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教学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文科学院。2001—2010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其他各类项目上均获得项目资助,表明了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全面发展。这是对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水平的充分肯定。学校近年来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也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总体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力相对较弱。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文科学院。“九五”期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以教学为主,很少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的资助项目,所取得的成绩仅仅是一些学术论文而已。不过近年来,在教育部实施的“高校哲学和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指导下,学校领导对社会科学研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立足创新,大力提高学校社会科学研究质量,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战略谋划,扎实推进,有效调动了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了学校社会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人文社会科学部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跨越。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布局和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的申请及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软科学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其他省部级、横向课题及三大石油公司项目等近200项资助项目。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2001—2010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其他各类项目上均获得项目资助,表明了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全面发展。学校取得的主要成绩有:国家级项目共获得5项,总经费55万元;教育部项目共获得7项,总经费116万元;省部级项目获得22项,总经费166万元;发改委项目3项,总经费105万元;集团公司项目35项,总经费1465万元;中石化项目3项,总经费147万元;中海油项目2项,总经费57万元;横向项目128项,总经费3493万元。学校获得的经费总额超过5000万元,比“九五”之前学校人文社科经费增加了10多倍。

国家级项目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3项资助,分别是高建老师的《国际油价变动趋势和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董秀成老师的《建立海外稳定的油气资源供给渠道研究》及庞昌伟老师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油气外交研究》。学校在国家软科学项目上也实现了零的突破,获得2项资助,分别是王震教授申请的《石油美元走势对我国的影响》和冯连勇教授申请的《技术经济方法研究——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研究评价》。虽然获得的国家级项目数量不多,但是对于学校这样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来说已经是重大进步,表明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实力明显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信心。

学校获得的教育部项目有:2009年工商管理学院王震教授申请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与全球油气资源重点区域合作研究》,工商管理学院戚艳霞老师申请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政府会计信息监管研究》。这两个项目的立项分别实现了学校在此类项目上零的突破,标志着学校在教育部社科项目立项资助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是对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水平的充分肯定。这两个项目的立项,对学校全体人文社科研究人员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必将对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全方位、多领域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鼓励和推动作用。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获得批准3项,分别是:余祖德老师的《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及其管理机制研究》,王佩老师的《企业应对后金融危机的财务策略与理论重构》,金镭老师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机制与治理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获得批准1项,即张松老师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2010年度批准的4个项目再次为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增添了砝码。同时本次获得批准资助的教师均为青年教师,其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年轻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之中,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学校承担的近200项省部级项目、三大石油公司项目及横向项目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也非常广泛。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石油供应市场化体系建设、成品油政策研究、经济评价研究、企业文化研究、企业管理机制、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研究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均取得长足进步。

学校的人文社会研究在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仅拥有少数几个专业,发展到目前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经济与贸易、企业管理、财务与会计等多个专业,并且拥有一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一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七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人文社科部发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获得了一个博士授权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实现了博士学位点零的突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了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其任务是为聚集国内外更广泛的研究力量搭建平台,开展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保障的高水平研究,为国家制定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提供咨询与建议,推动能源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震教授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讲座。研究中心在能源战略研究方面拥有较强实力,承担了国家软科学2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重大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4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等多项资助项目,并且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家能源战略决策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学校近年来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学校设立了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基础学科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配套经费基金等。这些基金的设立给学校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基础的科研保障,为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项目打下了基础。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也自主设立了学院基金项目来提高研究水平,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加大引进力度,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入了我校的师资队伍中。建成了一支学历水平高、学缘优势明显、年龄结构合理、学科布局全面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根本性提升,为学校人文社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1年4月,学校新任命了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此次的院长选拔采取了面向海内外公开选聘的方式,对学院和学校来说都是一次干部选拔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的创新和尝试。新任院长为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必将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发展。

回顾过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一些宝贵的经验。第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确定了学校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增强提供了思想保障。学校正处于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形势下。第二,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了青年人才的培养,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根本性提升。同时紧紧围绕学校“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加大科研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王震教授在2009年获得资助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与全球油气资源重点区域合作研究》,是学校在此类项目上的重大突破。此项目有多项创新之处,主要有:(1)整合已有油气合作战略选区研究,建立基于多学科集成的国际油气合作战略选区理论;(2)拓展我国利用国外油气资源途径,提出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协同与整合战略理论;(3)突破传统石油合作模式而导致的“资源诅咒理论”,提出基于双赢理论的国际石油合作创新方式;(4)升华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提出国际油气合作中的国家战略风险管理体系。

在过去的十多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日益复杂,站在国家层面,展望能源工业发展趋势,开展中国与全球油气资源重点区域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理论价值。此项研究从学术价值来看,为优选全球油气资源重点合作区域提供了一套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国际油气合作与投资方式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站在国家的角度,构建了一套包含风险因素识别、风险量化评估等的全球油气合作动态风险分析与管理系统,为国家管理和控制国际油气合作风险提供决策支持,为中国开展海外油气业务提出风险管理策略。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确保海外油气安全供给以及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现在已步入国家“十二五”新时期,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要通过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来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出新贡献。高校要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持续发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创新手段,进一步丰富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完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及时向教育教学内容转化。

学校将以科研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积极探索科研评价改革,切实加强学术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影响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优化学科结构和队伍建设为主线,进一步突出学科建设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