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创新下的商业模拟实训探索

大众创新下的商业模拟实训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国家及教育部大力出台相关政策及文件,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本文以“大众创新下的商业模拟实训探索”为题,根据笔者2015年7月26日出席“全国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交流研讨会”时的主题报告,进一步思考实训教学。2012年3月,教育部继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黄凯珊

管理学现代管理教学实验中心)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全国各高校逐步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商业模拟实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弥补当前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梳理了相关的国家政策指引,分析了商业模拟实训的内容及其模式的意义,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实施的几个具体措施及成效,旨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大众创新 商业模拟 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家及教育部大力出台相关政策及文件,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全国各高校逐步建立起了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教育机制。商业模拟实训教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方式,以及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集知识性、挑战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于一体,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弥补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大众创新下的商业模拟实训探索”为题,根据笔者2015年7月26日出席“全国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交流研讨会”时的主题报告,进一步思考实训教学。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重点。2010年5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推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到,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2012年3月,教育部继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2013年5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指出,“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既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这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指导方向。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中讲话,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重要紧迫的课题。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深化高等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商业模拟实训模式,作为理论授课、案例教学之后新兴的一种教育模式,尤其是对经管类学生,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弥补了当前传统教育的不足,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商业模拟实训,是指学员在讲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虚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企业创建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商业活动的学习与演练过程。其核心构架在“企业资源规划、分析与经营决策”上,引领学员进入一个模拟的竞争性行业,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排程、市场与销售财务、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

这种实训模式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融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让学员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体验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感悟做人的道理以及个性特点与角色胜任的关联性,培养共赢的理念和坚持诚信信念。通过对“公司”当年业绩的盘点与总结,反思决策成败,解析战略得失,梳理管理思路,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管理素质。这种教学方式对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创新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参加商业模拟实训,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稳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还可以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和团队意识。

通过基于商业模拟实训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经营及竞争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知识,增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为今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业模拟实训模式,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其实施需要强化实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模式实施方面,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商科模拟竞赛、商业演讲、学生社团等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训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商业意识、运作能力、抗压强度、团队精神等能力。最终,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培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分类施教,注重素质教育,扩大辐射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根据笔者多年指导学生参与商业模拟实践教学的经验,结合深圳大学管理教学实验中心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摸索及成果,将商业模拟实训模式实施的一些措施及成效整理归纳为以下几条:

商业模拟实训模式,在国外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国内还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发展仍需要相关教师推动,因此,获得学校及领导们的认可及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我中心负责的老师一方面向领导汇报,申请资源,将学生带出去;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承办各类全国性商业模拟赛事及研讨会,将资源引进来。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得到资源的扶持,但相对而言,后者更能体现出这种模式的价值。因为举办全国性的赛事或研讨会,需要校内各个部门及其资源配合,很多时候都需要得到校领导班子的审批及认可方可启动,这样就有助于这类型项目在学校的推广及提升辐射作用。

2009年7月,我中心成功承办了“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全国高校创业创新高级人才培养”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20余位教师、500余位学生参加了此次大赛及研讨会。2013年7月22日,我中心又承办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济与管理学科组主办的“2013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总决赛暨全国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研讨会”。

我中心从2006年开始,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商业模拟实训比赛,从一个沙盘比赛开始,发展到如今每年组织参加五六个全国性比赛,这期间经费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每一项全国性的商业模拟赛事,基本都需要从校内选拔赛、省赛、大区复赛、全国决赛甚至全球总决赛,一层一层地不断晋级。没有经费的支持,就没有办法组织带领学生参与赛事,也没有办法让老师们走出去学习最新的教学模式。因此,经费在整个模式的推进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几年,我中心用多种方法获得经费,从学院到学校,从支助经费到竞赛项目立项,一直不断地在进步。最初参加比赛时,要通过打报告获得经费,而如今学校已经形成学科竞赛经费支持机制。每学年初设立学科竞赛项目经费,以项目立项结题方式,提供每个赛事申请经费。2014年,我校立项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30个,金额共110万元,我中心申请立项3个(含1个全球赛),金额达15万元;2015年,我校立项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32个,金额120万元,我中心申请立项4个(含1个全球赛),金额18万元。

