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用社区资源

活用社区资源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银都小学位于银都花园、中海名城等一大批高档住宅区的腹地,高品位社区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银都小学的老师注意研究和发挥社区资源的整体育人功能,挖掘身边鲜活的社区资源,“请进来,走出去”,为班集体建设所用。请警官进学校、进课堂,充分地利用了我校的社区资源。德育实践活动是通过开展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

马克思说:“人只有在生活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社区是一所大学校。银都小学位于银都花园、中海名城等一大批高档住宅区的腹地,高品位社区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看看学校的周边,小区、公园、博物馆,书城、商场、电影院,时时有教育契机,处处有教育资源。但是,这类资源必须要充分认识并加以转化才能利用。银都小学的老师注意研究和发挥社区资源的整体育人功能,挖掘身边鲜活的社区资源,“请进来,走出去”,为班集体建设所用。学校与社区达成了充分的“共识”,建立了经常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校内教育环境资源与校外教育环境资源的适时相互转化,产生出有力的共鸣现象和增值效应。在高新区孵化园、民俗公园、银都花园、神仙树公园、中海名城健身俱乐部,都可以看到师生活动的身影,那里是他们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舞台。

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堂班会课,教室里除了五年级五班的学生和班主任王雪涛老师外,还有两位特殊的嘉宾,他们就是芳草街派出所的两位警官,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冯警官和熊警官。

法律在我们身边

班会课一开始,主持人就抛出了一张法律知识测试卷,要考查大家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瞧,无论是同学、老师,还是警官,都认真地答起题来。遇到不懂的,大家还主动请教两位警官呢!看到大家那股认真劲儿,警官们不由得面露微笑。

在最扣人心弦的辩论环节中,孩子们就“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这个辩题进行辩论。虽然辩题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太大了,太难了,但是,这却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孩子们借助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正反双方慷慨陈词,针锋相对,非常的精彩。正方说:“道德是法律的底线,法律是道德的体现”,“法律是有形的,道德是无形的,道德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还有的举了雨果《悲惨世界》里冉阿让的例子。她说,冉阿让被关过监狱,被警察不停地追捕,可是这些都没有让他醒悟,最后是道德的力量才让他真正改过的,由此可以推断出道德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反方也毫不示弱,他们反驳道:“如果仅用道德就能维护社会秩序了,那么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在不停地受教育,他的老师都对他进行过道德教育,为什么还是有人会犯法呢?这就说明道德的约束作用太小了,必须有法律来震慑他们才行。”

法制副校长冯警官适时做了精彩的点评。他说,维护社会秩序应该是道德为主,法律为辅。因为有孩子在辩论过程中提到了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法,冯警官专门给孩子们说到了法律都是一定阶级的产物,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人,所以我国的法律就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就是要保护所有的人。

虽然孩子们对于警官讲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从他们认真专注的神情中,我们知道他们的心里都深深地记住了今天这堂法律知识班会课。在这堂课上,没有花哨的表演,没有老师的煽情,没有形式上的表现,所有的内容都是靠孩子们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请警官进学校、进课堂,充分地利用了我校的社区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社区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当下课铃敲响的时候,孩子们都还意犹未尽,还想继续辩论下去。

学生尤其喜爱实践活动。因为只有自己亲自实践过,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德育实践活动是通过开展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要求,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进行探究和体验,形式活泼生动,内容丰富多彩,效果真实长久。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在活动前将视线放到孩子们的生活世界里,研究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色。这样,才能满足孩子们浓厚的探索学习欲望,切实地解决德育中常见的说教问题。

银都小学是一所位于高档社区之间的小班化学校,社区内外极具品位的环境设计,优美雅致的建筑设施,各种完备的设施,近年来有着日新月异变化的城市景观,不就可以为德育服务吗?于是银都小学的老师将德育阵地拓宽到了校园以外的天地,引导学生在社区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优化组合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

到社区中去学习

场景一:

校园绿墙外侧(银都花园小区内),清秀挺拔的桂花树。四年级六班的30个孩子分为6个活动小组,在音乐老师的带领下哼唱《兰桂飘香》的歌曲;在自然老师的指导下观察桂花的枝、干、叶、花的形态特点;在美术老师的启发下设计桂花图案商标;在语文老师的号召下,吟诗诵文……

“中秋赏桂花品月饼”活动在小区的桂花林里有滋有味地开展,小区里散步的老人,玩耍的孩儿纷纷跓足观望,也被邀进了活动的小组中。

这是德育实践活动中缤纷节目系列之《中秋节》,情景的设计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融为了一体。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独特的:“原来,家门口的桂花树里的学问这么大啊!”“中秋的习俗真有趣!”“我学到了知识,还给邻居小弟弟当了一次小老师。”

场景二:

银都花园社区内,一队三年级学生叽叽喳喳地边走边看边议论着:“雪白的是梨花!”“柳枝上的叶子可以分成三代!”“溪水里有蝌蚪了!”“下过春雨,植物一天一个样!”……拾起道边一根干枝,挂上一个用小纸箱制作的鸟巢;在社区旁的沙坑里,孩子们撅起了屁股,在沙地上创作起了沙画。他们掏的掏,挖的挖,有的负责全景设计,有的专攻局部加工……一串串笑声、歌声四处飞扬。春天就施施然来到了每个孩子的身边。

这是德育实践活动中自主自立系列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课堂。细致的观察,步伐的丈量,双手的操作,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构建一种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场景三:

距学校1公里处的“老成都民俗公园”里,演皮影戏的,倒糖饼的,拉胡琴的……一座座精致的老艺人的铜塑,让学生惊叹不已;十二座不同造型的桥,考察着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每根桥墩上的影壁画,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五十年前的生活之门;木格窗、大门板、拴马桩,让学生摸了又摸,看了又看;大理石墙上的历史典故介绍,红牌匾上的盈联诗句,更激起了学生挖掘来历的欲望;巨幅的府南河老照片,让天真的学生启动了对“环境保护”这个大课题的思考……于是,摘抄的,现场向路人咨询采访的,回到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上网搜索的……举手投足间洋溢着浓浓的求知欲望,闪烁着喜人的灵感火花,采集着累累的生活之果……活动从一节课延续到了一周,一月,甚至一生!

这是德育实践活动“我爱我家”系列之一“小成都探访老成都”的课堂,“家”的概念从自己的家庭到生活的小区,到成长的学校,再扩展到孕育自己的家乡……学校近旁唾手可得的城市资源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教学基地。活动中,学生听、看、摸、问,产生了许多问题,具有初步的问题意识,并积极去探索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更加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课堂生成的新主题络绎不绝,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整个过程的形成是动态生成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逐步发展,在活动过程的体验中学会反思。

与《星星诗刊》主编同游杜甫草堂,开展“星星索”诗社活动;到相邻的餐厅酒家向大师傅请教根据诗句做冷盘菜肴的方法;到住宅区中心市政绿化公园放自己设计制作的风筝;到超市采访调查小零食销售情况……

短短三年,涂冰梅老师和她班级的孩子们依托于校园和社区环境开展的活动主题就达到了15个之多。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机制,引导学生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扩大学校教育活动的空间,是全方位素质育人的措施之一。优越的社区条件,得天独厚的小班师资配置,灵活多变高效的小班化教学策略,使教师得以优化组合学校的德育课程资源和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研究、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条件,充分挖掘社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资源,凸显了学校全面育人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