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

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中,将这些现象称为战后的文明病,并认为社会全体都患上了这种文明病,日本迫切需要制定新的立国战略及进行教育战略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全国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2005年日本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长寿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引以为豪的依托模仿研发的“技术立国战略”遭受到来自美国等科技强国的强烈竞争压力。1995年11月,日本正式公布了第130号法律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各国围绕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竞争的内涵由资本实力的较量转为知识实力的较量,强大的科学研究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高科技产业群的形成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高度发达的教育及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基础。日本政府认为,虽然日本在科学技术整体水平上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基础研究、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方面与美国等存在很大差距,使日本在新时代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因此如何跟上知识经济、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及时确立未来发展的战略体系,是日本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经济低迷与文化荒废问题凸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实际经济增长率在“失去的十年”中一度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直到2002年才摆脱长期萧条,进入了连续6年的景气扩张期,实际GDP保持6年正增长。2003年至2007年的GDP增长均在2%以上,失业率从最坏时期的5%下降到3%的水平。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已大大不如以前。曾经的超级经济大国一下子由“优等生”沦为“劣等生”,由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18.4%下降到2005年的10.2%。经济的长期萧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引发了文化的荒废。青年没有追求、态度冷漠、精神颓废、没有理想、拜金主义等现象十分普遍。而社会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精神、速战力及制造能力。另一方面,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一亿总中流”的国民意识,迫切需要以独立、多元等意识来更新。在《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中,将这些现象称为战后的文明病,并认为社会全体都患上了这种文明病,日本迫切需要制定新的立国战略及进行教育战略的调整。

二、人口结构变化影响社会发展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全国的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据文部省公布的1990年的统计,在校学生人数高中564万人、初中536万人、小学937万人,而十年后的统计下降到高中425万人、初中438万人、小学766万人,2002年则进一步减少到高中392万人、初中386万人、小学724万人。从这个统计数据的变化中不难看出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此外,进入福利社会以来,日本出现了最明显的社会特征--少子老龄化。21世纪以来,日本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即“少子老龄化”阶段。

“少子化”是指14岁以下低年龄人口比例不断减少的现象,从1974年日本幼儿出生高峰年过后,日本幼儿的数量就一直在减少。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日本少儿(14岁以下)人口为1834万人,占总人口的14.4%,2002年为1812万人,占总人口的14.2%,可推测,日本儿童人口今后将继续下降。日本政府在2005年12月17日确定的2005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中,十分忧虑地将日本人口现状形容为“超少子化国”,并预计日本有可能从2006年开始进入总人口减少阶段。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人口动态年度统计》显示,2005年有1067000人出生,可是死亡的人数却达到了1077000人。“自然增加人口”为负1万人。2005年日本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総務省統計局.国勢調査報告日本長期統計総覧及び人口推計年報による[R].総務省統計局,2005.)少子化使得日本的年龄结构严重不平衡,老年人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老龄化”是指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长寿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少子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2001年时,日本老龄人口为2187万,占总人口的17.2%,平均6人中有一名老龄者。截至2002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362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占总人口的18.5%,超过老年人口比例占18.2%的意大利,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同时,日本还是世界上老年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2007年,据日本内阁颁布的2007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推算,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少于9000万,而且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约2.5个人中就有1人是65岁以上的老人。2008年,日本老龄人口为276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1.6%。据日本厚生劳动省预测,在出生率继续下降的情况下,到2050年,日本老龄人口将增至376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提高到39.6%。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给日本经济的振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如何克服人口结构转变的压力,实现人口减少下的经济增长,是日本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日本人口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形成了“倒三角结构”,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对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行提出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少子化给日本带来了不少负效应:劳动力人口减少,经济增长停滞,社会活力衰退,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巨大,消费市场萎缩还波及了教育领域,生源成为各个学校竞争的焦点。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下,日本学校数量与就学学生数量都呈递减趋势。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师资培养资源过剩、教学资源浪费、与社区关系面临重新解构等问题,都给日本教育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人口构成状况的变化,必然要求有新的文化教育结构与其相适应,因而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原来形成的文化教育结构发生了矛盾,主要表现为,过大的青少年儿童教育规模及能力,与日益减少的青少年儿童教育需求及数量的矛盾,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接受教育的需求与现有老年人教育设施的矛盾。

三、国家立国战略迫切需要深入转型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面对来自科技、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的变化,积极转变单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文化立国为核心的战略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引以为豪的依托模仿研发的“技术立国战略”遭受到来自美国等科技强国的强烈竞争压力。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重振美国经济雄风,欧洲也有不少国家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面对经济的长期低迷,日本政府寄希望于尖端科技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1995年11月,日本正式公布了第130号法律即《科学技术基本法》,并成为日本实施21世纪科技战略的纲领。1996年,日本内阁出台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强调独立自主的创造性。在2001年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科技发展战略的三大目标:通过知识的创造和活用,成为对世界有贡献的国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并且能够持续发展的国家;成为安心、安全、高品质生活的国家。日本政府还认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精神充实、文化发展也应该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鉴于此,1996年,日本政府在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21世纪日本文化立国方案”,强调要对文化进行重点投资。

