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

“关于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86年,当杰斐逊获知《关于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在众议院得以通过,在参院却未获得通过时,他写信给乔治·威思,加倍努力促成法案的通过,他说:“我亲爱的先生,讨伐鞭挞愚昧无知吧,制定并完善教育广大民众的法律吧,让同胞们明白,今天为了这一事业而付出的税款还不及他们将来向国王们、教士们和贵族们缴纳的税款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今天仍有广大民众处在愚昧无知的深渊中,那么在我们中间就将滋生国王、教士和贵族。”

1786年,当杰斐逊获知《关于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在众议院得以通过,在参院却未获得通过时,他写信给乔治·威思,加倍努力促成法案的通过,他说:“我亲爱的先生,讨伐鞭挞愚昧无知吧,制定并完善教育广大民众的法律吧,让同胞们明白,今天为了这一事业而付出的税款还不及他们将来向国王们、教士们和贵族们缴纳的税款的千分之一,如果我们今天仍有广大民众处在愚昧无知的深渊中,那么在我们中间就将滋生国王、教士和贵族。”[136]

利用公共税收建立并完善面向全体社会阶层的免费的强制性的公共教育体系(Common School),是杰斐逊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按照他的民主政治学说,公共教育应当分成普及型的初等教育和选拔型的高等学院,一为民众教育,一为精英教育。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作为根深蒂固的民主主义者,杰斐逊尝言,倘若必定要在两者之间作一取舍的话,他宁愿选取前者而舍弃后者(虽然迫于形势,他晚年的实践与此恰恰相反)。[137]

《关于进一步普及知识的法案》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一般说来,真实的情况是,法律好,而且执行得好,人民才会幸福,而法律制定的好,执行得好,是取决于制定及执行法律的人们是否聪明、正直。因此为了促进公众幸福,应该使那些被自然赋予天才和道德的人们通过自由教育成为有资格去领受、有能力去保卫他们同辈公民们的神圣权利和自由的人,他们应当被委以这一责任,而不论他们的财富、出身或其他偶然的条件或环境如何。然而,更多的人因为贫困无法自费让他们子女中那些有合适的天赋足以成为公众有用之才的人受到这样的教育,所以,发现这样的人,并且由全体人民共同承担费用去教育他们,要比把全体人民的幸福托付给无能的或品德败坏的人更好。”[138]

因此,该法案的第一部分确立了初级学校和“文法”学校这两级学校制度。由选举产生“县参事”,并由这些人将县划分成区,每个区仿佛一个微型共和国,成立一所面向所有儿童为期3年的初级学校。除了读写算术,这一级学校尤其需要提倡学习历史。正如他在《弗吉尼亚纪事》中所写的那样,“历史,通过使人们了解过去,能够使人们对未来做出判断。”[139]而杰斐逊对此初等教育所提出的目标,则包括:向公民提供其事业所需的信息,使之具备自我计算之能力,具备表达与保留其思想、合同与账薄之能力。通过阅读完善个人修养,提高自我能力,理解其对邻里与国家所负之义务,完满履行二者所交托之职责。明了并公正有序地行使自身之权利,审慎地选举代表其自身之受托人,并尽职、公正地监察其行为,同时作为自己的判断,明智忠实地尊奉信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等等。[140]可见,除了其中有关个人谋身的实用性知识技能以外,杰斐逊的着眼点还在培养公民意识、维护民主政体上。

与初等学校相对应,法案第二部分还主张在每个县建立一所文法学校,免费接受家庭贫困成绩优秀的学生继续学习1—2年,其中在智力和品德方面最为杰出的学生可以再另外学习4年,然后再经过选拔,从中挑选一半学生进入威廉-玛丽学院学习3年。因为,在他看来,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政府官员、立法者和法官,国家的繁荣和个人的幸福更多地有赖于这些人”。[141]可见他的教育计划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理念:培养普通公民和政治领导人,即民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结合。只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证民主社会的平稳运作和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杰斐逊草拟的这一法案,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民主,也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国民素质,堪称关乎国运民生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也难怪他的传记作者彼得森击节赞叹:“为了使这个共和国稳定和昌盛,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计划!”[142];他的另一位传记作者希纳德也说,近代法国免费初级学校制度,就是源自杰斐逊,可见其影响之大。[143]

