管理模式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系统的管理理论产生之前,管理活动一般被称为传统管理或经验管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即为经验型管理模式。在经验型的管理模式中,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及其管理活动都表现为某种经验的再现和延伸,没有自觉地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并将之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理论和原则朱永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6." class="calibre11">[2]。在没有系统管理理论的条件下,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自然不是科学型管理,而是管理者依靠在管理活动中直接或间接积累起来的管理经验所进行的教学管理,称之为经验型管理模式。

经验型管理模式重视经验的价值和强调从管理活动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强调管理工作年限的意义和管理者年龄的作用,注意总结和汲取别人和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根据经验来作出判断、决策和指挥。但是,经验往往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同时也只是对管理工作的局部认识和主观判断;经验性思维注重的往往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单向的回忆以及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005(7):77-78." class="calibre11">[3]过分地依据经验管理容易扼杀教学管理创新,助长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导致有法不依、有规不循的现象发生。在教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出现之后,仍死守着经验管理的条条框框,就是僵化的经验主义,将会影响教学管理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高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是一项规律性、周期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管理工作经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是使经验上升为教学管理原则和理论的基本前提,经验型管理对于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它至今仍然是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大量运用的基本模式,也将是今后科学型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现代高校教学管理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自己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与经验,也要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为我所用。

2.行政型管理模式

行政型管理模式在西方一般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活动。在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下,管理活动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由经验走向原则,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理念与管理风格[4]。传统的行政型管理是以泰勒的科学原理、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韦伯(Weber)的科层组织理论等古典管理学派为依据的,采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所谓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5]

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一是权威性。行政型管理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往往以上级教育机关下达的指令条例、会议决议、文件及领导讲话作为管理的根据,并结合校情制定和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提高各级领导的权威,是进行行政型管理的前提。二是强制性。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以制定章程、条例、原则,发布指示、指令、文件、奖励惩罚(如表彰、奖励、晋升、批评、记过、降级、撤职)等行政手段作为管理主要方法,保证行政命令得以强制执行。三是垂直性。即采用科层制垂直组织方式,设立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及行政管理人员,建立管理系统;按照下级服从上级、首长负责制等原则处理各种管理事务,层次分工明确,职责权限不可越位。行政指令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纵向下达的,下级组织和领导人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和指挥,一般不通过横向传达指令。

这种以行政职能为手段的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行政管理人员按照上级指令、文件和权威性的法规进行教学管理,做到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整个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避免了各行其是和任意行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精神能够在高校得到贯彻实行,确保了管理的统一性和制度的有效性;行政管理的职、责、权分明,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行政型管理模式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教改革的深化,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弊端和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多三少”:①行政型管理多,学术型管理少。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行政权力主导的观念在高教界根深蒂固。一方面,高校还缺乏办学自主权,无论是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还是目标的确定,大多还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高校的党政组织对学校拥有合法的管理权力,实际控制着学校的运行,教师的权力相对较弱。在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下,教学、科研人员成了执行行政权力意志的工具,丧失了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和内在持久的驱动力;学术权力被行政权力所控制,使学术权力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疲于奔命地应付一些形式化的指标,而不是真正的学术性指标。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4-66." class="calibre11">[6]②被动管理多,主动管理少。管理者必须严格执行上级机构下达的指令、条例、文件,并把它贯彻在管理过程中;被管理对象必须被动地听从管理者的指挥,遵守管理制度,从而压抑了管理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只能消极、被动地进行管理,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管理人员只考虑本部门、本人的职责和权力,而缺乏顾全大局的全局观念和集体意识,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之间也会出现互相争权夺利、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③刚性管理多,柔性管理少。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往往是一种缺少人性化的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处罚制裁等手段进行教学管理。由于教学管理工作注重规范统一性而忽视灵活机动性,缺乏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和渗透人文关怀的柔性管理机制,使蕴藏在师生中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远未得到充分的释放。

3.科学型管理模式

管理的科学性意味着任何管理活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都把社会组织视为封闭系统,而经验的狭隘性、行政的专制性等弊端,无疑也阻碍了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的对象和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于是在当代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把社会组织视为开放系统的科学型管理模式。科学型管理模式是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当今教育管理正进行着深刻的革命,科学管理将逐步取代经验管理,传统管理也正向现代管理转变。

高校教学管理具有科学性特点,高校教学过程的本质、结构、功能及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着许多理论与实践的课题。例如: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素质问题,夯实基础与突出专业性问题,继承与创新问题等。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研究、解决和处理上述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谓科学的管理思想,主要是指管理者在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要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原理,适应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并树立战略观念、竞争观念、服务观念、素质观念、创新观念、质量观念和信息观念;所谓科学的方法,是指管理者充分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科学管理,促进高校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管理要素的高效组合,以最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科学型教学管理,就是以揭示教学管理运动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由单一控制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管理模式由刚性向柔性、由行政型向学术型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与过程型相结合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控制为主向民主参与为主、由定性分析为主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由手工型向信息化和网络化转变。关于教学管理的科学化问题,后面将作进一步讨论。

