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虞孚来卖漆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

虞孚来卖漆是人与人之间的常态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次,季札因为要出使鲁国而经过了徐国,于是就顺道去拜访了徐君。季札是一位非常有气质涵养的君子,两人言谈之中,徐君的目光一直被季札腰间的一把佩剑所吸引。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损人利己,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坚守“信用”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常态。季札是周代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因为要出使鲁国而经过了徐国,于是就顺道去拜访了徐君。季札是一位非常有气质涵养的君子,两人言谈之中,徐君的目光一直被季札腰间的一把佩剑所吸引。

徐君心想季札的这把剑铸造得不仅很有气魄,而且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雅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季札这样的君子,才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很喜欢这把佩剑,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只是一直忍不住朝剑观望。季札知道徐君的心意,便在内心暗下决定,等到鲁国完成出使的使命之后,一定要再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

后来,等到季札从鲁国返回徐国的时候,才知道徐君已经过世了。季札难过地来到徐君的墓旁,把自己的那把佩剑挂在树上,并在心中默默地说:“您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是我内心那个承诺却还在,今天将这把剑赠予您,也用这把剑向您道别。”季札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转身离去。

季札此举令随从非常疑惑,忍不住问他:“徐君都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挂在这里,又有何用呢?”季札说:“虽然他已经过世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我从鲁国回来之后,一定要把剑送给他。作为一个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对方过世,就违背做人应有的诚信呢?”

季札内心暗下的一个决定,既没有人约束,也没有什么契约,但却坚守信约,履行自己的承诺,真正做到了“言而有信”。正如宋代袁甫在其家训《袁氏世范》中所训诫的:“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谓之信也。”意思就是说,对别人承诺的事,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一时一刻也不能改变,这就是信。

相反,人如果把利益看得太重,重于品德修养,那么人就容易出卖自己的良心,不择手段去换取利益。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损人利己,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春秋时期越国的漆商虞孚,与计然和范蠡同时代,他不甘于过贫苦的生活,看到朋友们经商致富,他也跃跃欲试。他首先找到计然,向他请教致富的方法,计然对虞孚说:“现在漆的销路很好,你为什么不种些漆树,采漆、卖漆呢?”虞孚听了十分高兴,就向计然请教种漆树的技术,计然有问必答,耐心指教。虞孚回去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终于开垦出了一个很大规模的漆树园。

三年之后,漆树长成了,虞孚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如果能割数百斛的漆,就可以赚很多钱。他准备将所割得的漆运到吴国去卖。正在此时,他的妻兄来看他,对虞孚说:“我常到吴国去经商,知道在吴国怎样销售漆,搞好了,可以获得数倍的利钱呐!”

虞孚急于发财,一再询问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利,他的妻兄说:“漆在吴国是畅销货,我看到不少卖漆的人都煮漆树叶,用煮出来的漆叶膏和漆混在一起卖,这样可以获得加倍的利润,而吴国人也发现不了。”虞孚听了,来了劲头,连夜取漆叶煮成漆叶膏,和漆一起运往吴国。

当时由于吴、越两国关系十分紧张,互不通商,漆在吴国确实十分难得。吴国的漆贩子们听说虞孚来卖漆,都兴奋不已,跑到郊外迎接他,而且还为他安排好了食宿。在住地,吴国的漆贩子一看他的漆,果然是上品好漆,便讲好价钱,贴好封条,约定次日交钱取货。

等到漆贩子们一离开,虞孚便开启封条,连夜将漆叶煮的膏子和入上好的漆中。不想由于手忙脚乱,留下一些痕迹。次日漆贩子如约而来,发现漆瓮上的封条有启动过的痕迹,便产生了怀疑,找了个借口,当时并没有成交,说是过几天再来。

虞孚在旅馆里等了好几天,也不见吴国的漆贩子再露面。时间一长,掺了漆叶膏子的漆都变了质。结果,虞孚一两漆也没有卖成,连上好的漆也赔了进去。吴国的漆贩子们听说以后,都批评他说:“商人做买卖要诚信,商品质量是不能骗人的,今天你落到这个田地,谁又会可怜你呢?”

虞孚背信弃义,不守诚信,最后因穷困潦倒而客死他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