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各种地形的徒步行走

各种地形的徒步行走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脚的落点尽量踩在石板之间的缝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两个人之间一点要拉开距离,避免一个人跌倒后铲倒好几个。此外,还有数不清的中小山脉遍布各地。在爬30°以上的上坡时,直线上行容易吃力,不容易踩稳双脚,可采取“之”字形上升法。3.岩石坡的攀登在攀登岩石坡之前,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仔细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
各种地形的徒步行走_野外生存

一、简单路面行走

公路、马路、石板路的路面较硬,走路时不宜步幅过大,不宜脚掌用力着地,以防过早疲劳和脚掌脚趾打泡。田埂小路上行走,步幅要小,有时可两臂伸开保持平衡。阴雨天,两脚掌稍向外,以防滑倒。软地、河滩行走,要全脚掌落地,步幅要小,着地要轻。

1.青石板路

路面特点:这种路面主要是清末、民国时期修建的,主要就是古香路,是由大小不等的青石板人工铺设而成。由于年代久远,走的人比较多,这种青石板路的路面已经变得非常光滑。一旦遇到雨雪容易发生事故,轻则跌跤、崴脚,重则骨折重伤。

行走经验:雨后,上山时除了穿防滑的鞋以外,心情还要放松。行走时重心不要太靠前,重心方向要和地面的石板垂直,尽量使用登山杖。背大包时包的重心应该是中部偏下,手尽量扶着岩壁或树木。

下山时一定要用登山杖,重心略微前倾。脚的落点尽量踩在石板之间的缝隙,或者路旁的草木上。两个人之间一点要拉开距离,避免一个人跌倒后铲倒好几个。雪后,最好用四齿的冰爪,如果不用冰爪,脚一定要落在路旁树根或草木上,登山杖必不可少。

2.土路

路面特点:这种路面是很常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石头风化和没有植被覆盖的山皮经过人们的长时间踩踏形成的。也许你觉得这是最好走的路,有什么可注意的。有这样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雨季时这种路面就是传说中的烂泥路,非常容易跌倒,伤到膝盖。

行走经验:大雨后,经过太阳的暴晒,土路表面已经被晒干,但实际上已经吸足了水分,这个时候上下山是很容易出现危险的,走这种路面时鞋底一定要抓地,要充分利用登山杖作为支点,以免不注意一脚踩进很深的烂泥里。

另外,春秋两季昼夜温差大,雨雪天后土路路面非常容易结冰,危险系数比较高,遇到这种情况上下山时要充分利用登山杖和可以攀扶的东西,注意攀扶物体时要先确保该支点是牢固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山地行走

山地是地面起伏显著、群山连绵交错的地形。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我国山地面积广大,但山脉分布大多具有定向排列的规律,其中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北东-南西走向的山脉有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长白山—泰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北西-南东走向山脉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此外,还有数不清的中小山脉遍布各地。可以说名山大川、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和宝贵的矿产资源等,多数分布在山地上,是现在和将来需要继续探险、考察和开发的重要地区。

1.山地行走的一般方法

山地一般斜面陡峻,地形复杂,谷狭岭窄,崖高石多。山地行走应有路走路,在无路可走时,可选择纵向的边缘以及树高林稀、草丛低疏、空隙大的地形行进。一般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刺交织的地方。尽量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

2.复杂陡峻的山地行走

在复杂陡峻的山地行走时,需判断和选择有利地形通过。一般情况下,应该避开高坎壕沟、藤刺交织、蛛网密集、草高茅深的地带,避开碎石坡。在爬30°以上的上坡时,直线上行容易吃力,不容易踩稳双脚,可采取“之”字形上升法。攀登生长有树木的陡坡时,一面用手抓住树木引身向上,一面将脚移至树的根部稳住身体。下陡坡时,为防滑倒,应待脚站稳后,再松开抓住树木的手。也可采取坐在地上,身体往后仰,两臂伸开用手抓住两边的树木、岩石,两脚慢慢前伸,待脚落地并踩稳后,再松手。南方多竹林,下竹林陡坡时,因竹叶铺地光滑,应先伸手抓住竹子,使身体依靠竹子的牢固性稳住后,再移动脚靠上去,依次而行,既不会滑倒,又有一定速度。攀登生长杂草或小灌木的陡坡时,注意不要乱抓草蔓,以免连根拔出或枝断,使人摔倒。若不小心滑倒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以减低滑行速度。除密林外,不要面朝外坐,因为那样会滑得更快,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3.岩石坡的攀登

