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教育梦一步步落地

让教育梦一步步落地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紧接着,陆续发生了与康永邦和他工作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相关的几件事情,震动了成都市基础教育领域:把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实施家长资格证考试制度,试行个性化课表和“走班制”教学……迄今为止,电子科大附小已经建立起家校共育10项制度。按照电子科大附小的试行计划,学校把家长按年级和班级分班,学校安排固定时间组织家长集中学习。

2005年,一次高规格的小学数学专题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礼堂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教师、校长和教研员。他们对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清华大学附小钱守旺等几位特级教师翘首以待。

按日程安排,6位示范课执教者中,康永邦是最后一位。“我要珍惜这个话语权,我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像他想的那样!

当第5位老师的课结束时,令人尴尬的一幕上演了——听课者纷纷站起,开始离场。

情急之中,康永邦抓起了话筒:“老师们,请稍等一等,下一节是我上课,我想尝试让自己的教育梦在课堂中落地。”

“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教育梦。现实却把教育扭曲成一个为应试为功利的狭窄通道。这是一种残缺的教育,扭曲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如何让教育梦落地,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一节课虽有局限,但我愿意大胆尝试,把促进人的成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8年前,新课程还在各方争论中举步维艰,康永邦的观点震撼了会场,离开的教师纷纷回到了座位上。他们看着这位貌不惊人的年轻人,直到深深沉醉于他和一群孩子共同创造的关于《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精彩教学艺术中。

紧接着,陆续发生了与康永邦和他工作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附小”)相关的几件事情,震动了成都市基础教育领域:把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实施家长资格证考试制度,试行个性化课表和“走班制”教学……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凤凰网等众多媒体来了。通过报道,很多人在了解电子科大附小的同时,也记住了校长的名字——康永邦。

“小学就是播种的季节,老师就是播撒种子的人。”

康永邦的经历简单却又有几分传奇色彩。

数学教师——数学教研员——竞争上岗任中学校长——调任电子科大附小校长。康永邦从大山中一步步走到大都市,然后在短短的6年中,让一所连招生都很困难的子弟小学华丽转身,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在一个银杏树金灿灿的季节,我们走进电子科大附小,见到了康永邦。黑白相间的短发,稍显宽阔突兀的额头,让人想起孕育他的那片大山上的岩石。一开口,略带川味的普通话,直接开朗,话里燃烧着他对教育火一样的激情。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有强健的体魄,能担当责任;有能力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头脑;有自由、平等、民主、守法的公民意识和高尚的人格;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勇于创新的胆魄、躬身践行的能力。”

“或许我把小学教育的能量估计过高。但我想,每一株参天大树都需要一粒种子。小学就是播种的季节,老师就是撒播种子的人。”

康永邦说,自己现在所有的努力,就是让教育梦一一落地。

然而,校长往往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生存,左冲右突,不是一件易事。

“很多家长在心灵深处,已把‘时间的积累=考试知识的增长=高分成绩=一流的大学=体面的职业’当成铁律。在减负、素质教育、课改等方面,都与学校存在观念交锋,给校长和学生施加许多压力。”

“社会日益功利化,导致学校被多种利益链条缠绕:机构的政绩、社会办学团体的利润、教辅资料的推销、竞赛组织的生存、以分数为目标的合同制辅导……都让学校处在各种利益博弈的风口浪尖上。许许多多股无形的力量,把校长一些美好的教育理想阻隔在空中,想让它实现,很困难。”

康永邦眉宇间掠过一丝无奈。

让教育梦落地的困难,康永邦上任电子科大附小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

2007年9月,康永邦就任后的第一个开学典礼。短短30分钟的时间,竟然有近20个学生脸色苍白、站立不稳,先后被老师扶到主席台后面去休息。

“这样弱不禁风的孩子,学习能力从何来?凭什么来持续发展?能靠他们撑起民族的脊梁吗?”那一夜,康永邦陷入深深的思考而不能入眠。

思考的结果是,要拯救孩子的健康,必须从具有导向作用的评价机制入手,将其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而且要把儿童健康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

为了把这个“第一标准”落到实处,康永邦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打造了三个保障:

1.制度保障。

将学生是否“长得高”、“立得稳”、“跑得快”、“坐得住”、“看得远”、“想得通”、“处得好”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的第一项。学校还成立了师生体质健康工作室,负责对全校师生体质情况实时监控。

2.物质保障。

完善各种体育设施,全校有两个塑胶运动场,一个标准网球场,每个学生有一只乒乓球拍,一根跳绳。全校乒乓球桌已达300张,墙角下、大树下、花坛旁,到处都精巧有序地安放着乒乓球台。《人民日报》一位记者惊叹“这是一个奇迹,简直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3.时间保障。

除正常的体育课、课外活动外,全校大课间活动延长到50分钟。经过精心计算,学校发现原来大课间活动只有30分钟不够用。为什么呢?因为学生下楼、上楼各需要6分钟,再留给学生上洗手间8分钟,这样只剩下10分钟左右进行锻炼。延长后,可保证学生有半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大课间开始了,康永邦带着我们来到了操场上。

健美操、武术操、集体循环跑……惊天动地的脚步跳跃而来,激昂的喊叫山呼海啸般的震撼,一阵活力扑面而来。

紧接着的自由活动,让人仿佛听到了生命的拔节之声。操场上,上千名师生或跳绳,或打网球,或打乒乓球,呼喊声、欢笑声响成一片。

一时间,学校里活力四射、生机沸腾。看着心态阳光、体魄健壮的孩子们,康永邦脸上散发出光芒来,他大手一挥:“这就是希望,这就是民族未来的脊梁,这些孩子们担当得起!”

