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中学生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在平常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创设情境,换位思考”。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在某种程度上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云天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而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中学生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成为小学生后按时去学校学习,回家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家长做家务……这些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学生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二字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担当,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然而,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无视他人感受,做事不计后果,甚至各种恶性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寻找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另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等现象,学生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给其尚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这也是影响青少年责任心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中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对中学生进行责任心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1.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责任意识

我班围绕责任意识的话题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第一次主要为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概念、意义并列举一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有的学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装和电脑等,当得不到时,便骄横地对父母说:“生我就得让我享受!生我就得让我幸福!”而同时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感人的案例: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演一场悲情接力,“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豪言壮语传遍大江南北。

第二次班会,为了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我围绕责任话题,设立了四个子话题展开分组讨论,各组推举发言人交流发言。四个子话题分别是:1.学习责任;2.班集体责任;3.家庭成员责任;4.社会责任。出乎我意料的是,面对这样理性而严肃的话题,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发言非常踊跃,提出的责任要求也很现实:有学生提出在家中无人约束时应自觉学习;有学生提出同学间要友好相处;有学生提出应体谅父母辛劳,不提过分要求,关心父母健康;还有学生提出要有公德心,乘车应给老年人让座;也有学生提出,班级里的课桌椅有人故意破坏,必须爱惜公物,等等。班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班长还倡议大家当天回家后把自己的卧室认真打扫整理干净,替父母分责,尽家庭成员责任。这个倡议获得全班一致通过。

通过以上活动可知,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其实并不难。

2.创设情境,以课堂教育为渠道

在平常对学生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创设情境,换位思考”。针对学生不愿学习的情况,也可以让他们设想自己做了父母,假如孩子不愿学习会怎么想。看到学校厕所水龙头哗哗流水,却当作没看见,那如果是自己家的水龙头呢?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在某种程度上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每个教师都应努力去做的。

3.从小事做起,体验责任的艰辛和收获

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把责任感教育具体化为在学校、在家庭以及独处时的行为要求,学生就不会觉得那么盲目。比如要求学生在学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在家里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在社会上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独处时胸怀开阔、自信积极、勤奋自立、勇于创新;又如还有些容易做到却往往被忽视的细节,如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

4.教师言传身教,践行责任行为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宣传责任的重要性,让学生头脑里时常绷紧责任意识的弦。教师要始终做到身教重于言传,在学生面前必须时刻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教师要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自己首先应做到不乱扔;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必须认真工作,尤其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要学生关爱社会,自己必须热心公益;要使学生信守诺言,自己必须说一不二。责任心的培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而主动、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5.营造正面舆论,促进责任的持久

要为学生营造“人人讲责任、个个守承诺”的氛围,形成“担责任光荣,弃责任可耻”的荣辱观。可以在班级中张贴责任榜,开展责任竞赛,利用黑板报、壁挂等多种渠道宣传责任,使学生已有的责任感得到保持。

6.与家长沟通配合,提供责任空间,形成多方面角色责任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角色责任的形成还只是片面的、不健全的,还应与家长沟通,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场合创设锻炼机会,使学生养成全面的责任意识,完善责任体验。

总之,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理解责任感、体验责任感,并能担当起建设国家的责任。让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担负起责任,而不是刻意去做。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努力去实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