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战略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与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是驱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轮子,要实施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领域,推进新兴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在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已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业,追赶和超越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实行跟随发展战略是传统服务业现代化的基本选择。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然结果,是支撑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5.1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增速超过服务业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从2007年的39%提高到2020年的50%,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引擎;

传统金融、运输、商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政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业网络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内容、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初步形成若干国际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一批发达城市实现从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型;

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突破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与领域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规范体系;

传统服务业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5.2 战略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调动各部门各地方的积极性,突破共性技术,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推进示范应用,加强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速现代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进程。

1.双轮驱动,突出新兴产业

推进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与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是驱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两个轮子,要实施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领域,推进新兴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提升传统服务业,就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金融、物流、商业、旅游、教育、医疗等传统服务业,改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实现传统服务业的网络化、集成化和现代化。提升传统服务业是服务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服务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装备水平、技术基础、管理理念、监管能力等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在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已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业,追赶和超越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实行跟随发展战略是传统服务业现代化的基本选择。

实现新兴服务业的跨越,就是紧紧抓住信息技术步伐加快新业务、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机遇,围绕互联网、移动通信、游戏动漫、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创新发展环境,凝聚发展人才,积累发展经验,壮大产业规模,实现新兴服务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然结果,是支撑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现技术重大突破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因此,应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支持的重点领域。

2.融合发展,推动集群互动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在融合中衍生分化、在分化中进一步融合的过程,推进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适应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制造业的集群化推进服务业的集群化,加快融合基础上的集群互动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发展特点,要加快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骨干企业集中、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全国形成一批多层次、有特色,面向世界、辐射全球的我国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

融合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它包括技术的融合、服务业产业链的融合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集成与融合是现代服务业技术发展的最基本特征,构建推进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所谓服务业产业链的融合,就是运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标准制定等手段,推进服务技术、商业模式、服务形态的创新与融合,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服务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服务运营商、硬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内容提供商等上下游各环节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长期竞争优势。

集群化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产业提高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动、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集群互动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在空间上融合的具体体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经济结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过程的结合日益紧密,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融合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呈现出服务化的趋势。在空间上,要以中国制造业集群优势带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横向协同,强化业务联动,完善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建设,以现代服务业集群化提升制造业集群水平,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

3.自主发展,立足模式创新

现代服务业既是服务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愈发激烈、分工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要坚持自主发展的原则,推进自主创新、自主发展。同时,要把握现代服务业要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深入融合规律,把服务模式创新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自主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国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把自主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石,处理好引进和创新的关系。自主发展的核心是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体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对信息技术依赖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同时现代服务业本身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就是面向各类服务需求,围绕服务过程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融合多种技术与系统,形成创新的服务技术与产品,为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新业态的形成提供基础支撑环境。

服务模式创新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服务模式创新就是以企业、产业、行业信息化为基础,融合现代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流程,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制政策的不断开放、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服务模式创新成为互联网、数字内容等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从加快现代服务发展的角度来看,应着力把服务模式创新作为支撑的重点。要注重服务模式、技术与系统、业务规范的标准化、专利化、产品化,占领模式、技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4.共性支撑,坚持示范带动

共性技术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应以支持共性技术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以推动共性技术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着力点,加快行业内和行业间技术的集成创新,构建现代服务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和支撑环境;要通过共性技术的创新及示范带动,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共性技术是产业发展支持的核心。共性技术和行业应用技术都是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产业资源相对稀缺的大背景下,应把具有全局性、带动性、战略性的技术领域作为支持的重点方向。从现代服务业科技自身的发展来看,涉及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基础性、共性技术,往往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强化共性技术突破是支持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是解决现代服务业在技术改造和经营模式问题的关键。

示范带动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共性技术与专项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围绕着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行业特色,从满足行业要求、提升行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组织实施行业、区域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工程,在应用中完善解决共性技术、标准规范、产业环境等发展瓶颈问题,引导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5.创新体制,加强科学监管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改革与深化的过程,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建立科学的市场监管体系,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深化改革是现代服务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服务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于政府管制的产业,其发展依赖于制度的持续创新,其发展对人才供给、融资体系、市场环境、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既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的挑战,也面临构建适应现代服务业需求的现代管理体系的任务,电信、金融、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政府管理和运营体制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其改革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同时,现代服务业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深化改革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科学监管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新时期政府管理的新要求。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创新周期短、生产环节多、市场变化快的新技术服务业,基于技术、标准、市场的产业联盟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规范运营、制造、内容、渠道、营销的有序发展,成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面对现代服务业市场多头管理与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要适应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对市场监管的需求,建立一个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监管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5.3 发展重点

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现代管理理念已经融入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之中。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数字内容、信息服务业、教育公共服务行业、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行业、社区公共服务行业是重点的发展方向。

5.3.1 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

在传统电信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快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通信服务等网络服务业发展。

1.发展规划

(1)发展路线

在发展路线的选择上,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将吸取资源基础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各自的优势,屏蔽各自的缺点,遵循整合模式的发展思路进行发展和演进。即,在战略上强调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技术创新并重,有选择地发展主流趋势、能够解决自身实际发展困难的项目,基于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愿景、发展走向和自身需求,考虑发展路线。

(2)发展思路。

CIEIDp(China Internetbased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是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顶层发展战略。

CIEIDp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服务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路线,实现从世界一流的技术应用能力向世界一流的服务创新能力的转变。

CIEIDp通过“打造精品网络”等9大战略举措,保障“移动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等4大重点工程的平稳落地,不断提升我国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享誉世界的互联网新兴服务基地”。

2.重大工程

(1)中国p2p标准化支撑平台核心示范工程。

主要目标:制订互联网内容发布系统监控接口规范、互联网内容监看技术规范、互联网流量分类分析规范和p2p流量缓存发现协议规范。

实施方案:p2p标准化支撑平台将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宽带p2p应用推进联盟牵头,依托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网络运营商、p2p应用服务商、内容提供商,以行业联合自律的方式推进。通过标准和自律的形式,调和产业链中现有矛盾,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创造多赢的产业环境,推动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将来国家更好地实现对互联网的管理和利用,提供基础技术保障和标准支撑。

(2)中国农村移动信息化服务示范工程。

主要目标:以信息化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使广大农村和城市一样享受到信息化的益处,最终消除数字鸿沟,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我国,由于手机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率远高于个人计算机(pC),移动互联网对我国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它是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更现实也是更适宜的方式。目前,信息的闭塞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巨大壁垒,并极大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成本。从实际需求来看,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农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广大农民亟须在教育、医疗、科技培训、市场产品信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服务。Cp/Sp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并按照农村需求提供信息服务;运营商、Sp、业务平台提供商联合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终端厂商和运营商、软件开发商一起协作进行终端研发和定制的工作。

实施方案。

①进行产业链的整体协作,参与单位包括有农村地域特色的区域运营商、农村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Sp)/内容提供商(Cp)、有较高研发能力并能够提供低价终端的终端厂商。Cp/Sp整合社会信息资源,并按照农村需求提供信息服务;运营商、Sp、业务平台提供商联合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终端厂商和运营商、软件开发商一起协作进行终端研发和定制的工作。

②对基于农村需求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手机终端和业务资费等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和开发。结合我国广大农村用户的需求特征,借助移动互联网提供的相关技术,在示范工程中需要采用价格低廉的定制终端,并具有一键完成所有业务的特殊设计、极简化的输入方式、实用明晰的业务门户、在低廉终端上的定制信息软件(如移动Widget)、语音和文本的自由转换等特点。

③协调产业链各方,并以移动运营商为龙头,提供特定的农村信息化服务。在示范工程需要制订特定业务方案、网络方案和合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的特定需求进行业务设计,根据该区域的用户需求规模构建网络资源,根据业务和产业链各方的特点确定合作模式。

(3)移动互联网商务应用示范工程。

主要目标:本示范工程涉及的业务众多,下面以移动RSS、移动SNS、移动Widget、移动电子商务为代表具体论述。

①移动RSS。与传统搜索引擎式的信息收集方式比较,移动RSS(移动信息聚合器)技术完全按照用户的主观意愿、通过用户关心的专题或关键字表达,把大量散乱分布的所需信息自动汇总并推送至手机,只要手机在线,就会立即看到按照自己意愿分类的最新、最快的定制信息,还可不断刷新内容,随时获取最新推送来的RSS信息。

②移动SNS。SNS是Web 2.0的核心业务,具有Web 2.0业务的广泛用户参与内容产生特征和社会属性。依托移动SNS,用户可以享受丰富的移动Web 2.0服务,如移动博客、移动播客、视频移动上传、图片共享和移动即时通信等。借助移动互联网,SNS业务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移动通信的唯一性和实时性与SNS的基础理念不谋而合,移动与SNS的结合将带来更为爆炸性的发展。首先,在现实社会中,移动终端就是用户联系朋友、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而SNS网站在虚拟社区中的作用与移动终端类似;其次,移动终端中有用户人脉的全部信息,将SNS加入到其中,将实现真正的病毒式扩展。

③移动Widget。移动Widget是一种可供自己制作和自由下载的工具集合,一般都很小,无需通过浏览器便可连接到网络,信息不需要用户搜索,会自动推送给用户。移动Widget是移动业务开展的应用形式,如果说移动RSS代表的是内容,移动SNS代表的是社会化网络的映射,则移动Widget就是将相应的业务在手机终端展现的渠道和技术。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展现能力虽然发展迅猛,但是远不及个人计算机,通过Widget良好地将业务展现在移动终端,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有助于我国移动互联网整体业务的推广,促进信息服务业的进步。

④移动电子商务。以移动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市场的繁荣,为广大企业用户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电子商务应用。结合行业、企业电子商务需求,针对不同行业进行高端行业移动电子商务业务试点,如金融保险、通信、物流、快速消费品和零售业。真正提供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即时有效、高服务品质的业务。例如,适时推出移动交易、移动商业用户电子商务、移动公共交通缴费和移动公用事业缴费等业务。

实施方案。

①面向个人高端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是丰富的开放创新性互联网应用与无所不在的私密性个人移动网应用的结合。面对高端用户,如果要实现多种业务、提供快速的信息处理,需要操作平台商、应用开发商、移动运营商、手机制造商、芯片厂商、内容提供商,在平台、应用、运营、硬件、芯片、内容资源等方面全面合作。而终端的功能越多元化,资源整合的工程将越复杂,因此,面向高端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更应该协调多方合作,积聚多方力量,形成一个有机协作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合作链。

