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为主,强调充分的训练

以学生为主,强调充分的训练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四”前夕,中学生语文质量下降,引起了教育界的忧虑。“五四”以后,中小学生的国文程度更趋低落。因为白话文是“五四”以后引进教材的,过去教文言文,只要疏通字句,便可完成教学任务,而白话文教材,学生是一看就懂,教师要教些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许多国文教员胸中茫然。

一、学生国文程度降低,引发教学法的实验和讨论

“五四”前夕,中学生语文质量下降,引起了教育界的忧虑。有人提出“拟请教育部召集国文教授会议,确定国文教法建议案”,内中道:“中等学校国文退化殆为教育界所公认。以本校招考经验而论,考生文理多不通,甚者至于字体讹误,国文考卷真可入选者什无一二。根柢既弱,及毕业时程度仍虑其不够,数年而后,凡高等师范之类毕业生将无有能教国文者,至为可虑。推中等学校国文退化之原,或以为钟点太少之故,要亦由于教法未善。……拟请大部召集全国国文教授会议,以图谋中等国文教科之改良进步。”(《教育公报》第六年第一期)

“五四”以后,中小学生的国文程度更趋低落。因为“五四”以后,“学生达到学龄,就入学校,不再费几年工夫去先学文言,这些学生是没有国文底子的。在中学的阶段里,教师渐渐换了新人,讲解比秀才举人清楚些,但只知讲解,不重训练,加上文言之外,还得学白话,文言教材又是各体各派,应有尽有,不像旧日通用的《古文观止》等教本,只选几体,只宗一派。学生负担加重,眼花缭乱……文言简直‘是不知所’以:训练既不严,范文又杂乱,没有底子的人又怎样写得通顺呢?程度低落,是必然的”。[1]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界开始重视对语文教学法的实验和探讨,着重在研究白话文的教授法。因为白话文是“五四”以后引进教材的,过去教文言文,只要疏通字句,便可完成教学任务,而白话文教材,学生是一看就懂,教师要教些什么,怎么教,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许多国文教员胸中茫然。有些老教师因上不来白话文教材,干脆又选用文言读本,依旧教他的古文去了。显然,白话文的教授法已成为当时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论者各抒己见,有提出“注入教学法”的,有提出“启发教学法”的,有提出“发辫教学法”的……名目繁多,但几乎都反对将记诵和模仿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指南。

为此,一些学校和教师,就白话文教授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和探讨。试举一例:

“五四”时期,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白话文教授,总结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法,为十个步骤:

(一)说明(二)答问(三)分析(四)综合(五)书面的批评(六)口头批评(七)学生讲演(八)辩难(九)教员讲演(十)批改札记

这种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法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许多人认为这种方法“大可发达学生的思想”。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不大像上课,而是像开学术研讨会、教授批评会、问题讨论会了。

二、实行新学制后,语文教学法研究有新的经验

1923年公布了新学制各学科的课程纲要后,对语文教学的探讨,更趋深入了。1925年5月,《京报副刊》登载了王森然的连载文章《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商榷》,内中提到,“五四”到1925年间,关于中学国文教学的论著,较为重要者,有48篇。那时是以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而予以重点探讨的,有许多论点值得注意:

(1)强调学生的自习。过去所谓上课,不外教师从头讲到末,学生则是听、记、背,完全丧失读书的主动性。20世纪20年代许多人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习。种因在《对于现在中学校国文教授的批评及建议》中,将学生的自习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自习研究(略读,检查生字、难字,断句读,想象作者大意,获得大意,自己整理);自习练习(文之吟咏),自习应用(可学之处,不可学之处)。在学生自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教授,也相应地分为三个部分:研究(文题体制,作者小史及在当时文学上的关系,未查出的生字难句,指名直读,全文大意,讲解,探索义理);练习(发问,审美读,复讲,图表,整理);应用(可学之处,不可学之处)。

(2)反对咬文嚼字式的教学。旧时教语文,先教识字,把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义,一字一句弄清楚,并且熟习了,然后再进求内容。有人认为这种方法费时很多而收效甚微,而且容易将整个内容弄得支离破碎,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枝节上去。于是提出一种“先全体而后分析”的教授法,即“教一篇文章,从了解事实的内容入手,不从一字一句枝枝节节累积而起”。“遇有生字、新词,只须轻轻指点说明就是了,等到全文意义了解后,方可提出生字、新词、分析、练习。”

