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师教育学生经典视频

老师教育学生经典视频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火如荼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关注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与提高。校长求助于学校的“母亲俱乐部”。休闲读物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但它显然不应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许多国家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具体规定,虽然所选书目不一样,但着重的都是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常说:“我和学生共同成长。”

杨士军

如火如荼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关注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与提高。关于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这里也谈几点认识,敬请指正。

一、把学生引进某个领域

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往往与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魅力等有关。当年的学生返校时也许会说,我为何爱好文学,为什么走上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就是因为老师在上课时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我影响深刻……也就是,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不在于你教给了学生多少学科知识,而是你曾经在教育活动中说过的一件事、一句话,这些你本人或许已淡忘的事或话,却在不经意中改变了你的学生。《读者》某期曾刊登过一篇有关阿里巴巴CEO马云的文章,文中说,他在读中学时,最得意的是英文,而他的英文成绩之所以好,则完全取决于地理老师的一句话。马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中学时这位漂亮的女地理老师在上课时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把英文学好,不要给中国人丢脸”,她说:“我们在杭州西湖边玩,外国人走过来问,西湖怎么样怎么样,因为我们不懂英语,没办法交流。”地理老师的这句话给他的印象特别深,成为这位杭州中学生学习外语的最大动力。

比尔·盖茨也是一个例子。他就读的西雅图湖滨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比尔·盖茨说,有一件事情影响了他。那时,电脑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一台电脑要占去一个大房间,有长达几英里的线路连接,价格则高达数百万美元。1968年秋天,校长却做出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前卫决定:租用一台电脑,开始让学生们接触电脑技术。

之所以是租而不是购买,实在是因为当时的电脑太过昂贵了。小小的湖滨中学在当时无法筹措这么一笔巨额资金。校长求助于学校的“母亲俱乐部”。学生的母亲们经过商议,决定举办一次拍卖活动来替学校集资,虽然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还从未见过电脑为何物。结果是集资到3 000美元,这就使学生们可以使用附近一台属于通用电气公司的PDP型电脑。比尔·盖茨后来评论学校的这个措施时说:“还在60年代末的西雅图,就让学生使用电脑,这是当时一种令人惊讶的做法,对此,我将永远怀着对学校的感激之情。”

当一切处理妥当后,老师领着盖茨的那个班级参观电脑机房。其他的同学都不知如何操作终端机,但比尔·盖茨却试着在电脑终端机上输入几条指令,对这些指令处理的结果立即从PDP型电脑上传回来了,这使比尔·盖茨不仅大为惊讶,而且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满足。他觉得这简直就是在变戏法,太神奇了。从此以后,他一有空余时间就去电脑机房,不断地在电脑终端机上做各种试探和练习。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航员、引路人的角色,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教育,使学生热爱某个领域,钻研某门学科。

二、使学生成为爱书者

进入21世纪以来,数次的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人阅读率连续多年走低,而阅读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走强,知识性、兴趣性目的却在减弱。调查反映出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仅占5%左右。同样,一项针对本市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也显示,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读者》、《当代学生》等休闲类读物。休闲读物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从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但它显然不应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这就需要教师从良莠不齐的书目中遴选、推荐。推荐阅读不是随意浏览,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许多国家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具体规定,虽然所选书目不一样,但着重的都是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美国高中生必读书目中,除文学作品外,还包括《美国的民主》、《独立宣言》、《理想国》等政治学著作,意图也是让中学生受到美国人所认为的人类基本价值的熏陶,进而维护这些基本价值。但我们有近2/3的中学生表示,近期阅读的印象最深的文章是自己发现的,仅1/5的中学生表示是老师、同学或家长等推荐的。可见,老师在营造读书的文化氛围,提倡、引导和推动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方面做得相当不够(其实,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队伍中的爱书者也不多)。

