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水产学院渔业机械

浙江水产学院渔业机械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渔业生产的产量最高的国家。2000年中国渔业的年产量已达4 200万吨,据FAO的资料,为当年世界水产品总量的35.7%。至2002年,中国水产品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4 500万吨。中国的渔业源远流长。早在7 000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在东海边乘坐独木舟从事海上捕鱼。但是,中国的水产教育则是到了20世纪初叶才开始出现的。首任校长张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在日本东京水产讲习所毕业的留学生。

一、20世纪中国水产高等教育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渔业生产的产量最高的国家。2000年中国渔业的年产量已达4 200万吨,据FAO的资料,为当年世界水产品总量的35.7%。至2002年,中国水产品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4 500万吨。

中国的渔业源远流长。早在7 000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在东海边乘坐独木舟从事海上捕鱼。到2 000年前,开始了淡水养鱼。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王在灵沼,孓物鱼跃”。这里的“灵沼”就是人工凿出来的养鱼的池子。诗句反映池中的鱼长得很好。范蠡的《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是2 400多年前写成的。到了汉唐时代,水产品的交易已经是非常普遍了。

但是,中国的水产教育则是到了20世纪初叶才开始出现的。1911年,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兴办新学,增强国力,抵御外侮,实业界一些进步人士在天津开办了水产讲习所,后来改名为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这是中国最早开办的一所水产学校。1912年,在上海又新建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后来改名为吴淞水产专科学校。这所学校就是上海水产大学的前身。首任校长张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在日本东京水产讲习所毕业的留学生。经过9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中部分人转向从事渔业生产,社会对水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高等水产院校(系)的数量就有了相当多的增加。现在,中国有独立建制的水产大学(海洋大学)5所,设有水产学院(或水产系)的综合性大学或农业大学已有60多所。高等水产院校的专业也从原来的渔捞、养殖、制造三个发展到海洋渔业资源、航海、食品工艺、制冷工艺、渔业机械、渔业电子仪器、渔业经济和管理等10多个专业。以上海水产大学为例,当时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只有渔捞、制造两个专业100多个学生,10年以后才增设了养殖专业;而现在的上海水产大学则拥有生命、海洋、食品等9个学院、26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有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读书的大学生已经超过了12 000人。

二、21世纪中国渔业和渔业学科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总结渔业生产长期“重海洋、轻淡水,重捕捞、轻养殖,重生产、轻加工”的经验教训,考虑到中国拥有广阔的内陆和浅海水域,确定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并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首先放开价格的控制。在近十多年中,渔业生产获得空前的发展。产业结构上,养殖与捕捞产量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32%和68%转变为2002年的64%和36%。

展望渔业发展趋势,首先是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水产养殖会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对海、淡水鱼类与未来水产品的品种和质量都会有更高的要求;其次,今后的渔业发展将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从1999年起,中国渔业主管部门已宣布每年实行2~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并已经连续三年实现海洋捕捞产量的负增长,对渔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通过调整,远洋渔业会有一定的发展;第三,根据海洋法和国际渔业总趋势的要求,将大力加强中国的30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海域的渔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并且强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根据生态渔业的要求,对渔业进行规划和调整;第四,注重水产品的保鲜冷藏、加工和综合利用。建立冷链系统,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加工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渔业学科也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多门学科交叉和综合,并经过分化,形成许多分支。在20世纪50年代,是以水产资源学为先导。研究渔业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种群变动规律和分布。后又建立起水产捕捞学、水产增养殖学和水产品保藏加工学。目前,不仅上述各分支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水产科学还向环境科学、资源经济学、鱼类行为学、工程学、水环境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延伸。形成了渔业资源经济与管理学、渔业经济学、渔业工程学、渔业环境生态学、渔业生物技术、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水产动植物医学、渔业信息资讯、渔文化学等。