②示范工程初期,应以有经验、有创新能力的移动运营商为主导力量,带动产业链其他各方协作,选取特定的业务进行重点开发推广。因此,初期进展中,应优先选取我国有经验、有创新能力的区域运营商,优先选取用户易于接受、有较好应用前景、示范作用的特定业务进行重点推广,在实施方案的逐步进展工作中,再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其他业务和地区。

(4)SaaS产业示范工程。

主要目标:打造SaaS软件运营支撑平台,提供SaaS应用的部署、执行、监控、运营和交互等技术支撑;提供全面的服务功能,支持安全认证、支付清算、信用分级、授权管理、运营计量、支付清算、权责界定、即时通信和智能商务等多种服务;掌握一系列基础核心技术,包括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大规模集群运算及负载均衡技术,灵活配置和应用集成技术;突破海量电子商务交易的支付技术,提供高可靠的交易安全保障技术,以及信用与风险控制技术;推广电子商务交易和在线软件管理技术,开发电子合同管理和电子货币管理等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技术;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支持电子商务,开发物流业通用服务接口及物流交易的综合信息平台,解决电子商务中货的问题。

实施方案。

①资金与场地。整个工程的投入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完成。国家拨付一部分资金,地方政府支持一部分或提供土地使用资源,企业自筹大部分资金。此外,杭州市正在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程,其中一个重点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一试点工程也必将为SaaS产业示范基地提供后续的资金来源。最重要的SaaS软件互联平台将建立在SaaS产业示范基地中。同时,SaaS产业示范基地也将为符合条件的优秀的独立软件供应商提供廉价的办公场所。从技术上考虑,SaaS平台需要异地灾备中心。异地灾备的地方应当是一个能源充足、基础设施较为完备、重大自然灾害较少,并在国家战略中处于相对安全的地方。

②基础设施。电力工程是SaaS运营平台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除基本的电力设施之外,还需要强大的后备电力保障系统。电力工程必须按照核心通信设施相同的电力需求标准来建设。通信工程同样是SaaS运营平台的关键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通信工程。此外,SaaS运营平台对网络的带宽要求很大,不但需要光纤主干网直接接入基地,还需要基地内的网络具有高速和高可靠要求。还有其他设施,给排水工程保证办公用水、污水处理和防洪抗涝;交通工程保证人员和车辆的畅通和安全;照明工程要在节能环保和提供高质量照明环境两方面取得平衡;绿化工程要为整个SaaS产业基地提供绿色环保的办公环境,创造舒适的工作条件。

③企业进驻。进驻SaaS产业基地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享受国有土地使用权、SaaS产业基地管理费等的优惠和优质服务;可以免收租金或以优惠价租用基地内标准软硬件设施,优惠使用基地内统建的生产、科研用房;优惠购买基地内居住功能区的商品房。进驻企业开发SaaS应用项目,可以无偿或有偿申请使用各级政府的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其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基金。金融机构将运用多种信贷方式优先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重点SaaS企业和项目的有关人员因公出国、出境符合条件的,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或赴港、澳审批办法。进驻企业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本科、中级职称以上)予以优先满足;需要引进的外地计算机和软件类科技人员,优先给予安排户口指标。为进驻企业的员工给予照顾,教育部门在其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安排。留学人员到基地工作的还可享受优惠待遇。

5.3.2 数字内容

推动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与传统的出版、媒体、娱乐、唱片等行业加速融合,加快数字媒体、网络游戏、数字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围绕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推进网络与内容协同发展,培育新的网络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网络文化传播体系。

1.产业发展重点

(1)重点发展娱乐性的数字内容产业。

娱乐性的数字内容产业是以信息网络平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运营平台提供声光娱乐给消费大众的产业。这部分数字内容产业,以用户为满足自身需要所付出的消费支出为主要赢利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部分开支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市场的增长潜力很大。数字游戏、数字影音和数字动漫是娱乐性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重点。

(2)加速发展严肃性的数字内容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从广义角度来讲,不仅仅限于娱乐、传媒、学习、出版等行业和应用,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语音识别等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其他公共服务及商业化服务的趋势日益呈现。数字学习产业、数字出版产业、非主流严肃游戏是严肃性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重点。

2.商业模式创新

非主流严肃游戏市场要求游戏开发商必须从传统的企业—消费者模型,转换为企业—企业的模型,新的商业模型正在形成。有些新公司专门开发此类非主流的严肃游戏,有些则致力于开发混合模型。英国闪雷(Blitz Games)成立了专门为军事、健康护理、公司和教育市场开发严肃游戏的部门。同样,日本也开发了严肃游戏SGLabs。大企业也开始尝试运用游戏技术来训练员工和联系远程员工。

非主流严肃游戏已经成为动漫游戏产业新的增长亮点,但国内对严肃游戏的研究投入相对滞后。科技部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动漫游戏开发平台、测试平台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以娱乐为主的网络游戏方面,严肃游戏的科研投入还比较低。国内游戏企业在游戏研究方面的投资一直不足,在严肃游戏方面投入更不足。这严重制约了国内严肃游戏技术的研究水平,也制约了严肃游戏产业的发展。

“非主流严肃游戏研究及服务示范”专项将在四个基地动漫游戏方面已有的基础上,开展非主流严肃游戏开发平台、游戏音乐与心理学结合进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将制订非主流严肃游戏制作、测试规范,整合相关研究成果和设备环境,为国内的非主流严肃游戏研究提供环境支持。利用游戏音乐,结合游戏场景,正确引导人的心理是专项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研究在汶川地震后人们亟须心理治疗的大背景下开始的,将在改变人们对游戏只是个人娱乐的传统看法,突出游戏的社会效益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作用。

“非主流严肃游戏研究及服务示范”专项的主要目标是整合基地现有力量,在非主流严肃游戏开发关键技术、非主流严肃游戏音乐与心理治疗结合方面进行研究。建设一个非主流严肃游戏开发平台,制作1~2部可应用于自然灾害重建中心理治疗的示范性严肃游戏。

3.重大工程

数字内容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数字内容支撑服务为特征的产业重大专项工程的启动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成为产业发展和壮大的支撑。

(1)数字内容素材库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内容素材库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将聚焦数字内容创作中需要用到的各类通用的数字媒体精品素材,包括模型、贴图、视频、音乐、音效、图片、动作表情数据、插件等,解决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和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技术,为数字内容企业和个人创作者提供素材的综合服务,为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提供集影视、动漫、游戏等多种媒体素材为一体的综合性精品素材库,使数字内容产业的各个方向有机融合。素材库还将成为精品素材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提高我国数字内容创作的总体水平,并将成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之一。

(2)面向数字内容生成的工具库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数字内容生成的工具库服务平台建设”专项将研究数字内容生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工具集资源等,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工艺特色、技术先进可用、插件和其他工具集丰富、具有可替代和可交换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生成关键技术,符合内容创意战略。专项的主要建设目标是:针对数字内容中高清影视的制作,定义一套相对完整的生产链流程和建议标准;针对数字内容中的关键技术,提出一定比例的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实现对数字内容中间处理环节的简化。

(3)网络化数字内容协同制作平台建设。“网络化数字内容协同制作平台建设”专项将构建网络化数字内容共享与公共计算服务平台,为内容制作人员提供协作环节中所需的各项专业化操作服务和公共服务,还将集成各类自主产权的特效软件工具、插件与系统,建立网络化分布式数字内容协同设计与制作平台,为技术的流程化应用提供实用性实验验证环境。通过统一的门户、统一的服务接口,向数字内容制作人员提供开放共享的环境,并通过该平台协同制作2~3部高质量的公益性数字内容作品,成为我国数字文化内容产业的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力量。

(4)非主流严肃游戏研究及服务示范。“非主流严肃游戏研究及服务示范”专项将开展非主流严肃游戏开发平台、游戏音乐与心理学结合进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将制订非主流严肃游戏制作、测试规范,整合相关研究成果和设备环境,为国内的非主流严肃游戏研究提供环境支持。在非主流严肃游戏开发关键技术、非主流严肃游戏音乐与心理治疗结合方面进行研究,建设一个非主流严肃游戏开发平台,开发应用于自然灾害重建中的心理治疗的示范性严肃游戏。

5.3.3 信息服务业

1.产业发展重点

(1)优化提升通信服务业。

大力发展固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无所不在的宽带网络。促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山区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宽带网络在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普及应用。抓住3G网络建设机遇,努力推动TDSCDMA网络在全国的覆盖。提升TDSCDMA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促进TDSCDMA在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拓展行业用户市场。大力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子商务、交互式游戏、移动办公室等新兴3G业务,积极占领3G产业链的制高点。加快无线城市建设,研究探索无线城市服务和运营模式,鼓励无线宽带接入服务、无线视频服务、智能交通服务和智能楼宇服务、应急公共服务等的广泛应用,支持开展环境监测、公交电子站牌、安防监控系统、多媒体信息播报等城市信息管理业务。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大力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通信增值业务。突出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通信增值服务,吸引国外优秀的增值业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落户中国,促进网络增值服务业集聚发展。

(2)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

继续推动系统集成业务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系统集成企业,加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管理,培育和规范系统集成市场,搭建系统集成企业推介服务平台,构建系统集成服务评估与监督体系。

扶持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网络设备、汽车电子、医疗电子、信息家电、仪器仪表、工业控制、机械设备及其他传统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采取税费减免、融资补助等方式,鼓励软件企业并购重组,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国产软件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提高国产软件的整体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鼓励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鼓励我国企业为外国及港澳台公司、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以系统和应用的设计、开发、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大力拓展金融、电信、物流、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所从事的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及分析、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加快推进数据分析、研究用户化解决方案的知识处理外包服务;加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

(3)大力发展高端IT咨询服务业。

推动国内IT咨询企业的业务不断从以市场为中心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延伸到为企业(集团)提供的管理战略咨询。推动国内IT咨询企业做大做强,进军高端IT咨询服务业。

