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写作与反思同行

让写作与反思同行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教师的角色而言,反思性实践者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这说明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这说明教育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意义,也说明一般教师在写教案时缺乏反思。现在有不少学校对教师有写教后记或教学反思的要求,而有些老师往往是在学校要检查备课本的时候才匆匆补记一下。这样的“补记”行为其实已经失去了教学反思的本意,是典型的被反思。这既是对反思本身的一种提炼,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改进教育方式。

在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修订版)中,“把写作进行到底”是其中的一条。不少教师看到这样的建议可能会惊出一身冷汗。但如果我们跳出写作来看写作,会发现那些不会写的老师,往往是不怎么思考的老师。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把教师定位为反思性实践者。在吴义昌的《如何做研究型教师》一书中,作者把研究型教师分为反思性实践者、行动研究者、科学研究者。就教师的角色而言,反思性实践者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这说明反思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事实上,写作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思考。只不过很多人有了思考,却没有写下来。如果反思仅是在大脑里过一遍,往往就留不下痕迹,时过境迁,可能就没影了。而记录下来的反思是真实和原生态的,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反思最好的形式就是诉诸笔端。就教师的反思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日常教育教学反思

日常教育教学反思中,最常见的是教后反思,也称为教后记。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写三年教学反思往往能成为名师。这说明教育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意义,也说明一般教师在写教案时缺乏反思。现在有不少学校对教师有写教后记或教学反思的要求,而有些老师往往是在学校要检查备课本的时候才匆匆补记一下。这样的“补记”行为其实已经失去了教学反思的本意,是典型的被反思。这样的反思形式主义,反而增加教师自身的负担,是做无用功。

就教师的日常教学反思而言,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但最后都是通过课后写作固化下来。教师写日常的教育教学反思,主要是给自己看,这样就无须遮掩,能直面问题,并积极探索化解之道,从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改进自己的做法。教师如果能用心地写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就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反思是适合教师的教科研形式,写反思既是一种研究方式,也是教育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教师研究生活的具体体现。

二、主题教育教学反思

主题教育教学反思着眼于教师一段时间内关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某个问题研究的系统记录,有助于切实提高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反思相比,主题教育教学反思更具有针对性,有时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很不错的反思文章。

教师写教育教学反思文章是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的写作是主动的,因此往往会很用心去写。通过这样的写作,教师对自己关注的问题会有更理性的认识。

现在很多班主任都非常注重后进生或潜能生的转化工作,写了不少这方面的反思文章,很多教育媒体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文章。不过,善于反思的优秀班主任郑英,她在关注后进学生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优秀学生。她意识到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存在品德和行为问题,要转化他们更加困难,于是,她就把与这样的优秀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写成主题教育反思,给同行带来了很多的启发。《浙江教育报》还专门为她开设了这方面的教育叙事专栏,发表的相关文章,其实就是从她日常的主题反思中提取出来的。

主题教育教学反思可以在日常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日常的教育教学反思就成了主题教育教学反思的最好素材。

比如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持续观察,可以在日常反思的基础上,在半年或者一年以后进行必要的梳理。这既是对反思本身的一种提炼,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改进教育方式。

三、即时教育教学感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老话说明了及时记录的重要性。以前有些有心的教师经常随身带着笔记本,有什么好的心得和想法及时记录在笔记本上。正所谓人勤地不懒,这样的做法,在事后进行必要的梳理,往往会形成好的文章。

当然,如何记下即时的教育教学感悟,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聊聊QQ、刷刷微博、转转微信,已成为常态,手机成了大家越来越离不开的“宝贝”。现在的手机不仅是通信工具,也是即时记录的好工具。在手机上安装一款印象笔记软件,这样在手机上记录的即时感悟,能同步到电脑的印象笔记软件中,能在电脑上进行进一步的修改。

现代人有很多碎片时间,如果不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就在无意中被浪费了。碎片时间既可以用来移动阅读,也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悟。有些感悟和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不及时记录或许就永远消失了。利用手机记录下这些个人的灵感和瞬间教育智慧,可以为自己的教育写作积累素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