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上网状况分析

大学生上网状况分析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上网场所和上网时间。大学生上网方式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和网吧两种途径。可见,网吧是学生上网地点的首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获取信息、交友谈心和娱乐三个方面。大学生心理控制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盲从心理,继而引发从众行为。

(一)大学生上网状况

高等院校是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是信息化浪潮的体验者和推动者。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将不断增加。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关注我国大学生的上网情况以及网络使用情况,并加以思考。

(1)网民的构成主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4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6.8%,其次是25—30岁(比例为16.4%)和18岁以下(比例为17.3%),网民结构上表现出低龄化趋势。网民的年龄分布和文化程度分布如表1.1和表1.2所示[3]

表1.1 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

表1.2 网络用户的文化程度分布

从上面两个表格可以看出,我国网络的最大用户群是大学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大学生大多二十多岁,是我国知识水平最高,思想最敏锐,对知识接受能力最强的一个社会文化群体。同时,国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为学生上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种网校、远程教育的兴起也对学生上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社会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网吧也为学生们畅游网络提供了自由的场所。

(2)学生的上网场所和上网时间。大学生上网方式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和网吧两种途径。2002年《中国教育报》的一则报道显示,学生上网地点在家中、校内、网吧和其他地方者分别为11%,38%,71%和2%。可见,网吧是学生上网地点的首选。学生将网吧作为上网的主要场所,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的网络设备劣于网吧的硬件设施,尤其是校园网速不如网吧快,经常出现“塞车”的现象。另一方面,网吧是一块自由地,在这里没有“熟人”的眼光,也没有管理者的约束和对浏览内容的绝对限制,而在学校则不同,学生玩网络游戏、浏览不良信息是不允许或绝对禁止的。从上网时间来看,学生们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使用,而从近年来的教育管理实践来看,逃课上网、包宿通宵上网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如果不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过度沉浸于网络虚拟空间,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业,甚至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

(3)学生的上网动机和内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获取信息、交友谈心和娱乐三个方面。上网浏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时事、文体娱乐和学术资料方面。通过网络阅读各类信息是目前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源。网络中的各种音频和视频节目,大量的游戏也为学生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好的去处,甚至会因此“乐不思学”。网络为上网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交往选择,一种是使用网络技术维系既存、实在的人际交往;一种是在网络环境下参与以虚拟性为物质的网络交往。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

(1)焦虑心理。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初步形成心理时期,内心中充满着强烈的自我满足感,不断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但由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夸大了自我评价,评价标准也不尽完善,致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优势心理,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我怀疑与否定,同时也更加关注自我,更全面地设计和评价自我,使大学生想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力图通过各种机会来表现自我,获得肯定。而大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网络就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展示平台。

(2)逃避心理。大学生处在高校和社会的双重环境中,大学生自身的优越感让许多大学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定式,很少顾及他人感受,也很少为他人着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如果受到心理创伤、挫折,容易在现实中形成冲突,并产生孤独感,甚至发展成忧郁症、自闭症等。现实冲突的积累叠加会进一步激发孤独心理,孤独心理长期得不到排解,空虚的心灵将使大学生更加茫然,找不到存在的价值。网络恰如其分地在这个时候充当了“救世主”。网络的虚拟空间可以让大学生肆无忌惮地发泄、放松,在他们原本空虚的内心深处产生懵懂,大学生在网络中发现并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长此以往大学生继续逃避的心理日益加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发展。

(3)补偿心理。大学生在相对复杂的校园环境中,势必存在个体差异。成绩的好坏、生理的差异、专业的优劣,导师的重视程度等不平等因素,促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得到补偿。网络的虚拟环境将所有人等同起来,大家不再存在成绩高低、容貌美丑,打破了专业的限制,脱离时空和地域的舒服,大学生变得不再害怕、不再畏缩相互间礼貌招呼、奉承客套,一种强烈的自我满足感前所未有地冲击着大学生还未定性的心理防线。在网络中,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关心和爱护。

(4)宣泄心理。现代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父母过高的期望以及多如牛毛的考试等各种压力,大学生脆弱的心理调节能力很难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致使大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失望、烦躁、苦恼等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积聚产生心理压抑。网络的虚拟公平的平台又一次符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大量的网络游戏、虚拟对战是大学生忘乎所以,在昏天暗地的游戏世界中隐姓埋名的疯狂厮杀,平等地位再次显现,网络成为大学生宣泄的又一重要途径。

(5)从众心理。大学生心理控制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盲从心理,继而引发从众行为。所谓的从众行为指在群体认同的前提下,个体寻求自身解脱与突破群体冲突,以增强自身安全感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促使大学生寻求符合自己需要的组织或社团,加入其中得到心理上的保护,在行为态度上以增强自信心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改变通常是建立在放弃自身坚持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理。大学生生活在相对简单的校园环境中,风华正茂、年轻气盛、精力充沛,向往着与更多人交往,从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认可,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满足感。害怕自身的行为不被他人认同,自己观点遭到反对,甚至指责批评。网络上的各种团体、社区、群恰到好处的弥补了大学生的空虚心理。大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找寻各类型的网络组织,加入其中,高谈阔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建立的小团体会因为更多兴趣相投入的加入而不断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