“第一标准”实施不久就成为热门话题。赞成的、抨击的、质疑的、担心的,不同观点碰撞得火花四溅。有些家长认为运动时间长了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夏天怕孩子晒黑了,冬天怕孩子吹病了,运动强度稍大又怕孩子累了。还有的家长要求学校增加课时和作业,减少活动时间。

然而,康永邦坚持着。他说,青少年一代体质、综合素质持续下降,意味着种族退化!而对牺牲孩子健康去换分数的现实麻木不仁,这才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隐患!

电子科大附小的坚持换来了这样一份数据:以2012级毕业体检和小升初考试成绩来看,电子科大附小的学生平均身高1.526米,比全国1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高出两厘米,近视率较全国同级学生低,因感冒缺课学生不足3%。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却有力地证明,康永邦的健康教育梦开始实现了。

要实现教育梦,离不开“家校共育”。

康永邦曾对全校学生的家长说:“有多少家教缺失的家庭,就有多少问题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学习与自我学习是每个现代人一生的必修课程。”

迄今为止,电子科大附小已经建立起家校共育10项制度。其中,“家长资格证考试制度”被媒体广泛报道,2010年还被一位人大代表写入提交全国人大会议的建议案中。

什么是“家长资格证考试制度”?按照电子科大附小的试行计划,学校把家长按年级和班级分班,学校安排固定时间组织家长集中学习。每学年学校请一批各领域的专家对家长进行培训,内容涉及儿童教育心理学、生理健康、家庭教育、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

经过一学年学习后,学校组织家长参加“家长资格证考试”。家长参加培训的次数、笔试成绩、面试表现都将列入考核成绩当中。综合成绩达到60分,才能拿资格证。

而不合格的家长,学校还要再组织学习和补考。已经获得证书的家长也不代表就此解脱了,他们仍然要定期上课,每学年还要进行年审。

对于“家长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意义,康永邦看得很清楚,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知道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做一个好家长。毕竟“孩子的性格塑造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不教而教,孩子不学而学’,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因此对家长进行培训和考试,非常有必要。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把学校的改革理念正确地传递给家长。学校改革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很容易陷入改革的泥淖,止步不前。

实施“家长资格证考试制度”两年多来,有两件事让康永邦感动。

第一,电子科大一位老教授将参加家长培训的笔记给康永邦看,他说,你讲的那些家教观我记下了,我要说给我的博士生听,对他们有用。特别是你指出的家庭教育的问题“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成绩关心多、心理指导少”很有现实意义。掂量着沉沉的笔记本,老教授朴拙刚劲的字迹让康永邦的眼眶湿润了。

第二,还有几位电子科大的老师把孩子转回了电子科大附小,他们说,小学教育就该这样,顺应儿童天性,痛痛快快地玩,认认真真地学,健健康康地成长!

一张小小的“资格证”,把家长真正请进了学校,家校共育的梦想开始着陆。如今,得到家长认可的电子科大附小,迅速地由一个校区发展到三个校区,由1000多名学生发展到3000多人。

几年前,电子科大附小的一项措施引发了全城热议:学校近3000个学生,人人都是班干部。

方案一出,有人马上批评电子科大附小,这不是从小给孩子灌输‘官本位’思想吗?

康永邦回应道:“这是一种误读。”

电子科大附小的初衷是,通过这项制度让所有的孩子都享有公平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力,学生自己制定规则,必须承诺自觉遵守,通过民主程序投票选举班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权力意识、公正意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感等,而这些都是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素养。

“我的理想是,通过改革把班干部制度变成一种育人的机制。”康永邦对有疑问的人解释说,在电子科大附小,与其说人人都是小干部,不如说人人都是小自愿者、小义工、小服务员、小公民更为恰切。

为了让制度设想得到落实,电子科大附小的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梳理出班级内外的事务管理岗位,如图书管理员、讲台管理员、节能管理员、清洁管理员、绿化管理员、礼仪管理员等几十个细分岗位,再将岗位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专任组长,第二类为事务组长。这两类主要由个人自荐,举手表决,每周轮换一次。第三类为竞聘岗位,主要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委员、学习委员等,采用任期制、选举制、淘汰制。需要通过竞选演讲,无记名投票等程序,才能当选。任期内不负责任者,可全班投票罢免。

如今,走进电子科大附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岗位,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学校、为同学尽一份力,发一分光。

在教室里,讲台这一区域就有4个管理员,分别负责擦黑板、拿粉笔、整理讲桌以及在放学后清理粉笔槽。开关灯也有两个管理员,开灯的叫照明管理员,关灯的叫节能管理员。这些“班干部”管的并不是人,而是具体的事务。说他们被赋予了“干部”的“权”,倒不如说是细化了他们管理具体工作的“责”。

一位学生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十分支持班干部制度的改革。她的孩子之前也竞选过班干部好几次都没成功,情绪很低落。“班干部名额总是落到几个‘尖子生’身上,大多数普通孩子没有平等的锻炼机会,容易自暴自弃,严重的还会被边缘化,成为问题学生。”学生的妈妈总结说。

现在,这位学生当上了班里的“小秘书”,那是一个将作业内容写在黑板上的服务岗位。孩子特别高兴,每次从老师那里领到了任务后都很认真地完成。同学对他的评价高了起来,孩子也收获了自信和快乐。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公民教育梦正是起始于此吧!