英国人塞缪尔·斯曼尔斯说过:“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淘淘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而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也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常说:“我和学生共同成长。”他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读书做人”,受其影响,学生课余都会主动地去寻书、读书。一次,一位学生请教黄老师:“我最近在看佛教方面的书,有几个问题不懂,想和你交流一下。”黄老师当时很惊讶,回答:“这方面我读得不多,你给我一个礼拜时间,一周后我就此问题与你探讨。”之后,黄老师抓紧一个星期的时间看书,还请教过佛学专家。果然,一周后他与这名学生进行了初步的交流,学生发觉黄老师非常爱学习,便对语文越发有兴趣。另一位学生喜欢读李白的诗,黄老师对李白有一定的研究,师生在“学问”李白中逐渐成为忘年交。我这样写的意思是,在这个“书为媒”的环境中,师生互为一体,体现出一种完美的和谐,学生与你无话不谈,还可能被你的博学倾倒,也势必会影响他的人生。

“再讲究的服装无法掩饰一个人知识的贫乏,再清寒的读书人也无法挡住言谈中的书香。”知识与气质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耐心地、持久地通过读书积累才能获得的。让学生成为爱书者,把学生引进你的书房,带学生到图书馆、书城,有意识地推荐好书,应该是教师的“必修作业”。某名校对教研组长布置了一个任务,每过一段时间要把本学科的前沿给老师、同学讲一讲。结果是大大拓展了师生对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知识视野与探究欲望。而复旦二附中从预备年级开始就开设的阅读必修课,鼓励学生浸润于书香环境,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悦读”,这使孩子们有机会得到更宽广的教育。“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胸怀虚心、耐心、爱心的读书人,即使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也不会有令人反感的铜臭;即使拥有令人向往的政治权力,也不会改变成令人讨厌的官僚;即使拥有令人尊敬的学术成就,也不会有令人失望的自负。教师不仅要多读书,更有义务引导学生多读书,把读书的氛围搞得浓浓的,如此,我们的教师将更具教育智慧,我们的教育也将更加美丽。

三、带学生亲近自然和社会

表象来自于感知,感知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学生身边的事物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感性材料。陶行知先生也曾说:“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社会的熔炉中去实践、去锻炼、去磨砺、去发展,开发并利用好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从而开启社会这一部百科全书。

复旦附中高二年级学生每年10月会有为期一周的学农,学校以此为契机,往往组织学生进行涉及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高二相关老师对各班进行为期两周的学农调查辅导,他们开设讲座,联系调查点,介绍科学调查的方法等,使学生在下乡前对学农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学校还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计划,提供给同学一些参考课题,力争做到“工作有落实,负责有专人,学生有收获”。学生结合他们的选题和特长,会进行必要的分组和合作,然后由推选的组长对本组同学进行任务布置并不断在实践中调整任务和工作,通过几天的努力,他们一般都可以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写出他们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活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问题等均会有切身感受与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

读书要读,菽麦也应会辨。在具体学科教学中也应该提倡这种做法。四川有位语文老师,他主张学生和自然“亲密接触”。他的一些语文课很特别,会带学生到郊外的油菜地里放飞心情;会在下雪天和学生坐甚至卧在雪地上“听雪”;会在秋天听蝉鸣虫叫,甚至露宿野外“闻秋”……不少老师觉得这样做起来有难度,但我想我们一学期尝试做一次该不难吧!

有幸到瑞典、德国等地考察,感触颇深的是那里很多中学地理课、生物课是在自然保护区里上的。我在澳大利亚旅游时也发现,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幼儿园孩子坐游艇归来,我问他们是否在旅游,老师回答,我们这是要让学生通过坐船来体验和感悟澳大利亚悉尼湾的美妙和乐趣。开发社会大课堂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要因地、因校制宜,并结合形势的发展,补充现实生活中的新鲜材料、新鲜信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领受到社会和时代的脉搏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对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望,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的社会知识。2012年12月,复旦二附中给全体学生推出了《行迹上海》游学手册,旨在通过菜单式的导引服务,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从2006年5月起,除上海科技馆外,本市所有博物馆、科技场馆免费向学生开放。上海的老师能否有勇气带学生到附近的博物馆或科技馆走走?这100多处场馆中,你完全可找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事先联系后带学生去参观、去游学。也可以在校园文化节、科技节期间,若干学科的老师带学生同往,在野外,语文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吟诗对句,生物老师和学生比赛谁认识的植物品种多,地理老师带学生做一回徐霞客等,我想这是能够做得到的。你若能带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便能发现原来它们即课堂,或许,许多原本看来晦涩难懂的问题(学问)也会迎刃而解。

