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范》借鉴并吸收了10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既充分尊重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又大力借鉴现代国际学术惯例,对高校哲学科学社会研究的基本准则加以约定和规范。

1.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2004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引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强烈反响。3月25日,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联合召开“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周济部长代表教育部发表讲话,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代表高校教师发言。

3月2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座谈会”。袁贵仁副部长主持会议,周济部长发表重要讲话,高校专家学者就有关专题作了发言。周济部长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战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高瞻远瞩、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颁布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喜事,必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以及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育部将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一些部署。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深入学习,广泛动员;第二,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三,聚精会神搞建设;第四,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第五,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3月30日,教育部党组下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任务,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本单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计划,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二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三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应用对策研究;四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五要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六要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做到组织落实、投入落实、行动落实,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有利条件。

2.教育部贯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根据中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意见》精神,教育部于2004年2月召开部长专题会议。会议认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工作小组”,由周济部长任组长,袁贵仁、吴启迪副部长任副组长,高教司、社政司、学位办、社科中心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制定了《关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方案》,确定了主要任务、工作分工和工作要求。

教育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任务包括:(1)研究编写高校本科生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学、史学和文学专业课教材工作。(2)研究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配合中央编译局以及有关部门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复译和研究工作。(4)继续做好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重大攻关项目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三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推动和促进高校哲学工作者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

3.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

2004年6月21—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主持。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是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为适应高等学校哲学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成立的指导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其职能是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针,对繁荣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科研管理工作和体制改革提出咨询建议;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政策的制定;参与和指导学科建设的规划、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优秀成果奖励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等项工作的评议等。

首届社科委委员共99名,来自全国30所高校,是目前中国高校哲学科学界的杰出代表。他们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造诣,是国家重要的思想和智力资源。中国人民大学黄达、北京大学厉以宁担任顾问。北京大学吴树青担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章培恒、清华大学张岂之、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和曾宪义,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担任副主任委员。社科委共分为十个学科:(1)马克思主义研究;(2)哲学(含宗教学逻辑学);(3)经济学(含统计学);(4)法学;(5)政治学、管理学(含图书文献情报学);(6)社会学、民族学;(7)教育学、心理学;(8)语言文学(含新闻学、艺术系);(9)历史学(含考古学);(10)国际问题研究(含港澳台研究)。

4.《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颁布

历经3年研究起草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2004年6月22日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8月16日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台的第一部关于学术规范的文件,有关媒体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规范》借鉴并吸收了10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既充分尊重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又大力借鉴现代国际学术惯例,对高校哲学科学社会研究的基本准则加以约定和规范。《规范》分总则、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附则七个部分。总则部分着重强调,制定规范的目的在于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基本规范部分对研究者所持立场、原则、学术道德及应遵守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出要求;学术引文规范部分对引文使用作出具体规定;学术成果规范部分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抄袭、剽窃和侵吞他人成果,反对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对学术成果的发表形式、署名、文本规范等作出规定;学术评价部分强调学术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为基本标准,对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评价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同时要求学术评价机构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建立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对评审意见措辞用语提出了要求;学术批评规范部分提出应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自由讨论、相互交流与学术争鸣,应以学术为中心,以文本为依据,以理服人,对批评者与被批评者提出了要求。《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加强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改进高校学术素质教育,维护高校学术共同体的国内国际形象,推进学术对话、学术合作与学术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5.“985工程”二期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通过“985工程”一期建设,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高校在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还比较弱,教师队伍和学术团队的整体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缩小差距,教育部、财政部在“985工程”一期建设基础上,继续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在“985工程”二期上,开始实施“985工程”哲学社会化科学创新基地建设。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在“211工程”、“985工程”一期、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大攻关项目的基础上,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整合、凝练和提升,是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优化配置,汇集优秀拔尖人才、形成创新团队、体现学科交叉特征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引导、重点学科为基础,具有多学科相交叉的新型实体研究机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以世界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型、开放式、国际化的“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形成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6.“长江学者计划”首次增设哲学社会科学长江学者