2.技术发展重点

重点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标准体系等建设。

(1)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光纤骨干传输网,优化网络结构,实现主要城市城域网高速互联。加快有线接入网络的宽带化改造,建成可承载多业务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接入网。推进光纤到大楼、光纤进家庭、宽带到个人的进程。大力建设城市无线宽带工程,完善新一代无线通信基础设施,重点城市要率先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其他城市的中心区和机场、车站、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加快实现无线宽带覆盖。加快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双向数字化改造步伐,建成覆盖全省、能够全面提供高清互动多媒体信息服务的数字家庭主通道。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进村入户能力。

(2)加快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格局。加强广州、深圳等现有的国家级软件和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在经国家有关部门公告保留的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内,加快建设移动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创意、工业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和软件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产业专业园区;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建设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业专区。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为园区提供优质低价的电信网络服务。

(3)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服务和发展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研发支撑服务。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强化现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无线射频识别、卫星导航等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面向行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动漫公共设计平台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担本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4)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大信息服务业的标准建设力度,标准制定要适度超强并充分考虑技术发展的影响。组织制定国家信息服务业标准规范的总体规划。提出信息服务业标准规范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统筹信息服务业标准制定工作,支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服务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信息服务业行业统一标准的制定,如制定统一的系统集成和应用标准,统一的结算、支付、电子证据、物流配送标准等,通过统一标准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推动信息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标准规范制定。针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市场潜力大的领域,加快信息服务业行业标准的建设,完善和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研究建立通信服务、软件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移动终端内容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IT咨询服务、个人数据保护等领域的标准规范。加强标准制定的开放性,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信息服务业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3.商业模式创新

从我国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企业商业模式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复制、并购、基于内部资源的整合、基于外部合作等几种。

(1)复制模式。复制是信息服务业企业学习与模仿别的企业的商业模式,形成自己企业商业模式的一种途径与过程。信息服务业企业商业模式实现可复制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学习与模仿国外的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包括国内不同的信息服务业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与模仿;复制途径在表现形式上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在不同地域复制、也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复制,还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复制等等。复制是我国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初期商业模式实现的最基本途径。

(2)并购模式。并购是信息服务业企业商业模式实现的重要途径。一些信息服务业企业欲进入新的服务领域,丰富和健全自己的商业模式,往往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对相关企业进行并购。这种途径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经济形势的好转尤其经常被信息服务业企业使用。新浪和搜狐等门户网站企业的许多商业模式都是通过并购实现的。例如,新浪网自2003 年以来就进行了数次收购,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3)基于内部的资源整合。基于信息服务业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是信息服务业企业商业模式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信息服务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多个环节之中,不同的商业模式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和资源,比如客户、技术等等。信息服务业企业可以利用这些相同的环节和资源,将其整合到不同的领域,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商业模式,加速商业模式的实现。基于内部资源整合实现商业模式的案例很多。比如新浪网最初不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但是,随着其内容的领先优势的确立,吸引了大量的访问人群,新浪网开始买入相关技术,向广大网民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使得自己的电子邮件业务很快发展起来。

(4)基于外部合作。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对传统产业也有着巨大的改造和提升作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信息服务业企业的商业模式跟传统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因此,外部合作也成为加速信息服务业企业商业模式实现的途径之一。

4.重大工程

(1)SaaS应用推广工程。

重点扶持和推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SaaS运营平台。为国内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具备高度公信力的信息化在线租用服务,从而消除用户对数据安全的疑虑。SaaS运营平台要充分考虑到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为接入平台上的各类应用提供统一的接口语言,使得不同软件供应商提供的各类应用在平台上能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用户使用平台的在线软件的积极性,为积累企业用户打下良好基础。SaaS运营平台可以让用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存储方式,避免了互联网使用环境的单一选择造成用户使用上的不便,增强了在线软件的可用性,很好地适应了用户在多种环境下的操作需求。SaaS运营平台能够使得一些用户在非网络环境下同样可以使用网络环境下如查看信息、修改信息等诸多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明显的便利。SaaS运营平台可以使得具有传统行业管理软件开发经验,但不具备SaaS软件技术的软件企业很方便地定制出满足某些行业特征的行业化解决方案。

(2)国家信用信息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建设工程。

根据目前信用体系的建设情况,国家主要侧重建设以下10个数据库分中心:①以公安部门为中心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包括企业与公民个人的基本信息,个人家庭情况及企业与个人的不良信息。②以工商部门为中心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包括企业的注册资料、未经过年检的企业名单、投诉情况、控股企业情况、资本构成及变动情况、企业领导集团(法人代表及高级管理人员)情况。③以人民银行为中心的企业与个人财产及居民公用事业缴费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包括银行开户及存款、贷款、还本付息及不良记录、个人其他相关记录等,以及水、电、煤、电信等公用事业缴费信息。④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中心的个人与企业社保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包括企业和个人交纳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关记录。⑤以民政部门为中心,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建立由行业组织采集的各成员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包括成员违反行业自律规范的记录。⑥以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为中心,建立企业与个人住房公积金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包括企业与个人住房公积金交付与使用记录。⑦以税务部门为中心的企业与个人缴税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包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企业与个人各项税收缴纳情况和逃骗偷漏欠税情况。⑧以城市建设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包括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及其主要领导人员的基本情况、违规或欺诈行为以及建筑施工质量等记录,与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信息。⑨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中心的企业产品质量信用信息中心,包括产品抽检情况、质量事故责任等信息。⑩以纪检监察部门为中心的全市社会经济信用信息综合监管数据中心,包括公务员、企业及其主要领导人员的基本情况,违规、违纪记录。

(3)建设电子认证共性技术支撑体系。

项目建设将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和共性服务技术支撑展开,包括技术标准、服务规范等。标准规范建设的重点内容为《一证通标准》、《KEY介质接入标准》、《电子合同标准规范》、《电子票据标准规范》、《电子认证服务系统标准》、《可信时间戳服务系统标准》和《互操作标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的重点是整合电子认证服务业信息资源,建设共享资源数据库,涉及电子认证从业人员、电子签名人、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等,包括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数据库、电子认证从业人员数据库、数字证书信息数据库、电子签名可信数据库、电子签名应用案例数据库、知识库。综合监管的重点内容是建设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监管平台和数字证书合法性验证系统,同时规范行业市场准入、年度检查、业务承接、市场退出等行为,保证电子认证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共性支撑的重点内容是建设面向各方面应用的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共性时间戳服务平台、数字证书有效性验证平台、无线认证系统、电子合同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保障的重点内容是建设电子认证责任认定系统、统一容灾备份系统、电子认证产品评测平台等。接入服务建设的重点内容是建设电子认证服务业门户网站,开发各种接入中间件,设计各种接入协议,为依赖方和终端用户提供丰富的接入选择。

(4)建设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

建设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要有良好的产业定位和有效的产业链,企业在入驻基地时,能从产业链角度进行更好的选择,能够有效节省企业成本,形成良好的学习效应。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格局。其中,北京重点建设以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海淀山后地区研发基地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设计研发基地,以中关村软件园等为核心的软件产业基地,以中关村海淀园(软件园)信息服务外包示范区等为重点的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数字影视内容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发展基地、创意产业基地。广东重点加强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现有的国家级软件和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在珠海建设网络游戏专业园区,在深圳建设动画制作专业园区,在汕头建设数据服务业专业园区。上海重点建设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徐汇数字内容产业基地、长宁多媒体产业基地、国家级动漫和影视制作产业振兴基地、张江国家级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以及建立国际信息服务外包基地。浙江重点建设完善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山东重点推进应用软件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形成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青岛、烟台、威海、济宁五大软件园区相互辐射、相互带动的发展格局。江苏重点建设南京、苏州、无锡等“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城市、街道、楼宇中建设一批信息服务产业集聚区。

(5)区域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工程。

实施产业集群信息服务工程,要围绕提升产业集群的信息服务水平,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信息化应用平台,设立一批重大集群信息化专项,促进主要区域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①提升产业集群信息服务水平,重点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培育并形成新型的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增强信息化规划、咨询、监理、软件开发服务、测试服务、过程管理等功能,建立集产业信息、市场导向、网上交易、产品设计等为一体的专业市场信息化服务体系。②提升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面向产业集群的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整个产业集群提供产业链业务协作和共性技术资源服务,降低产业链协作成本、技术资源配置成本,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集群信息化基础差、人才缺乏的问题,推进产业集群整体的信息化应用。③设立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专项,围绕产业链信息化、园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等,设立一批专项,包括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和示范工业园区的公共服务体系项目、支持产业链协作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面向产业集聚区域的信息化ASp平台项目、面向产业集群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项目、专业化的商务服务平台项目等。

(6)建设面向制造业的网络制造技术支持中心。

网络制造技术支持中心要坚持硬平台与软服务相结合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既要建设为制造企业直接服务网络供应系统支撑平台,又要为各类制造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共享服务功能、企业协作功能、产品协同设计制造功能、在线/远程制造服务功能、资源共享功能、供应链管理功能、虚拟商务功能、虚拟采购功能、产品虚拟展示与销售功能和全方位技术支撑功能等。

(7)建设面向主要经济集聚区域的物流公共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平台。

建设一体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在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基础通信管线资源,建设“一体化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覆盖整个物流园区、物流企业与主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服务中心:物流信息管理交换中心、远程电子结算中心、物流调度配送中心。建设港区联动信息系统;建立物流中心网站和物流中心数据库;建设GIS/GpS系统,实现对物流园区车辆的跟踪调度;建设EDI系统,实现与海关的电子数据交换,具备网上报关功能;整合资源,实现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连接、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平台的连接、电子政务平台的连接以及大型用户企业信息平台的连接等。通过系统的建设,整合各种生产基地、物流企业、批发市场等重要节点的信息资源,建立生产、批发、零售各环节的链式信息系统和物流信息服务体系。

5.3.4 教育公共服务行业

1.产业发展重点

构建数字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应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公共教育的重要和关键任务,只有信息化才能够带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现代化普及化、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国际化等特征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发展,实现教育领域内教育理念、教与学的方式、师生关系等的根本转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①政府要把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重点聚焦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②政府要通过投入、制度和标准建设,带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③要鼓励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高效能应用,同时发展和规范相关教育信息化产业;④政府要继续关注不利地区和不利人群,不断加大投入,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现代信息技术要应用到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充分应用到现有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招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办学质量监控等应用平台建设,面向社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为加强公共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奠定良好的信息工作基础,建立和完善全国教育系统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要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和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工作。①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在已有硬件配置投入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设备,如何保障后续的资源更新、持续的人力支持与投入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转,如何让远程教育与现行农村基础教育体系相融合等问题;②在高校远程教育试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通过更多更好地方式充分利用现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平台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包括面向各类群体需求的远程培训(如农村教师)。要通过构建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远程教育监控系统等来形成远程与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技术发展重点

