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想培养及其激励功能

理想培养及其激励功能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心理教育工作活动中,除去心理沟通和精神激励方法外,还不能忽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的教育培养。由于教育工作和理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理想培育成为现代教育工作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代化教育工作中,理想培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激励功能:一方面,通过理想培育,可以将人们不自觉不系统的理想上升为自觉、明晰和稳定的信念,收到持续激励人们主动性的心理效应。这显然是其他精神激励无法与之相比的。

在心理教育工作活动中,除去心理沟通和精神激励方法外,还不能忽视对受教育者进行理想的教育培养。如果说,心理沟通和精神激励主要还停留在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外在“激励”的层次上,那么,通过理想教育,外在“激励”就将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激励”,受教育者的素质有可能得到普遍提高,预定教育的目标也才可能得到实现。

理想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超前反映和对未来世界的设计、向往和追求。人不同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动物没有理性更无理想,因而它们永远生活在现存的物质世界之中。而人是理性的动物,他们既生活在现实中,又企图超越现实;既生活在物质世界当中,同时又以理想的精神方式享受生活。自有人类以来,理想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做人而无理想,就意味着人格的变质和人性的退化。

但是必须看到,理想并非古今一体、千人一面,而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从理想的指向上分,有社会理想(理想的社会)、群体理想(理想的组织群体)和个人理想(即理想人格);从理想同现实的距离分,有长远理想、中程理想和近期理想;从理想形成的途径分,有个人或群体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理想和通过理性思考及系统学习形成的自觉理想;从个人理想、受教育者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度分,理想又存在境界高下的区别。此外,假想、空想、幻想也是理想的不同表现形式,甚至宗教也充满虔诚的理想色彩,它们与科学的理想构成了两类不同的理想类型。由此可见,人人虽都有理想,但理想各有不同。以为理想只有一种或认为理想一定高尚伟大,这是对理想的狭隘理解。其实,只要是生理健康、理智未泯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想信念,而且都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目标。

由于教育工作和理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理想培育成为现代教育工作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现代化教育工作中,理想培育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激励功能:

一方面,通过理想培育,可以将人们不自觉不系统的理想上升为自觉、明晰和稳定的信念,收到持续激励人们主动性的心理效应。在教育工作中人们不难发现,未经理想培育的多数受教育者,虽然各有其理想,但这些理想多因自发产生而显得幼稚、天真、不切实际,甚至缺乏实现的可能性,有的还可能是一时冲动引起的信誓旦旦,有的纯粹是空想、迷信造成的精神故障或心理情绪。面对这些理想,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大惊小怪,也不能听之任之、视为自然,而应进行理想教育,以便使自发的变成自觉的,使空谈、幻想变成切合实际的科学理想,使一时的冲动变成稳定的信念,将种种心理故障转化为理智支配的执着追求。当然,这个工作非常艰巨,它是一项比一般精神激励更复杂的心理工程,需要的是耐心、持久和科学的方法。但是如果坚持去做,方法又得当,一旦受教育者树立了自觉的理想,其自觉能动性就会被挖掘出来。那时,为自觉理想所支配的人就无须别人来激励,他们自身就能激励自己,而且历久不衰、愈挫愈奋。这显然是其他精神激励无法与之相比的。

另一方面,理想培育的核心和实质是社会理想教育,离开社会理想及其教育,理想培育就失去教育的价值坐标和理想的社会意义。这里所说的社会理想,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说,社会理想就是超越现实社会的理想社会,比如农民的社会理想,是超越封建土地所有制而对“耕者有其田”的小私有社会的向往;无产阶级的终极社会理想,是消灭私有和剥削、人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在形式上,社会理想是某一社会大多数人对未来社会设想的共识,表现为各种理想的共同面和彼此之间的沟通点。一般来说,由于受个人视野和团体利益的局限,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理想和组织对其成员进行理想教育时,往往局限于个人和群体的将来而容易忽视整个社会的前途命运,这样就造成个人理想、群体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偏离,产生诸如个人奋斗和各种狭隘的集团意识,显然这是与社会理想相冲突的,注定不能实现。为改变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理想教育时,一定要超越团体界限,放眼社会未来,将社会同群体、环境和组织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理想。只有当受教育者不仅爱团体也爱国家,既关心自己团体的前途更关注民族命运的时候,个人和团体的理想才能融入社会理想。也只有这样的理想教育,才能有效克服团体的狭隘和短视,使理想成为激发人们内在心灵活力,凝聚所有受教育者实现理想目标的精神激励手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