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力建设策略

学校教育力建设策略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寄希望于教师的精神境界。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学校文化的最高表现。这种教学文化来自于校长对教学的决策和实践引领。教育的目标绝不能只是单项度的,教育活动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有张力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并因此而成为合理的教育。学习力是学校发展之源,创新力是学校成长之基,竞争力是学校致胜之本。竞争力就是学习力。

学校核心能力是一种系统整合能力。有三层结构:

最深层内涵:学校精神。学校的理念、价值观文化、制度和机制,相当于学校精神系统活动的能力,是学校核心能力的本质所在。

中层核心:是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等。它是学校的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主要是学校从事各组织职能时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是有关创新人才培养和进行知识创新方面的专长和能力。

外层表现:学校的各种优势。即在竞争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和整合运用能力,可能表现在学科与专业、人财物、声誉等层面的学校间比较,也可能表现为学校综合实力间的比较(硬件设施、学生基础、区位优势等)。

(一)铸建“校魂”工程

办教育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学校精神,是学校品格的凝炼和神韵的描述,是教育目标的诠释和教育内涵的解读,更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管理者应把握打造学校精神的途径。管理者要明理,树立正确的理念,设计明确的愿景,理清学校发展思路,要保持自身显性理念与隐性理念的一致。教育寄希望于教师的精神境界。教师的精神境界有多高,教育的境界就有多高。

1.学校之强,在于精神之立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学校文化的最高表现。学校精神的崇高地位,使其在育人铸魂工程中发生强大的导向、凝聚与塑造功能,是学校办学理念品牌影响力的精髓与灵魂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其育人过程是一种不经意的潜移默化过程。而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正与扬弃、筛选与吸收、整合与创造则是学校精神传承创新成败的关键。

学校精神是全体师生员工在建设和发展学校的过程中形成的鲜明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概括和升华。学校精神首先是一种对自己肩负的使命的高度自觉,是师生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所汇聚的是各种人力资源在同一方向上的努力与追求

2.校长最高的领导艺术是对教育教学文化的培育

当文化价值、教育思想被注入、被表达、被唤醒的时候,学校的每个人会成为学校发展的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这种教学文化来自于校长对教学的决策和实践引领。

教育之真谛——保持必要的张力。教育的目标绝不能只是单项度的,教育活动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有张力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并因此而成为合理的教育。没有张力的教育只能是片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或者会让人变得偏激乃至疯狂,或者会让人变得死板乃至呆傻。抓好“校魂”工程,完善校长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校长竞争、激励机制,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一批名校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校长队伍。

(二)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即首先建立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有问题,不是找校长,而是翻制度。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集体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被管理者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教师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也许在分粥问题上,多少体现了这一点。

1.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师者王”就是领导者非常谦虚,尊奉真正贤能之人为老师,从而“王天下”成大功。如周武王,用姜太公尊之为国师,其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又用姜太公并尊为尚父。汤用伊尹,齐桓公用管仲尊之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师。“用友者霸”就是领导者对下属像兄弟朋友一样。如刘邦用萧何、韩信、张良,苻坚先生用王猛,刘备用诸葛亮等,都是用友。“用徒者亡”则是指专用言听计从、唯唯诺诺、顺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会失败的。这是曾子体察历史经验而后据以说明历史兴衰成败的用人原则,这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揽人才的办法。

“用徒”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友”让自己受到约束,“用师”却让自己受到压抑。所以,今天喜欢“用徒”的领导者远远多于“用师”者。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上进行领导、管理、周旋、应付。久而久之,时间、精力、健康、知识、智慧、思考力……都会受到亏损而缺乏增长!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复着。我们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洞察未来;我们只有拥抱智慧,才能见证“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之真谛。

感悟1:一道无解的难题——为什么最优秀的人往往得不到重用。

有人说,一流人才往往得不到重用(因一流人才都有鲜明的个性、都是爱憎分明有脊梁的人物,不会趋炎附势、左右逢源)。用的都是“二流”人才,三流人才一般也用不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最优秀,就成了所有人的对手,这是竞争社会的必然结果。由于你成了众人摧毁的对象,你的任何成就,都会成为人们不舒服的基础。于是,打击,就接踵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庸的人,就脱颖而出。因为这些中庸的人大家都不关注,所以,这些人的缺点就得不到注意。

感悟2:武大郎开店,总喜欢比自己矮的。

尽管优秀人才是领导搞好工作的基础,但一些领导未必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心胸狭隘的领导,用人就是这么简单:听话就行!下属太能干,上司心里不安,整日提心吊胆!俗话说:徒弟得艺,师傅吃屁!就是这个道理!