(1)发展虚拟现实技术革新教学模式。

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由虚拟环境,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环境处理器,以头盔显示器为核心的视觉系统,以语音识别、声音合成与声音定位为核心的听觉系统,以方位跟踪器、数据手套和数据衣为主体的身体方位姿态跟踪设备,以及味觉、嗅觉、触觉与力觉反馈系统等功能单元构成。

虚拟环境的建立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内容,动态环境建模技术的目的就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三维数据的获取可以采用CAD技术,更多的情况则需采用非接触式的视觉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为了达到实时的目的,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至少要保证图形的刷新频率不低于15帧/秒,最好高于30帧/秒。在不降低图形的质量和复杂程度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刷新频率是该技术的主要内容。

虚拟现实的交互能力依赖于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有的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三维显示技术。同样,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都有延迟大、分辨率低、作用范围小、使用不便等缺点。另外,力觉和触觉传感装置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虚拟现实设备的跟踪精度和跟踪范围也有待提高。

虚拟现实应用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场合和对象,即如何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选择适当的应用对象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研究虚拟现实的开发工具,如VR系统开发平台、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等。

(2)发展RSS技术提升网络学习效率。

RSS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XML应用。RSS通过一种“轻量级、多用途、可扩展的元数据描述及联合推广格式”,用于共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新闻、简讯、Web站点更新等。

RSS通过XML标准定义内容的包装以及发布格式,使内容提供者和接收者都能从中获益。对内容提供者来说,RSS技术提供了一个实时、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信息发布渠道;对内容接收者来说,RSS技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阅读体验。学习者通过RSS工具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定制,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学习者还可以对这些信息做出分析和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知识管理能力。通过分析RSS在当前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它不仅改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而且对教育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国内远程教育在RSS方面的应用正处于启蒙时期,总体人数不多,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和搜索领域,RSS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还没有得到教育者的广泛专注。RSS内容提供商还不是很多,但其发展趋势非常令人振奋,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站已经推出了RSS内容服务,如新浪、新华等。如何将RSS更好地为远程学习者服务,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质量,有待开拓。

3.商业模式创新

在传统意义上,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一直是公共组织的“专利”,但市场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改变了这种观念,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惟一提供者,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完全可以承担这方面的职责。这样,公共服务由一元供给走向多元供给成为当代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趋势。就公共教育领域而言,其供给模式也在由一元走向多元。

(1)政府主导整合模式。

政府主导指政府是公共服务生产和提供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起补充或辅助作用。政府主导强调公共服务的属性和政府的基本伦理责任。纯公共产品或部分准公共产品通常采取这种模式。采取政府主导模式的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即使市场能够提供但负面作用过大,可能严重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

这种发展模式适合义务教育阶段。就整体而言,义务教育是非排他、非竞争的,只要到了年龄就可以上学。这两个特征都表明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但是,由于学校办学水平和条件的差距过大,对一个具体的学校来讲,就会出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比如,家长都想让孩子上某一所学校,而这所学校的招生规模是有限的,那么这所学校就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尽管我们也在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也在缩小,但是,优质教育的提供基本上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择校”问题依然存在。即使是将来,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也不可能消除。因此,现阶段的教育服务,特别是优质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拥塞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形成了很强的竞争性。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还要引入市场机制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包括在提供义务教育的许多中间环节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让市场竞争效率优势为义务教育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提供帮助。另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阶段教育,政府可以加大开放力度,吸引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外资、品牌高校运用新体制办学,不断提高优质教育服务业的供给能力,为有需求和有能力的学子提供更多的学位和优质教育的机会。

(2)政府补贴自主建设模式。

在准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大胆探索市场化机制的实现形式,如公共教育领域的非基础教育领域,可以适当加大市场化的力度,深入进行用者付费改革,并通过特许经营、凭单、补贴等方式加强竞争。应该说,这种混合的类型可以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效力。

扩大高中以上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学校法人负责制度,鼓励学校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选择部分公立大学的个别院系,进行教学管理过程的民营化试点。进一步改革教育投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高等教育,甚至在高中阶段等非义务教育上,教育经费的投入体现“体制内做强、体制外做大,公共财政做强、市场资金做大”的原则,把公共财政部分资金主要用于争创一流、建设重点特色高校,把社会资金主要用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以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

(3)完全自主建设模式。

完全自主建议模式形同公共服务模式中的市场主导型,是指私营企业或者非营利性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生产者。市场主导型的产品通常是混合公共产品或者部分准公共产品,如果由公共部门来提供不是效率低下,就是成本过高。市场主导型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重视自由竞争给公共服务带来的积极效应。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国际教育交流、国际文化交流、人才交流、教育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及远程网络教育、继续教育等诸多方面,在这些领域强调完全的市场竞争法则,由市场法则决定优胜劣汰。在完全自主建设的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切实保障广大“用户”的利益。

4.重大工程:全民终身学习的“软”平台

现代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需要“软”平台的支撑,这种“软”平台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搭建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以提供全民学习的支撑平台。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软”平台是应时之需,“软”平台要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公共服务,这个服务不是“运货”,而是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软”平台所提供的有效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可以实现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超市中的随需所取的终身学习。“软”平台不仅能为贫困及边远地区提供及时、高水平的教育,而且还将会在未来对我国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资源共享、资源管理机制的前提条件,以及平台兼容和技术支持,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可获得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自助服务的技术环境。但随着社会发展,大众对公共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民的内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府,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软”平台迫在眉睫。这一“软”平台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能够应对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要求。一方面是学历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更有发展空间的非学历教育的需要,包括新农村建设需求,农民、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企业员工发展需求以及各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些需求要求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能分门别类地提供教学及学习支持服务模式。

(2)资源开发和整合的问题。“软”平台的建设需要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和整合的机制,一方面要进行资源的自主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购买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和整合面向各方面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要尽可能地依托国内现有的全国性、区域性教育办学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包括电大系统、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及远程教学点、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公共数据网等。“软”平台的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网络,统一标准和规范,加强技术改造、系统整合和资源优化。

(3)“软”平台要通过学习环境的创建和资源整合共享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

5.3.5 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行业

1.产业发展重点

(1)信息流程标准化和服务方式远程化。信息流程标准化是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公共医疗卫生流程无标准、共享数据无标准等原因造成信息系统的低水平重复开发、难以移植推广、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而且对公共医疗卫生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危害。电子病历、医学图像系统和远程医疗的发展更需要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流程标准化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发挥政府的权威性,规范医用软件市场,加强医用软件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要尽量引进和采用国际信息标准,同时建立国家标准代码体系。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医药分离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远程电子商务系统是实现服务方式远程化这一设想所必需的技术支撑环境,其目标是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单位、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保险公司为网络成员,通过Internet网络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综合管理系统更加注重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更加重视企业与外界的关系,更加支持全覆盖的服务模式。

(2)共享共用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标准和管理考核标准是促进医疗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当前很多地方使相同类型、相同档次的大型医疗检查设备如彩超、CT、核磁等,从检查程序、图片质量及工作条件到报告单书写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检查结果具有通用性。在组织模式上,可以从大型三甲教学医院开始,依靠少数核心医院带头,逐步扩大范围,在区域间实现互相认可医学检查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开放式、服务型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模式。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要求医生对患者主动提供质量达标、合格完整的检查报告和相应的影像资料,不做重复检查。组织和引导卫生信息资源开发,采取统筹规划、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多元融资、风险分担、资源共享的发展策略,逐步建立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框架模型。着重建设一批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包括卫生技术标准类数据库群、医疗类数据库群、医学教育类数据库群、医学科技类数据库群、疾病监测防疫类数据库群、妇女儿童类数据库群、食品卫生类数据库群、卫生统计信息类数据库群、卫生政策管理类数据库群、卫生经济类数据库群、卫生机构类数据库群、卫生人员类(含专家库)数据库群等。组织规划国家医疗卫生信息数据库的基础设计和结构设计,建立和完善具有综合集成程度的国家医疗卫生信息数据库。

2.技术发展重点

(1)医学图像存档和传输技术,重点研究的领域如下:①提高系统互联性,如采用ACRNEMA/DICOM标准;②提高整个系统的智能化和协同处理能力,如通用信息处理模型研究;③医疗信息库,包括医学图像数据库管理和服务器结构、高性能图像分析工作站、基于内容的医疗图像检索、分布式计算、图像及记录的真实性验证等;④提高系统负载,采用高速网络、大容量存储设备、多级存储、数据压缩算法、快速计算等;⑤简化系统维护,使用图形化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包括处理模型和系统设计;⑥提高系统可靠性,研究中心系统监视和恢复软件;⑦提高临床可操作性,临床质量控制。

(2)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医学图像处理是应用现代图像处理技术,为医生更好地浏览和观察图像中的病灶区或为重要对象提供各种辅助的图像处理功能,包括参数测量、特征提取、图像识别、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像增强、变换等处理技术。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医生工作站,为医生诊断提供更加方便、灵活的图像操作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有效地观察和分析图像,主要功能包括图像的空间变换、图像的增强技术和特征参数测量等。空间变换技术为医生从不同方向、采用不同大小图像进行浏览和观察提供有效边界。图像的开窗显示和增强技术在不影响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将高精度图像的灰度级逐段映射为高级灰度值,使图像以直观的形式为医生的诊断、治疗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直方图均衡使图像灰度信息分布尽可能均匀,增加了像素灰度值的动态范围,从而达到增强图像整体对比度、清晰图像细节的目的。图像边缘刻画图像中对象轮廓的特有属性,保留原始图像中相当重要的信息,通过边缘提取可以获得图像的边缘轮廓,使图像更加简明清晰,有利于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3.商业模式创新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模式要具有区域适应性、经济适应性、群体适应性等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运作模式。

(1)多项融合的社区站服务模式。

多项融合的社区医疗卫生站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通过社区医疗卫生站开展居民健康调查,设立健康档案、家庭合同制保健、社区计划免疫和围产期妇女保健、母乳喂养指导及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统一制订的健康档案要求,结合临床资料和健康检查,逐步建立以家庭为基础和不同人群、不同疾病为类别的真实、科学、完整的健康档案资料,定期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研究,改进社区保健工作和疾病的防治。

