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忍受未知只为更好求知/张富菊

忍受未知只为更好求知/张富菊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教版《功》的一节中有一幅图画:汽车为了不撞上一只狗踩刹车停住了。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物理课程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记于心上,付诸于行动。

张富菊

我在远程学习过程中,研修《初中物理现象教学的设计与研究》部分时,受到《解读新课标》中一段话的启发,这段话是这样的:“不是书上所有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例如,在介绍电冰箱时提到“耗电量”“气候类型”,前者是没有学过的知识,后者则不属于物理学的范畴。本书有意在电冰箱的技术参数中安排了这些项目并不加解释,目的是拉近课程和实际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不知道的,甚至永远不可能弄懂的东西太多了,学生要学会容忍这种状况;不但如此,还要学会从许多不懂的东西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能加以利用。

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总想使尽浑身解数把知识讲明白,但是在讲解时会遇到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知识,很难讲解。看到这段话,我释然了,原来我们不一定要把书上的知识都给学生讲懂,学生要能允许这种状况存在。比如我们在光的漫反射时讲到,不平整的反射面在画法线时,要画曲线的切线作为该反射点的反射面,但是初二的学生没有学法线,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讲解法线的全部内容,可以告诉学生在曲线处取一小段直线做该处的反射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地球是圆的,但我们可以在地面找到一块平地。也可以告诉学生这是我们以后会学到的切线,其实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适当存疑”。在人教版《功》的一节中有一幅图画:汽车为了不撞上一只狗踩刹车停住了。我们知道这里涉及了阻力做负功,由于初中并不讲负功,很多老师对这幅图意见很大,认为不应该出现这幅图,但是换个角度看这幅图,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阻力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这幅图与其他图画的不同,没有必要在课上给学生讲解负功的相应知识,如果学生在课下问到负功的知识可以详细地给他个人讲解。

上面提到“要学会从许多不懂的东西中找到能够理解的那部分并能利用”,在人教版的八年级课本中介绍微波炉时提到“食物中的水分子比其他分子更容易吸收微波的能量”,学生从这句话中理解含水量高的食物在微波炉中温度上升更快,在使用微波炉时能理解牛奶比干馒头热得快的道理;“微波中不能使用金属容器,因为微波能在金属中产生强大的电流,会损坏微波炉”,学生从这句话知道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金属容器放到微波炉中就可以了;在介绍微波炉的门上有金属网时,教材中提到是为了防止微波泄漏,我在教学中讲到微波不能从金属门泄漏,外面的微波也不能进到里面,学生是能理解的,同时他们还能提出“把电话放到微波炉中是不是就接收不到信号了?”的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理解的部分加以利用了。同样在电磁波部分还有关于波长的知识,课本中给出公式c=λf,对于学生来说波长不是很好理解,学生没学过机械波的相关知识,我在讲解这部分时,简单地画了一个波形图,告诉学生在波形图中波长的表示形式,对于波形图中的其他物理量我都略掉了。当然,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学生的问题,首先要弄清该给学生讲到什么程度,而不是因为有了上面的话就把所有的问题都“存疑”。

我以前有这种困惑:我们的教材中的知识不是让我们教会学生的吗?物理课本中的知识不都是物理学吗?我在《解读新课标》的学习中看到这段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哪些知识是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等等,所以我们认为课本上的内容都是我们要讲授的内容。《物理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方;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物理课程标准》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物理课程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突破“学科本位”,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这也就是新课标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记于心上,付诸于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