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一课五点成,教学之道初叩门

十年一课五点成,教学之道初叩门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段丹老师从始至终一直跟我一起,无论是调课、协调还是我的每一次试讲,还有课后对教案的分析、修改、教案的最后定稿,一直到上课、下课、回到学校,都在我左右。本次课之前,我除了搜集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的资料,也搜集了不少教案、课件、课堂实录,特别是李镇西老师早年的一次讲授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对我启发很大。通过解读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友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怀念、情景代入来加深理解。

孙文杰

从教十年多,评优课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很高大上的概念,这次有幸参与了桥西区的评优课,并且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对我而言,一等奖第一名的结果绝对是惊喜,总结原因,我觉得主要有如下几条:

团队对于个人的影响毋庸讳言,日常工作中的耳濡目染和聚焦某个具体工作时爆发的力量对于一件事情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都让置身其中的成员受益匪浅。尽管我们的团队可能是最小的团队,但是战斗力是惊人的!我们的团队中有教学经验丰富者,有理论研究高深者,还有年富力强领导者,也有年轻好钻研者。王丽华老师在我纠结导入环节的时候一语点醒梦中人:导入太平,学生动不起来。高鹏老师在我上课前心情正忐忑时发来短信鼓励,耿淑杰老师帮助协调好各班的上课时间,帮我找资料,还在关键地方为我开阔思路。初中组的同事们也很关心我的讲课,张娜老师特意从知网上下载好几篇相关的论文发给我。段丹老师从始至终一直跟我一起,无论是调课、协调还是我的每一次试讲,还有课后对教案的分析、修改、教案的最后定稿,一直到上课、下课、回到学校,都在我左右。感谢我们的团队!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关心、帮助我的领导和同事。

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对于语文学科,帮助我们备课的最佳巨人就是网络,网络上有各种分析、各种背景、各色教案还有大量的课件以及课堂实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消化吸收,力图升华”一直是我对待网络资源的基本态度。本次课之前,我除了搜集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的资料,也搜集了不少教案、课件、课堂实录,特别是李镇西老师早年的一次讲授这篇课文的课堂实录,对我启发很大。我把搜集到的几百页资料整个过了一遍,对于其中有感觉、有想法的地方就用笔勾画出来,在反复的浏览、精读过程中逐步理清头绪。再读课文,与自己心目中的想法磨合、切磋,最终确定课程的基本框架,设计出听、说、读、写的环节,环节之间的关系确定,剩下的就是如何让这次授课活起来。

当然了,借助网络不等于盲从网络,一定要记住三个立足:立足学情、立足教参、立足自身,这就需要个人的思考与把握。

1.立足学情

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演讲辞针对性、逻辑性和鼓动性都很强的特点,并学会了从主旨、结构和语言三个维度鉴赏演讲辞。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会在经历了高一上学期的新鲜好奇、兴奋热烈后渐渐趋于平和,又由于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放在必修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最后一篇的位置上,学生很可能会因疲劳而积极性不高。但是我的优势是我们师生之间是陌生的,有新鲜感,同时我要挖掘教材的兴趣点,并联系现实,拉近学生与伟人的距离,让学生的激情燃烧起来。同时我也知道,本课内容也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在授课时对于时代背景的穿插要及时跟上(这也得益于我之前大量资料的阅览),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等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通过解读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友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怀念、情景代入来加深理解。

2.立足教参

教参是多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经历多年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其专业性、指导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经历了自己对课文的朴素阅读感知之后,一定要借助教参及时的拨云见日,确立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但我们也应该清楚:教参,顾名思义,是教学参考书。它不是一个标准,它只是一个参考而已。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课堂是开放性的,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无对错”,只要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如果一味地按教案备课,不加改变,往往会陷入一种固定的模式,既限制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也限制学生的思维。特别是网络的发达和各种教辅资料的介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教授教参内容,有些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了解,失去了对新知识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还是要能够跳出教参,扩大本课的外延,使用一些学生意料之外但在课本情理之中的资料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好学的学生得以知识的丰富并增强其兴趣,在教师的引导和资料的吸引以及课堂氛围的感染下不由自主地加入进来,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要达到雅俗共赏,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提升,让语文课成为一个大宝藏,每个人都不会入宝山而空手返。跳出教参的目的不是抛弃教参,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参,我们的跳出不能是不接地气的跳出、不能是没边没沿的跳出,这个时候,事先的资料准备和阅读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话说得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备课的内容一定是比学生认知范围更大,他无论左冲右突,总归是出不了教师的圈,这样我们利用教参就会游刃有余,这就是所谓的“回归教参”。