多项融合的社区医疗卫生站的规范化建设做到以下几点。①工作明确、职责清楚、考核到位。②实行药品、器械、资料的统一,药品供应、财务管理的一致。③启动特别服务号码,开通家庭医疗求助热线,开展和协调家庭病床,上门输液,送药服务,家庭氧疗、理疗、理化检查,适时启动社区居民体检计划;逐步做到以医疗为切入点,服务站实行医疗诊所化,开通24 小时服务热线。创新我国医疗服务模式,使其向“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方向转变。重视家庭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化、服务的连续性、管理的标准性。在巩固和发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现有参保面和筹资率的基础上,逐步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职工、大中小学生等人群的基本医疗、大病医疗保险方面扩展,以形成多层次、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制。

(2)多渠道整合模式。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卫生部门脱钩,变成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过资格审定、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列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单位。紧密结合医疗流程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范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引导轻病人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打破条块分割、块块分割,实行参保人员就近就医、自由选择医疗机构的方式,促进医疗机构的合理竞争。

政府供给和社会资金的整合。卫生部门从身兼提供者和购买者的双重身份变成购买者和行业监管者,在对比价格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合同方式,从公立或私立医疗机构购买服务。这种购买医疗服务形式的转变,给医院形成了硬的外部约束,提高了医院竞争的动力。私立机构投资建造公立医院,医院建筑物产权在一定期限内归私人投资方所有。投资方除投资建设外,在期限内还需负责建筑的维修保养和提供医院后勤辅助服务。通过私人投资介入,可将投资方和医院的利益捆绑,并在公立医院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运作模式,进而提高公立医院的经营效率,推动医院转变机制,增强经营意识和经营文化,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落地。

(3)公私功能互补模式。

卫生服务体系由公立和私立双重系统组成。公立系统由公立医院和联合诊所组成,私立系统由私立医院和开业医师组成。医疗服务提供的分工比较明确,初级卫生保健主要由私立医院、开业医师、公立医院及联合诊所提供,而住院服务则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政府通过卫生部门对医院进行政策指导。对于那些补偿与报酬等微观管理问题政府则将权力下放给医院,一些敏感问题如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仍要提请政府批准。这就使医院在享有经营自主权的同时保证它们不丧失社会公益性。医院集团实行双向转诊,充分发挥社区医院作用,通过各级卫生保健提供者更好的合作和协作,既提高了医疗质量,又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院集团的互补作用可以减少医疗服务的重复建设,保证医疗服务容量的最优发展。

4.重大工程:建立远程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远程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医疗卫生资源管理、从业证照管理、公费医疗信息管理、医疗卫生信息管理、医疗卫生GIS、医疗卫生WAp网站、医疗卫生决策支持以及医疗卫生公众服务门户等部分。

(1)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体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兼容性、‘总体规划,逐步完善’”的原则,将重点放在“应用系统接口标准”和“应用系统数据标准”两方面,首先解决行业信息系统数据整合和行业内信息充分共享的问题。公共卫生与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集数据采集、存储、备份、分类管理于一体,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与医疗资源数据采集、公共卫生与医疗资源数据库管理和公共卫生与医疗资源查询等模块。

(2)公共卫生与医疗GIS系统依托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GIS平台。其中,公费医疗信息管理主要针对公务员的医疗保险信息的采集和查询,分为公费医疗数据采集和单位/个人公费医疗信息查询。医疗卫生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提供模型管理(包括模型构建、模型存取管理和模型运行管理),对模型库中的模型实施管理,完成医疗卫生资源数据统计和动态分析。卫生WAp网站主要针对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管理系统所有的查询要求,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实现如医疗机构基本信息、医师信息等的查询功能。公共卫生与医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可向公众提供公共卫生与医疗信息发布和医疗卫生机构、政策法规、医疗卫生动态、医疗医保信息、公共卫生常识、公共卫生情况等信息的综合查询功能。门户网站还提供动态管理、站内搜索、信息互动等后台功能。

5.3.6 社区公共服务行业

1.产业发展重点

社区公共服务行业发展的重点是建立社会化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弥补基层社会管理缺位和服务短缺,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1)拓展支持社区发展的资金渠道。社区发展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资助;二是社会赞助,主要是一些财团的赠款和民间捐款;三是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收取的有偿服务费,然后投资于社区建设。

(2)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应承担有限责任。在社区建设中,由于政府资源有限,加上受科层制政府管理架构的限制,对社区居民服务的需求往往反应滞后。由于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较灵活,可以及时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迫切需求。政府只需以合同方式,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对非营利组织进行资助,由非营利组织为社区提供各种服务项目,减轻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负担。

(3)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改善社区服务质量中的作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应加入到社区服务的管理、运行和日常活动中。另外,社区中存在众多不同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使政府部门在社区服务的提供上有比较对象,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品质。同时,非政府组织还可以接受政府机构的委托,相互结成合作伙伴,共同搞好社区管理与建设。

2.技术发展重点

(1)社区呼叫应用技术。社区呼叫与互联网结合,可以通过视频通信建立面对面的服务;采用WAp技术,可以建立互联网的无线访问空间。社区呼叫与语音技术结合,使计算机可以自动完成语音服务,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区呼叫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获取各种数据,从而抽出有用信息,产生科学的分析结果。社区呼叫与CRM技术整合,构建起能够为用户提供一对一服务的方式,满足业务的个性化服务趋势,提高社区的综合服务能力。社区呼叫与社区商业活动相结合发展完整的社区电子商务,呼叫中心提供的信息流的模型配合相应的资金流和物流,可以构建完整的电子商务平台。

(2)社区信息集成技术。社区信息集成技术在社区公共服务支撑技术中包括社区数据的抓取和数据净化两部分。社区数据抓取技术是在社区应用系统中提供统一的数据采集框架,定义统一的数据采集接口,接入各个电子政务或社区业务系统,完成业务系统数据采集。社区数据净化是对社区数据抓取操作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重构和数据整合,包括数据重构和数据整合。数据重构是把由数据抓取获得的数据信息与电子政务数据元规范进行比照和匹配,规整数据信息的名称和内容,将抓取到的数据规范重构成可理解和便于交流的社区数据信息。数据整合根据数据是否被采集复制到本地数据库或数据文件可分为实整合和虚整合。实整合根据社区信息内容提取出相关的社区或居民数据,并将其放入相关的库表中。虚整合仅对数据的处理请求进行加工处理,并不对数据进行物理上的整合。

3.商业模式创新

我国社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要依据我国目前社区公共发展的现状和既定的社会公共发展政策,在充分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开拓多种投入和运营渠道,最大限度地服务社区居民。

(1)政府投资服务外包模式。政府投资的社区服务项目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发展,不盲目扩大投入。服务外包就是政府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在内部生产和市场购买间的权衡,如果政府的组织成本费用过高,就可以利用服务外包的模式运作。例如,汽车托运及存放、法律服务、固体垃圾收集、树木修剪与种植、污水处理、道路修理、交通信号灯维护、救护车服务、公共汽车运营等。公共服务外包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制度、人、资产等,操作过程一般包括外包内容的选择,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促进竞争的情况,投标单位的意向和资质,规划雇员的过渡,公关活动的策划,评价的公平实施,服务的监督、评估等。

(2)政府补贴自主运营模式。政府补贴自主运营模式是市场主体自主运营社区服务项目,即政府对不能从服务中得到的应有补偿给予一定的运营补贴费用。实际上,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是有限的,为了更广泛地提供公共服务惠及全民,政府在能够利用价格机制的项目上通常采取这种运作模式。据调查,目前很多公共服务项目都可以使用政府补贴自主运营模式,如水、煤气、电等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3)完全商业化模式。完全商业化模式是市场主体参与完全市场化的社区服务项目。完全商业化模式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服务方面将逐步完善各项生活配套功能,如:购物功能,提供主副食、生活用品;修理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用品修理的需要;餐饮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早点、正餐和满足学生、老年人用餐;综合服务功能,社区居民理发、洗衣熨衣、服装加工等;可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功能,采取固定收购站和定期流动收购两种方法,保证居民废旧物品下楼就可交售;家政服务功能,社区能帮助居民雇用小时工、保姆、家教等。社区商业模式是一种有别于城市的区域中心商业、大型购物中心、特色步行街的商业形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是一种为本地区居民服务的商业模式,其经营有侧重的特色。针对社区居民的消费特征可以采用灵活的经营策略,随着社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以物质消费为主的传统消费观转变为现代的综合消费观,以家庭为载体的休闲消费、文化消费、娱乐消费、服务消费成为生活的主流,并逐步向体验消费发展。

4.重大工程: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应用平台

社区公共服务综合应用平台从基层政府入手,以推动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针对目前基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信息孤岛、资源浪费或不足、服务分散且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采用“条块结合、以块促条”的建设模式,通过数据整合、业务结合和服务集成这三个层面的有机集成,建立协同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从而为公众提供综合的、便利的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电子政务重点转向以服务为主,寓管理于服务中,推动基层政府完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带动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的发展,方便居民的数字化生活,提高国民信息能力,催生现代信息服务业。

5.4 科技支撑

(1)面向服务的基础性支撑技术。该层次解决各层面的共性技术问题,包括通信和网络、数据管理、服务运行环境、服务系统、服务访问、服务获取等。这一层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石,需要众多理论和技术工作者的共同参与。

(2)服务构件。服务构件层结合基础支撑技术,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提供可以复用和共享的服务模块,从而为服务平台的运行和服务系统的架构提供有效支撑。在该层,一些重用的功能模块,如计费、支付、数字认证等,经过有效封装,为上层应用提供了相对的技术实现透明性;一些相关服务的信息资源,如天气预报信息,也可以封装成服务构件,在相关服务中实现共享。

(3)服务平台。服务平台结合行业、区域、领域的服务共性特征以及业务流程特点,为相关企业的服务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服务企业可以把服务系统建立在平台之上,也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交互和协作。

(4)服务系统。服务系统是直接面向用户的层次,可以建立在服务平台之上,也可以直接建立在服务构件之上,还可以直接建立在基础性支撑技术之上。服务系统最终面向产业、市场和社会,根据用户需求打造服务内容,并把服务传递给各个层次的用户。