在攀登岩石坡之前,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仔细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

如果岩石坡峻峭陡壁、高耸光滑,最好另辟蹊径绕道走。盲目攀登不但无效,还会造成危险。但有些陡峭的岩石坡往往有一条或多条林带顺着岩缝或岩谷直伸峰顶,沿着林带攀登一般比较安全。攀登长有稀疏草木的陡峭岩石时,如需抓住山崖上的小树助力,一定要仔细挑选根基扎实的树。有的树木枯死后,树干上长有青苔或被青藤缠绕,仍像活树,如果不仔细加以分辨就靠它助力登爬,是非常危险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可靠的方法是先用手试试这棵树是否经得起拉拽,如果树干枯朽,树根松动,说明此树不足以借力。

三、穿越丛林

丛林是陆地上大片生长的茂密树林。根据地球上不同的气候区,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雨林、温带雨林等类型。

不同的森林虽具有不同的特征,但都与山脉互为依存,并且地形起伏,草木丛生,穿越困难。进入丛林,如果没有指南针和地图,就如同进入茫茫大海,难以分清南北。同时,茂密的树林处处挡住你的视线和去路,如果盲目行动,非常容易被困住。

丛林行走的原则是:有路走路,有大路不走小路,因为一旦离开了道路,就难以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增加穿越难度。

穿越丛林时,最好穿着长衣长裤,有条件的可进行绑腿,尽量减少皮肤的暴露,以免被藤刺所伤。穿着短衣短裤穿越茂密丛林,虽然干净利落,但通常都会遍体鳞伤,是极不合算的。

穿越草深林密、难度很大的丛林时,可采取绕、砍、压、打、钻等方法。

绕:就是尽量选择空隙多、藤刺少、草木稀疏的地形通过。密林中如出现成片平缓的裸露岩石,是通行和休息的好去处,应选择从岩石上通过。

砍:用砍刀砍去阻碍前进的树枝藤刺,开出一条可通行的路。砍刀最好是砍柴刀,刀柄长短以使上劲为准,但用砍刀开路容易消耗体力,如果是团队行动,可互相轮换开路。开路的要领是:“刀磨快,把握好,三砍两拨就成道。”

压:穿越深长的杂草区、小灌木丛时,可用长棍横插在草丛、小灌木丛的下部,然后用脚使劲踩住长棍,使长草或小灌木成片倒伏在一边,如果没有长棍,也可用脚直接踩住长草、小灌木的下部使其倒伏。

打:通过蛛网密结、吊虫悬挂、枯枝挡道、藤刺扑面的丛林区时,适宜采用打的方法,即用木棍、手杖、长竿、长刀等对前面的阻挡物进行拨打清除。

钻:有些丛林区中上层枝繁叶茂、藤刺交织、密不透风,但下层留有空隙,可低头弯腰或匍匐钻过去。如下层也难以穿过,可选择小沟谷通过,因为山地丛林地带的小沟谷因雨水冲刷,一般不长树木或树木稀疏,但沟的两边因受水的滋润,反而植物生长更为茂盛,直至把沟谷覆盖。这样的沟谷如同隧道,用钻的方法最为省时省力。需注意的是春夏季节,需防喜湿的蛇虫伤害;秋冬季节,小沟通常干涸,但落叶粉末容易钻进衣领,可用毛巾、衣服包住头部和颈部后再钻,也可用长棍敲打后再钻过去。

四、涉渡河流

河流是地球表面较大的天然水流。河流一般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五段,直接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我国是一个河流密布的国家,流域而积在1000km2以上的就有1500多条,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溪流、涧流,众多的河流给人们带来了运输、灌溉的便利,但也是跋山涉水的障碍

