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研究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科学研究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高等教育特色鲜明,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服务、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使命,在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科学研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西南民族大学60年来的实践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王 永 刘兴全 潘 敏

高校科学研究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校参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学校在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下的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层次和地位。民族高等教育特色鲜明,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服务、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使命,在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科学研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西南民族大学60年来的实践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一、科学研究对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6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科学研究是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必要条件,是民族高等院校塑造名校名师、树立特色、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民族高等教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集中体现在:

(一)科学研究促进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在这三大功能中,科学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1.科学研究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功能

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民族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科学研究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引导下,人才培养才可能有深度、广度、科学性、合理性。科研水平是影响高校学科结构、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正是坚持把科学研究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得西南民族大学60年来培养的10余万毕业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科学研究有助于实施社会服务功能

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的大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随着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提升,民族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5·12”汶川大地震后,西南民族大学组织专家学者迅速行动,积极深入地震灾区调研,多次召开灾后重建学术研讨会,在灾后重建、羌族传统文化抢救、灾后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灾区灾后防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不少对策建议,我校教授撰写的《濒危羌文化——“5·12”灾后羌族村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荣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14”事件发生后,学校专家学者积极深入藏族地区开展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调研活动,以及对藏区政治、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我校教授撰写的《透过“3·14”事件对我国藏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反思》荣获国家民委调研报告一等奖。

(二)科学研究全方位提升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1.科学研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而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突破口是科学研究。首先,教师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教师的职业发展要靠科研指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依靠科研引航,教师的业务提高要靠科研助力。其次,教师的教书育人也离不开科研。教师只有通过刻苦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才能以丰富的知识滋润学生成长,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再次,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学术团队的打造和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2010年西南民族大学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抗寒保畜恢复山羊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以项目首席专家为核心,整合形成了包括高级职称19人,博士10人的科研团队,通过参与研究,有效地提升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发展

科研和教学始终是大学的两个中心,科学研究从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成为教学进步的源泉。高质量的、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支撑。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直接促进了教学发展。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将当前学科发展前沿性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将科研成果迅速反映到教学中,对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要、积极的影响,不断提高了教学质量。对教学规律教学方式的探索也是科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来看,教学研究是导向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又是教学研究的丰富源泉,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把研究成果充实于教学过程之中,增强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对教学方法步骤有了更新的了解,从而总结教学中的优劣得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科研提高专业、学科建设水平

科学研究是发展新学科新专业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内容一般都是本学科的难点、热点和前沿性问题,大量新理论、新技术、新实验方法伴随于科研工作中,专业知识体系得到优化,整体学术水平得以提高,学科的实验条件不断改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产生,为专业的设置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条件。学科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科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也就是科学研究的水平,学科建设所强调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建学科基地等,都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只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用高水平科研能力作为纽带和支撑,才能造就高质量的特色学科。例如,西南民族大学在申报民族学一级博士点就依赖大量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作为支撑,包括大量国家级项目、省部级获奖成果、高质量的专著、论文的科研材料成为申博材料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材料。

二、科学研究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历史回顾

西南民族大学建校的60年,也是学校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的60年,是学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60年,是学校科研综合水平不断上升的60年。建校60年来,学校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建校初期的探索,经历20世纪80年代更新观念,确立改革意识,探寻发展道路,经过90年代深化改革,逐步发展,到新世纪以后的创新思路,推动新发展,科研工作不断进步,开拓进取,创造佳绩。配合学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全校科研人员本着科研为学科建设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研究,进行了多项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成果,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科研项目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升、科研经费稳步增长

在“六五”到“九五”(1981—2000年)期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3298项,其中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40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9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110项,横向课题62项,校级重点项目1105项。200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47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2项,横向科研项目317项。2001年以来,学校从各种渠道争取到科研经费12040余万元,其中“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9005.71万元,仅2010年的科研经费就达到了3213.87万元,科研经费逐年稳步增长。

其中,在高级别项目实现了多项突破:2007年,“九龙牦牛肉质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获资助经费82.07万元,是学校首次获得该类项目的资助;“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和谐的法治保障研究”项目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立项为重点项目,是学校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08年,“四川抗寒保畜恢复山羊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获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总经费近千万元,其中学校获得182万元的经费资助,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类项目的资助。2010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共计20项,在民委6所院校和四川省高校中立项数量名列前茅,其中“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中标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这是学校首次获得该类项目,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2.科研成果总量增多,质量提高、高级别获奖增多,成果转化见成效

在“六五”到“九五”(1981—2000年)期间,学校共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调查研究报告6410篇,出版著作、译著、工具书504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3项。2001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9358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到40%以上,被SCI等收录368篇,出版学术著作(不含教材)598部,其中A类出版社出版著作107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77项。2010年更是取得省级社科、科技两个一等奖的突破,“禽流感、新城疫等重大禽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201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更敦群培文集》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有5个社科成果获得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推进,“一体两翼”初见成效

学校积极推进科研基础条件和平台的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建成了极富特色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和包含“民族文献中心”“民族语信中心”“民族博览中心”“民族研究中心”“民族艺术及影视制作中心”五个研究中心的“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成立了西南民族大学社科联,获批了“羌学研究中心”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两个省级社科基地。有选择、有重点地调整和新建了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60多个特色突出、相对稳定的科研机构和校级重点科研基地。这些科研机构、研究基地的建立,使学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更具实力、更见成效。