四、让学生对话名人

如果你和名家接触多了,你的见地、视野就更加开阔;如果你去外地多了,你就会发现人家的积极探索也值得我们借鉴;如果你到国外学习多了,你就会对教育的现状有改革的欲望。

还是在几年前,曾对本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其中一问是“你最希望与谁交流”。结果有近76%的同学选择了科学家或科技精英。可见,在目前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附中学子的选择是能够说明我校教育的实效的。学校领导意识到,附中背靠复旦大学,复旦有许多蜚声海内外的“大家”,利用身边的活教材,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过与复旦有关部门的联系,促成了这一件好事。以后,学生记者团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电话采访,或登门拜访,经过全团同学近一个月的努力,终于搜集到了包括若干院士在内的几十名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的资料。接着,他们想到把这些专家的材料整理出来,并利用橱窗举办了“走近名人”的专题宣传和征文活动,还特邀了部分学者来校作报告,介绍自己的成功经历,给广大学生上了生动一课。

不用否认,对“明日辉煌”的希冀,在这批聪慧少年的心灵里幻化成无数奇特的景象。杨雄里院士风雨几十载潜心钻研、矢志不渝的经历,让同学明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杨福家院士面对知识经济的从容和高瞻远瞩,让同学们懂得要把握机遇,学会学习、学会竞争的紧迫性;李大潜院士等提出的“复旦大学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对每个学生尽量进行终身素质教育”的观点,对理科生的偏科现象无疑是一次教育;陈鸣树教授则对语言文学一如既往地痴迷和执著追求……

受学记团的启发,学校开拓了一系列与名人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能尽早站在名人的肩膀上。如,推荐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大学研究课程学习甚至到国外交流的机会;如邀请余秋雨、陈丹燕、陈思和等大家来校作“人文与修身”讲座,让学生经受心灵碰撞,延续至今。后来,学校又陆续推出“走近院士”、“创新讲坛”等系列,请顶级的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这里,举一个学生参加“新民科学咖啡馆”活动的例子。由市科协与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新民科学咖啡馆”活动,自2005年6月创建以来,共举办了200多期,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及企业精英,与听众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展开互动交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达到了普及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的目的,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我们主动与科协联系,请他们给我校师生若干名额。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可谓不计成本,坚持派专车接送。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师生的视野和境界均达到了新高度。

今天,无论是院士、学者来校作系列报告还是少数人才有幸参加的“新民科学咖啡馆”活动,附中学子都倾其热情,踊跃参加。科学、人文与艺术的融合,也是推进学校和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发展的文化基础,将促进教育创新,推动创新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活动使同学明白名人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名人就在身边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追求,激发了成才的欲望,悟出了主动学习、紧跟时代、服务时代、超越时代的内涵。有学生这样写道:“对话名人,思想得以升华,明确了奋斗目标。”只有将“自己的明天与祖国的未来融为一体,才有个人辉煌的光环”。

“学习不能速成,教育也未必能跨越式发展。”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不能光看短期,而是看十几、几十年以后,毕业了,工作了,学生在聚会时评价:“某校使我的人生发生了转变,从此我不断走向成功、迈向卓越……”这才是对该校最好的褒奖。同样,一位老师优秀与否不能只看其应试教育的能力,更有赖其着眼学生素质提升的“奔腾之心”,甚至需要用学生日后的人生经历才能判断准确,但有些品质不容怀疑——幽默、人性、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才是取得让人难以忘怀的感恩之根本。

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欲把小事做细的人不多。教育就是要我们老师尽力把事做细。“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愿诸君不唯现状,锐意进取,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绿色指标评价”实践中与生俱进、与时俱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