作为商业模拟实训的指导教师,可谓是推动学校实训模式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掌握着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带领学生参与各类赛事,指导学生完成各类实验项目,自己还需完成教学改革的项目。可以说,无论是参加商业模拟竞赛指导,还是进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实践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实训教师队伍应该是一支数量可观、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把握行业发展、业务熟、能力强、师德高、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力量。学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比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实践系列人员参观、学习、培训、交流;支持高端人才“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加强交流,扩大视野;按教师系列待遇支持实验技术系列年轻人的学历提升教育;出资鼓励他们通过国家资格考试获取各种资格证书;每年对发表高水平实验教学论文或取得相关成果者予以奖励等。

如今,为进一步规范并更科学地做好我校本科学生竞赛管理工作,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学校鼓励学院积极开展竞赛活动,并给予指导教师一些政策支持,如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完成相关实验项目等工作,可换算成教师的工作量;对指导学生获得奖项的教师颁发奖项,如实践教学贡献奖、优秀创新团队奖等奖。带领学生获得一定级别全国奖项的,还可以换算为学术论文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提升实训人员教学热情,促进实训教学发展和改革。

自2011年以来,我中心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商业模拟竞赛,指导学生参赛团队上千个,培训指导学生数上万人次,获得各类奖项193项,全国性155项,省级38项。其中包括:全球奖5项,特等奖17项,一等奖43项,二等奖83项,三等奖17项,优秀教师24项,最佳团队1项,最佳风采奖1项,最佳组织奖1项,最佳创意奖1项等(具体参见下表)。这些奖项和荣誉,可以使学科竞赛获得更多支持和认可,从而提升校内辐射示范作用。

近5年学生实训竞赛成果及奖项一览表

学校要与企业广泛合作,将学校与企业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共建良好实践环境,延伸实践教学,扩大校外辐射示范作用。校企可以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情景模拟、案例研讨、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以实际开展的项目为中心,通过场景模拟或实际参与,不断积累经验,促进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扩展,养成问题意识,提升实践技能。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有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能有效提升和加强学生的实务技能和职业素养;向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和高层次的实践机会;丰富教学素材、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互通有无,互惠互利,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依托合作关系,向合作单位输送智力资源,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我中心先后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金蝶软件有限公司、上海派金有限公司、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等20余个单位建立了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及校企合作关系。每年接纳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开展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专题讲座、企业参访、社会实践、教材出版等多方面的专业合作。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依托校企合作,实现了专业学习、行业证书、人才孵化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引进实践实验课题。通过校企合作,走“学、研、证”相结合的道路,打造理论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展现自我能力的舞台,也是增长知识才干的课堂,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因此,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商业模拟竞赛是扩大竞赛参与面、储备优秀参赛选手、管理和运行实训设备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中心已成立的ERP学生俱乐部,由中心负责管理,给予政策支持,定期组织各类模拟竞赛,以扩大该类竞赛在学生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了解和走进实验室。另外,通过以“ERP学生俱乐部”为代表的学生“小老师”队伍和实验室学生助理方式,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教学环境,协助完成实训课程及各类大赛的组织指导,以及实验室繁重的开放值班、管理、课程辅导等工作。

为了贯彻“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科技精神,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锐意进取的创新合作精神。学校应鼓励和提供实验实践平台,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创业研究、创新创业项目和实验基金项目等教学研究。这些项目的申请及完成,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交融和应用,提高学生对商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推广实训成果。

近年来,我中心实验教学团队教师结合商业模拟实训成果,指导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实验实践、教研项目151项,其中省级优秀教学成果2项,校级教学成果3项,广东省实验室研究会基金项目1项,深圳大学教改项目10项,深圳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研究基金项目23项,深圳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8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5项,省级10项,校级15项。

商业模拟实训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创新体现,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开放视野,多方支持,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坚持不懈地完善商业模拟实训模式,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韩增芳,马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出国与就业,2011(14):50~51.

[2]国务院: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人民网. http://tech.qq.com/a/20150616/023822.htm.

[3]黄凯珊,王小汀. 商业模拟运营竞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论文集(5).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33~39.

[4]高晓杰,曹胜利.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 中国高教研究,2007(6):51~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