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微课”的共同特点

“好微课”的共同特点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逻辑清晰,这是所有“好微课”的共同特点。“微课”的合理性,指教师是否在“微课”设计中表现出有较好的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技巧。“微课”的趣味性,指的是“微课”吸引学生学习的程度。微课程教学法是与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相匹配的。“好微课”的共同特点一定是视听同步的,这是可视化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条件。

录制微课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职业素养,包括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和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如果“微课”仅有教学视频的形,没有可视化教学的神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好的“微课”,往往是逻辑、技巧、趣味、科学、美学和心理学的和谐统一。

1.“微课”的逻辑性

所谓“微课”的逻辑性,指微课呈现出来的教师讲课思路与技术呈现思路是否十分清晰。思维逻辑清晰,这是所有“好微课”的共同特点。讲课思路决定着技术呈现思路。清晰的讲课思路,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技术呈现思路的混乱(教师对可视化教学一窍不通者除外)。混乱的讲课思路,一般情况下不太可能在技术呈现思路上清晰明了。有的教师不善于设计结构化的画面语言,反映的是这些教师在结构化思考方面的素养比较欠缺。

清晰、严谨的逻辑性对于能不能方便学生深入学习是必需的,也是任何教学能不能受到学生欢迎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微课”是提供给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在可视化学习条件下,思维逻辑与技术呈现思路必须统一。思路不清,可视化手段与讲课内容互相干扰,是不利于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自主学习的。

2.“微课”的合理性

“微课”的合理性,指教师是否在“微课”设计中表现出有较好的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技巧。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功。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好“微课”的逻辑进展,渗透“最近发展区”理念,设计的任务有利于很好地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兼顾好一般知识点,就容易帮助学生达到“精熟学习”[15]。反之,“微课”各环节之间缺乏进阶联系,不能渗透学科方法乃至哲学方法,就会给学生自主学习造成困难。

3.“微课”的趣味性

“微课”的趣味性,指的是“微课”吸引学生学习的程度。微课程教学法是与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相匹配的。学生学习知识的空间不是在课堂,而是在家里,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的管理完全是自主的。学生可以很投入地从事自主学习,也可以把“任务单”和“微课”弃置一旁。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单”和“微课”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如何创造“重要性”,而且特别要关注“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人机一对一的在家自主学习能够起到人与人之间的“一对一效应”。广义的趣味性还应该包括如何使讲课更加富于人性化,乃至注意美学上的共鸣从而吸引学生学习等。

4.“微课”的科学性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可以说,就是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社会活动不断趋向科学化的进程。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都关注学科的科学性。尤其是“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学习资源,包含了渗透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的讲解,必须保证其科学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就容易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甚至于误导学生。

“微课”的科学性,不等于说不允许教师出错。不允许教师出错是理想的,但是,这也是不现实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为重要的是,当发现“微课”存在科学性问题的时候,要敢于面对失误,立即纠正失误,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重新把学生引上准确的认识之路。

5.“微课”视觉传达的有效性

以往的教学很少关注视觉传达的有效性。但“微课”是提供给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可视化学习资源,必须高度重视视觉传达在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视觉传达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视听同步、动态呈现、善用图片和关键字等视觉传达艺术方面。

(1)视听同步。

视听同步的问题,也就是视听一致性的问题。“好微课”的共同特点一定是视听同步的,这是可视化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基本条件。

在可视化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协同刺激感知“微课”内容,形成对课程内容记忆、理解、思考、认可或疑问。胡适先生在《答蓝志先书》中说,拼音文字拼的音是听觉的,拼成的文字是视觉的,说的就是视听一致性在学习中的作用。

就视觉而言,外界信息以各种波长的光的形式进入眼睛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感受光的刺激,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信息经初步处理后传递到上级神经中枢,最后到达大脑枕叶,经编码加工和分析处理后形成视觉。因此,“看”是由眼睛和大脑共同完成的。

就听觉而言,外界空气振动传导的声波作用于人的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因此,“听”是由耳和大脑共同完成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信息接收过程中,五种主要感觉吸收信息的比率分别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肤觉占1.5%,味觉占1%。其中视觉与听觉占比最大,协同作用后占比高达94%,在学习中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当视听刺激基本保持同步的时候,大脑处理视神经传达的信息与处理听神经传达的信息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大脑处理信息显得比较容易,学习者容易在观看“微课”的时候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有助于大脑理解、分析、处理信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显然,视听协同作用能提高学习绩效。好的“微课”,无一不是很好地处理视听一致性的问题,使视听觉协同作用,互相促进,让大脑反映得轻松自在,事半功倍。

再看那些违反了视听同步规律的“微课”。当声波循序刺激听觉器官的时候,文字、图片等视觉信息不是一一循序地配套出现,而是两行、数行或满满一页地并现,使一个大脑同时要处理不同步的信息,产生视觉与听觉顾此失彼,信息互相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习者主观非常努力,客观学习效果也只会事倍功半。严重的话,可能什么认知都难以建立。

