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关“让梨”与“分饼”

有关“让梨”与“分饼”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来,“让梨”只能是个体行为,若变成群体行为,那么大的梨只有烂掉了,孔融美德的实现必须以置他人于不仁不义之地为前提。闲来翻书,从西方哲人的著述中读到一则类似中国“孔融让梨”的儿童道德启蒙故事,但反映出的伦理精神则大相径庭。故事虽小,却发人深省:“让梨”和“分馅饼”都是日常琐事,然而正是这些表现出了东西方处理人际关系原则的区别,体现着中西伦理观念的巨大差异。

那日,我对儿子说:“孔融应该是你学习的榜样,在幼儿园里老师若让你分梨,你应该像孔融那样,把大的梨既让给哥哥吃,也让给弟弟吃。”儿子振振有词的回答出乎我意料:“我才不干呢!假若比我大的小朋友吃大的梨,比我小的小朋友就应该吃小的梨;假若比我小的小朋友吃大的梨,比我大的小朋友就应该吃小的梨,要么大让小,要么小让大,不是吗?”我无暇为他的饶舌而感叹,因为他的话所反映的观念实在令人吃惊,惊诧过后,我不免陷入深思。看来,“让梨”只能是个体行为,若变成群体行为,那么大的梨只有烂掉了,孔融美德的实现必须以置他人于不仁不义之地为前提。思忖至此,不禁冷汗湿衣!

闲来翻书,从西方哲人的著述中读到一则类似中国“孔融让梨”的儿童道德启蒙故事,但反映出的伦理精神则大相径庭。兄弟二人争吃一张馅饼,谁都想得到最大的一块,哥俩争执不下,父亲走过来说:“我出个主意,你二人谁选择操起餐刀将馅饼一分为二的权力,谁就必须放弃先选择馅饼的权力。”父亲的方法被采纳了,结果哥俩拿到了几乎同样大小的馅饼。父亲的方法保证了不论兄弟二人谁操起餐刀都会力求将两块馅饼切得同样大,否则自己只会得到较小的一块。故事虽小,却发人深省:“让梨”和“分馅饼”都是日常琐事,然而正是这些表现出了东西方处理人际关系原则的区别,体现着中西伦理观念的巨大差异。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总是贬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君子应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西方的道德观念则肯定任何人都有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只是强调任何人追求个人利益时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不可以伤害社会公正。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农业耕作在相对时间内创造的财富是基本固定的,主体的努力难以造成财富剧增的惊喜,以忍让为原则平衡利益分配势在必行商业经济中技术的改进、经营方法的完善都会造成财富成倍的增加,个人追求利益的欲望可以更多地通过增加财富来实现。在利益分配中人人皆有可能拿到应得的一份,利益分配强调公正而不是忍让也有其社会基础。

这当然不是说礼让的美德将一去不复返。“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不是应该随着《三字经》尘封于图书馆的角落再不见天日呢?当然不是。任何社会都应对自我牺牲的利他主义行恒久的注目礼!西方社会市场经济搞了几百年,人们对圣女特丽萨嬷嬷依然顶礼膜拜。人们到任何时候都应尊敬苦行的圣僧,但是社会不能要求每个成员都去做圣僧。目前我们社会道德教育中时常存在着两种相悖的做法: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大讲大公无私,用圣僧的标准要求孩子;另一方面社会家庭给孩子的影响却是追逐私利、不择手段。这种现象虽不普遍,但破坏性较大。教师感慨“五加二等于零”,五天辛勤的培养顶不住两天社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儿童道德教育应该首先使孩子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先学会公正,再学会礼让,首先成为一个人,然后才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

(邵文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