在杰斐逊向弗吉尼亚议会提议的“修改威廉-玛丽学院章程法案”(Bill for Amending the Charter of William and Mary)中,他主张该学院摆脱教会的控制,改为州立大学。他认为立法机关此时的重大职责便是注意加强高等学校,因为这里是培养国家领导人才,造就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的保卫者的地方。它不但要成为一所州立大学,而且也要成为整个教育系统的监督机关——他的目的是要把大、中、小各级学校都从英国教会的控制下解脱出来。此外,他还提出“建立公共图书馆的法案”(Bill for Free Public Library)。法案建议州政府,每年拨款2000磅用于书籍及地图的购置,并由议会任命3个有学问,关心文化事业的人士为该图书馆监察员,监督图书购买及保管事宜。因为,在他看来,“没有比在每一个县里建立小型流动性图书馆更为耗钱少而益处大得多的事业了。”[144]当然,和前两个法案一样,由于州议会保守派的反对,这一法案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在随后的若干年间,由于政务繁忙,杰斐逊无暇顾及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虽然他的内心一直挂念不已。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809年他第二任总统期满后退隐政坛,返回故乡蒂塞洛——此时他才有机会再一次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而这一次,他不仅是作为教育思想家,更是作为教育实践家,满怀豪情地,开始致力于实现他早年的一个梦想:在他的故乡弗吉尼亚,建立一所足资万世效法的公共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

从1809年开始直至1825年弗吉尼亚大学正式开学,杰斐逊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这所大学的创立上,他不仅亲自选择校址,设计建筑式样,而且不断向各方申请募集资金,并作为首任校长,亲自制定入学标准、课程设计和学校的组织管理——正如爱默生所言,这所大学无乃是“一个身影的延续与拓展。”[145]而他自己的理想,则“殷切希望弗吉尼亚大学能够成为这个地球上人类思想未来的堡垒。”[146]

值得注意的是,杰斐逊立志要将弗吉尼亚大学建成堪与哈佛大学媲美的一流学校,因此在教授遴选问题上,极其严格,不仅要求其学术水平,也重视其政治观点,尤其是法律教授,必须是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因为他本人“殷切地期待着这个大学能培养出有民主倾向的律师,并且通过律师来影响立法机关(被选进议会的多半是律师),使立法机关倾向民主。这说明杰斐逊在创办弗吉尼亚大学时,一刻也没有忘掉促进自由民主事业。”[147]也正因为如此,在他临终之际,回顾自己一生功绩时,他才把创建弗吉尼亚大学、起草《独立宣言》及制定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相提并论,并说,“作为我活着的纪念,我最希望人们记得的就是这些。”[148]

在1800年1月写给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751—1836)的信中,杰斐逊提到了改善人类本性的方法:“启迪人类,匡正他们的道德,用仁慈去鼓舞他们,”他说,“对成功有了把握,我们就不会去搞暴力骚乱。预见到我们的后代的幸福并且用无可指责的手段为其幸福做好准备,就是以使我们幸福。我们的良心不会因为受到图谋毁灭或推翻国家或君主的指责而感到不安!”在这封信中,他又提到暴君专制的阴谋,并坚信,“知识,理性和自然道德在人们中间的传播将危及这个阴谋。”[149]可以说,终其一生,他一直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与知识普及在维护民主反对专制这一斗争中的重大作用。这也是他教育思想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克雷明在《美国教育史》中评价说,“到1826年杰斐逊去世时,他的教育计划的绝大部分均已付诸实践,成为现实。教会与国家政治相分离,宗教传授在更为私立,虽然不是完全私立的范围中进行,一所大学在公众关注下创建起来,新闻界虽然对包括杰斐逊本人在内的著名公众人物的抨击越来越尖刻,但却不断地扩展自由,每日在履行其启发民智虽不协调却至关重要的职责。但里士满的大图书馆未能如愿地建立,同样杰斐逊1809年倡导在全州的每个县均设立一所小流动图书馆的计划也未能实施。也许更为重要的在于,杰斐逊在《更广泛地普及知识》提案中所构想的免费初等教育体制未能确立……无可否认的是,他始终如一地坚持致力于大众教育……”[150]克雷明所说的显然都是事实。尤其是杰斐逊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的努力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但无论如何,他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都是重大而深远的。弗吉尼亚大学自建立之日起直至1862年莫雷尔法案通过前,一直是美国州立大学的范式,菲利普·林斯利、奥古斯塔斯·B·伍德沃德和托马斯·库珀等杰斐逊的追随者们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始终活跃于高等教育普及运动的前沿。”[151]