(3)开始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许多人撰文谈到,学生单看教科书,是很难提高国文程度的,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看各种“补助读本”,如各类报刊、各种小册子、专集、丛集等。20世纪20年代,叶圣陶编选了《传习录》《苏辛词》等国学丛书,作为语文课的补充读物。胡适之拟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共有185部,总计万卷以上。当然,这个要求,对中学生来说,实在太高了。

(4)提倡引导学生对课本体味入微。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其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补充想象。例如,有这样一段课文:“乡下人背了一个衣包,夜里从城里回去,走到半路上,树林里忽然跳出两个大汉,来将他扭住……”在了解了全体大意之后,按顺序提出问题:乡人的状貌,想起来,大约怎样?穿什么衣服?……衣包怎样?乡下的家离城远近如何?相间道路如何?人家如何?夜里独行,乡下路上情形怎样?树林的情形怎样?大汉的装束状貌怎样?乡人见了大汉,心理怎样?

(5)强调利用种种方式,进行充分的练习。不少人意识到练习的作用,因而设计了“字片练习”“抄写练习”“朗读练习”“默读练习”等多种方法。认为要尽量给学生讨论判断的机会,这也是一种综合练习。不过要多给学生以思索的余地,教师不应过度热心,催促学生从速判断。要注意学生的答话是否由衷之言,学生的答语往往揣摩迎合教师的看法,教师应加以辨别,去其不诚笃之处。

三、作文教学法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

1923年,公布新学制国语课程纲要,对作文的要求也比较明确了。

(一)赵玉仁“作文四步骤”

1925年9月到1926年1月到6月的两个月时期里,赵欲仁调查和试验了小学生的作文情况。他要小学生不限定材料,不限定时间,遇到任何机会,共同或单独拟定一个时间到读书室里,把自己的情意、经验发表或摘记出来。在试验中,学生都把写作文,“认做自然而急切的事,以前枯穷敷泛、潦草、杂乱等等毛病,大半革除掉了”。作者统计了五、六年级422个学生所拟的3 949个题目。其中研究心得类占20%,时令类占20%,学校活动类占16%,书信类占14%,参观游历类占7.5%,评议解释类占6.5%,社会活动类占6%,追述计划类占4.5%,希望想象类占2.5%,文艺发表类占2.5%,其他0.5%,在时令类的376篇中,有中秋节记、雪、秋景元旦日记、新年记、秋郊野景等。从文体上来分,记叙文占50.2%,说明文占45.96%,议论文占3.84%,作者认为小学生作文历程可分四步骤:第一步要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第二步要多说话;第三步要分析出什么话多说,什么话少说;第四步要知道话怎样说。在命题上,宜先用记叙说明式题目,再练习议论式的题目。作者通过实验,在大量的材料中,综合分析出一些看法,是比较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实际的[2]

(二)夏丏尊、刘熏宇的文章作法“六W”

夏丏尊、刘熏宇合编的《文章作法》,1926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它是“为应教学上的需要”而编写的。他们指出,中国文人历来认定“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所以古代几部论到作文法的书如《文心雕龙》《读书作文谱》等,往往陈义过高,流于玄妙,不合时宜。他们提出了写文章的“六W”,即执笔为文时候的六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做这文?②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③谁在做这文?④在什么地方做这文?⑤在什么时候做这文?⑥怎样做这文?用英语来说,分别是Why?What?Who?Where?When?How?简称为“六W”,作文说话时只要能够留心这“六W”,在语言文字上就无大过了[3]

(三)叶圣陶的“向生活要素材”

叶圣陶的《作文论》,1924年4月由商务书馆印行单行本,列为百科小丛书,后收入《万有文库》。叶圣陶认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在作文上首先要求诚实,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即“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而“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充实的生活。“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生活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术等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叶圣陶将文体分为叙述、议论、抒情三类,对每一类的特点和作法都进行了详细论述。叶圣陶的《作文法》见解精辟,论证缜密,文字严谨,是作文建学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4]

“五四”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对白话文章的写法的研究同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相互促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注释:

[1]朱自清.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2]小学生作文题目之分析的研究[J].教育杂志,十九卷一号.

[3]夏丏尊、刘熏宇.文章作法[M].上海:开明书店,1926.

[4]叶圣陶.作文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