(二)几点体会

1.民族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要以服务国家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坚持“三为”宗旨为核心

依靠科学研究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必然要求。民族高校科学研究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民族高校科学研究内容的来源,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目标。建校以来,西南民族大学长期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科学研究工作长期以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己任,主动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把科技工作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关注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研问题,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为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社会服务。

2.民族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发展要紧跟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以学校发展的全局为导向

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工作紧跟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十一五”期间,学校提出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思路,要求进一步理顺科研体制,显著提高科研水平,争取到2010年综合竞争力在国内民族高校中名列前茅,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国内一流的民族大学。这使得科研工作不仅有理论上的指导,更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为此,“十一五”期间,学校制定、修订、完善了《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西南民族大学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西南民族大学教学教辅单位所设科研机构管理办法》《西南民族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西南民族大学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逐步理顺了科研管理体制,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较好的成绩。

3.民族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要以突出特色为生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样也具有其他非民族高校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较于其他普通院校,民族高等院校在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相关课题和问题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少数民族特色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研究,使科学研究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是民族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来开展科学研究,才能突出优势、打造特色,使民族高等教育科研在竞争激烈的高校科研体系中开创出自己的独特领地。

4.民族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要以强化激励机制、加强管理为途径

为鼓励多拿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和办法,逐步加大对学校科研分配体制改革的力度,完善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实行了科研津贴制度。“十一五”以来,学校对符合激励条件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了配套奖励,奖励总金额近150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学校认真坚持理论学习,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循学校“深化内涵发展”“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和“一体两翼”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地为广大教职工服务。在这样的良好工作环境和气氛下,形成了一个高效、协作、和谐的团队,为学校科学研究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对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在新的发展时期和新的历史机遇下,西南民族大学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任重而道远。

(一)机遇与挑战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高校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新发展道路,对科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为科学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和动力;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对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和难点热点问题,“十二五”时期是实现推动学校加速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民族大学的关键时期,对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时代发展面前,机遇很多,挑战也大。这一挑战首先是来自于高等教育发展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起点低,底子薄,在师资队伍、科研实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着先天的不足。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加快发展,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就会在高校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就是最大的挑战。其次,西南民族大学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把学校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把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十二五”期间,如何整合学校科研力量,提升科研实力,如何配合学校完成从教学型高等院校向科研型高等院校的转变,也将是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民族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1.进一步明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指导思想

高级别重大科研项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是科学研究水平的主要体现。要进一步采取有力的措施,确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指导思想,努力争取高级别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跨校、跨学科的强强联合,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以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层次。加大开发项目资助力度,增设特色项目研究计划,着力提高研究水平。通过各方面努力,提高学校科研队伍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能力。通过校内外科研资源的重新集成与再整合,搭建新的科研平台,形成新的科研生长点。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把重项目管理和重成果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加大对科研成果及科研获奖的奖励力度,鼓励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积极争取国家级奖励和省部级高等次奖励,努力提高学校科研的声誉,努力扩大学校科研的总体规模,增强科研竞争力。

2.以人为本,加速高素质科研队伍建设

积极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进一步加强高水平、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内培外引”“内育外吸”工作。创造条件,吸引、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秀创新团队和优秀科研群体;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科研团队的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在用好现有科研人才、引进急需科研人才、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上下功夫。针对学校科研人才成长和工作的特点,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特点、培养个性、鼓励创新、勇于探索、信任理解、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充满活力的科研队伍和学术梯队。

3.积极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

积极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争取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建设更多的省部级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建设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自然科学及生产研发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争取科技部、国家民委、四川省的支持,力争将基地打造成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组建“青藏高原研究院”和中国牦牛研究中心,占领青藏高原研究的制高点;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建设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人文社科科研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五个中心”的建设,即以民族学为中心,整合校内及校外的人文社科资源,形成内合外联的灵活机制,打造特色学科群和优势学科群,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力争把民族文献中心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心;把民族语信中心目标建设成为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数据库基地与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中心、开发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把民族博览中心目标是建设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文物收藏、文化博览与研究中心;把民族研究中心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级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心;民族艺术及影视制作中心目标是建设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民族艺术创新研发机构,成为国家在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艺术创新方面的重要高地和政策参谋,积极争取教育部、国家民委、文化部、四川省的支持,力争将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打造成国家级科研平台。

4.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改革科研经费投入、使用体制,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学校除利用有限的资金继续加大对重大项目、高级别项目及重要成果的配套经费的投入外,也要逐步对科研项目的发布实行委托制、合同制、招标制及首席专家负责制等,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经费。特别鼓励和支持高技术项目、开发项目,鼓励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鼓励和支持与西部民族地区单位和企业实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联合承揽项目;鼓励和支持横向项目和开发项目,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创新型科研、特色型科研、优势型科研、应用型科研、发明专利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特别要加大对原创性成果和重大转化成果的奖励和支持力度。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从制度上规范科研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管理文件,使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案可查,使科研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学校的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5.强化服务地方意识,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注重探索和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相关体制和政策,不断拓宽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技术开发工作、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扩大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领域。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完善技术成果转让机制,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在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众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中发挥应有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特别注重发挥学校的优势条件,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弘扬;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学校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并鼓励师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工作。

总之,科学研究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民族高校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机遇下,要更好地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就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校“一体两翼”现代化民族大学建设的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