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徐汇公共大教育模式的探索

创新徐汇公共大教育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汇各级各类教育积极率先发展,民办非学历教育也正开展“特色在课程,满意在徐汇”促进行动,积极转型,谋求新的发展。截至2014年3月底,徐汇区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办学许可证,在民政局进行法人登记的非经营性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共有92家。徐汇区登记注册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可网上申请并在便民服务发布中查询申报材料是否受理及受理进展情况。

一、背景介绍

1983年春,蔡光天先生在农工民主党的支持下,在复兴中路上创办了上海前进业余进修学院,这是徐汇区第一家也是全市乃至全国第一家民办业余制培训学校,开创了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行业的先河。

随着徐汇建设人才高地、建设一流城区目标定位的确立,徐汇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一个覆盖“高等、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基础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前职后)、人文素养和休闲娱乐教育,以及满足外籍人士、涉外人员和国际化教育培训需求”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民办非学历培训教育机构,已基本形成社会化的行业运行机制和市场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徐汇各级各类教育积极率先发展,民办非学历教育也正开展“特色在课程,满意在徐汇”促进行动,积极转型,谋求新的发展。

二、基本概况

截至2014年3月底,徐汇区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办学许可证,在民政局进行法人登记的非经营性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共有92家。其中高等及以下民办非学历学院28家,占总数的30.43%;中等及以下民办非学历学校64家,占总数的69.57%。

(1)从办学主体看,具有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办学模式的特点。举办方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主转变为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种利用非政府财政投入方式并存的局面。根据对目前92家正常运行的民非教育培训机构的举办方进行统计,举办方为企业的占37.6%,为个人的占26.6%,为事业单位的占16.5%,为社会团体的占15.6%,其他占3.7%。

(2)从区内分布看,92家民非院校遍布徐汇区域内13个街镇,但布局尚不平衡,呈现南少北多态势。其中分布在徐家汇街道、天平街道的分别占总数的32.6%和12.0%

(3)从办学规模看,具有菱形分布特征,中等规模的占51.09%,年收入过亿的有两家,领跑全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并初步向其他中心城区和郊区郊县辐射,2013年全年徐汇区民办非学历教育总收入超过10亿元,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4)从开设课程看,具有转型迅速、贴近市场的特点,2013年全年开设各类课程超过2000门,学习总数约49万人次,涉及文化、艺术、外语、计算机、职技等各种类别,其中艺术类学生人次占33.44%,体现出家长对孩子艺术基本素养培养的重视。

三、推进举措

随着徐汇区民办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徐汇区教育局于2009年9月率先成立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始终本着“积极鼓励,正确引导,依法管理,高效服务”的十六字方针,为更好地促进民办非学历教育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一)建立信息公开平台

在徐汇教育网专设民办教育专栏,分设分类管理专栏,做到结果公开与过程公开相结合,管理公开与监督公开相结合。公开信息分为四类:民办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公开及政策解读;年度办学信息公开(许可证有效期、年检初审结果、民非院校核准注册基本信息等);办事流程公开;行政告知、处罚过程和结果公开。这些举措既方便市民查询民非院校相关办学信息,也方便办学者了解民非教育培训方面最新动态。

从2013年起,为扩大信息公开面,同时也为了让全市市民放心选校选课,徐汇区教育局在《新民晚报》《新闻晨报》《徐汇报》《徐汇发布》等报刊、微信等媒体上将在有效期内的民非院校信息和民办幼儿园信息一并公告,获得广大民办院校和市民的一致好评。

(二)网上办事平台

不断完善网上受理系统,建立了网络联系短信平台,确保每一所民非院校在第一时间收到会议通知、工作提醒、友情提示;在徐汇教育便民服务专栏增设了“招生简章、广告”网上备案栏,统一发布经备案的学校简介和课程招生简章及广告。徐汇区登记注册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可网上申请并在便民服务发布中查询申报材料是否受理及受理进展情况。