3.立足自身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有时候我们备课可能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去资料山、习题海中打转,恰恰忽视了自己。一个没有自己的教师是形不成自己风格的,一个没有教师独特风格的课堂是没有吸引力的。我的劣势在于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因此在朗读上难以形成亮点,但是我对文字比较敏感,因此我结合马克思的一生功绩和悼词的最后一句写了一首藏头诗,如下:

马不停蹄为革命
克己奉公不惧病
思想永照人类史
将为世界指路明
永生绝无一私敌
垂暮之年也奋蹄
不辞辛苦重科学
朽木亦能化神奇

这算是这节课结尾时的一个亮点,当那个情绪激昂的男生读完这首诗之后就自己兴奋的给自己鼓掌叫好、后边还有学生喊出“藏头诗”的时候,我知道这个亮点成功了。

我的另一个亮点是板书的设计,这个板书的最终形成得益于段丹老师和耿淑杰老师,是段丹老师在我多个板书方案中为我确定了“墓碑方案”并确定雏形,耿淑杰老师最后提出了画龙点睛的建议,最终大家看到的板书是这样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板书贯穿整节课的讲授。第一步是三个字:悲、功、赞,这三个字是出于对悼词问题的把握,也是对本课思路的一个概括。第二步是总结马克思的功绩时形成的,也就是墓碑正文部分的“一、二、三”,这也是本课我设计的第二个亮点,因为我对数字比较敏感,所以在归纳一个人功绩的时候这种数字游戏既有趣又易于记忆,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因此我把恩格斯在文中提到的马克思功绩总结为一个“协会”(即国际工人协会,后来被称为第一国际)、两个“发现”(即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简言之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剩余价值)、三个“家”(即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其实还有“四”,课文的注释中提到了马克思四次被驱逐,这个内容在授课时也提到了。第三步就是课文最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总评价:永垂不朽!最后加上线条,形成了墓碑,整节课达到最高潮,当全班同学一起自发地喊出“永垂不朽”的时候,我知道这个亮点也成功了。

这些我能用上的微弱优势我都想办法得以在本节课中体现了,包括规范的板书书写,对于我的弱势,我则采取“能回避就回避,回避不了的想办法克服”的态度,比如读的方面我就设计了学生齐读、自读、朗读等环节,但是没有设计教师范读环节。针对我平时课堂上语调较为低沉、语速较快,我就尽量采取短句形式的课堂语言,也有意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给学生。对于我课堂上比较随意,在语言上零碎、不严谨的缺点,我事先写好关键环节的较为精炼的文字,然后多加锻炼,从而在授课时达到脱口而出的实效。

另外在时间上我主要通过弹性环节的设置和后备计划的准备来避免出现问题。这是大家备课中的常用手段,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说实话之前我对评优课一直是存在疏远心理的,能避则避、能让则让,这次本也是硬着头皮上阵,但是当我想通了一些事情之后反倒比较放松了。第一就是淡化成败心、功利心,把评优课当作一个提高和进步的好机会,以平常心对待结果。第二就是强化学习心理。无论是在准备课的过程中,还是在比赛中的发挥、还是比赛后的总结,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第三是明确感恩心态。评优课是个人提升能力、开阔眼界的好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首先要感谢组织者、其次要感谢给自己这个机会的领导和同事、还要感谢同组老师的帮助、更要感谢配合自己多次上课的学生们。

有了良好的心态,每次练习、分析我都很积极地去学习、收获、提高;有了良好的心态,比赛中我可以一身轻松地尽情挥洒;有了良好的心态,比赛后我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进一步反思。

偶然性是所有成功中必然存在的元素,本次评优课,至少有两个偶然助我成功,一是上课班级学生较高的热情;二是教研员郭静茹老师带领下的专业的评委团队对我的较高评价,让我在惭愧之余也暗暗欣喜。

参加评优课的压力很大,但更多的压力其实来自自己,调整好心态,实际上评优课是助你成长、成功的极佳途径。让评优课来得更猛烈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