政治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区域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多极化时代。这一时期,虽然日本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但日本历届政府始终把争做“政治大国”作为战略目标。如1990年,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宣称“在未来的世纪里,必须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林晓光.试析日本的国际新秩序构想[J].日本学刊,1992(4).)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日本政府寄希望于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大国意识、国际意识、防卫意识,为跻身国际政治舞台做思想和人员上的准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扩大的影响,日本掀起了一股教育的国际化热潮。当时的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国际化。当时的日本首相在《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五原则》中将教育的国际化作为第一原则,在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四次报告中也多次强调国际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能生存于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注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培养“日本人”的同时,加强培养“国际人”。新世纪的教育基本法中重提爱国教育、文化教育,也明显是与其政治大国战略紧密相连的。此外,日本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型领导才能的人才,培养具有主导世界能力和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能开创科学技术新天地的人才等等,都体现其想当政治大国的野心。

科技创新方面,针对21世纪初日本经济增长缓慢、国际经济地位继续下降的局面,经济同友会等经济团体和民间有识之士从2005年开始,就纷纷呼吁日本政府制定“创新立国战略”。2006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计划强调尽快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实现从“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向“知识创新”的政策转变,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改革。同年,在首相安倍晋三的指导下,日本内阁领导科学界和产业界的资深人士开始起草日本创新立国的政策路线图--《创新25战略》(イノベーション25)。2007年6月,内阁正式审议通过了《创新25战略》,并付诸实施。所谓创新立国,就是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习惯做法,努力创造新价值,实现日本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创新立国战略不仅强调技术创新,而且强调企业经营创新、公共部门制度创新和个人意识创新。从《创新25战略》的目标来看,政府希望通过创新,到2025年把日本建成终身健康的社会、安全放心的社会、人生丰富多彩的社会、为解决世界性难题作出贡献的社会和向世界开放的社会。政策路线图主要包括“社会体制改革战略”和“技术革新战略路线图”两部分。“社会体制改革战略”包括146个短期项目和28个中长期项目,旨在改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和人才等),促进创新。因为《创新25战略》是安倍内阁施政演说的重要内容,所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为了提高战略的实效性,中央及地方省厅在组织机构方面进行了调整,如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创新担当大臣,还在内阁府设立了专门的“创新25特命室”。日本学术会议成立了专门的创新推进委员会(イノベーション推進検討委員会),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成立了创新推进室(イノベーション推進室),在创新创业、地域创新、集群创新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创新战略项目。如文部科学省提出知识集群创新工程(知的クラスター創成事業),经济产业省提出了创新高速公路计划(イノベーション スーパーハイウェイ構想)、产业集群计划(産業クラスター計画),综合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提出了区域创新创业项目综合支援项目(地域イノベーション創出総合支援事業)等,具体保证创新战略的顺利开展。可以说,创新政策正成为日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核心,通过创新政策辐射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日本政府于2000年11月制定了《IT基本法》,并建立了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的“IT战略本部”,直接领导和推进IT立国战略的实施。2001年1月22日,IT战略本部正式公布《e-Japan战略》,3月29日又正式公布《e-Japan重点计划》,要求在2005年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其后,IT战略本部每年都制订e-Japan重点计划。

四、教育荒废现象凸显,迫切需要改革

战后日本政府依靠教育的普及,为完成日本的赶超型发展作出了最为基础的贡献。但在日本赶超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积累方面,忽视了对个人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另外,日本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强调划一性、平等性,忽视对学生个性、创造力以及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整个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以及“枪打出头鸟”的氛围,使得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补习,减少了许多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的机会,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能力明显下降,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大不如前,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人际关系、品德形成等方面的“教育力”。日本政府推行依照《学习指导要领》设定全国基准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民素质均衡的目标,但也带来了划一化和僵硬化的问题,阻碍了个人个性和多样性发展,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心灵的荒芜”。

在实现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起飞的过程中,日本政府把教育政策的立足点移到国家的需要上,不断调整教育政策,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和干预。这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造成了教育自身的核心内容--“人的发展”被忽略了。进入21世纪,日本教育显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如偏重学历、考试竞争过度、学校教育划一和僵化以及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等。中小学普遍存在“教育荒废”现象,经常出现儿童自杀、逃学、行为不良、校内暴力、问题教师等现象,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师、教育界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据文部省的调查数据显示,1997年,在日本中小学,一年中缺课30天以上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达10.5万人之多。1998年,日本初中发生校内暴力16917人次,高中发生校内暴力4895人次。1999年,因不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而退学的学生比例也呈上升趋势,高中生退学的人数达111491人,占高中生总数的2.6%。(高益民.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根据1998年3月《读卖新闻》进行的舆论调查结果来看,占59.2%的人认为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占44.7%的人为中小学中存在“欺侮”、“校内暴力”等问题而担忧。1996年度发生“欺侮”事件小学为2.6万起、初中为2.9万起、高中为0.4万起;逃学的情况小学为近2万人次、初中为7.47万人次、高中为9.8万人次;“校内暴力”情况初中约占13.8%(1460校)发生约6000起、高中约占18.6%(775校)发生2077起。2008年,日本全国中小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6万起,欺侮弱小事件约85000起,自杀人数136人,其中,小学生暴力行为6484起,初中生42754起,高中生10380起,连续三年持续增加,创历史新高。在暴力行为中,针对教师的有8120起,同学之间的有32445起,对人暴力的有1724起,对物暴力的有17329起。发生暴力行为的学校为8739个,占全部学校的22.6%。

教育政策作为社会政策之一,应能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以求得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而基于问题的改革也是最具有实效性的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