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忠献公就不一样,他虽然清清楚楚知道小人的奸计,可是,他每一次都安然忍受下来,不曾表现出来。至察无徒就是说要以一颗无私包容的心来对待他人,不能对人求全责备。作为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至察无徒正是告诫人们要对人宽厚、包容,对他人不能要求过于严格,期望不要太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值得尊重、学习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在现今的中国,虽然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德治国”为基础的和谐社会、法制社会,但是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社会道德标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冲击,社会风气下滑,人际关系空前紧张,人与人之间原本的相互关心、爱护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相互冷漠、为了利益争夺的尔虞我诈。在这种条件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呢?看看我们的先贤是怎样做的。

韩忠献公曾经说:“不管君子或是小人,都应该以真诚的心对待他。如果知道他是小人的话,浅浅的和他交往就可以了。”通常,一般人碰到小人欺骗自己,一定会把他的计谋点破。韩忠献公就不一样,他虽然清清楚楚知道小人的奸计,可是,他每一次都安然忍受下来,不曾表现出来。

我们大都只愿意跟君子来往,因为以诚对待君子很容易,用诚来对待小人就困难多了,一般人的习惯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还要对你好?因此看到对方有问题,我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这么做的结果,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让小人恼羞成怒,找机会来伤害我们。

我们通常不能忍受别人一点点污垢、过失,名之为“洁身自好”,其实,这是道德学问还没有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应观察心相,为什么要揭穿别人的过失呢?因为看不起对方,讨厌对方,要把他的缺点揪出来,这动机本身就有慢心、嗔心的作用,自然没有办法生出慈悲心来帮助对方。如果我们内心平静清凉,就不会在乎人家对你的看法,不会在功过得失上面打转,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同样的,如果在官场上和人互动,如果不能包容别人、不能容忍别人一点缺点,就容易与人产生对立,树立政敌;朋友间相处也是如此,你排斥他,他也一样排斥你,会产生敌对的情况,也容易招祸。著名的例子:《宋名臣言行录》中,宰相寇准个性耿直,曾经对于丁谓的谄媚举动,当众厉声斥责,因此得罪丁谓,后来丁谓这帮人得势,就把寇准贬到崖州。

仁慈不是是非不分,而是看得明明白白,你欺骗、伤害我,虽然我心里清清楚楚,但是我愿意宽宏大量,不与你计较,外表不形于色。这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做到,没有修行是做不来的。寇准失败就在此,遇到小人就马上揭发他,明着拆穿,两人就对立起来了,也就失去教化他的能力;韩忠献公(韩琦)就不如此,他面对小人仍能用诚心对待,浅浅与之交往,但是不会身陷其中。君子立身处事就是希望用德行感化人,不因为他是小人就摒弃他、排斥他,一个人能涵容别人,别人才能被他摄受。

宽容、包容可以化解人际间的冷漠、矛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子张曾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君子治理民众,不要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用很远的目标来诱导他们,也不要强迫他们做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子张说:“弟子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

孔子又说:“你一定要记住,水如果太清了就会没有鱼,人如果过于明察就会没有徒众。所以古时候帝王的皇冠前面垂着玉器,就是为了不使他们的眼睛太过于明察,用统縨来塞住耳朵,就是为了不使他们的耳朵过于灵敏。百姓中出现了邪枉就把它扶正过来,使他们有所收获。”

孔子接着说:“要实行宽大的政策,使他们自己寻求自身的不足。要根据民众的水平来教授他们道理,使他们可以独立思索,自己寻找方向。百姓犯了小的错误,不要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的错误,而是要根据他的善行来赦免他,使他就像是死人获得重生一样,这样他一定会越变越好,而这也就是实行仁政啊!”

子张听后诚恳地对孔子说:“先生说得对极了。”

孔子说:“因此你要想使自己的话语被别人相信,最好是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要想使政令迅速得到执行,最好是自己先做出表率;要想使人民尽快服从,最好是用正确的道理教诲他们。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些,而不是苛责民众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好的执政者。”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错误,关键在于怎么对待。至察无徒就是说要以一颗无私包容的心来对待他人,不能对人求全责备。作为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至察无徒正是告诫人们要对人宽厚、包容,对他人不能要求过于严格,期望不要太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值得尊重、学习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