事实上,正如滕大春先生在《美国教育史》中所言,“杰斐逊不但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者,他还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开拓者。”[152]他的普及教育思想虽未能实行,“但他对民众教育的计划,对教育与自由二者密不可分的联系的主张却在各地深入人心,被不同的改革者所接受,如马萨诸塞州的霍拉斯·曼、亚拉巴马州的亨利·利科尔、纽约州的罗伯特·戴尔·欧文等人。”[153]其中,尤其是贺拉斯·曼与亨利·巴纳德于19世纪30—40年代所领导的公共教育运动,不仅发扬了杰斐逊教育启发民智的思想,而且还奠定了美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同克雷明所说,杰斐逊“这位在弗吉尼亚被解除了武装的先知在其他各地赢得了胜利,并成了民众教育的真正守护神。”[154]

【注释】

[1]〔美〕A.C.奥恩斯坦著,刘付忱等译:《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2]〔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3]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4]〔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5]〔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1页。

[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2页。

[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27页。

[8]参见〔美〕E.P.克伯雷选编,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页。

[9]Richard Hofstadter&Walter P.Metzger,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5),83.

[1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11]〔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37页。

[12]〔美〕E.P.克伯雷著,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332页。

[13]参见季苹:《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14]〔美〕E.P.克伯雷著,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333页。

[15]〔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1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39页。

[1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90页。

[18]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19]参见〔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26—36页。

[20]〔美〕沃浓·路易·帕灵顿著,陈永国等译:《美国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1]〔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22]Freeman Butts&Lawrence A.Cremin,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American Culture(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53),36.

[23]参见季苹:《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24]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25]钱满素:《美国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2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27]〔美〕E.P.克伯雷著,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1页。

[28]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0页。

[29]〔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3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70页。

[31]参见陈华:“清教思想与美国精神,”《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58—62页;参见〔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32]Gerald Lee Gutek,A History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Education(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70),11.

[33]〔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34]Lawrence Buell,New England Literary Cultur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203.

[35]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3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3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26页。

[38]Carl H.Gross&Chandler Charles C,ed.The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 through Readings(Boston:D.C.Heath&Company,1964),4.

[39]〔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40]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41]Richard L.Greaves,The Puritan Revolution and Educational Thought(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69),15.

[42]〔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43]参见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14页。

[44]〔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45]Gerald Lee Gutek,A History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Education(New York: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70),11.

[4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4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 12页。

[48]参见〔美〕E.P.克伯雷选编,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8页。

[49]〔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5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39页。

[5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5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51页。

[53]〔德〕马克斯·韦伯,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01页。

[54]Richard L.Greaves,The Puritan Revolution and Educational Thought(New Jerse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69),29.

[55]Richard L.Greaves,The Puritan Revolution and Educational Thought,51.

[56]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5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58]参见〔美〕E.P.克伯雷选编,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9—331页。

[59]〔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6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89页。

[61]转引自季苹:《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2页。

[62]〔美〕E.P.克伯雷著,任宝祥、任钟印主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页。

[63]Richard Hofstadter&Walter P.Metzger,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5),83.