“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上。”阳光透过窗棂,流泻在教室里,让人感到阵阵温暖。

康永邦给我们看学校的课程表。分为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3大类17个系列上100种课程!

近几年来,电子科大附小以扎实的课程改革和丰富的综合性活动课程享誉业内外。然而,康永邦并不止步。改革愈深入,他的思考越尖锐:“关注共性的基础课程和关注个性的选择性课程如何协调?”“一个教师面对45个孩子,在有限的40分钟内,怎样因材施教、怎样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康永邦的带领下,电子科大附小的改革走向纵深。

1.个性化课表与走班制教学。

附小将自主开发的36门特色课程组成“学生素质课超市”。上午为“定班”教学,以国家基础课程为主,下午为“走班”教学,以学生从“超市”选择的特色课程为准。以四年级为例,上午6个班,下午变成62个班;课程由原来的8门变成了36门;同班同学由原来的50多人变成300多人。每个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课,都有一张个性化课表。

走班制教学打破了传统班级界线,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半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和谐统一。个性化课表,让教室敞开了大门,让儿童个性得到张扬,让“因材施教”的古老法则在现代学校中得到崭新的演绎,并引导儿童把目光投向课本之外的广阔世界。

“电子科大附小这个改革很好,开创了成都小学教育课程和班级教育模式改革的先河,实现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一个积极变革。”一位专家如此评价。

2.望远处的目标,走脚下的路。

电子科大附小明白,进入课堂这个核心区域后,需要直面现实,需要为众多细微的问题求解,走好脚下的路,才能最终实现“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梦想。

为此,电子科大附小的教师们寻找出课改中众多细微的问题,如学习行为的多种动机、学困生的转化、惯性思维的克服、整体性与复杂性、教材的学习与超越……再分学科、分专题、分小组逐一破解,并将典型案例、教学反思、教研论文以学报的形式汇集成册,形成经典的校本解决方案。

这其中,就有康永邦的一个教学案例。

当时,康永邦任教的五年级一班转入一个来自雪域高原的男孩子,入学时,数学成绩7.5分,仅答对了三个判断题。家长介绍,这个孩子还爱凭力气大欺负同学。

第一次见面,这个孩子说:“康老师,我数学成绩很差,有些老师不收我,你让我到班里来,谢谢你。”说完,他低头不语。康永邦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这么帅气的男生,怎么能不收呢?听说你篮球打得很棒,我们班正缺篮球队长,老师看中你了!”

男孩子的脸上掠过一阵惊喜。“不过,老师有四个要求。”康永邦抓住时机,和他击掌为誓:第一,考试成绩咱们保密。篮球场上你那么勇敢,那么灵活,数学也一定能学好。你带球队训练前,先量一量篮球场的长与宽,算一算它的面积再记下来。球队第一次练投篮时,每人投10次,各投中几次,用分数表示,记下来交给我。你是队长,得亲自记录、算清楚。第二,上课时要听清楚老师提出的问题,无论会不会答都要举手发言。坚持完成作业,不会的,老师同学都会帮助你。第三,不能欺负同学,要和大家交朋友。第四,期末一定要获学习进步奖。

听完四个要求,孩子的神情立刻“多云转晴”。他抬起头,对康永邦说:“行!”

期末,这个学生数学考了35分,增幅全班最大,获得全班进步奖第一名。一年后数学考试上升到67分,达到合格水平。

“再远大的培养目标,也需要从一点一滴去做啊。”提及这个案例,电子科大附小的教师很有感触:接受学困生,让他感受到善意;成绩保密,让他在班里有尊严;夸奖长处,树立他的自信;测量球场,让他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促进兴趣迁移;和同学交朋友,争取同学的帮助,实现合作学习;发给进步奖,体验成功的欢乐,增强后续学习的动力——教育教学所有的奇妙不正蕴含在这些点滴之中吗?学生的改变不也孕育在这些点滴之中吗?

如今,电子科大附小的教育理念已得到社会的认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美誉度持续增长。每当新生入学登记前一晚,校门外总会排起长龙,通宵达旦。

站在生机充盈的校园里,康永邦一字一句地说:“实现教育梦,需要智慧,需要创新,更需要落地的策略和务实的作风。”

他的身边,孩子们奔跑、跳跃,晶莹的汗珠,飘动的红领巾,构成一幅最美的画面。

(原载《人民教育》2013年23期,作者张鸥,责任编辑李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