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学校实力

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学校实力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市政府提出,要较大幅度提高同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使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样,办学空间的矛盾一下子就突出了。看来在杨浦区要想拓展办学空间非常困难。确实,广大教职工是关心学校发展大局的,我们提出的南下办学的方案经过代表们投票,超过70%的代表投了赞成票。

上海水产大学在军工路334号办学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了。那是1950年由华东水产管理局斡旋、经华东农林部同意将原国民政府中央水产实验所的土地和房屋拨给学校的,即军工路334号。沧海桑田,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老的建筑只剩一栋了,即1946年建的办公楼,现在位于农业部东海水产研究所的院子内。当时在军工路580号范围内也拨了270多亩地,供建造宿舍和图书馆、实习工厂等用。随着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进行调整时对学校的土地也进行了调整,580号内的部分土地划给了一个木材加工厂。“文革”中间学校又搬到厦门去办学,1979年才回到原址复校。这样一折腾,我到学校去工作的时候,军工路334号的校园只有159亩土地了,即近11万平方米的土地、11万平方米的房子,这就是上海水产大学的状况。而当时上海各区已建或在建的示范性高级中学的土地面积都超过了100亩,有的已经达到150~180亩。相比之下,我们这个办了几十年的本科大学真是见拙了。

根据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市政府提出,要较大幅度提高同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使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张伟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本科院校的规模要达到万人以上,高职院校也要有5 000人左右的规模,这样才能体现办学效益。作为一所新“落地”的大学,要争取上海的支持,一定要做好服务。“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原来我们每年只招生1 000名左右的学生,且三分之二是外省市的。现在,根据上海的要求,我们要大幅提高招生数量,大幅提高招收上海学生的比例,以我们的实际行动去争取上海市政府对我们财政和物质上的支持。这样,办学空间的矛盾一下子就突出了。

军工路校区的办学潜力已经充分挖掘出来了,我去学校的时候,在校生已经达到3 000多人,无法在这150多亩土地的校园内再增加招生数了。当时,学校对面的原上海第29棉纺厂已经关门,听说正准备进行土地置换、开发房地产。我马上让基建处处长去联系,想商借30亩地合作开发公寓楼,由我们租给大学生居住,宿费全部交给他们,大约15年可以收回成本。这么好的主意对方不愿意,而且那女厂长根本就不肯见面谈一次。看来在杨浦区要想拓展办学空间非常困难。

依靠班子集体的智慧,在校园面积增加之前,我们先采用两个办法把招生数提上去:一是联合培养。因为我校原来是国家农业部的部属学校,与各省市的联系较多,我们同时在江西农业大学、湖南常德师范学院(现为湖南文理学院)、山东烟台师范学院设立了办学点,采用二二分段的办法,即前两年由他们按照我校的教学安排进行培养,主要是上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费和住宿费由他们收取,后两年回学校。有些课必须由我校老师上的,则派教师去一段时间集中授课,类似函授的集中教学。我们校领导则分头去参加各办学点的开学典礼。二是与企业联手,合作培养学生。当时有个比较有名的软件企业——拓普集团,已经在全国各地投资办了几个软件园。我们听说他们准备在上海投资建设软件园区,同时创办高职学院,培养高职学生,以后等条件成熟再办本科。利用他们的设想、利用他们的园区、利用他们的人才和技术,我们可以作文章。因此,我和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直接去成都,与拓普集团的有关领导直接交谈合作事宜。经过讨论并征得市教委同意,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增加招生名额,增加的班级与拓普集团合办,我校负责培养,其中有些专业课聘请他们的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实习去他们软件园,毕业时他们负责吸收录用部分学生。这两招果然管用,2001年我校的招生人数就从2000年的1 700人一下子提高到3 700人。

正当我们四处奔走、联系拓展校园的时候,郊区传来了令人兴奋的消息。当时的南汇县正在自筹资金创建科教园区,想吸引我们去。他们知道高校经费不宽裕,因此,提出先租赁后购置的办法,即由他们负责建造校园,我们去办学,每年交租金,等条件成熟后再由学校买下来。这样,一能增加科教兴农的实力,二能提升县域的品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为县升格为区做好准备。而对于学校来说,则解了燃眉之急。

我们知道,当时上海市政府正在松江区投资建设大学园区,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同时铺开在另一区(县)再搞一个大学园区,而我们位于上海市区东面的几所大学又迫切需要解决校园面积偏小的问题。经请示市教委并征得默许以后,我校和上海电力学院以及两所民办高职决定采取只做不说的方式与南汇县政府合作建设位于惠南镇东部的科教园区,但是我们对外不宣传、在媒体上不介绍,以免给市政府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决定南下办学后,我们又做了一个动作,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让代表们进行讨论,因为课是要老师去上的,事是要职工去办的,毕竟南汇校区离学校有几十公里,而且交通还不太方便,来回路上花费的时间会较多,教职工们会比较辛苦。确实,广大教职工是关心学校发展大局的,我们提出的南下办学的方案经过代表们投票,超过70%的代表投了赞成票。于是,2000年10月,学校成立了南汇校区管理办公室,由一位副校长牵头,并在惠南镇租借了一个小房间作为办公场所,负责按办学要求监督校园施工,以及与南汇县政府联络事宜。经过整整一年的紧张而又繁杂的工作,2001年10月,南汇的新校区正式启用。因为校门所在的路名为学海路,我们把新校区简称为学海路校区,3 600名本科新生开始在那里上课。金秋十月,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下,崭新的楼房里,闪动着年轻的身影,整个校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此情此景,真让人心醉。我们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学海路校区二期的22 000平方米的实验楼等用房2002年建成并交付使用),就让学校的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翻了一番。学海路校区校园面积共220亩(不包括学生宿舍),教学用房共75 000平方米,教室共有座位13 600个,其他多媒体教室、外语听音室、计算机中心等可使用面积和设施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完全能够满足万名学生的教学和实验使用。后来,在市教委的支持下,我们筹措了1.6亿元将这些面积的产权买了下来,这就为后面进一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在那儿上班的教职工确实很辛苦,每天要坐来回两个多小时的班车,真可谓是“两个黑隆隆,一个急匆匆”——早上出门赶学校班车、天还没亮;晚上坐班车回到军工路,再回到家里已是天黑;中午休息时间缩短,吃饭去食堂只能来去匆匆。但是,因为学生人数增加,学校的经费也增加了,教职工的工资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各种津补贴却大幅度增加了,这也算是给大家的“辛苦费”吧。至于少部分确需在那儿住宿的教职工,我们大胆采取了“租赁补贴”的办法,即鼓励经济比较宽裕的教工去惠南镇买房,学校与他们签订租赁协议,按房价7%的金额支付租金。结果,很快就有8套复式公寓房被教工买下,每套200平方米,我们简单装修分隔后,每套可以让8位教工使用,这样,上第一节课老师和晚上有课老师的过夜、新进教师的临时住宿等问题都解决了。因为当时房价较低,每平方米只有2 000多元,每套房价在50万元左右;银行贷款利率在5%左右,学校的租金足以让教工归还贷款,这样,买房的教工只要付首付就可以了。后来,学校搬迁以后,这些房子都以超过100万元的价格出售,教工得到了实惠。而对学校来说,当时没有地方可以盖教职工临时宿舍,学校也拿不出几百万元资金,我们以每年20多万的租金解决了大问题。这个办法可以说是“双赢”。这也是“逼”出来的办法吧。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逐步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只有发展,才能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提升教职工办好学校的信心;只有发展,才能最终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