[64]〔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65]〔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64页。

[6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75页。

[6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65页。

[68]参见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8—9页。

[69]〔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7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50页。

[71]〔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150页。

[7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73]转引自潘志高:“美国清教教育思想探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103—105页。

[74]Perry Miller,“From Edwards to Emerson,”in Lawrence Buell,ed.Ralph Waldo Emer son: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3),27.See also in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4)1940,589-617.

[75]夏之莲主编:《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页。

[7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77]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78]郝克路:“本杰明·富兰克林与早期费城的公共社会,”《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第124—127页。

[79]郝克路:“本杰明·富兰克林与早期费城的公共社会,”第124—127页。

[80]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81]转引自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82]参贺国庆:《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6页。

[83]贺国庆:《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第36页。

[84]转引自贺国庆:《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第37页。

[85]刘春水:“富兰克林《自传》与实用主义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42—46页。

[86]转引自刘春水:“富兰克林《自传》与实用主义精神,”第42—46页。

[87]转引自刘春水:“富兰克林《自传》与实用主义精神,”第42—46页。

[88]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第220页。

[89]〔美〕本杰明·富兰克林著,姚善友译:《富兰克林自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页。

[90]参〔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271页。

[91]〔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271—272页。

[92]刘春水:“富兰克林《自传》与实用主义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42—46页。

[93]See 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New York:Longman,1990),22.

[94]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24.

[95]转引自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

[96]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97]转引自〔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98]转引自〔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5页。

[99]转引自〔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第332页。

[100]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New York:Longman,1990),23.

[101]Edwin E.Slosson,The American Spirit in Educ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21),68.

[102]转引自姚运标:《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宗教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03]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页。

[104]参〔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347页。

[105]参〔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周玉军等译:《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7页。

[106]〔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107]参姚运标:《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宗教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108]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109]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110]William L.Hedges,“From Franklin to Emerson,”in Lawrence Buell,ed.Ralph Waldo Emerson: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essy(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3),32-47.

[111]William L.Hedges,“From Franklin to Emerson,”32-47.

[112]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7—188页。

[113]转引自滕大春主编:《外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2页。

[114]〔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627页。

[115]转引自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116]Gilbert Chinard,Thomas Jefferson:The Apostle of Americanism(Michiga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2),42.

[117]转引自滕大春主编:《外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118]姚运标:《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宗教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19]滕大春主编:《外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120]刘怍昌:“略论托马斯·杰弗逊的民主思想,”《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

[121]〔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92—393页。

[122]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9—191页。

[123]刘怍昌:《杰斐逊传》,第1页。

[124]转引自刘怍昌:《杰斐逊传》,第188页。

[125]〔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527页。

[126]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62-1990(New York:Longman,1990),43.

[12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128]转引自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196页。

[129]〔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981页。

[130]转引自刘怍昌:“略论托马斯·杰弗逊的民主思想,”《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第149—164页。

[131]转引自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132]〔美〕小诺布尔·坎宁安著,朱士清、高雨洁译:《杰斐逊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133]〔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656页。

[134]〔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661页。

[135]转引自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195页。

[136]〔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955页。

[13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138]〔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92—393页。

[139]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62-1990(New York:Longman,1990),45.

[14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141]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62-1990(New York:Longman,1990),45.

[142]转引自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页。

[143]Gilbert Chinard,Thomas Jefferson:The Apostle of Americanism(Michiga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62),98.

[144]转引自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4页。

[145]〔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146]转引自姚运标:《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宗教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147]刘怍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5页。

[148]〔美〕小诺布尔·坎宁安著,朱士清、高雨洁译:《杰斐逊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149]〔美〕梅利尔·D·彼得森注释编辑,刘怍昌、邓红风译:《杰斐逊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233页。

[15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117页。

[151]〔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118页。

[15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页。

[153]〔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118页。

[154]〔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1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