因此,要想提高“微课”在自主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必须保证“微课”传播中保持视听一致性,让视听协同作用于学习过程。此乃“微课”开发成功之道,需要引起开发者足够的重视。切忌盲目追逐“微课”“短小精悍”之“形”,丢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之“实”。

(2)动态呈现。

动态呈现是指“微课”画面信息与观看者的交流基本是通过动态呈现的方式完成的。通俗来说,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微课”是不是“好微课”,从而有没有生命力,也在于运动。当然,“微课”的动态呈现不是乱动,而是与教师的讲课同步动态呈现。

为什么强调动态呈现?我们知道,电影、电视剧与照片不同,照片是静止的,电影与电视剧必须是动态的,不是镜头焦距的前后推拉运动,就是左右摇动运动,更侧重于镜头之间的切换。即使有时候镜头没动,但镜头里的物体一定在动。可以说,没有“动”,这个视频一定是没人看得下去的(如果不是毅力使然)。所以“微课”一定要动态呈现,否则没有生命力——没有人不依靠毅力能看得下去。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眼探测物体是把一个目标同其所处背景或其他目标区别开来的。因此,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被发现。这也就是教师在教室里讲课的时候,假如窗外有巡视人员或其他人员快速走过,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把视线移过去看的心理学原因。可见,人眼本能地受运动物体的吸引。正像瞿秋白在《〈饿乡纪程〉绪言》中所言:“这个阴影呵!他总在我眼前晃着——似乎要引起我的视觉。”[16]

“微课”怎样适度“运动”?如果是录像,一般没有问题: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拍摄的对象本身就是动态的。如果是数位板、写字板之类的,一般也没有问题:教师一边写、一边画、一边讲解,文字或线段、图形等的出现本身就是动态的。问题主要出在把PPT录制成视频的时候。

在录制PPT“微课”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定时长的“静止”。这种画面静止的视频,我们称之为“死视频”。解决方案有三个。

方案一:一个页面一个主题,简洁明了,讲过就切换翻页。

方案二:文字、图形的出现用“动画”呈现,讲到哪呈现到哪,呈现到哪讲解到哪,与写字板录制边讲边写的方法类似。

方案三:用线段或画图形的方式标出正在讲解的内容。方法是,在播放PPT配音的时候,点击左下方隐性图标(鼠标移过去的时候会出现)中的笔,出现菜单,选择“墨迹颜色”,用鼠标在表示关系的图形之间画线,在需要的文字下面画线、画圈或其他图形等。假如选择了红色,那么,画的线、图形,写的字,其颜色都将是红色的。在这个功能使用的时候,教师讲到哪里,鼠标可以画到哪里,圈到哪里,写到哪里。

这样,本来静止的画面就变成动态的,学生的视线就会不由自主地集中在屏幕上,不用依靠毅力就能轻松完成教学视频的观看。

(3)善用图片和关键词。

用PPT设计“微课”脚本的时候,善用图片,往往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图片的色彩、形状、人物的表情等会抓人眼球,使你的作品与众不同,如图7-3-1。

图7-3-1 人机一对一具有人与人“一对一效应”的条件示意图

文字用到恰到好处时,视觉冲击力也是相当大的。高桥法(日语:高橋メソッド,英语:Takahashi Method)就是一种非常有视觉冲击力、能给深刻印象的文字呈现方法。高桥法是日本Ruby协会会长高桥征义发明的一种简报技法。高桥征义在2001年的一次演讲中,因为恰巧没有简报工具,于是使用了与一般主流简报方式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使用HTML制作投影片,并用极快的节奏配上巨大的文字进行简报,带给听众有如与日本电视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相同的视觉冲击。

高桥法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关键词、超大字,参见图7-3-2、图7-3-3。由于文字少、大、粗,在背景上留下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人印象深刻。

图7-3-2 高桥法PPT页面示意图之一

图7-3-3 高桥法PPT页面示意图之二

6.“微课”实现高效学习的可能性

“微课”实现高效学习的可能性,是指“微课”可能达到的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程度。这是“微课”最重要的宗旨和指标。

前面五条细节衡量指标,归根结底是为这一条整体印象服务的。五条指标的细分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做好“微课”的方法。而这第六条反映总体的指标才是实战中评价的指标。

在评价中,“微课”的逻辑性、合理性、趣味性、科学性、视觉传达的有效性都会在整体审视“微课”时发生作用,形成一个总体印象。这个总体印象实际上是系统最优化评估的反应,而不是简单的条目分值相加的产物。

因此,系统最优化的评价是柔性地由大脑自组织完成的,如果一条一条分门别类地评价,评价出来的结果往往很难达到系统最优化的要求。在评价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不可操作。