感悟3:打破关系用人,创新制度用人机制,建立用人监督机制。

邓小平说过,一个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为好人,一个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为坏人。干部选拔,既要选“优”更要保“廉”,廉是优的前提,不廉就不是优。社会需要一个科学廉洁的干部选拔机制,需要造就一代整体廉洁的干部队伍。

2.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

现代学校的竞争与发展取决于三个关键性因素,这就是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的长期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学习力是学校发展之源,创新力是学校成长之基,竞争力是学校致胜之本。现代学校竞争实质上是这三种力的较量,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主动和领先优势,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超越对手并长期保持发展的优势。

所谓提升学习力,就是从“学会”走向“会学”,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本领”转变,由“刻苦学习”向“快乐学习”转变,以学习增强本领、创造快乐,挖掘和激发人的学习力。所谓创新力,就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得益于创新力,创新力彰显于竞争力,而创新的根源是学习。竞争力就是学习力。因为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又是学习力的竞争,是学习速度和效果的竞争。

3.中国改革的八条基本经验

经验1: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也没有出路。

经验2: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经验3:要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

经验4:是“异端”,还是“正途”,要靠实践来检验。

经验5:“骑自行车原理”。自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这就是“骑自行车原理”。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改革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

经验6: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和巩固改革成果。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这一深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启示: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

经验7: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经验8: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的理论准备。

(三)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建立全面、全程、全员质量管理系统,强化操作环节。所谓全面管理就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师资培训、行政、后勤工作进行全面设计并进行质量控制。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将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纳入强化管理的范畴,努力达到“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凡事有考评”,并通过建立集中决策,分头把关,快速反应,迅速落实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构建由责任制度体系——督导评价体系、反思反馈体系构成的运行机制,达到民主、开放、科学地管理学校。

1.评价:“强化导向,促进发展,协同推进”

例1:著作《新教育“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在前言中说:“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学会生存》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

(1)全面质量管理是持续改进的行动哲学

全面质量管理被描述成为领导、设计、规划和主动改善以及关注质量的驱动力的哲学。

全面质量管理可以用两个相关但是略有不同的概念来说明。第一个是持续改进的哲学,第二个是用全面质量管理来描述工具与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是种心态,也是一套实际行动,既是一种心理态度,也是促进持续改进的方法。

(2)促进学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面”指的是组织中一切的人与物都包含在持续改进的事业中。全面质量管理中的“管理”也一样,指的是所有的人,因为机构中的每个人,不管地位、职位、角色如何,都是他们自己职责的管理者。

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套口号,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系统化的方法,是一套帮助教师及学校管理的工具。质量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教育领域的特点,建立符合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体系。

(3)培育学校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

在教育界中适当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可帮助学校应对新的外在压力。全面质量管理的哲学是大规模、鼓舞人心、包罗万象的,但是实际执行则是小规模、高度实际而且渐进的。改善的本质是小型计划,希望建立成功与信心,并且作为以后更进一步改善发展的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改变态度与工作方法。如果全面质量管理要发挥影响,机构里的员工必须了解并且实践这一点。

(4)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关键在于从根源处控制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后,要从服务的角度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形成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服务链,强调学校要建立一套“质量体系”,以“持续地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面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强调从内容和过程两个角度区分学校工作质量。

……

例2:《新教育“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创新之处

(1)提出新教育的概念:阐述了新教育,激扬生命;新教育,为学习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教育领域后,要从服务的角度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形成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第一线的服务链。

(2)倡导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构建和谐教育、和谐学校。

目前正值教育改革之际,因此需要有适应自己本土化的管理理论、管理哲学、管理工具。《新教育“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可能为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和操作平台。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文化的改变,而要改变一个组织的文化则是缓慢的历程,不可急于求成。

(3)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从根源处控制质量。强调学校要建立一套“质量保证体系”,以“持续地改进并提高教育质量”。要使全面质量管理成为管理的基准,会给教育界乃至社会带来长期的利益。

……

2.尊重成长中的差异,促进差异中的成长

研究《学校教育力》为我们送来了一种超越平凡,追求卓越的视角和思路。研究学校教育力,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会给教育界乃至社会带来长期的利益。

思考1:学校教育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它既有显性的表现,又有隐性的内涵;既有静态的对峙,又有动态的起伏变化。因此对学校教育力的评价不能单纯地以静态的观点来考察,而应从立体的、变化的角度来实施评价。为此,我们应高度关注学校的执行力、文化力、领导力等。

思考2:执行力是学校的生长力。

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教育力。就学校而言,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发展力。

提高校长执行力。执行力就是实行某项计划、命令的能力。研究学校管理的执行力,就是探究在学校组织管理中提高师生“高效率的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的方法、策略,总结在学校教育中开发最佳人力资源的方法,提高领导管理行为及学校管理效能。

思考3:文化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校园文化是“改变人”的工程。一流学校的建设之路可以殊途同归,但一流学校的根必须深深地扎进精神土壤。校长的文化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因为它将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转化为学校的文化力!

思考4:提升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就是一场“戏”的总“导演”。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造就一批骨干教师,而能否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关键在于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就是一场“戏”的总导演,没有一个高水平的“导演”,实施素质教育,实行高效管理,办出特色学校,提升综合教育实力都将是一句空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