5.4.1 服务支撑技术

1.概述

从宏观层面上看,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共性基础技术。不同于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三高三新三交叉”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原有的科技基础上,对基础性技术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服务业。

为有效地处理和解决现代服务业中信息量大、服务地域广、服务方式多样、服务内容丰富、服务群体广泛、服务质量高等问题,需要在原有基础性支撑技术的基础上,本着“服务”这一特征,从服务的生成、运行和使用三个方面将服务所需的支撑技术进行划分。根据服务三阶段模型,基础性技术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服务资源信息、服务构件、服务运行环境、服务协同、服务架构、服务访问、服务获取等方面的技术。在这些基础性技术的支撑下,未来的服务模型将向提供透明服务为主的模式发展。目前,新的服务提供方式主要有云计算和透明计算等服务模式。

2.通信网络技术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信息资源传播的重要工具,它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人类展现了跨国界、跨社会、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知识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需要,通信网络作为信息流通的基础设施,需重点关注通信和网络的绿色节能技术及安全、快捷、可靠、智能的信息传输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的蔓延和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不同国家的政府、公共事业机构和企业正陆续兴起“节能减排”的高潮,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环保节能如今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约束,它正在成为社会的时尚潮流,以及诸多产业寻找下一个成长机遇的未来趋势。通过研究新的低能耗技术,合理配置和优化通信与网络资源,减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对能耗的要求,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提高提供通信、网络技术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数据量大规模增长,要求基础通信网络设施提供更加快捷、可靠的信息传输环境,因而需要高度可扩展、快速流通的网络环境作为服务的基础保障。

要实现信息化、提高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信息网络安全,安全的信息流通平台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随着通信、网络的庞大化和复杂化,网络威胁也呈现日益严重化的发展趋势,因而需要在现有的网络安全基础上对信息的安全传输和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如Ip网络安全、运营商终端管理的安全系统架构、运营商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等。

网络规模的增大与网络服务功能的增多,需要对智能网络开展研究,以提高通信网络开发业务的能力,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中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通过制订一个能快速、方便、灵活、经济、有效地生成和实现各种新业务的体系,使其应用于所有的通信网络,即不仅可应用于现有的电话网、NISDN网和分组网,同样适用于移动通信网和BISDN网。

3.面向服务生成的基础技术

服务的生成要素包括信息资源和构件资源两部分。服务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构件的合理划分是服务合理有效生成的必要条件。

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数据量的不断增长、数据类型的不断丰富。有效管理服务信息资源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对服务信息的管理包括海量数据存储和检索、海量数据融合集成、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容灾备份、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其中海量数据存储和检索技术用于存储和处理互联网上来自于异构数据源的不同数据类型,如结构化的关系数据、半结构化的XML数据、无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以及当前快速增长的音频、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海量数据融合集成技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集中,从而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数据集成技术将主要研究如何采用联邦式、基于中间件模型、数据仓库等方法来构造集成的系统,从而在不同的着重点和应用上解决数据共享和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数据安全存储技术从提高应用系统开发效率、增强安全扩展能力、提高数据安全管理的易用性等方面保证资源信息安全,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数据技术、数据完整性管理、数据信任管理、数字签名、数字水印、数据安全销毁、数据版权保护等。数据容灾备份技术将可以保证在数据级和应用级上的容灾状况。当出现灾难时,可由异地系统迅速接替本地系统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甚至可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数据系统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可以从庞大的资源信息中找出隐藏的、有用的信息知识,使系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服务构件提供细粒度的功能模块,服务的生成需要在考虑服务目前功能、未来扩展的基础上按照可组装性、可伸缩性、易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目标对构件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使服务构件在划分后能快速地组装成服务流程。根据服务流程对构件进行合理划分,不仅可以达到服务可装配化的目的,有利于后期服务系统的扩展,而且具有可重复使用构件、避免构件的重复开发、加快系统开发速度、减少开发人员、降低维护费用等优点。

4.面向服务运行的基础技术

服务运行所需的技术包括提供服务运行环境的技术、服务协同交互技术和服务组织架构设计技术三个部分。

服务的运行环境对运行于其上的构件进行注册、更新、销毁等各个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为构件的组织和交互提供了运行平台。不同的服务需要不同的能力,服务的运行环境需要建立在自适应组织管理、实时处理等基础技术上以适应不同的服务平台,面向不同的服务领域,解决不同的服务应用问题。

多个小服务应用可组成大的服务应用,从而提供全新的服务应用。由异构服务系统组合而成的服务应用,需要着重关注服务的协同工作能力,主要包括分布式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网络安全传输技术。采用服务交互,在服务与服务之间提供增强的协作能力,以促进更全面、更及时的服务应用。移动计算技术用于支撑移动环境中服务的可移动性,使得服务应用可在不同的环境中提供统一的服务模式。网络安全传输技术将保证服务在交互、移动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信息安全、服务安全。

在服务的运行过程中,还需关注服务的组织架构问题。松耦合服务来源于业务应用程序的需要,根据业务的需要变得更加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按照功能将大服务划分成小服务,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将这些小服务联系起来,使企业可以依据业务情况对服务系统进行快速调整和重新部署,在解决多系统集成方面获得新的思路和方案。

5.面向服务使用的基础技术

服务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服务访问模式和多种服务获取渠道,是提高服务访问质量的必要保证。为提高服务的访问质量,展现丰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访问方式,需要对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语义搜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以及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用户获取服务有主动和被动的方式。主动方式指用户通过服务链接、服务搜索的方式主动去获取服务应用。被动方式则指服务通过各种推送技术将自己推销给用户,从而提高客户群数量。当用户获得服务后,服务的快速定位能帮助用户快速、便捷地接入和使用服务。

6.透明服务

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微电子、集成电路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通信和计算机构成的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物理空间逐渐融为一体。在完善的透明环境下,使用任意设备、任意网络、在任意时间都能获得相当质量的计算服务。透明计算的重点在于,提供面向客户、无处不在的自适应计算环境。在计算建立的融合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服务。在计算环境成熟以后,使用者可以在生活和工作场所的任何位置很自然地获得所需要的网络和计算服务。在使用者获得计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提供计算和通信的设备已经融入该环境中,使用者并不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使用某种设备或者网络。同时,这些设备对用户而言虽然广泛存在,并可以人机交互,却无需有意识地寻找、感知和操控。

透明服务体现了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它以服务生成技术、服务运行技术、服务使用技术为支撑,建立在透明计算、云计算等模型基础之上,从而使用户在任何空间、时间下都可以使用服务,而无需关注服务的来源。

5.4.2 服务构件

1.概述

所谓构件,是指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实现一组接口。在本章所描述的层次模型中,服务构件是指一个自包含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服务模块,该服务模块经过了有效封装,能够通过IT接口得到有效共享。在系统架构中采用服务构件有以下好处:①促进服务模块共享,降低服务系统的架构和运营开销;②增进部分服务功能的专业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的规范性;③提高服务流程的灵活性,应对多变的环境。

开发通用服务构件,通过灵活的技术体系,可以充分实现代码的重用和服务资源的共享。我国服务业原有的IT投资比较少,服务业中的传统技术实力并不很强大,因此发展基于服务构件的体系架构遇到的障碍反而可能相对少一些。

服务构件根据其在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信息型服务构件和功能型服务构件。信息型服务构件是指实时输出特定信息的服务模块,主要用于信息交互和共享,如“最新气象”,这一类构件在服务共享与协作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功能型服务构件是指实现信息服务功能的基本模块,主要用于代码重用,如“景区展示”、“游客数据挖掘”等,这部分构件往往需要通过定制来实现服务功能。

此外,构件根据适用性可分为通用服务构件和专用服务构件。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主要关注的是通用服务构件,包括基础服务构件和行业(区域)通用服务构件。由于服务涉及面很广,各个行业、领域汇总在一起的服务构件将十分庞大。其中,基础服务构件是根据业务功能和性能目标来进行开发、组织和分类的,它不与具体的部门、企业发生直接联系,这种组织模式使构件在开发上不受限于具体企业、组织的需求,而关注于技术的应用和改善;行业(区域)通用服务构件结合了行业(区域)的具体需求,可以在行业(区域)的各个企业、部门的服务中得到有效重用和共享,并起到优化服务流程、促进服务协作的作用。

2.服务构件在系统架构中的意义

服务构件可以为企业搭建服务系统,提供共享的服务功能模块。通过服务构件的采用,企业或行政组织可以把自身资源集中于关键环节,从而提高服务系统开发的效率,有效发挥服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利用构件来架构服务系统,除了可以降低服务子系统的重复开发,提高代码的重用以外,还有以下优点:①提高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②构件为企业之间的服务协作提供了一种灵活方式;③基于构件的架构有利于技术更新。

基于上述种种优点,服务构件对服务系统的业务改善、质量水平提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的各个功能构件,可以嵌入到各个企业、组织的服务中去,从而改善服务对客户相关情况的掌管能力;再如,支撑灾情预报的预测信息发布构件,可以嵌入到各个通信、媒体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系统中,当有灾害预测信息时可以快速通过电话、移动设备、有线电视等多个渠道发放,尽量让信息快速、均等地到达公众手中,以便做好防范工作。

3.服务构件的开发

服务构件的开发和完善不能依赖某个项目或某个机构,而是需要众多组织、企业的努力,需要一批专家的参与。服务构件可以自顶向下开发,也就是由政府、组织、大型公司根据服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逐级开发;也可以自底向上开发,把企业原有的功能模块封装成服务构件,从而保留原有投资。在开发中,标准规范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服务构件的互操作性和可移植性。

开发重用程度高的服务构件,可以为众多的服务节省代码开发时间,并起到规范服务流程的作用。因此,服务构件首先应该是业务驱动的,与具体的服务企业、部门的具体需求没有直接联系。只有这样,服务构件才能够为实现业务重用、降低开发开销以及规范服务流程提供基础。如何提炼出业务驱动的服务模块,是构件开发的首要任务。

服务构件所包含的服务功能代码开发应该不限定特定的开发环境和语言。构件的开发人员可以根据服务功能的特性选用不同的语言和环境。比如,注重算法效率的服务构件可以采用C/C++语言来实现,注重扩展性的服务构件可以用Java语言来实现,注重用户界面的构件可以用python语言来开发。当然,一个服务构件的开发也可能结合多种程序语言或开发工具,也可以由其他构件集成得到。不管服务构件的功能代码是如何实现的,最终必须按一定的规范进行封装,并形成应用接口,包括注册接口、部署接口和调用接口等。