重点回顾

1.严格来说,微型教学视频并不是“微课”,也不是“微课程”,一旦冠以“微课”或者“微课程”,就容易导致认识上的混乱。考虑到“微课”在基层已有较为广泛的影响,把微型教学视频通俗地称为“微课”未尝不可。

2.面对“微课”“微课程”混乱一气的状况,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当代教学方式变革需要,提出能够清晰地区分微课程、微课的定义来。

3.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微课”是教师录制的微型教学视频形式的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属于微课程资源的范畴。当它与特定教学方式相联系的时候,就成为微课程教学法三大组成模块之一——“配套学习资源模块”。

4.“微课”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成学习目标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微课”的问世,标志着变教师上课资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新资源观产生,人类教育史从此开始了资源建设的新时代。

5.“微课”不是传统的辅助教师讲课的资源,而是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资源。这样的资源需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以及由此派生而出的学习任务来进行开发。而不是开发好“微课”吆喝别人使用。

6.“微课”与“任务单”相配套,可以使学生因为“任务单”而纲举目张、目标明确;因为“微课”能排除疑难,把“埋头拉车”拉到正道上,从而显效提升自主学习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7.在开发“微课”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虽然他们处于学习的“后台”,但是,没有“后台”的精心设计、精心开发,就没有“前台”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

8.“微课”只有纳入微课程范畴,成为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资源,才具有真实的意义。离开了“任务单”,微课就是海量资源库中的一个课件。十多年教育信息化无情地昭示:课件不可能给中国教育带来革命性影响。

9.不是“微课”因为“配套”而降低了技术促进学习的作用,而是“微课”因为“配套”而精彩,因为“配套”而成为自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要素。

10.“微课”技术分类:“录屏软件+应用软件”类、手写类、录像类和综合类四个类别。

11.“微课”内容分类:课程精讲类、实验探究类、操作示范类、虚拟面批类和游戏学习类五个类别。

11.“微课”创作流程五个步骤:组织团队、任务分析、录制“微课”、检查质量、修改与上传。

12.“微课”录制完成之后的质量检查对于微课程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修改后重新录制,保证学生看到的教学视频是教师本人讲课的最高水平。

13.微课录制过程中发现失误,应当立即停止,并重新录制。因为那些认识水平不高的学生,给教师犯错这么一绕,就增加了思维困难,往往错着出去以后就绕不回来了。

14.录制“微课”前的各项准备准备工作有三项:构思准备、环境准备和心理准备。想象好对一位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的情境之后,“微课”录制就可以开始了。

15.“微课”的评价标准包括“微课”的逻辑性、合理性、趣味性、科学性、视觉传达的有效性和高效学习的可能性。前五项标准最后都落到能否支持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可能性上。

16.视觉传达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视听同步、动态呈现、善用图片和关键字等视觉传达艺术方面。

17.视听觉协同作用,互相促进,能让大脑反映得轻松自在,事半功倍。

18.人眼本能地受运动物体的吸引,动态的视频能够吸引学生的视线,使学生不用依靠毅力就能轻松完成教学视频观看。

关键术语

微课(Micro-Video on Lecture)

深度反思

1.造成“微课”认识混乱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从混乱的认识中厘清思路?

2.为什么要把“微课”纳入微课程范畴?“微课”与“微课程”是怎样的关系?

3.怎样录好“微课”?为什么说视听同步规律乃“微课”开发成功之道?

体验练习

尝试将微课程教学法“微课观”用思维导图画出来(这样能够帮助您厘清思路)。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2]中国微课网:“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方案”,见http://dasai.cnweike.cn/?c=news&a=newsdetail&id=76189

[3]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0055668.htm#3_1

[4]教育通云平台,http://jyt.weiba.cn/detail.shtml

[5]微课程的作用是什么,见http://jyt.weiba.cn/weikecheng.shtml

[6]微课程的作用是什么,见http://jyt.weiba.cn/weikecheng.shtml

[7]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网站,见http://www.iweike.org.cn

[8]中国教育学会函件“第二届全国微课(程)优质资源展示会启示”,见http://learnclub.org/zt/no2

[9]中国微课网,见http://dasai.cnweike.cn

[10]“教育通云平台”网站,见http://jyt.weiba.cn/detail.shtml

[11] http://www.iweike.org.cn

[12]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育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10期,第8~13页

[13]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4期,第39~41页

[14]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4期,第39~41页

[15]王湛,曹莉,译:《教室的革命》(In “Flipped” Classrooms, a Method for Mastery),作者:蒂娜·罗森堡(Tina Rosenberg),见2013年10月28日《纽约时报》(中文版)

[16]引自《汉典》网站“视觉”条目的“引证解释”,见http://www.zdic.net/c/6/152/339144.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