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色课堂呼唤人文精神

绿色课堂呼唤人文精神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的特点。“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学生不但获得了精神的营养,而且形成了较强的读写技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赵春淼

★ ★ ★ ★ ★

家长周刊2版

2003年9月4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在这种全新理念的呼唤下,绿色教育、绿色课堂在我们西五小学悄然而生,为这片教育的沃土又播洒了一片片希望的种子。

绿色课堂是实施绿色教育的载体,它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认为语文课只有不忘语文的本质属性,协调好工具性和人文性所发挥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当之无愧的绿色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的特点。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是语文本身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体验生命运动的过程。包含对人、人的生命价值、人类文化的尊重。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是怎样将二者统一的呢?那就是从字、词、句、段的文字结构、语言结构繁琐的分析后得出的关于人文的认识、思想的教育。课堂被教师的机械训练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所取代,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课堂更谈不上是精神与生命的价值实现。

大家可以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在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你首先感受到的是人间的爱恨冷暖,领悟到的是自然万物的生命的短暂与提高,是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的是文章的精神营养,而不是语言表达的技能。如果说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那么人文性应重点揭示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相比之下人文性更重要一些,所以我认为语文学科应是人文性统领工具性。否则,学生得到的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就善于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发挥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引导学生更多地吸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这样,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不但获得了精神的营养,而且形成了较强的读写技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别董大》这首古诗时,我精心创设了较为深情的意境,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使作者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达到统一和共鸣。所以在必定古诗时,学生写的小散文情深意切,感人肺腑。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从必定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更加感受到了友谊的珍贵与纯真,可谓是两全其美。

因此,我要大声地呼唤,绿色课堂需要人文精神,学生的发展更离不开语文人文精神的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