服务构件的封装建立在封装规则和描述规范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服务系统不同模块之间的松耦合,构件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有效封装,定义接口;同时保证构件内部的技术细节相对透明。比如,在采用Web Service标准来封装构件时,可以通过WSDL规范实现中立的接口和契约定义格式。

目前,程序开发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种类繁多,基本可以实现各种服务功能模块的开发需要。但服务构件的封装工具就相对缺乏。虽然构件的封装工具已有了一些研究和应用,但依然停留在比较专业化的阶段。以后,随着构件开发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可能有更多的普通开发者,甚至是非IT领域人员参与服务构件的开发。对他们来说,方便的构件封装工具以及一体化的构件开发环境,会大大影响服务构件的开发进度和开发成本,继而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因此,针对服务构件的具体规范,建立方便的服务构件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也是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的一个重要考虑内容。

4.服务构件的使用

构件的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对构件相关知识的理解;服务系统设计者需要知道如何利用服务构件来建立一个灵活的、符合需求的系统;软件开发人员需要理解构件的部署、调用等相关技术,需要懂得如何把基础构件融入到所开发的系统中。应用维护者需要理解系统和分布式服务构件之间的牵连。

在使用服务构件前,充分的需求分析是必要的。通过对现有业务的汇总、用户的调研,以及对发展趋势的研判,分析服务系统需要哪些内容和功能。为了能有效地使用服务构件,需要对服务系统进行模块化处理。模块分解应该是逐层细化的,这样,可以在各个层次寻找匹配的服务构件。怎样帮助技术经验较少的企业提取需求,怎样指导企业进行服务分解,是科技支撑体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要使用服务构件,还要解决服务构件的部署、使用、匹配、组合等技术问题。如何发现用户需要的构件,如何判断构件之间的可组合性,怎样形成一个有效的组合计划,如何动态形成组合方案?这部分问题将在平台这一层次得到解决。对企业来说,通过调用服务构件(支付、计费),可以直接引用一些服务资源,而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主营业务或特色服务上,既可以节省开销,又可以提升整个服务品质。

5.4.3 服务平台

1.概述

由于服务涉及的面很广,一个或几个服务平台不可能担负起所有服务系统的支撑任务。因此,各个行业、区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建立相应的服务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有效支撑。对于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来说,也可以根据特定客户群的需求建立对应的服务平台,从而促进特定服务领域的发展。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场景,各类服务平台可以共享与协作,使服务更及时、更全面、更专业。

一般来说,服务平台包括服务构件运行环境和应用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和服务构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服务平台可能会存储一些相关的服务构件,但服务平台不仅仅是调用内部的构件,也同样支撑平台外的服务构件使用。服务平台的基础是服务构件运行环境,处于底层,服务构件在该层进行注册、组装、管理、发布和生命周期管理等操作。服务构件运行环境支持上层的应用服务平台。各类应用服务平台可以为服务企业打造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技术方案。

服务平台根据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四大类。①基础服务型平台,主要支持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类应用系统,如通信服务平台等;②消费服务型平台,主要支持商贸服务和教育类应用系统,如B2C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等;③生产服务型平台,主要支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类应用系统,如物流配送服务平台等;④新兴服务平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的需求的产生可能发展的新型服务平台,如预防服务平台,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灾害前的预防监测、灾害中的服务保障和灾害后的服务快速恢复等。

2.服务构件运行环境

服务构件运行环境主要对服务构件在平台中的使用进行支撑,具有服务构件的注册、发布、检索、缓存、组合、销毁等一系列功能。服务构件注册管理主要负责服务构件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便于检索和使用。服务构件发布管理主要负责激活服务构件和绑定唯一访问标识。服务构件生命周期管理主要负责服务构件的实例化和使用状态转换。服务构件缓冲池主要负责对单个服务构件进行多实例缓冲,优化服务平台性能。服务构件检索管理主要负责对服务构件的检索和发现。服务构件适配管理主要负责在多个可用服务构件中挑选出最合适的服务构件。服务构件流程绘制主要负责对多个服务构件按流程进行组装。服务构件流程管理主要负责管理服务构件流程的运行,包括流程激活、流程实例的创建、流程实例的销毁等。服务构件组合管理主要负责将多个基础服务构件组合成一个大的服务构件。服务构件销毁管理主要负责服务构件实例的安全销毁,包括对销毁时间的自动控制和资源的有效释放等。服务构件性能监测主要负责对服务构件当前运行的效率进行监控。服务构件错误跟踪主要负责在服务构件运行出错时跟踪和记录错误来源。

3.应用服务型平台

应用服务型平台主要提供一些相关服务构件的统一调用环境,提供服务构件的个性化定制界面,完成服务应用系统和服务构件之间的相互发现和对接工作。

5.4.4 服务系统

服务系统层在现代服务业总体支撑体系层次模型中处于最上层,包括基础应用服务、生产类与消费类应用服务、生产消费混合服务、新兴应用服务。其中,基础应用服务主要包括信息通信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公共医疗服务、公共市政服务和公共教育服务。服务根据服务对象可以分成生产类和消费类服务,有些服务同时为生产和消费两端提供服务。生产类与消费类应用服务主要包括纯生产类服务、纯消费类服务、休闲旅游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体娱乐服务和社区服务等。生产消费混合服务主要包括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房产服务、汽车服务、餐饮酒店服务、传媒广告服务、中介咨询服务等。新兴应用服务是指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出来的服务,包括环境服务、预防服务、自愈服务等。

5.4.5 层次之间的衔接

模型中的服务系统、服务平台、服务构件和服务支撑技术四个层次是从服务架构的技术视角进行归纳的,层与层之间存在衔接问题。其中,衔接服务支撑技术和服务构件的主要是“服务功能建模”;衔接服务构件和服务平台的主要是“服务流程编排”;衔接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的主要是“服务应用构建”。

1.服务功能建模

服务支撑技术和服务构件之间主要考虑如何在服务业的相关支撑技术基础上,促进各种服务构件的开发和重用。这里,服务功能建模将是一个结合先进技术和实际需求的切入点。它根据服务支撑技术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各个服务场景,全面考虑普通消费者和其他服务相关方的需求,从整体服务优化的视角出发,对相关服务流程进行有效梳理和分析,提炼出公共模块和通用模块;在服务模块的功能设计中,融合先进的服务支撑技术,充分考虑模块的颗粒度、耦合性和互操作能力等;在功能建模的基础上,将各个共享模块封装成相对独立和容易使用的服务构件。

服务功能建模是服务支撑技术和实际应用需求衔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服务功能建模,使服务构件包含的技术实现细节相对透明。服务构件可以为企业搭建服务系统、提供通用资源,企业或行政组织不必关心服务构件的功能实现,而将自身资源集中于关键环节,从而有效发挥服务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2.服务流程编排

服务构件和服务平台之间主要考虑服务平台如何有效地利用服务构件,提高服务系统开发的效率,降低服务系统的重复开发。灵活的服务流程编排技术可以使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相关的服务构件。通过服务流程编排,服务平台可以建立服务构件的不同组合,从而实现低成本地为每个用户定制服务,实现服务个性化。

3.服务应用构建

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之间主要考虑如何适配服务需求和功能实现,如何给众多企业,尤其是技术力量欠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一种省钱的服务系统部署方式。服务应用的构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解决服务系统到服务平台的需求传递;②解决服务平台到服务系统的功能传递。

要实现服务需求的传递,需要解决需求获取、分析和描述相关问题;要实现服务功能的传递,则需要解决服务资源发现、功能组合和定制等相关问题。一种好的传递模式可以提高服务系统的生产率。目前来看,SaaS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服务系统传递模型。

SaaS和ASp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根本的区别。ASp应用程序为单租户应用程序构建,针对每个客户定制不同的应用;不同应用程序共享数据和进程的能力比较有限。SaaS 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单实例、多租户体系结构,利用集中化优势提高服务系统传递的效率,并提供功能强大的应用体验。

5.4.6 层次模型的变形

框架模型的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层次越高,越接近消费者。从全局的观点看,需要对各层次建立有效的科技支撑策略,为各服务系统的建立、运营和使用提供有效的支持。但对具体应用场合来说,不一定要完全包括框架模型中的所有层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撑点。

事实上,企业的服务系统可以建立在服务平台、服务构件和服务支撑技术中的一层或多层的支撑基础上。服务技术支撑层次提供了共性基础技术的支撑,但服务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服务构件层次提供了共享服务模块,这些模块经过有效封装,包含的技术相对透明,采用起来就相对方便;服务平台对服务企业的整体技术方案提供有效的支撑,技术实现的透明性更强。

对于一些相对独立的服务,如一个大型制造公司的B2C客户服务系统,服务内容可能相对稳定,周到的服务细节、业务特色往往才是关注重点。同时,由于服务系统和其他内部管理发生比较多的关联,涉及一些私密信息。因此,对相关客户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等需要比较严格的控制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不希望把服务系统建立在第三方的服务平台之上,也不会采用过多的服务构件来搭建服务系统。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服务系统,模块化的方式仍然是必要的,可以适当采用通用的服务构件,也可以适当利用外包来提高效率。企业可以把服务系统的一部分软件模块划分出来,用软件外包的方式实现;也可以把一部分自己不胜任或者非主要的子服务划分出来,用服务外包的方式实现。通过有效的服务流程模块化,采纳一些成熟的通用服务构件或第三方服务构件,如身份鉴别、支付、物流配送,并和本地服务功能有效结合起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可靠的服务体验。

对于一些需要较强应变能力的服务系统来说,更重要的是服务的应变能力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能力。他们需要跟踪用户需求的变化,定制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例如,一个在线教育系统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学习目标、时间安排等来打造个性化教育计划。对于这类系统来说,灵活的SOA架构模式是一个较好的选择。通过服务发现、服务组合等技术提升服务系统的适应能力,使用户可以参与开发自己的服务解决方案。这时,服务提供方可以采用SOA的架构方式,充分利用通用服务构件,向用户提供一个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的服务系统。

