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弼:为人处世的本性在人间

古弼:为人处世的本性在人间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魏大臣古弼和太武帝就是一例,古弼视直言规谏为尽忠尽责,太武帝珍视其为一国之“宝”。古弼将上奏的事情说了,皇上对他如此正直感到惊奇,全部同意了他上奏的事,将田地归还给了百姓。太武帝有一次在河西地区围猎,下诏让古弼将肥壮的马分给骑兵,古弼却命令把瘦弱的马给他们。手下的官吏都害怕被杀,古弼告诉他们,说打猎一事是小罪,如果边境有外敌侵犯之事是大罪,他是将肥壮的马都充实到军队中去了,以防止意外。

为臣者以规谏和纠正君王的过失为己任,为君者贵在能够虚心纳谏,诚心改过,这才是正常的君臣关系。后魏大臣古弼和太武帝就是一例,古弼视直言规谏为尽忠尽责,太武帝珍视其为一国之“宝”。

古弼自小忠厚严谨,正直刚正,明元帝曾赐名“笔”,意为嘉奖他像笔那样正直又有才能,所以人们尊称其为“笔公”,后来改名字“弼”,说他有辅佐的才能。

太武帝即位后,古弼因功历任侍中、吏部尚书等职。有一次有人上书,说御苑猎场用地太多,占用了百姓很多田地,建议应将地还给百姓。古弼进宫要将此事上奏皇上,碰巧皇上正在同给事中刘树下棋,没有心思听取他的谏言。古弼在那里坐着等了很久,也没有机会说话,最后干脆站起来,责打刘树,说皇上不理政事,都是他的过错。皇上大惊失色,放下手中的棋道:“不听你奏事,过错在我。刘树有什么罪,放了他。”古弼将上奏的事情说了,皇上对他如此正直感到惊奇,全部同意了他上奏的事,将田地归还给了百姓。

古弼说:“作为臣子在君王面前逞强,不能算是无罪。”于是脱帽光脚到公堂自己弹劾请罪。皇上召见他,对他说:“你穿好鞋帽。我听说臣子的本职就是耿直尽忠,公正办事,这是神赐给君王的福气。那么你又有什么罪呢?从今以后,只要有利于国家,方便百姓的事,就算再唐突过分,你都可以做,不要有所顾忌。”

太武帝有一次在河西地区围猎,下诏让古弼将肥壮的马分给骑兵,古弼却命令把瘦弱的马给他们。太武帝为此大怒,说回到京城后要先杀了他。手下的官吏都害怕被杀,古弼告诉他们,说打猎一事是小罪,如果边境有外敌侵犯之事是大罪,他是将肥壮的马都充实到军队中去了,以防止意外。并说只要对国家有利,自己即使被处死也心甘情愿,此事由他一人承担。皇上听说后,赞叹道:“有这样的臣子,是国家的宝啊!”并赏赐给他很多东西。

还有一次,皇上在山北打猎,打到了很多麋鹿,下诏派五十辆牛车来运。不久皇上又对随从说:“笔公肯定不会派车给我,你们不如用马运快一些。”往回走了几百里地,古弼的奏表果然到了,说:“今年秋天谷物成熟,麻菽遍野都是,猪鹿偷吃,鸟雁损害,风雨侵蚀,早晚差别一半。请求哀怜宽缓,使百姓得以收运粮食。”皇上对身边的人说:“笔公果然如我所料,真是为国家着想的臣子啊。”

以天下社稷和百姓为重,能够纠正君王的过失,辅佐君王施行德政,这是身为忠臣贤才的本分和职责。

人和树木一样顶天立地,都得正直立于地面活着,稍有偏斜或弯曲,如不扶正,久了就难成材了。人有正直的本性,也是合乎中庸之道的,这也是人能够存活以至于繁荣的根本,天地、生命、万物何尝不也要合乎宇宙运行的规律、生生不息之道呢?如果人忘了自己的生命要符合天地正道,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世间的物质享乐,那就背道而驰了,就要自作自受了。因为“人之生也直”,这也有护守着禀赋正道的生命,不可偏离的意思。沉溺、安逸于物质享乐,就已经是偏离太远了。物质享乐看似现实恰是充满诱惑的陷阱,一旦陷于其中,难以自拔。生命真正的快乐不假外求,应该就是先天已具足正直的本性,在人间正道中自得其乐。

现代过度消费的社会中,有许多人沉溺在物质的无尽享乐中,过着非常安逸的生活,这种沉溺、依赖、安逸、享乐渐渐像上了瘾一样,肆意玩乐,压缩着人先天本性的“刚直”。生活中充斥着物质诱惑,精神文明不受重视,道德沦丧,好坏善恶难辨,各种乱七八糟的表现、信息、变态心理纷纷出笼,许多人跟着学,只要有钱赚、有钱花,好像也没人管,尽情亏损道德来换取物质享乐而不可自拔,浑然不知自己的精神在萎缩。

现实社会中,还有一些外表刚强正直而内心卑怯的伪君子,是没有真正的道德修养,而虚有其表的人。这种人的心态像窃盗宵小,心术不正,心存侥幸,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无法堂堂正正做人的道德败坏的小人。他们的行径和嘴脸见不得人,只能在阴暗中苟活。如果人心不再注重道德修养,那么社会风气就容易只看重外表,在外表上争强、欺诈不实,满口谎言。其实无论卑鄙小人表面上采取多么高压的手段,想强制别人,改变别人,那顶多也只能图谋得了一时和表面的改变而已,就算能吓唬人,顺遂了其投机的心态,但是道德败坏的事实,也已经注定好了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所作所为不能长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