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自身的现场学习力

提升自身的现场学习力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政涛教授的“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对教师的学习有了新的思考。目前,很多教师还缺乏足够的“现场学习”意识,没有充分利用现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唤醒自身的“现场学习”意识,把“现场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提升自身的“现场学习力”,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做一名淡定、优雅、智慧的教师,这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的自觉追求和努力方向。

“现场学习力”的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提出的,引起教育界的关注。2014年6月,笔者参加宁波市教师培训管理者专业能力提升班培训的时候,上课的老师也专门引入这个概念。在现实中,不少教师还缺乏现场学习意识,错过了很多成长的机会,这是很值得追求进步的教师思考的。

一、讲得精彩缘何不受教师待见

《浙江教育报》曾刊发过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生》的文章,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次他在某学校为教师作讲座时的尴尬。讲座开始没多久,他就感觉台下有“私语”,后来上升到“喧哗”。起初,作者以为是自己讲的内容太乏味,或者是某句话表达不妥。于是,他一边反躬自省,一边注入贴近性、时代性、趣味性等诸多因素,但是听众丝毫不买账,依然如故。更不幸的是,场下的“喧哗”升格成了“鼎沸”。事后讲座主持人告诉他,让他不要介意,教师不认真听并不是因为他讲得不好,而是他们一直都这样。

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在各类培训和讲座现场经常上演,绝非孤例,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后来,当笔者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教师“现场学习”意识的缺乏。

李政涛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像大学生、研究生或者高校教师一样,可以坐拥书城、在书斋和图书馆里学习,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置身于教育教学现场,包括自己的课堂、同事的课堂、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活动、各类培训和讲座,尤其是前三个现场,是我们每个教师最直接的现场。教育教学现场能否同时成为教师自己的学习场所,并做到“学在现场,用到现场”,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师亟须唤醒现场学习意识

李政涛教授的“现场学习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让我们对教师的学习有了新的思考。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用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自己的课堂、同伴的课堂、办公室讨论、教研活动等,都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现场。那么,在这样的现场中,教师有学习提升自己的意识吗?

尽管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繁忙,拿不出大块的时间来学习,但如果把教育教学现场当作自己的成长现场,不就时刻存在于一个“学习场”中了吗?“现场学习”应该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学习方式,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正是对此的最佳诠释。

《人民教育》和《中小学管理》是基础教育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两本刊物,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分别对“教师现场学习力”进行了重点关注。《人民教育》2012年第21期以“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为题刊发了李政涛教授的文章。此后几期的《人民教育》对“如何在讲座中现场学习”和“如何在教研活动中成长”等具体的现场学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3期从学校层面对如何提升教师学习力做了一个专题,并从校长“现场学习领导力”层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很多教师还缺乏足够的“现场学习”意识,没有充分利用现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比如,用应付的心态去对待学校提出的听课要求,抄抄听课笔记交差了事;把参加教研组的活动作为闲聊的场合,缺乏对自己课堂的研究。教师们一方面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提高,另一方面却浪费了大量的现场学习机会。

现在,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毫无疑问,教育行政部门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如果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时候,出工不出力,那么培训的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唤醒自身的“现场学习”意识,把“现场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提升自身的“现场学习力”,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做一名淡定、优雅、智慧的教师,这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的自觉追求和努力方向。

教师有了现场学习意识,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能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学习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三、如何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力

笔者觉得教师培养现场学习意识,提高现场学习能力,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切实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公开课很重视,而对于平日的常态课缺乏应有的关注。如果教师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堂,把备课、上课、评价等都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自然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意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提高自身课堂的“研究含量”,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置身于这一学习“根据地”,让课堂教学不再有日复一日的重复感和疲倦感,而是能时刻感受新的东西,成为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主阵地”。

二是充分挖掘日常现场的“学习资源”。从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教师不仅需要本体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更需要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性知识同样具有专业性,也是教师成长所必需的。学习实践性知识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学校的各类现场中学。多听同事的课,积极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是教师学习实践性知识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现场资源,跳出学科进行跨学科听课。除了听取本教研组同事的公开课外,全校的公开课或者学校承担的区域教研活动也要积极参与,主动为自己赢得学习的机会。

三是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元素”。参加培训和讲座是教师成长提高的常见形式,比如教师外出听专家报告,或者学校把专家请到学校给教师做报告。教师的成长,是需要专家的有效引领的。可惜的是,不少教师却没有把听专家报告作为促进自身成长的有效方式。

几年前,笔者曾特意赴江西南昌参加一次高规格的专家报告会,专家中有张文质、刘铁芳等知名教育学者。知名教育学者云集,这真的是一次极佳的学习机会。但是笔者惊奇地发现,不少与会者并没有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而是溜出会场去逛街了。那次报告会,张文质的“生命在场”的观点深深地影响了笔者,让笔者对生命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