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生命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这和生命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是不谋而合的。语文教学中要体现生命教育,我的看法是有效渗透。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诸环节的细节上下功夫,使生命教育对语文教学进行细致渗透,这样才是“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教学。现从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阅读教学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杨 洁

一、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的背景

初中生正处于生命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人类世界又是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的,因此,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要将生命看得高过一切。有鉴于此,我们的教育中,就要着力培植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所以上海市教委明确提出了在中小学落实“生命教育”,教师要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1]而生命教育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必须通过各种隐性和显性的课程加以实施。

语文学科从先天来说,就与生命教育有着不解之缘。语文学科的性质就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1987年开始,上海的陈钟樑、山东的韩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先后提出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程红兵认为:“教育不能离开人,教育的科学性不能离开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可言。”[2]韩军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把语言看作生命主体、生命整体,强化“人”的地位。要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注重语文教育。[3]钱梦龙老师在全国青语会成立之前,寄语青年教师,强调“塑造健全的人格”。[4]从这些语文界的领军人物的强烈呼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人的重视,对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视。而这和生命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是不谋而合的。

此外,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就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孟子就已认为“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就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出深厚的生命意识。在现代,有更多的作家关注生命,如《石缝间的生命》、《百合花开》。课文中采用的外国文学内容也无一例外,如《哈尔威船长》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有优势,让语文作为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语文教学中要体现生命教育,我的看法是有效渗透。因为语文学科毕竟不同于政治课,它有自己的工具性特点,一节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的味道,如果过分强调对生命价值、生命意识的讨论,那么就会喧宾夺主。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诸环节的细节上下功夫,使生命教育对语文教学进行细致渗透,这样才是“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教学。现从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阅读教学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首先谈谈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意识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通过阅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5]

(一)备课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实施三维目标。其中有一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能够体现生命价值以及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方面的内容。如《向生命鞠躬》这篇课文,备课时就应该细心体会和思考向生命鞠躬的原因,在这个原因背后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类以外的其他生命的一种尊敬。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先考虑到教学目标中应有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加以落实。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

1.创设和生命教育有关的情境,导入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情境的一个维度是“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有限,对于一些生命现象体会不深刻,自然也无法发现生命的可爱可贵之处,所以在讲授上一篇与生命有关的文章时,我也尽可能创造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一下生命,并且将我的生命体验告知学生。例如在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和学生一样用布条蒙住了自己的双眼,在教室里静静地坐上三分钟,然后请他们谈谈这三分钟里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感受。结果学生谈到,自己在这三分钟里,听见了许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声音,同时内心也会产生一种恐惧,如果眼睛一直是这样处于一片黑暗,那么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学生发言之后,我谈了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新奇而又害怕,更多的却是对上天赐予我眼睛的感激,对那些失明人士的同情。师生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能体会到对于作者来说,光明是多么让她渴望,也能够理解她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对生命仍然有着强烈的热爱。

2.深入挖掘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伟大的人格魅力。如《哈尔威船长》中的主人公哈尔威,他在船即将沉没的生死关头,沉着冷静地指导着船上的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撤离,将生的希望首先留给他人。这样一种大无畏的气概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我们需要学生去学习的。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牺牲,但是必须牺牲得有价值。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其他人能够活得更加美好,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通过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的场面描写,然后安排学生朗读船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将这样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牢牢镌刻在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对个人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体会。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3.仔细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生命的内涵。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优美的散文,除了精致细腻的描写,扣人心弦的情节外,还有很多含义隽永的语言需要学生细细体会其中的真谛。去理解生命的真、善、美。如《百合花开》中的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这里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百合花的庄严宣誓,更是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不容易,所以应该努力以自己的行动去体验生活,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这样才能使生命不虚度,在世界上留下活过的印记。纵然在前行的道路上有千万种困难,有别人的冷嘲热讽,但是我们活着不是为了他人,所以根本不用介意那些困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通过对这种托物言志类散文的语言品读,在优美的文字背后,学生往往就能发现深藏在背后的玄机,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并且会在反复诵读中渐渐被影响,形成坚强的性格和健康的生命价值观。

4.尊重文本,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感悟作品,对作品的内容进行建构。语文课的一大特点就是每个阅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体验都是不同的。不可以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主见。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他们对同一作品的认识看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生命去体验,同时也得出自己的感悟。比如郭初阳老师在《珍珠鸟》的讲授中,就探讨了更深层的阅读体验。语文界长久以来都认同这篇课文就是讲了“信赖”,但是郭老师却从文中关鸟的“笼子”中启发学生联系其他作品分析,从中看到了人类“自恃有力的迷狂”和“天生的囚徒对自由的担当”,这样的课程,看似对语文课的“叛逆”,但是却恰恰可以培养不畏惧权威、善于思考、追求自由、人格健全的现代公民,这是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6]

5.加强对古文名篇的诵读积累,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大量增加了古文的篇目,无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都闪耀着中华民族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智慧火花。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名篇,我们要指导学生去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正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比如郑燮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分别体现了生命的韧性和不屈的意志。学生能够在青少年时代,多了解并背诵这样的诗篇,当以后遇到挫折时,往往也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些诗句,从而增添生命的意志和前行的勇气。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配合阅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磨练意志,培养品质。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就想真正使学生将文章读深读透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我们还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配合课内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如学习《妈妈的账单》时,我要求学生回去拍摄妈妈劳动的场面,晚上再帮妈妈洗脚,到课堂中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个时候学生才能真正懂得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而自己一味向妈妈索取的行为是多么不正确,使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三、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

“二期”课改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必须作好导演,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现在我们要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那么教师首先就应该热爱生命,热爱语文课。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其《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尚人格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7]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生命体验,而不是让他们按照教学参考书,回答千篇一律的东西,要“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经常看见课堂上,因为某些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学生不同,或者和老师预设的答案不同,以后老师就不会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这样的行为,无疑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不公平,同时个性也会遭到抹杀,他的生命价值又如何体现呢?他更不会成为一个自信自强的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最后,教师一定要有重新建构文本的能力,深度解析文本,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可能会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不可能每一种都正确。有时候也会有失偏颇,教师必须自己先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探寻其内涵,这样当学生提出自己的体验时,才能及时辨别,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而且学生的体验必须是建立在文本之上的,如果是空谈生命价值,那么也就意味着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这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所以教师自己一定要高屋建瓴,有能力判断什么样的体验才是符合文本的,才是正确的。不正确的要进行再引导。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点体会,相信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推进,“生命教育”将会引起更多的关注,我也会在日常教学中继续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争取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2005.3.

[2]程红兵.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语文学习,1991(11).

[3]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习,1993(1).

[4]钱梦龙.期待“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J].语文学习,1995(7).

[5][美]海姆·G·吉诺特著,冯杨、周吴奇译.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239.

[6]赖配根.思想与叛逆;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李宗莉.语文教师素质是决定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J].当代教育,200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