及时将区内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各类变更、办学许可审核信息上传至上海民办教育网,供市教委建立全市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准确便捷的讯息查询。

(三)公益协作平台

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大力提高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使关爱未成年人成为志愿服务行动等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徐汇区未保办、教育局、团区委等单位联合发文搭建暑期公益活动项目协作平台。

由主办单位选择一批优秀活动项目,并协调社会组织与13个街镇对接,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暑期活动。合作期间的责任划分由社会组织与街镇协商明确,街镇主要负责提供活动场所和暑托班未成年人的报名召集;社会组织主要负责暑托班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和日常管理工作。每年暑期结束后,对活动项目的推进落实表现突出的单位,主办单位结合暑期工作评选给予表彰,并纳入年度文明单位、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等相关评选工作,并作为教育年审依据。

2013年暑假前夕共有17家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29门课程申报公益活动项目,教育局从中选取了5家单位与徐家汇、凌云、龙华等街道结对试点开办暑托班,并开设了汇报专场,获得社会一致好评,一些媒体也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2014年此项工作又有所突破,街镇试点范围增加至8个,参与的民非院校除独立承担公益项目课程外,还有专业特色课程突出的机构提供配送课程,院校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每个民非院校都把公益活动看作是一家优秀培训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课程孵化平台

为加强区域内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我区民非院校健康发展,教育局决定以补贴立项的方式支持民非院校开展“特色课程”的孵化及研发工作。

活动自2013年6月启动后,民非院校积极报名,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特聘国家兼职督学组成专家组,经过三个月资料评审、实地走访、课堂听课、社会评价等环节的认真评审,共有4门特色课程获得立项。这4门课程均为经教育局专业备案的课程,具有一轮完整实施过程,并且这些课程设置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教学实践为基础,获得市场的认可和好评。

教育局为立项的特色课程提供专项开发补贴经费,鼓励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自主研发具有独创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课程,为推动本区民非院校内涵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繁荣,打造徐汇教育人才高地,创设良好的软环境

四、工作机制

徐汇区是一流文教区,也是教育的大区、强区,为确保徐汇各级各类教育继续保持优质均衡的优势,民办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更好的机制体制促进。

(一)诚信办学机制

1.分类约谈指导制度

对于递交设立意向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要进行约谈,通过约谈宣传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了解并端正其办学目的和办学思想。

已批准设立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校长就任前,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进行约谈,通过约谈使其了解专职校长履职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指导其遵循市场需求,规范、依法治校。

对在评估、年检过程中发现存在办学隐患、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整改约谈,通过约谈,明确指出学校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依据法律法规分别对学校予以口头警告、整改通知和行政处罚等,要求其限期整改。

2.促进专业化发展制度

根据校园长三年一轮的促进专业化发展制度,徐汇区把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校园长专业化培训证书作为校长上岗条件之一,以会代训,每年推出民办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形势、校园长实务操作等培训课程。

2014年教育局购买市教育评估协会校园长培训课程,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需施教和灵活多样的原则,既着眼于学校管理效能的持续提高,又着眼于增强校长的自我更新、自我反思能力的持续提升,分公共模块和分类模块两大模块推出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课程。

专业培训课程中既有市教委领导对教育培训市场规范管理的要求,对民非院校发展的展望;也有专家学者对民办教育政策的预判,对教育培训市场的宏观分析;更有评估机构对民非校园长学科课程专业建设能力的指导;还有同行业竞争者对教育培训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分享。

3.建立学杂费专用监管账户制度

根据《上海市终身教育条例》建立学杂费专用监管账户制度;根据《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徐汇区教育局2012年全面完成对区域内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学杂费存款专用账户最低余额账户的开户申请审核,并完成92家民非院校100%开户和最低余额账户超过80 %全额入账。