例如,水产捕捞学在渔具力学和鱼类行为学的基础上,向渔具选择性和选择性渔法发展,为防止过度捕捞和误捕濒危物种、降低混捕率提供技术保证;此外,渔业工程学除了研究渔船特性、助渔导航仪器、渔港规划、以及捕捞、养殖和加工机械,还研究渔业生产的省力、节能高效、安全和自动化,还涉及智能化养鱼温室和水族馆工程设计等。还利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捕捞生产系统自动监测和控制技术,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专家系统等。

水产养殖生物学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例如,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为培育抗逆、高产的优良品种、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电子和自动化技术、监测、信息和计算机等技术为集约化、工厂化养鱼、养殖工程等提供技术支持,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目标。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教授花15年的心血,运用细胞遗传检测、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等技术,选育培育出新一代“团头鲂”——浦江一号。该良种生长迅速、体型肥硕、肉味鲜美、遗传形状稳定,次年鱼150天可长到500克以上。该良种深受渔民欢迎。此项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已融入食品科学和食品工程,在冷藏保鲜、营养、微生物工程、物性等方面开展广泛的研究,成为与生活质量提高关系密切的、最有经济活力的学科。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健康食品要求的提高,食品的安全与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转基因等高新科技成果的运用,也为食品安全提出了新课题。新专业的拓展、检测技术的提高、研究领域的深入是这一学科的必然趋势。

渔文化学则将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发展、人与人在渔业活动中形成的关系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进行研究,从而演绎出了新的概念和解释。这是新兴的、有趣的学问,已经有几本专著问世。

总之,渔业科学是一门相互交叉的、综合性的、应用性科学,渔业产业又是一项涉及理、工、农、文、经、管等多种学科的产业。因此,水产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知识传授的综合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21世纪中国水产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为了适应21世纪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曾掀起了一股教育策略研究热。人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提高,而这两者都离不开教育。

中国自20年前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以后,又于1983年提出了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从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面临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时刻,中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更进一步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地位。1995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把教育提到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目前,中国正在实施《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将在规模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真正实现两个转变,必然需要大量各类、各种层次的人才。因此,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成为中国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因此,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目前中国18~22岁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就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13%,明年将达到15%;而上海由于高等教育的基础比较好,大学比较多,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55%。但是,与发达国家想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在这种形势下,水产高等教育的规模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以上海水产大学为例。1995年,在校大学生只有2 500人,到2000年已达到5 000人,这几年,学校增加了新的校园,教学用房的面积翻了一番,学生人数也成倍增长,计划到2005年在校大学生将达到14 000人。

入学人数的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可以说,“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的质量尤为重要,因为本科教育是改革的主要目标。然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可能倡导先进的教育。因此,要使全体教职员增强质量意识,更新质量观念就显得十分必要。

已经达成的重要共识有:应从仅注重智力教育,转向开展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特别是加强素质教育。应该看到,从传授知识到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进步。而要求学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并且使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在当代社会中,更应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做人”的教育。中国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应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把文化素养升华为学生的心理品质。文化素质不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要靠教师的身教、言教。对于水产大学的学生来说,还应培养团队精神、求实、敬业、刻苦等品质。当然,这些需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培养。

学校还要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千方百计来满足学生学习的各方面要求,从而促进课程设计、专业建设,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

未来几年中国水产高等教育的改革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水产专业教育、学生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将来发展的情况,进行综合性专业知识的通才教育。

(2)课程体系将体现超前性和稳定性,在原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注意吸收、融合高新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内容。

(3)专业将改变以行业为划分标准的原则,并且要淡化专业,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拓宽知识面,实行实施分类教学,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提倡向学生提供学习引导性计划,培养多样化人才。

(4)在培养渔业学科高级人才同时,还将注意培养应用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包括重视高级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实行分层次培养人才的计划,以适应社会需要。

(5)渔业教育中将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在各教育环节中,还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在教学观念上将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的转化,实行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并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学习方式。

(7)渔业教育中,还将正确处理“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关系的观念和全球意识作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法治教育,为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不断增长人口的需要,为“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此系2004年7月在日本东北大学所作的讲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