2004年度,教育部首次增设了哲学社会科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

根据《长江学者聘任办法》在高等学校科学设岗、公开招聘、严格遴选的基础上,经教育部组织同行专家评审,长江学者聘任教授111人、讲座教授79人。在190位新受聘的长江学者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27人,其中包括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7.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启动“资深教授”计划

2003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其中也将“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作为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精神,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分别启动“资深教授”计划。

吉林大学于2003年3月出台了《吉林大学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其中提出“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与院士享受相同的校内待遇”。2004年3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评审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参考院士评选办法,制定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评审暂行办法》和《吉林大学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评审方案》。校学术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遴选出王惠岩、张维达、高清海3位教授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并隆重举行了首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证书颁发仪式。

武汉大学在2004年召开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期间,下发了《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先后通过个人申报和组织推荐或资深教授联名举荐、资深教授领导小组进行资格审查、组织全国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在参选人所属学院以及全校文科学院进行民意测评、进行申报材料公开展示,最后经校党委常委会审批等程序,确定彭斐章、石泉、陶德麟、李龙4位教授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包括此前确认的韩德培、谭崇台、马克昌三位资深教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共达7位。

8.第五批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启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部于1999年6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对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建设标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要求,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分3年滚动评审确定100个左右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重点研究基地进入建设计划。按照建设计划的要求,3年中教育部评审确定了106所重点研究基地,分布在41所高校。其中,基础学科和从事基础研究的重点研究基地占50%左右,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重点研究基地在研究方向上几乎覆盖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有的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域。

重点研究基地自建设以来,在教育部和各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条件大大改善,研究经费大幅增加,汇聚了学术队伍,学术交流空前活跃,网络建设突飞猛进。

从2003年11月至2004年2月,教育部对新申报的73个研究机构组织了网上通讯评审。2004年3月,对专家通讯评审结果进行了汇总,确定对其中30个申报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其中29个研究机构通过专家组的考察,入选第五批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启动

为了全面、系统地收藏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学术期刊,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保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奠定基础和必要条件。2002年,经教育部批复,CASHL项目正式成立。2003年项目开始建设,经过2年的工作筹备和部署,在2004年正式启动并初现效益。

2004年CASHL完成的主要工作:一是初步建成CASHL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由全国中心、区域中心、学科重点中心组成,统一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的名义对外开展服务。目前集中收录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7所大学中心馆的2796种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所收录的外文期刊已基本覆盖被SSCI和A&HCI收录的核心期刊。二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目次数据库”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数据库包含112万条目次数据。读者通过CASHL主页可以快速且免费地按照学科和刊名进行浏览,还可以根据多种检索条件进行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三是依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构架了CASHL文献传递服务网络,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文献传递服务。

截至2004年底,CASHL已经收藏有2796种期刊,CASHL系统注册账户达3290个,其中集团账户196个,约占6%。每个集团账户下面包含的用户数约有几十个、上百个甚至几百个。文献传递请求量增长迅速,CASHL系统文献传递请求量累计达33000份。CASHL已拥有94家成员馆,包括91家高校图书馆,以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社科院研究生院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3家非高校图书馆。

10.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名栏工程启动

为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鼓励精品,培育出反映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科学报及其特色栏目,逐步改变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教育部于2003年底启动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名栏工程”。

2004年初,首批公布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报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底,评选出的名栏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栏目、《求是学刊》“文化哲学研究”栏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世界史研究”栏目、《财经问题研究》“理论研究”栏目、《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育”栏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栏目、《经济学家》“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与管理研究”栏目、《教学与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栏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青少年研究”栏目、《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学、心理学”栏目、《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栏目、《东疆学刊》“东北亚文化研究”栏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类学研究”栏目、《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蒙古学研究”栏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民族音乐研究”栏目等16家学报的栏目。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启动后,在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促使入选学报的各高校领导更加高度重视学报的建设工作,改善了办刊条件;极大地调动了高校学报界创优、争优的积极性,推动高校学报创新办刊理念。入选名刊的学报注重走创新之路,更加集中力量办好优势学科的专栏,联合创办跨学科、跨地域的专栏,广泛吸纳学术精品;推动了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和创造条件办英文版;推动了高校学报整体优质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