(二)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操作模式

从教学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操作模式可分为以下五种:

1.集权式管理模式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行的是以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为中心的集权式管理模式。工作基本上采取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请示汇报的方式。教务处几乎控制了所有教学管理事务,不论是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教材建设、学籍管理,还是实验实习、教学监控、教师考核、教学评价等,均由教务处全权负责安排和统一管理,而校长则享有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不仅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而且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协调者。院系的权力相对较小,主要负责常规教务管理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

集权式管理模式的优点是便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优化利用,便于协作和配合、横向交流和对比。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单一的垂直管理体制容易造成教学管理信息的失真和决策的失误,因为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不处在教学管理第一线,不能直接获得关于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状况的信息;教务处集权过多,工作量较大,而院系只起到落实政策和传达信息的作用,任课教师自主性也较小,从而限制了院系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计划统得过死,抹杀了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导致各专业的教学安排高度趋同。

2.分权式管理模式

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化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正在改革集权式管理模式,变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为各个院系的实体管理。近年来,许多高校积极推进学院制改革,对原有的系进行优化组合,按一级学科和学科大类组建学院,打破权力高度集中的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向学院一级下放决策与管理权限,包括教学质量管理权、教师考核和岗位聘任权、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监督权、教学经费管理使用权等,而各教学行政部门和职能部门主要是发挥其宏观规划和指导职能,协助学院和教学系完成各项工作。

分权式模式的优点是在运作机制上做到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领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学院一级有较大的自主权,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其缺点是不易调动全校各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容易发生推诿扯皮和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现象。

3.模块式管理模式

模块式管理模式是在校长或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各教学行政部门和职能部门,根据其部门性质、权限和管理范围进行职责和任务划分,教务处主要负责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设备处主要负责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维护、使用等;学生处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日常管理、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工作;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后勤保障处主要负责教学后勤保障以及教学场馆的建设和教室分配;体育部主要负责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学生体能测试等工作;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管理等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任务指标清楚,互不干涉,经费分片划拨,独立核算。该模式的优点是职责分明,增强了可比性和竞争性;缺点是容易产生条块分割、只顾本部门效益、组织调配难度大等问题。[7]

4.目标式管理模式

目标式管理模式是将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层层分解、逐层落实,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的管理模式。首先,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出学校近期和长期教学管理总目标和工作方向;然后,由各学院(系)根据学校教学总体工作要求和目标,制订具体目标、实施措施和方案,确保总目标的实现。职能部门与院系建立目标责任关系。校教学职能部门以目标管理为主,其主要职责是领导决策、组织协调、评估监督和服务指导,并具体修订完善各类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负责公共基础课、综合素质教育课的管理。学院以过程管理为主,其职责是:全面领导和管理本院系的教学工作,搞好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学籍管理,按学校规定的权限对学生实施奖惩;接受学校监督评估;负责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组织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系(教研室)按专业承担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对于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学校领导抓职能处,职能处抓学院,学院抓系(教研室),保证任务如期完成。

该模式的优点是各教学单位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目标明确,能按既定目标有序运行;目标分解,任务到人,责任分明;层层负责,各司其职,便于管理。缺点是不便于检查和横向评比、交流。

5.综合式管理模式

综合式管理模式是指学校通过成立专门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等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综合管理的管理模式。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挂帅,小组成员由教学主管校长、教务处、学生处、设备处、科技处、后勤保障处、团委、宣传部、信息中心以及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教研究所等方面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和规划教学工作,制订工作计划、部署工作任务、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综合式管理模式的优点是按“大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各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领导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经费保障,避免了其他管理模式中相互推诿,不便协作等弊端。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期间,许多高校采取了这种有效管理模式。但该模式也有缺点,如教学领导小组工作量大,易出现监管不力、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高校教学实践的深入,高校教学管理也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而且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是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实践相适应的,需要我们借鉴国外教学管理的成功模式,并结合管理实践,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增强教学管理的人本性、开放性、多样性、法制性、民主性和学术性,使之真正走上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从教学管理的发展历程看,高校教学管理经历了从经验型管理到行政型管理再到科学型管理的发展阶段。传统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一种以行政命令与经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随机管理,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消防队式的管理;二是行为管理,即告诉师生员工“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的保姆式管理。[8]经验型和行政型教学管理一般被统称为传统教学管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以避免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些至今还是我们的重要管理方法。然而,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点,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归结起来,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一)管理理念的滞后性

教学管理理念不明晰、不科学,滞后于高校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管理的需要。教学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它具有决策、指挥、组织、协调、控制以及创新等职能。但在高校的办学实践中,教学管理往往集中体现在“管”的方面,而忽视了对“理”的思考和探究[9]。在传统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高高在上,权力主义、经验管理的管理思想根深蒂固,只把教师和学生单纯地看作是管理的对象,而没有意识到在教学管理中师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这一双重角色。由于教学管理理念陈旧,人们大力推崇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培养并没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得到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分强调规范和统一,也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决策和计划的封闭性