不同的河流具有不同的特性,涉渡时必须加以注意并区别对待。如森林、草原中的河流,河床性质复杂,需探明情况后,再决定用什么方法通过;山区河流通常流水湍急,水温低,深潭浅滩交错,河床坎坷不平;冰源河受阳光照射融化后难以通过,等等。

野外渡河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乘船,既安全方便,又能承载物资,不会弄湿衣服。但在野外活动中,极难遇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运气,造船则需要材料、工具、技术和时间,不是随便能办到的。因此,野外渡河还必须采取比较现实的方法。

1.徒步涉水

徒步涉水一般在河水较浅、流速缓慢、宽度不大的河流中进行。徒涉场一般选择离对岸近、岸坡徐缓、深度较浅的地方。徒涉时应保持身体平衡,最好用一根长竿或棍杖支持在水的上游方向移动前进。集体涉渡急流时,应当3~4人组成一排,彼此环抱肩部,具有强壮身体的在上游方向,也可手拉手前进。河中的石子多为卵圆形,一般可赤脚涉渡;如果是棱石较多的河流,应当穿鞋,以免尖石划破脚。急流水深过膝时,通常已很难在水中站稳,如水深过腰,容易把人冲走,绝不可冒险涉渡。

2.泅渡过河

水深流缓,不能徒涉的河流,宜采用泅渡方法进行。泅渡之前应当把服装和物品整理妥当,要求利索简便、不兜水、不妨碍动作、不易松散和丢失、便于保持身体平衡等。在整理服装时,要解开领口,翻出衣裤口袋,把衣袖、裤腿平整地卷叠到手臂、大腿的适当位置。

泅渡是一项技能,如有一定的游泳技术可侧泳直接渡河。如果河面广阔,为安全起见,可采用器材渡河。在野外,则可自制简便器材。

3.拉绳渡河

先由能力最强者在身上捆好绳索渡河,其他人在岸上拉住绳索,一旦渡河者滑倒或被水冲走,岸上的人迅速拉动绳索将渡河者拉上岸。如果第一位涉渡者顺利过河上岸,解开绳索后即可与对岸的人一起控制绳索帮助其他人渡河,也可将绳索固定在两岸的树杆、巨石上,让过河者两手抓住绳索交替过河,但最后一个渡河者须将绳索从树上解开系在自己身上,另一头绳子由已过河者控制,一旦出现意外,即可由岸上的人把最后一个渡河者拉拽上岸。

4.架桥通过

遇上河流狭窄,水深流急,无法涉渡的山区溪流、森林河流时,可就地砍伐树木(竹子)架桥通过。架桥处应选择两岸距离最近、高低比差不大、不会坍塌的地方。

架桥的方法是:把砍下来的树木削去枝杈,竖起来倒向对岸并排靠拢,用藤条或绳子绑紧。如树木较粗无法控制倒向,可用绳子捆住树木的上端,竖起后几个人一起放绳,将粗木慢慢放倒在对岸。架桥树木应有足够长度,以确保两头的承受力。为防止树木滚动,可再挖一沟槽,把树木一头嵌进槽里,并用石头塞紧。独木桥容易滑倒,要多砍些树木倒横过去,使所架的桥安全可靠。

5.筏渡

遇上河面宽阔且深,但水流相对不是很湍急的地方,无法涉渡或是架桥的森林河流时,可就地砍伐树木(竹子)扎筏通过。

先选择两根略短、大约1~2m长的竹竿作为横竿,再用从其余长竿中选取两根较粗,形状顺直的竹竿横搭在竖竿两头,称作竖竿。横竿与竖竿交错时,竖竿竿头必须留出两个竹节,绳子才不容易滑掉。接着在其中一根竖竿的基础上继续向另一个竖竿的方向捆扎第二根、第三根竖竿,直到横竿只剩下一节,将最初选取的另外一根竖竿捆扎好。最初的一根竹竿和最后一根竹竿捆扎时要用绳结将其固定死,随后每捆扎一根竿都必须将绳子缠紧,竹筏才不会轻易散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