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穷,指物质也指精神

穷,指物质也指精神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60年,英法联军区区二万五千人,却能长驱直入泱泱大清国的首都。原本属于中国的小小宝岛,居然演变成了两国之争。纵观这一岛争,缘由确实是多方面的,也极其错综复杂。负责调查工作的地球物理学家还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规模的异常现象,各地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影片以此深深警醒生活幸福安逸的日本国民,莫忘危机和忧患。

周立军

近期读了金一南先生的《心胜》,心底为之一震。

曾经拜读过很多大家的名篇巨著,然而,也许是源于自己多年教授历史学的缘由,最使我情有独钟的算是《心胜》一书了,其深思熟虑且极具远见的学识,连同作者雄厚扎实的国语功底中渗透出的语言的精美与精准,让自己在重温古今中外民族历史、特别是回首古往今来的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沉浮,有了更深层也更沉重的理解和思考。

《心胜》作书名,极准确地诠释出了一个真理:民族的自尊,从来不是养尊处优中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与自我炫耀。在重大现实的抉择面前,往往折射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这正如近代林则徐面对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时曾经感慨的那样:一个用钢叉吃饭的民族是不可小瞧的!

1860年,英法联军区区二万五千人,却能长驱直入泱泱大清国的首都。1937年开始,日本仅以世界排名第八的25万陆军,横扫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陆军220万,不仅侵占大半个中国,还攻陷了平津要地!不堪言状的耻辱,这何止是军队数量的倒挂?这何止能用军事实力和国家大小、正义与非正义说个清楚?这又何尝不是两个民族不同性格的写照?一个是谦卑中庸自满于天大地大的礼仪之邦,一个是浸满忧患意识时刻企图开疆扩土连月亮也想入口的狰狞群落。

最近几年,面对主流媒体,我们总能听到或看到有关中日钓鱼岛之争的新闻报道。太平洋上一个面积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自进入21世纪却越来越成为中日两国博弈的平台,以至于使两国的关系全面跌入了冰点,甚而至于充满了剑拔弩张的战争气息,仿佛要重演一百多年前的甲午风云。原本属于中国的小小宝岛,居然演变成了两国之争。

纵观这一岛争,缘由确实是多方面的,也极其错综复杂。历史教科书上说,包括两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军事层面、外交层面,也包括历史纠葛、国际格局的演变、外部势力的介入、特别是美国的因素……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则成了实施这一战略的前沿等等等等。

众所周知的缘由我不想再提及。我特别想表达的是,钓鱼岛的争夺中,深深缠绕着中日两个民族根深蒂固且迥异的民族心态和民族性情。

从遥远走来,祖先们历经千辛万苦给我们留下了这片大山大河大平原,使我们的代代子孙拥有了无边无际般千姿百态、独一无二的热土,养育着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岁月浸染中,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也慢慢成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比自豪的描绘,甚至成了我们面对世人昂首挺胸的理由。为祖国拥有大好河山多么自豪都不过分,然而悲剧也因此慢慢酿成:一些人看惯了满眼的一马平川苍天厚土雪域高原,国土的丢失与缩减,在他们心目中几乎成了无足轻重的杞人忧天,更不必说蔚蓝色的海洋。有史为证。

乾隆大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字里行间透着陶醉透着自满,也透着无知透着浅薄。还算视野开阔的乾隆大帝尚且如此,自不必说孱弱的其他君臣了。

二战后期的开罗会议于1943年11月召开,其间,蒋介石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谈到剥夺日本在太平洋侵占的岛屿时,罗斯福对蒋介石说:“琉球系许多岛屿组成的弧形群岛,日本当年是用不正当手段抢夺该群岛的,也应予以剥夺。我考虑琉球在地理位置上离贵国很近,历史上与贵国有很紧密的关系,贵国如想得到琉球群岛,可以交给贵国管理。”几乎是当时世界主宰的罗斯福,明白无误地表示要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可蒋介石竟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我觉得此群岛应由中美两国占领,然后国际托管给中美共同管理为好。”偌大的琉球群岛,何止几个、几十个钓鱼岛!就这样从我们这个民族所有人的眼中和心中滑落了。

反观岛民心态的日本,狭小的列岛,却使得大和民族,时时刻刻生活在了忧患意识里,从没有忘记自己险恶的自然地理生存环境,时刻不忘延伸生存空间、开疆扩土,并因此不断地走了一条血腥的征伐掠夺之路,就连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都没能幸免于难,最终不得不付出了无法估量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代价!

不必说钓鱼岛,不必说九一八事变,不必说卢沟桥事变了。

1874年,出兵我国台湾;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1905年,挑起日俄战争,再占旅顺;1915年,以最后通牒方式,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我不是在曲解日本的野蛮侵略及其灭绝人性的罪恶,更不是企盼我们这个崇尚和为贵的民族也应当充斥践踏其他民族尊严、征服一切反抗的恶基因,我是想表明,在日本挑起的这些数不清的、蓄谋已久的征服他国的战火中包裹着的大和民族的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静下心来深省。

1973年,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举世瞩目,且早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然而也恰恰就在这样一个令日本国民扬眉吐气的年代里,小说《日本沉没》被搬上荧幕。故事围绕着日本列岛展开。一个七十米高的小岛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负责调查工作的地球物理学家还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规模的异常现象,各地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为此,政府部门立即制定了应付紧急状态的“D-1”计划 。随着日本面临沉没的事实越来越明朗化,日本政府在“D-1”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旨在拯救日本民族的“D-2”。影片以此深深警醒生活幸福安逸的日本国民,莫忘危机和忧患。

当我们津津乐道太平洋之大,足够容下很多国家的时候,而国外的政治家常常挂在嘴边的却是,我们的领土很多,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

《心胜》里说,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心里。我认为,国家民族之间的久远对决更是如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爱我们这个民族,但又正如托尔斯泰特别矛盾地爱俄罗斯:你既贫穷又富饶,既伟大又渺小。只是角度不同。

作者简介:周立军,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历史教研员,高级教师,唐山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河北省名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唐山市首届名师、唐山市学科带头人、振兴唐山功臣。一直参与唐山市历史试题的命制,出版多部专著,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省级科研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