在2013年推进工作中,结合许可证到期换证、年检初审、推优创特品牌建设、外设教学点备案等常规工作,将学杂费专用账户开户及运行情况作为鼓励民非院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参考数据。在2012年年检的初审中,对学杂费账户开户到账情况,特别是最低账户未入账的民非院校发出整改通知,要求民非院校限期整改。在办学许可证到期换证纸质材料递交中,将银行开具学杂费专用账户情况,特别是最低账户到账情况作为必要条件。在民非院校特色课程孵化立项评审中,将学杂费专用账户开设运行情况作为基本条件之一。在民非院校外设教学点拓展业务的审批备案上,要求民非院校立足资金的有效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先规范后特色,走健康长足发展的道路。

(二)联动管理机制

徐汇区教育局积极探索分类、长效、动态管理机制与模式。利用区规范教育培训市场联席会议形式搭建联动管理平台,加强与工商、民政、人社、税务消防、公安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提高对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全覆盖全过程管理。

1.建立横向信息通报制度

社会力量管理办公室通过对培训机构在法人资质、广告、招生、收费、租金、工资、投诉等多方面的信息的掌控分析,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将接到的有关教育培训的信访投诉汇总报职成教科,由科室汇总统计,对投诉集中的单位组织多部门联合检查。

2.建立纵向走访督查制度

每年4—5月,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民政、工商、物价、税务、消防等部门对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走访抽检,基本数量控制在民非院校总数的30%左右,并将走访信息汇总,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院校由各行政执法主体进行处罚。

(三)建立激励、退出机制

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在运行过程中会伴随着办学主体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发生变更,对于特别容易影响学校正常办学的变更环节,如举办者变更、注册地变更、培训系列课程增设等,教育局均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意见,警示学校谨慎变更,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专业评估意见,了解学校运行过程中的变化,依法行政

在明确建立设置标准及准入条件基础上,为强化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日常管理,保证且促进其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适时研究制订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评价指标,并定期对其办学情况开展行政性及专业性评估。通过合格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种可能发生的办学风险;同时通过水平评估,建立激励和退出制度,引进优胜劣汰机制,推动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改进管理、提高质量、树立品牌,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管理办公室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同时发挥职教集团整合和辐射功能,积极实践徐汇公共大教育的模式,为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徐汇区有着优质教育品牌的培育平台,一年两节的构建——社区教育“学习节”、基础教育“学术节”,覆盖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延续内涵发展与外部动因,既彰显徐汇教育内涵情怀、展示徐汇教育课改成果、提升徐汇教育品质,又通过挖掘、整合各级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倡导终身教育的理念,使终身教育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地区文化和社会发展,推动学习型城区创建。

学术节“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学蕴涵学术”也根植于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2014年将增设民非院校专场论坛,将为民办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民非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为徐汇民办非学历教育主动发展和内涵提升创造积极导向,为推进徐汇民办非学历教育继续向纵深发展注入正能量。

学习节“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也在民非院校中得到实践,每年4—5月份,由职教集团参与徐汇区十三个街道(镇)大型教育指导咨询活动,民非院校也积极参与咨询。每年学习节的活动体验,民非院校也积极参与。

徐汇职教集团牵头的优秀课程推介活动,也为民非院校提供了展示平台。

2014年,职教集团面向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街道社工推出“实务”培训、“微课堂”培训、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培训等菜单式课程共计232门,其中有职教集团14个中高职院校和近10个职技类民非教育培训机构参与。

(五)促进行业自律机制

建立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业性组织,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办学行为。实践证明,行业性组织在某一行业的自我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和依法维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制订行业章程和自律条款,来督促组织内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提高诚信办学意识和规范实际办学行为;通过行业自律组织举办的各类公益活动体现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社会效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鼓励行业进行各类评优示范活动,通过行业自行组织的网站评选和刊物交流,形成正面、积极的办学行为引导。

民办非学历教育是徐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汇公共大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民非教育的规范、特色、持续发展,以顺应徐汇教育的转型发展趋势。民非教育的“特色在课程,满意在徐汇”促进行动,将为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打造徐汇教育人才高地,贡献一份力量!

(撰稿人:林琛 审稿人:沈 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