传统的教学管理强调行政管理者的权威性,往往根据上级指示,依据权力意志作出教学决策,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估标准,安排、指挥教学人员,忽视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透明度低,人性关怀欠缺,难以做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仅如此,在决策和计划后,还缺乏完善配套的宣传、咨询、反馈、监督和评价机制,也缺乏与社会的及时沟通和有效联系,从而呈现为一种自我封闭和非良性循环状态[10]

(三)计划内容的高度统一性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集中控制方式,使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受到了一定限制,高校教学管理活动表现为受太多的共性约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主要遵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并按照学年制管理体制和单一的管理手段完成相应的教学管理任务。高校习惯于按照行政命令和国家计划进行教学管理,总是把严格统一管理当作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实行统一的学制、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进度以及统一的考试形式。从管理流程上看,教学运行所依赖的各个环节是相对固定的,具有周期性的静态特征。从统一招生之后,教学管理部门就根据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和统一的培养目标来落实教学任务,并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安排考试和管理成绩及学籍等日常教务工作,学生是以修满规定的学习年限、考试成绩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从管理机制上看,教学管理职能高度集中,绝大部分的管理任务集中在校级管理部门。[11]在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集中式教学管理体制下,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具有很强计划性和统一性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其合理性,它强化了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保证了教学的基本质量,在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时期,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统得过死、多年一贯制,造成了培养模式单一、课程结构呆板、选择空间狭窄、教学内容陈旧,难以随着社会和形势的新变化而及时进行更新、调整和改革;高度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导致管理职能高度集中,职责不明确,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低下,使教学管理失去灵活性、创造性和活力。这些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追求个性的现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四)计划和制度执行的强制性

传统高校教学管理实行从上到下的垂直式管理,强调权威与服从,强调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上下级之间、管理者与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交流、横向沟通和协调;缺少对管理对象特点、要求的分析和把握,忽视对师生的情感、价值目标等柔性因素的激励作用,按任务实施管理控制的成分多,按针对性和人本化原则开展引导服务的少。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成为支配教学运行的核心和主体,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通过命令和任务下达的方式进行,师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执行,缺乏应有的自主性;管理人员往往把教师和学生当作靠组织制度、经济奖惩手段调动的管理对象,学校的管理决策和政策常背离教师的意愿和利益要求。

此外,教学组织控制也带有强制性特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在专业、课程和授课老师的选择上没有自主权,而且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一言堂”,其他自学、讨论、调查研究、自由发言、实验实习处于次要地位。在这种以教室、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他们所能做的就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缺乏参与教学过程和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五)评价分析的形式化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教学质量的评价分析和反馈过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质量检查时的座谈和听课以及考试后格式化的试卷分析,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全员参与的评价机制。信息搜集渠道不畅,反馈不及时,而且评价结果难以在教学决策、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改进中得到有效利用,导致评价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此外,不少学校将对教学和课程的综合评价简单化为单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没有形成专业评价、课程评价、院系办学水平评价等系列评价体系。

课程考试的目的不是选拔或某种资格的认定,而是对学生理论素养、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检验。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许多高校的课程考试在形式、内容上与其考试目的是不相符的。在考试形式上,总是刻板的笔试,缺少口试、辩论、操作演示、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样化的课程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上,试题总走不出“选择、改错、填空、问答、计算、论述”这样类似的模式。

教师教学绩效考核评价也不够科学,表现为:在考核内容方面,往往以教学工作量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程和教材建设、指导学生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考核评价中很少体现;在评价主体选择方面,目前主要是以学生评教为主,督导专家、同行、领导等评教主体缺失;在考核评价手段和方法方面,主要以课堂听课为主,且过多重视定量评价,量化评价指标粗糙模糊,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本质。

(六)管理手段的落后性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管理手段先后经历了人工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两个阶段。在与经验型、行政型管理相对应的人工管理阶段,绝大部分管理工作依赖人工操作来完成,工作量大、效率低;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经常滞后于各项教学活动,信息的交换与保存以纸介质为载体,信息渠道的畅通缺乏技术上的保证。由于教学管理工作量大、流程复杂,而手工操作效率又低,导致管理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大量繁杂的事务性管理,忽视了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忽视了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完整、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有待建立。

在计算机辅助管理阶段,教学管理人员借助微机与小型数据库系统进行局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但计算机主要是用于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档案管理等固定、单一的管理工作,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有限;所使用的软件绝大部分都是基于单机操作环境开发的,各种软件之间基本上不能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资源的优化利用、管理效率和管理人员微机操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较大难度。随着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专业的不断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强度也在不断加大,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和简单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已无法适应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社会转型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管理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和新挑战,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模式和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教学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是高校管理科学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所谓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就是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和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创新教学管理理念、组织、体制和机制,运用科学化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建立科学、民主、高效、动态的教学管理体系的过程。这一体系包括教学决策指挥系统、教学组织运行系统、教学条件保障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信息管理与质量监控系统五个子系统。要使高校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也必须做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