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级独立建制研究机构中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江西省高校德育重点研究基地1个。2006年5月,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现了我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2010年,我校社会科学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2001—2010年期间,南昌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国家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文化繁荣战略为导向,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突出研究特色,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服务于全国和江西地方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优化服务、强化科学管理,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以提升科研质量为中心,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总体情况

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产学研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和江西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该校现有8个人文社科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22个系,涵盖哲学、经济、法学、教育、文学、历史、管理等7个学科门类。人文社科专职教研人员930人,占全校比例为24.5%。其中教授(正高)130人,副教授(副高)270人。正副教授占4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51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2%。现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41个,其中,校级独立建制20个,校级非独立建制16个,院级科研机构5个。校级独立建制研究机构中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江西省高校德育重点研究基地1个。

二、主要成绩

这10年间,南昌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实现了快速发展。

1.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全省经济社会重大招标等项目实现跨越增长

10年期间,此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10项,“十一五”期间1164项,比“十五”期间的546项翻了一番。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跨越式增长,2001—2010年共立项56项,“十一五”共立项43项,2009年和2010年当年立项数分别达到12项和13项。

江西省经济社会重大招标课题彰显南昌大学的科研实力。2001—2010年,南昌大学获江西省经济社会重大招标课题8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招标课题2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研究重大咨询项目3项,占全省招标总课题数的40%。

横向课题快速增长,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接横向课题292项,较“十五”期间118项增长近3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大大提升。

2.社会科学研究经费连年跨越式突破

2001—2010年我校社科科研经费共计5591万元。“十一五”期间,共计4812万元,较“十五”的779万元翻了6倍。2010年文科科研经费为1554万元,比“十五”末2005年340万元净增加1200万元。科研经费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突破。2006年5月,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现了我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

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效显著。10年来,我校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产业研究基地2个,江西省高校德育重点研究基地1个。分别是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南昌大学立法研究中心(江西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南昌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江西省党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同时被列为江西省高校德育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翻译产业研究基地、江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4.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量”日益凸显,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提升

2006来,校文科教师出版学术著作324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SSCI、A&HCI、EI、ISTP等检索的论文300余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47篇,CSSCI收录论文1045篇。均比“十五”期间增加3倍。一批咨询报告或研究报告被省部级以上的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年来,研究成果获政府各种奖励251项。其中,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理论成果奖2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7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44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奖19项;江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理论文章奖8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90项;江西省青年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5项。

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增强。10年来,该校向省级政府部门提交的研究报告160余篇。省级以上领导作出批示的有34篇,被省级的机关单位采用的有52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社会科学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

社会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学校现有2个文科“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赣学与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现代汉语》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学”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学科。2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6.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10年来,我校主(合)办的大规模知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14次,承办全国性有影响的学术会议31次,我校教研人员参加国内会议、国际和港澳台地区学术会议1800余人次。

7.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成效显著,服务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科学处连续6年每年都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4次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组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两年一次)。2010年,我校社会科学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先进单位”。1人荣获“教育部社科研究管理先进个人”称号,6人次荣获“江西省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6人次荣获“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三、基本经验

(1)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注入强劲的动力。理顺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组织保障。2005年底,学校成立了社会科学处,统筹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健全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2)以项目为抓手带动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区域特色和传统优势,承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一批高水平学科的建设,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高位启动,使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产生良性互动机制。

(3)搭建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研究基地为社会科学研究高位启动、高位嫁接提供重要平台。促进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学术创新和文化气息,培植社会科学研究的丰厚土壤,为社会科学研究营造良好氛围。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1.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系列成果

《中国中部发展论丛》共九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007年出版,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著。分别是《中部发展与区域合作》、《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中部与东部的互动——论江西对接长珠闽的战略》、《中部地区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中部崛起与科技创新》、《中部崛起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和《中部崛起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该丛书内容涉及国民经济、政策制度、人力资源、科学技术、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区域联动等,包括中部地区崛起问题的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性研究、中部崛起的专门性的战略问题研究,对中部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作出了新的贡献,对中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宏观政策建议。丛书于2007年12月获得江西省第十二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该报告是一部全面反映中部经济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是一份系统总结中部经济发展战略的宝贵材料。

2.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项目系列研究成果

《江西主导产业问题研究》(黄新建教授主持),被鉴定为一等,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中部地区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周绍森教授主持),被鉴定为一等;《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程样国教授主持),2009年获“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三等奖;《发展中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演进新论——江西发展现代服务业问题研究》(郑克强研究员主持),被鉴定为优秀,2009年获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黄新建教授主持),被专家鉴定为优秀,2009年获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五河一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周文斌教授主持),2010年成果唯一鉴定为优秀,得到省委书记苏荣,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等领导的重要批示;《鄱明湖生态经济区与国内外大湖区域保护开发比较研究》(傅春教授主持),成果得到省委书记苏荣,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等领导的重要批示。

3.客赣方言研究系列丛书(1套12部)

该成果系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组织开展的重点研究工程项目成果,为系列丛书,共12部,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分别是:《宿松方言研究》、《泰兴方言研究》、《汝城方言研究》、《岳阳柏祥方言研究》、《贵溪樟坪畲话研究》、《芦溪方言研究》、《铅山方言研究》、《抚州方言研究》、《南昌方言研究》、《瑞金方言研究》、《台湾诏安方言研究》、《都昌阳峰方言研究》。其中《铅山方言研究》获“江西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4.《文艺社会学史纲——中国20世纪文艺学主流形态研究》(周平远著)

该成果以文艺社会学为视角,以论从史出、以论带史、史论结合为研究方法,对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进行了系统的清理、描述和概括,填补了文艺社会学学科史研究的一项空白。2007年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荣获第二届江西优秀理论成果奖(该奖项是由省委、省政府设立的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最高奖)。

5.《语言类型及其功能基础》(陆丙甫、徐阳春等著)该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鉴定成绩为优秀。主要内容和观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语序与功能标志的关系。二是两大语序原理的互动语序现象的分类。

6.《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钟筱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007年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主要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法律理论问题、国际法律规则以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7.《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詹世友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007年获江西省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从哲学层面上反思了这个时代的公共正义价值理念,并从各种公共制度的发展中考察权利如何真正得到实现,对公共伦理学学科进行了深入探索。

五、“十二五”工作思路

(1)继续发挥传统学科、基础学科的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传统学科以“赣学”为龙头,侧重对客赣方言、语言研究与应用、江右哲学、江西宗教、江西区域社会经济史、苏区史、江西古代文学的研究,逐步扩大相关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加快开发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形成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2)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发展计划。依托赣学与中国思想文化学科群和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学科群,围绕中部经济社会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开展中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等研究工作。继续加强赣学研究和国学院建设,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研究领域。

(3)重点支持应用学科的发展。重点支持对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相关学科力量,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法学(立法研究)、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重点支持对文化产业与现代传媒的研究。精心实施重大文化研究项目带动战略,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重点发展旅游经济、新闻与传播学、广告学、影视艺术、设计艺术等,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鼓励学科交叉,发展交叉学科,开创新兴学科。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管理交叉研究,培育新兴学科。以社会学、公共管理为依托,与公共卫生学联合,重点开展社会管理研究;以伦理学为依托,加强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以经济学、管理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加强对现代物流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