对于大量的服务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把服务系统建立在第三方服务平台(如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上。服务平台是多种多样的,有行业的基本服务平台,区域的基本服务平台,也有针对某个用户群的专业服务平台。对于第三方服务平台来说,如何为服务企业提供一个服务系统架构及协作方案是考虑的关键。到目前为止,电子商务服务类的第三方平台主要还是以广告为主,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如何真正起到服务(商务)的桥梁作用,给企业提供服务系统的架构方案、提供应变能力及相互协作的可能是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的考虑要点。一方面,第三方平台可以通过SaaS等方式,为企业定制高效、规范的服务系统,这对企业开展电子服务及进一步的协作非常有意义;另一方面,第三方平台应该考虑如何把一些已经存在的服务按一定的规范整合进来,促进不同服务的发现和交互协作。

在层次模型中,服务和平台之间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基础,根据历史经验和用户的相关需求分析,利用SOA,SaaS等技术模式为企业架构服务系统服务。相对统一的部署为服务之间的接口提供良好的基础,也为不同平台、不同系统之间的进一步协作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并不会等一个符合自己需求的服务平台出现以后才开发信息化的服务系统。因此,完全的自上而下关系很难建立,也不切实际。有时,服务和平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接口规范,平台采纳一些已有的服务系统内容,或者是把相关内容经过一定的封装后,以构件的形式整合进来。

5.5 区域布局

5.5.1 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1.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思路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的相关精神,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现代服务业细分行业综合运用三种布局策略,发挥三类不同区域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完善“一轴两带多中心”的整体区域布局结构,努力促进不同区域之间通过各种形成进行合作,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格局。

(1)综合运用三种布局策略:软件及信息服务、金融、研发和专业服务等创新驱动效应明显的行业采取重点集聚区布局策略;物流、高端医疗等属于区域功能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基础设施、高端资源有一定要求的行业采取多层次、多点网络布局策略;社区医疗、旅游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或对自然资源有较多依赖的行业采取因地制宜的分散布局策略。

(2)发挥三类不同区域的作用:促进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现代服务业发达、创新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进一步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大连、武汉、长沙、西安、郑州、成都等区域进一步巩固其现有优势,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在现代服务业若干领域形成特色。

(3)逐步完善“一轴两带多中心”的布局:发挥东部临海中心轴的“驱动”和“传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北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的发展水平,在现代服务业的不同行业建立由多中心支撑的网络。

2.发展目标

以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为目标,以促进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实现科技创新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域成为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重要载体。

(1)推动东部地区多数省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的比重超过50%,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品牌。

(2)形成2~3个服务业规模超万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10~15个规模超3千亿、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3)在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专业服务、医疗服务等行业形成100个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强的专业化空间。

5.5.2 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区域布局的结构

1.一轴:东部临海中心轴

东部临海中心轴以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一线省市为主体区域;以黑龙江、吉林、海南、广西等延伸省份为扩展区域;将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域,构建我国的现代服务业战略前沿。东部临海中心轴是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连接世界以及中西部地区的“驱动轴”与“传动轴”,通过进一步促进资源在轴线区域的积聚,全方位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轴线主体区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形态。

2.两带:北部发展带和南部发展带

北部发展带主要依托公路、铁路干线,以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主体发展区域,以郑州、太原、西安、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重点城市为中心;以郑州、西安为北部发展带的战略节点。

南部发展带依托长江干支流域以及公路、铁路干线,以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为主体发展区域,以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贵阳、成都、昆明等重点城市为中心,以武汉、成都为南部发展带的战略节点,形成两条推动东西联动发展的主干道。

3.多中心:形成多层次、多中心的网络结构

(1)构建梯度化的金融中心。

集聚金融资源,形成涵盖国家、区域以及地区的三级金融中心。进一步确立北京、上海作为全国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定位北京为全国金融业的管理、决策中心,发展上海为国家级的国际化金融城市;促进各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定位深圳、郑州、武汉和成都、西安为我国东部沿海、中部及西部的区域级金融中心;进一步发挥各省市地区的中心城市作用,构建地区级金融中心。

(2)形成立体化的现代物流区域。

建设涵盖航海、航空以及陆地运输的三栖现代物流网络。在港口物流方面,加大力度将上海发展为世界级港口城市,打造天津成为面向东北、华北、西北各区域的物流口岸;加强宁波作为长江沿线及中部地区的物流终端地位;巩固广州、深圳作为南部沿海地区的航运中心;进一步推进烟台、秦皇岛、日照、营口、连云港、湛江等港口的建设;推动南京成为长江流域的航运枢纽。在航空物流方面,促进北京、上海成为我国的国际航空枢纽城市;广州、深圳为我国南部的航空物流中心;南京和成都成为我国中部与西部的航空物流中心;并进一步推动杭州、重庆、大连、天津、青岛等城市航空物流的发展。在陆地运输方面,大力巩固郑州、石家庄的全国物流中转枢纽的地位,加速发展太原、西安、长沙、成都、合肥、南昌等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促进内陆港,大力推动哈尔滨、石家庄、济南、长春、大庆、成都等城市地区的物流业发展。

(3)形成重点突出,网络化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格局。

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国家信息产业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产业发展优势。定位北京、上海、深圳为我国信息服务业综合发展区域;依托环渤海(北京、天津、大连、青岛)、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以及珠三角(深圳、广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的各类信息服务业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以各地区中心城市为副中心促进区域电信业及互联网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力推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长沙、西安、成都等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城市的软件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量级;建设大连、西安为我国具有世界水准的软件外包中心,并重点推动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长沙等区域的服务外包与软件出口。将杭州建设成为我国的国家级电子商务中心;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为中心促进地区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环境建设,定位武汉、西安为中西部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地区,进行重点打造。推动发展北京与上海成为我国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重点在北京、天津、上海建设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信息数据中心,为我国信息战略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巩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五城市的全国呼叫中心的地位。推动上海、大连、长春、寿光、德州、上海、杭州、广州、海口、西宁、西安、太原、秦皇岛、沈阳等地的大宗物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北京、上海作为我国科技、商业创新中心的作用,大力促进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

(4)实现数字内容优势区域的率先发展。

结合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态势,考虑区域资源要素禀赋,率先推动北京、上海、长沙、杭州、深圳、广州、成都等在数字内容发展方面具有优势的区域发展。并结合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专业园区建设,推动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涵盖大连、青岛等地区的环渤海区域,以上海—杭州为龙头,包括南京、宁波等长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安、成都、武汉等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数字内容产业的加速发展。

(5)试点发展,全面推广,促进公共服务业的均等化发展。

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等地区高端医疗资源密集、贴近消费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其作为全国高端医疗服务业资源中心的功能;以杭州、成都等具有较好基础的省会城市或大城市为试点,探索社区数字医疗的发展模式与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医疗等体系建设。以北京、上海为中心构建面向全国的教育服务的网络体系;以大连、南京、杭州、广州、武汉、长沙、西安、成都为主体构建区域级教育服务的网络节点;以各省中心城市为重点,构建省域、城域网络,形成多层次的全国网络教育体系。构建由国家延伸至各省各级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

5.5.3 重大工程

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结合关键标准研发、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示范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围绕区域先进制造业配套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功能优化、新兴业态发展等目标,重点支持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公共服务等领域,推动建立100个具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空间(如专业园、专业街区、主体楼宇等),实施“百家特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

(1)现代金融业:在北京与上海开展现代金融业共性技术研究应用示范,主要在北京开展金融管理与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在上海开展金融产品和交易研究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在深圳开展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应用示范;在大连、郑州开展基于期货市场的研发平台与应用示范;在郑州、武汉、西安、成都开展区域金融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重点支持我国各地区中心城市的金融能力提升研究与创新活动。

(2)现代物流业:在上海开展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在天津、宁波、广州、深圳开展规模化港口物流科技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在营口、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日照、连云港、湛江、厦门、海口等沿海港口城市开展物流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在北京、上海开展航空物流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在广州、深圳、成都开展基于区域发展的航空物流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在杭州、重庆、大连、天津、青岛等城市开展航空物流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在郑州、石家庄、太原、西安、长沙、成都、合肥等城市开展现代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在哈尔滨、石家庄、济南、长春、成都等城市开展基于内陆港物流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以及应用示范。

(3)信息服务业:在北京、上海、深圳建立综合信息服务业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北京、天津、大连、青岛和上海、杭州、南京以及深圳、广州开展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联合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重点省份的中心城市等电信发达地区开展电信与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长沙、西安、成都等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城市开展基地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在北京、上海、大连、西安开展软件外包信息化支撑平台建设;在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长沙等软件出口基地城市开展软件出口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杭州 北京、上海开展面向全国的电子商务研发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在天津、广州、深圳、武汉、长沙、西安、成都等重点城市开展区域电子商务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北京、上海建设信息咨询专业化服务平台;在北京、天津、上海开展国家信息数据中心应用示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开展呼叫服务科技支撑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在上海、大连、长春、寿光、德州、上海、杭州、广州、海口、西宁、西安、太原、秦皇岛、沈阳等地开展专业化大宗物品电子交易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北京、上海开展互联网新兴业态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

(3)数字内容产业:率先在北京、上海、长沙、杭州、深圳、广州、成都等数字内容发展的优势区域开展数字内容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进一步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广州、深圳、长沙等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开展数字内容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在西安、武汉、成都、重庆等中西部重点城市开展数字内容产业科技支撑平台及应用示范。

(4)公共服务业:在北京、上海开展医疗服务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杭州、成都等具有较好医疗资源与发展优势的重点城市开展数字医疗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北京、上海开展面向全国的教育服务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在大连、南京、杭州、广州、武汉、长沙、西安、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区域教育服务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

参考文献

[1]毕德志.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改革与战略,2006(S1)

[2]陈红.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分析.商业时代,2007(36)

[3]何骏.现代服务业多重模式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国情国力,2008(5)

[4]刘秀英.我国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战略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16)

[5]吕政.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6(8)

[6]唐旭.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转移趋势及对策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7]巫钢.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跨位思考.商业研究,2006(24)

[8]夏晴.服务业的城市集聚效应及其发展路径.北方经济,2007(7)

[9]向俊波.二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困境和解决途径:以苏州、无锡、杭州为例.城市问题,2003(1)

[10]杨圣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张秋生.面向2020年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张建华.试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思考.江苏商论,200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